家乡建议湛江市案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建议湛江市案由
笔者作为湛江人,离开家乡多年在外打拼,但也一直关注湛江的发展。
今天刚好跟家乡友人通讯,说起湛江的一些人与事,心中感怀,写下以下愚见,自知观点既不深刻也得罪人,但想着希望能抛砖引玉,与大家交流,只要有某句话能引起大家一点启发,我觉得也不就辜负我这些小小努力和良苦用心了。
今天主要想说说湛江的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和因对之策,很多观点只是个人浅见和主观,不一定正确和客观,但赤子初心一片,绝无挖苦讽刺之本意。
有些话糙但心绝对诚,如果有伤害到大家的感情,在此先赔不是了。
湛江的发展滞后,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上层不重视、地方政府不作为、市场经济观念落后、民风彪悍排外、法治观念薄弱等原因。
上级不重视,湛江官场一直不够作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湛江就一直面临高层不重视,地方不作为的乱象。
国家、省里和地方政府对湛江发展缺乏正确的布局和定位,上面的一些政策和利好也常常口惠而实不至,一条高铁忽悠湛江人民许多年,但现在大家都还不敢确定什么时间可以通车(当然也有地方执行力差,工作不力的主观原因)。
一条重要的出省的交通要道湛徐高速,竟然是前些年才通车。
笔者在福建多年工作生活,众所周知福建经济比广东落后许多,地理条件也没法比,修一条高铁、高速一半都要架桥修隧道,成本可能是湛江修高速高铁的2到3倍,但早已经全省县县通高速,村村硬化路,绝大部分地级市也通了前些年也通了高铁。
湛江地理位置显赫,号称全国交通枢纽和重要节点,但广东政府长期由于跟海南、广西地域经济竞争的原因,过于算计考量,让湛江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太久,放任湛江沉沦。
(说句题外话,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强省,却除了珠三角发展都要上天了,长期忽视粤西、粤北等落后地区绝大部分人
民还生活在全国经济平均值以下的现实问题)。
而以前本土地方官员无所作为、不够作为或混乱作为。
吃拿卡要、官气十足、效率低下、甚至腐败走私、官黑勾结。
所以招商引资二十多来成果寥寥。
上世纪仅有的几个有点名气的企业和品牌(半球、三星等)也凋零殆尽,让人扼腕叹息。
因此,湛江想要大发展,一方面上级政府要重视湛江的发展,省政府这些官僚要认识到广东的发展如果没有除了珠三角地区以后的湛江等欠发达地市的协调的发展,广东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长期忽视其他欠发达地市的贫困而不作为,也是不公平和不正义的,不管广东省GDP再多经济总量经济再辉煌,这些官僚就不是个合格的父母官。
同时现在珠三角也正是反哺其他欠发达兄弟地市的合适时机,一是珠三角的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营商成本高,有条件有能力有必要把一些中低端项目转移到湛江等欠发达地市。
这也是珠三角经济转型的需要。
另外,更重要的是省里要把一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交流到湛江来主政。
一个地方干部群众的作风,特别是主要高级干部的作风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地方发展的方向和大局的。
一定要站在这个高度上来配置湛江的高级干部。
湛江的官场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的,这一方面是有历史、人文的客观事实,但更是地方长官、纪委机关平庸、不强势、不作为、怕得罪人、做老好人等主观和人为所致。
要通过配置、交流一些有能力有作为的高级干部到湛江来,通过以上带下,大力进行吏治。
整顿基层单位和人员的工作作风,进行一次大的整风正纪运动,真正的尽快的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气氛,从而带动和影响地方上形成好的民风民俗。
十八大以来整个全党全国都在进行反腐倡廉,湛江如果这次不借势进行吏治整顿,此时推动反腐整风阻力最小,容易事半功倍。
如果错过这次机遇,以后再做反腐整风这项工作,肯定会到时事倍而功半后。
谁做到了,后
人就会感恩于他,谁错失机遇,谁要受谴责。
(大家记得上世纪90年代全国争先大搞招商引资发展工业时,我们城市主政者却错误定位农业发展的经济路径历史笑话,整整耽误了湛江几十年)。
湛江教育等系统这些年腐败丑闻不断,这不但是影响当前更是耽误后代人才培养的严重恶劣事件。
一定要认真严肃处理这些关系民心向背的要案,重聚民心民气。
二、现如今外人好像一说起湛江的印象,第一感觉往往负面多于正面。
这有湛江人的自身原因,也有湛江媒体的话语权失落有关,造成往往好事无人知,坏事传千里,在外面常常看到湛江的新闻时往往都是负面的新闻。
湛江人好斗、慵懒、小富即安、进取心、创业心不强这是当前大部分湛江人的性格特质,遇事不会想到依规依法处理,总想找关系拉人头用非正常手段解决。
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法治不彰,基层腐败和民风粗俗彪悍。
我这样说也许很多湛江人不服(很多帖子一旦有人说湛江的不好,本土愤青就不分青红皂白搞人身攻击,或回避现实掩耳盗铃,这反而又坐实对方的观点),这是不自信不务实的做法。
一个人如果不面对或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就不可能会找到原因并解决问题的。
我们要明白自身的优势劣势,才能扬长避短,完善自身。
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我们要整顿吏治,宣传法治,加强基础教育,移风易俗。
因为历史的原因,湛江除了吴川部分地区外,经商重商的风气一直不浓,缺少一些好的成功的企业,尤其是成功的中小民营企业,所以成功的、创富的示范效应比较缺乏,本地人很多你看我我看你大家都是做一份勉强养家糊口的工资还挺知足。
没有好企业高待遇,外来毕业的大学生和本土人才自然也难以留下来,又造成人才大量流出。
再加上上述所说的基层官场腐败低效,社会民风彪悍排外,
自然外来资本也比较少愿意过来投资,经济上慢慢形成死结和恶性循环。
所以湛江政府要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同时,要加强关心企业、服务企业的意识。
没有母鸡谁来下蛋,不要老干杀鸡取卵的傻事,要有放水养鱼的共赢观念。
建议政府首先要从一些湛江籍的外出企业家入手,多组织参加一些湛江在外地有影响的商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家的活动,通过引进他们回乡创业办厂,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争取尽早能培育出来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和企业家,从而带动本地就业和增强经济实力,同时通过家乡人的成功示范带动更多的本地人创业干事的好风气。
另外湛江本地很多郊区和乡镇还有年例等习俗。
不是说这些习俗不好,但客观上湛江乡村经济本身薄弱、民力不强。
这些习俗又大吃大喝、攀比浪费严重,加重民众经济压力负担,如果把这些有限的资本累积用于子女教育或创业资金,一定更有利于长远发展。
本人在福建厦门工作居住多年,厦门上个世纪也有这些类似习俗(目前厦门一些落后地区也有,但一直也在淡化),以前一年总要请客大吃大喝2到3次,据本地人说以前经济情况不好时,一年到头来积累的一点钱财来年就基本在操办这些热闹年例吃完喝完,大家都知道这样不好,但多年留存下来的习俗没人敢改变,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民智开悟,在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合力引导下,大家慢慢移风易俗(从一年2次3次到一次,从大操大办到简单节约操办、从攀比人气到只请至亲挚友再慢慢不请外人吃喝),现在厦门这边很多村镇经济条件好了有钱有条件了,反而不再操办请客吃饭,只是当日保留祭祖上香的传统。
可见观念一旦转变,就慢慢习惯,最怕无所作为,不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而且个人觉得湛江人排外、抱团好斗也跟这些民俗潜移默化很有关系(参考乌合之众这本书的理念)。
湛江在历史上是蛮荒之地,但近代以来,也发生过抵抗外辱、保护故土的壮
举,也算是一个英雄城市。
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早期的一段时间,因为国家和省里重视、发展定位思路正确,一度取得辉煌的成绩,直到如今湛江人民还在受益于湛江机场、港口、雷州运河等当时建成的这些著名工程(吃老本啊)。
那段时光是湛江的黄金岁月。
当时还有“北有青岛,南有湛江”的佳话,现在佳话变笑话,怎不让人心碎懊恼。
那时湛江在省里的地位和话语权也比较大,但经济决定上层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湛江就像迷途的巨轮,在茫茫的大海里随波逐流,开始了迷失20多年,空负了天赐的改革发展时机和良好的资源条件。
在省内的地位和话语权也不复存在。
谁是历史罪人?
改革开放以来,多少地方从一穷二白,要资源无资源,要人无人发展到取得现在的成就。
我们湛江作为天然资源丰富的人口大市、高校众多、央企、大项目也不少,以前的我们就像是端着金饭碗的乞丐。
现在我们正处于历史上第二好的发展机遇期(最好的时光在改革开放初期),如果我们再不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将来在日新月异的城市竞争中一定会逆水行舟,跟先进城市的发展差距越来越远。
当前国家和省里正在慢慢重视湛江的发展问题,和认识到湛江的战略地位,从近年国务院对湛江的城市规划定位来看,湛江应该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当更多的工作要靠湛江的人民来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做。
切记等、靠、要。
要创造条件做事情、推动政策来配套。
我们要牢牢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观念,建立尊重市场经济规则的理念,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坚持法治、加强吏治、重视基础教育和青年技能培训、发展县域经济、拉动就业、转移过多的农业低效人口。
控制房价(不让好不容易累积点民间资本又被割韭菜了。
)
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我们还处于艰苦奋斗的爬坡阶段。
湛江这些年来取
得一些成绩,招商引资来了一些大项目,但同时要注意环保,别又走别人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老路。
也要警惕个别干部刚有点成绩就飘飘然、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
要认清我们所处的位置,找准定位,认真做好规划,目标定得稍高点,然后定下心来一任接着一任干,主政者要有功不在我的情怀,不折腾来回般的政策烙饼。
我相信湛江一定会在不久将来迎来发展的新高峰。
让我们祝福湛江的未来更加辉煌,湛江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写到最后,想起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句,恰如此刻的心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