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最接近先祖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洞大槐树:最接近先祖的地方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以亿计的大槐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是“老家”和“根”的象征。
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移民档案
在中国两千多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恐怕要数山西洪洞县了。
洪洞县之所以芳名远播,首先是因了一位天姿难掩的青楼女子那段凄婉哀凉的吟唱:“苏三离了洪洞县……”京剧是国粹,喜好者兴发时自会哼几句《玉堂春》,不好者偶尔打开电视机、收音机,眼睛或耳朵里说不定也会蹦进个苏三来,于是“洪洞”便深嵌在国人的记忆中。
现如今,名扬海外的洪洞大槐树,让亿万华人子孙有了归家的冲动,千里迢迢的来到这个最接近先祖的地方,一偿父辈的夙愿,祭拜600 年前的那一天。
当年,先祖们在大槐树下伤
心泪洒;今天,后世子孙在古槐之前其乐融融,欢聚一堂,回首往事,展望未来,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脉相连,心心相印。
“五百年前是一家”
移民, 离开了故乡和亲人,却割舍不了浓浓的乡情。
当年,许多苦难的移民含着热
泪告别古槐,告别家乡,离开了丰沃厚重的黄天厚土,离开了富足安康的中原大地,再也
看不到汾水岸畔的渡船,再也听不到萦绕槐园的鹳鸣,背井离乡的他们把对故乡的追忆,编织成一代代人期盼的梦,永远镌刻在古槐后裔深深的记忆中。
中国有句俗语,两人相见,若互通姓名,如同姓即随口而出:“五百年前是一家”。
这个典故要从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谈起。
从明初移民到清末及民国初年,时间大致为五百年左右,大槐树移民后裔早已遍及神州大地甚至海外。
人们相见互问老家,都会说:“啊!洪洞老乡”。
再问及:“老乡贵姓?”若回答为同姓,问者就会说:“啊!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
”同姓相见,五百年前是一家。
这句俗定成语,也就一直延续至今。
为什么要移民?让我们将历史回放到600 年前那肝肠寸断的一天。
明朝初期,面对中原地区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累年岁租不入的局面,明统治者认为当务之急便是恢复生产力,于是把移民屯田的目光投向了人口最稠密的山西,空前绝后的大移民不可避免的在这里发生了。
按文献通考记载:明洪武永乐间,明朝政府在大槐树下广济寺院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先后18 次大规模移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18 个省市,500 多个县市。
于是,汾河岸畔那棵并不超群出众的汉槐,便以无与伦比的身姿,走进了历史的风雨,走进了岁月的沧桑,走进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自移民的第一天起,移民后裔对故乡的思念就一天都没有停止过,故乡的一草一木,均深深镌刻进他们的心田。
当他们恋恋依依、一步一回首,三步一徘徊,渐远乡井的时候,他们的泪眼最后看到的是那棵高大的古槐,是那古槐枝丫间一簇簇令人惆怅的老鹳窝,于是,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了迁徙者们诀别故乡时最后的标志。
当时的移民从大槐树动身时,不少人纷纷折槐枝带在身边,或者带一把槐树的种子。
把对家乡的情感,对亲人的留恋,都倾注在这小小的槐枝槐种上。
为了表示对故土的思念,他们到了新的居住地,安居之后,便把槐树栽植在新居的庭院里、大门口或大路的旁边,辛勤的浇灌,精心的培育。
每当逢年过节,有的人还献上供品,烧香、叩拜,祈求先祖保佑全家平安。
有的槐树干枯了,人们都不愿伐掉。
现在,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特别是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的一些地方,都保留着这种传统习惯。
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
当第一代迁徙者归根无望之时,面对故乡明月,他们谱不出逐水曲,唱不出游牧歌,脱口而出的是这首“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数百年来,这首古朴的民谣,慰藉过多少古槐后裔的创伤,激动过多少古槐后裔的心房,唤起过多少古槐后裔的向往……__
移民传说关键词
大迁徙给明初社会带来了经济繁荣,但比这一时的经济繁荣更为珍贵的是,它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的空间,移民与当地土著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经过长期的掺和、交糅、渗透,地域文明必然会相互关照,培育着新的文明的种子。
统治者为国家大局而实施的强权措施,往往能推动历史大步前进。
关键词一:小脚趾复形
洪洞县祭祖园中门有一副对联:“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
”这副对联说的是,凡是大槐树迁民后裔,小脚趾都是复形(就是趾甲分为大小两瓣)。
相传明朝移民的时候,人们留恋故乡,不想走,即使到了路上,也屡屡逃跑。
官兵就想了
办法,让被迁民脱掉鞋袜,在每个人的小脚趾上砍了一刀,一方面是脚受伤,移民要逃跑也跑不快,另一方面是就算跑出去,官兵在捉拿的时候,一看小脚趾,就知道是移民了。
这个微小的生理特征,因为联系着移民的血泪和历史,竟然就这样遗传下来了,如今,你只要是小脚趾复形,人们就会说你是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关键词二:解手
至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称上厕所一般仍沿袭此说法。
明朝政府强迫性的大移民,官兵为防止移民逃跑,就把他们捆绑起来上路。
捆绑两条胳膊叫大绑,捆绑一条胳膊叫小绑。
不仅如此,怕他们带绑逃走,还要将捆绑起来的人用绳子连在一起,才押解上路。
许多人连在一起,要动都动,要停都停,一个人要动,牵扯很多,谁也逃不脱。
对押解的官兵来说,自然省事,但却苦了捆绑的移民。
最麻烦的是大小便。
为了表达清楚意思,话很长,比如一个人要大便或小便,首先得报告,说:“报告大人,请让大家停住,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小便。
”人数多,路上解绳子的次数也多,官兵也觉得麻烦,但这个办法是不能改变的,到后来,简化的就剩下几个字了:我要解手。
听者也能明白。
直到后来定居下来,这个说法也成习惯用语了,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
关键词三:打锅牛
在豫东和鲁北,“打锅牛”广为流散。
相传,洪洞县有牛氏五
兄弟,在集结于大槐树下后,方知同姓不能同迁一地。
五兄弟深知自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便匆忙将一口大锅砸成五瓣,各执一片,以备将来做为续祖寻亲的标记。
时间是弥合心灵创伤的最好药剂。
但在历经六百年风雨后的当今,豫鲁某些农村牛姓素不相识的长者们,见面后还要问“打锅不打锅?”如双方都说“打锅”,便认做同宗一家。
关键词四:独耳爷爷
山东曹县一刘姓的族谱里,记载着他们的先祖是“独耳爷爷”,独耳爷爷就是因为在迁徙途中多次逃跑,被官兵割掉一只耳朵的。
明移民条律中还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
“行不改名,坐不更姓”是中国文化崇尚的一种人格风骨,这明律就迫使一些同宗兄弟为生活在一起,不得不更姓易名。
如河南黄县就有魏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周姓与单姓,都是异姓同宗。
寻根祭祖节
万鸟朝宗的盛景年年上演
树有根,水有源。
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中华民族的天性。
1991 年,洪洞县委、县政府,举办了首次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
到如今已举办十六届,届届成功,年年升温。
自此以后,移民的后裔、远方的游子,纷纷前来祭拜先祖。
“寻根祭祖节”,定为每年4 月1 日至10 日。
主祭日为汉民族传统扫墓节―清明节。
首届“寻根祭祖”节的头天晚上,成千上万只小鸟从天而降,先飞往洪洞县委、县政府院内,然后黑压压云集到大槐树祭祖园,白天飞翔于祭祖园上空,黑夜栖居在祭祖园的树丛中,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大槐树祭祖园内,一时鸟声鼎沸,热闹非凡,洪洞人以为奇观,几乎倾城出动拥入大槐树祭祖园。
人们看到在园内第二代、第三代槐树和其他树木上,鸟儿落满枝头,它们时起时落,交颈偎依,仿佛经年不见的老朋友,在倾诉昔时的离别意,畅谈今日在它处的思乡之情,人们深深为之感动,都说:“移民的子孙要来祭祖,这些鸟儿也具有灵性,代表移民的子子孙孙,也是回老家来看望亲人来了。
”这些鸟儿每天傍晚飞来,凌晨时分又向东北方向飞去。
它们的形状像麻雀,但比麻雀略大,颜色是灰黑的,来时鸣音响亮,啾啾欢啼,去时叫声凄凉,哀鸣而去,洪洞人民称它为“思乡鸟”、“吉祥鸟”,有人说它们是大槐树移民死后所变,生不能归故里,死后化做鸟儿也要飞回故乡,看看家乡变化。
这一壮观景象一直到清明节后才全部消失,来自海内外参加祭祖活动的槐乡子孙无不为这一奇观所惊叹,这个奇观自首届以来,每年的祭祖节都会重现,对此奇观洪洞县电视台录制了专题片,在洪洞电视台、临汾地区电视台、山西电视台都作了专题播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