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人文教育”特色总结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人文教育”特色总结材料
第一篇:大连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人文教育”特色总结材料突出人文教育特色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大连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人文教育”特色总结材料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位于开发区红梅小区新宾路19号,创建于1999年7月,是一所年轻富有朝气的学校。
2003年以辽宁省第一所普通高中的身份申办省示范性高中,并获得成功。
当时在教育界引起很大轰动,并产生积极影响。
2014年2月被评为大连市人文教育特色高中。
一、成长路上,人文教育特色初显
(一)学校基本情况
自1999年建校至今,学校由8个班型发展到现在24个班型,在校生1110人,正式教职工112人,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骨干教师5 人,市级骨干教师11人,区级骨干教师12人,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70人,占专任教师72.1%。
学校总占地4.6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6万多平方米,并配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体育馆、多功能教室,1000多平米的图书馆能同时容纳480名学生阅览,馆内臧书达8万余册,理化生实验室都配备了一流的先进设备。
学校秉承“尊重科学、以人为本、公平教育、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六大发展战略,高举公平教育大旗,突出人文教育特色,不断扩大办学影响力。
现已成为社会闻名、家长满意、学生向往的高级中学,是一所特色鲜明、理念先进的省级示范性高中。
八中先后被授予全国首届学校文化建设金牌学校,全国学校规范化管理示范单位,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高质量、有特色办学单位,全国平安和谐校园,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辽宁省普通高中课改先进集体,大连市高中课改样本校,大连市“十一五”校本研修示范校,大连市“人文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大连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辽宁省教育系统“优秀基层党总支”,金州新区党建工作示范点。
八中正在全力以赴,以“敢为人先、不屈不挠、勇于胜利”的精神,不断丰富人文教育内涵,深
化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工作,走出一条“德育领先,文科突破,艺体添彩,多元发展”的发展振兴之路,促进全体师生幸福成长。
向着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的辽宁省名校行列迈进。
(二)特色提出缘由
建校初期,八中的学苗都是二流三流的。
这些学生不仅成绩差,而且自我管理能力很差,自卑感很强。
为此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寻找突破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经学校领导班子多次研究,征求广大师生建议,最后确定“德育领先,文科突破,艺体添彩”作为建校初期的发展方向。
2001年王笑同学因体育特长迈进了北大,2006年高考薛晓萌同学夺得开发区文科状元,2008年高考李倩倩同学再次夺得开发区文科状元,美术考生先后数十人迈进了清华美院、中国美院、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八大美院,音乐特长生也先后迈入了中国音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
自2006年以来我校高考成绩斐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连续不断的突破给全校师生带来了极大热情和信心,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继续发扬八中精神,就一定会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一定会让学生幸福成长。
这也是我校人文教育初显阶段。
随着2006年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更加明确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校特色建设会使学校更具有生命力。
为此围绕学校特色建设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追求,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发展途径。
“德育领先,文科突破,艺体添彩,多元发展”成为我校人文教育特色发展策略。
(三)特色内涵
人文教育是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自主、体验、感悟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做人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同时促进受教育者理解人生的真正意义和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
人文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受教育者如何做人,培养受教育者科学、尊重、公平、民主、自由、多元等人文精神。
二、思想引领,坚定特色发展之路
八中未来的发展关键在于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的先进性。
作为一
所年轻的学校,准确定位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
学校领导班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发挥集体智慧,经过反复研讨,确定了具有“人文教育”特色的学校办学理念,明确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学校注重以内涵发展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办学理念:尊重科学、以人为本、公平教育、多元发展。
教学策略:科学指导、掌控难度、高效训练、和谐共进。
德育理念:尊重关爱,公平正义。
管理核心:弘扬正气,奖励优秀。
特色核心:人文见长,多元发展。
性格核心:不屈不挠,精益求精。
八中精神:敢为人先、不屈不挠、勇于胜利。
八中品牌:走进八中、走向成功。
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1、德育领先,文化强校。
2、文科突破,整体推进。
3、启用青年,大胆循环。
4、信心工程,成功教育。
5、多元发展,低进高出。
6、民族情怀,世界眼光。
三、立足优势,凸显人文教育特色
(一)2009年学校成为全国的首批特色项目实验学校,并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
2012年学校被大连市教育局授予“人文教育”特色项目学校。
校长在大会上做《打造人文教育特色全面推进学校建设》经验介绍。
(二)文科现象,低进高出。
针对我校学苗实际情况,我校确定扬长避短,文科率先突破发展战略。
一是文科成绩提升空间较大,难度较小;二是我校文科师资在大连市高中有优势,政治组长崔慧娟为特级教师,2009年政治教师张岩获大连市高中文科教师教学大赛第一名,并因此获得大连市“五一”奖章。
大连市名师历史组长陈志弘为大连市历史名师工作室理事、学科首席教师、大连市十大名师提名奖,地理组长李柏华是大连市骨干教师,且地理组教师都是东北师范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三是我校文科教学管理、高考备考经验丰富。
近三年,我校文科高考二本进线率均达到80%以上,本科录取率达95%以上。
《大连日报》曾专门以《探究八中“文科现象”》予以宣传报道。
(三)人文见长,多元发展。
学校以人为本,培养师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沙龙、读书报告会、才艺展示活动等。
学校注重培养师生尊重关爱品格,尊重科学、人文民主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性格。
政治教研组举办的国际形势报告会收到师生的喜爱。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体育课学生可选学足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等。
音乐、美术、播音主持等专项训练为学生开辟多元发展途径。
艺术、体育成为学生高考升学的又一亮点。
近年来,我校外籍学生数量不断增加,2013年三名韩国籍学生考入清华,1名考入北大,此外还有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交大的学生。
“十一”期间我校多名学生出访韩国水洛高中友好学校,促进了国际交流与融合。
(四)尊重公平,以生为本。
我校果断放弃校内重点、实验班。
实行电脑平行分班,实施公平教育温暖工程。
此项阳光工程一直坚持至今,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
教师管理实行“大循环,小调整”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
坚持以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实行“人本化”的培养、管理模式。
高举公平教育大旗,突出人文教育特色。
四、提升品位,创建特色课程体系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是实现学校办学思想的关键核心所在。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和资源。
我校构建了包括党建德育课程、小组合作探究学科课程、丰富多彩拓展课程、多元艺体特长课程、自主体验实践课程等五大类相互作用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一)党建德育课程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我校构建并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党建德育课程。
包括:入党启蒙教育课程、规范礼仪课程、安全法制教育课程、表彰激励课程、感恩责任课程、文化沙龙课程、健康教育课程等。
在八中的六大发展战略中,把德育领先,文化强化作为首要发展战略。
我校将德育工作课程化、校本化。
学校以健全健康的人格教育
为主线,全面实施信心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四大工程。
发挥党团组织、学生组织和班主任的重要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采取常规德育与主题德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学校涌现出一批敬业爱生的优秀教师,陈志弘老师2012年被评为大连市十大“仁爱之师”,赵蕴深、张岩被评为开发区十大“仁爱之师”。
自2006年,每学期举办的德育研讨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每周一期的《德育周报》至今已经215期,《德育篇》成为大连高中首创,在大连市高中德育工作会议作为交流研讨材料。
德育工作突出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主题,并参与“十一五”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小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并在全国大会作经验介绍。
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大连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党总支积极开展“为党旗增辉为八中添彩”系列活动,2009年、2012年我校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区党建工作示范点,并在我校召开了党建工作现场会。
2011年荣获辽宁省教育系统“优秀基层党总支”。
(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科课程
学校坚持学案导学的小组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学校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还课堂给学生,还激情给教师。
2013年9月陈志弘老师的历史课《圣雄甘地》在金州新区电视台综合频道进行了课堂直播,收到社会的好评。
近三年来我校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成绩稳步上升。
在辽宁省高中学考、全国高考中八中交出一份优秀答卷。
2012年全校学考通过率为97.8%,2013年在籍学生(包括4名韩国学生),通过率是98.9%,中国籍学生通过率100%,为金州新区第一,在大连市示范性高中中名列前茅。
近三年来,我校高考二本进线率达80%以上,本科进线率达95%以上,实现了三年高位持续稳定增长,在全省同类高中行列处于明显领先水平。
(三)丰富多彩拓展课程
通过对课程种类的适度拓宽和内涵的深度开掘,构建并实施人文
科学拓展课程,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学生文化视野,认识学科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最终促进并补充国家主体课程目标内容的实现。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意识。
目前学校开发了科学类拓展课程4门,人文类拓展课程8门。
其中《英语朗读与表达》、《生物实验》、《写漂亮汉字,铸精彩人生》、《古诗鉴赏十日练》等在大连市校本课程评比中获奖。
(四)多元艺体特长课程
几年来学校开发开设了多门艺体特长校本课程,配备了优秀专业指导教师,极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元发展的需求。
体育、音乐、美术、影视编导、播音主持等精品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在高考自主招生、体育高水平、艺术特长等方面,为学生进入高校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美苑骋怀(绘画)》获大连市高中校本课评比二等奖。
我校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都取得优异成绩。
(五)自主体验实践课程
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团活动蓬勃开展。
学生综合素质不段提升。
主题实践类主要包括:国防教育、拓展训练、外出游学、家乡美一日行、福利院献爱心等多种主题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类主要包括:学科类、生活类和实践类。
社团活动类主要包括:学术科技类、能力拓展类、体育健康类、艺术器乐类和实践服务类等五大类近三十个社团。
同学们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内心感悟,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养。
2010、2012年在大连市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展示评比中获得优秀组织奖,《关于开发区八中校服改版的研究》荣获特等奖,《中学生午睡研究》、《关注血癌患者,学会珍爱生命的研究》获二等奖。
学生参加大连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大赛荣获团体银奖,多名学生荣获个人单项一等奖。
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各种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心悦社团的心理剧表演获大连市一等奖。
五、成效显著,特色教育硕果累累
年轻的开发区八中快速崛起,人文教育特色凸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已经迈进大连市高中名校行列,成为在辽宁省特别是在辽东南地区非常有影响力的示范性高中。
1、2003年11月通过辽宁省示范性高中评估,成为辽宁省第一所以普通高中身份申办成功的学校。
2、2004年申办成功国家体育后备人才示范中学。
3、2006年成为大连市高中课改样本校。
4、大连市“十一五”校本研修示范校
5、2012年大连市“人文教育”特色项目学校
6、2012年辽宁省高中课程改革先进集体。
7、2013年高水平通过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复检
8、2014年2月成为大连市人文教育特色高中
9、近几年我校荣获国家、省、市多项官方荣誉。
10、国家、省、市相关学术荣誉有近百项。
11、在国家、省、市会议上介绍经验,专题报告的有十几项。
12、《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文摘》《人民教师》《华夏教师》《辽宁日报》辽宁电视台《辽宁教育》《大连日报》等主流媒体都对我校有长篇宣传报道获专题报道。
六、追求卓越,特色教育永不止步
1、进一步丰富人文教育特色内涵,形成我校独有品质。
2、完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整合课程资源,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
3、逐步完善学校特色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4、做大做强“人文教育”特色,形成学校独有的文化品牌。
我们将一如既往践行科学发展观,发扬“敢为人先、不屈不挠、勇于胜利”的八中精神,秉承“尊重科学、以人为本、公平教育、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实现“走进八中、走向成功”的庄严承诺。
进一步丰富人文教育的内涵,探索人文教育的真谛,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第二篇:立足职教特色,强化人文教育
立足职教特色,强化人文教育
——全国高级技工学校公共课教材《语文》(第二版)之我见陈远芝
(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摘要]本文在研读全国高级技工学校公共课教材《语文》(第二版)的基础上,谈谈对这一版教材的特点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职教特色;人文教育
全国高级技工学校公共课教材《语文〃第二版》(以下简称《语文〃第二版》)是一本极好的语文教材,较之以往的教材,这本教材突出了职业人文素养的培养,更贴近高技生的实际,对不久就要投入社会实际生活的这些学生来说,在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等方面必将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编者立足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特点,特别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教材编写上精心策划。
笔者认为,本教材具有三大鲜明特点。
一、入选课文在内容上注重以真人实事打动人,以鲜明形象感染人,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实话实说丁大卫》,丁大卫是来自美国的青年,做人教学深得人心,他却偏偏要离开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而到经济较落后的西北地区。
当西北民族学院定每月1200元工资时,他却偏偏要给自己降薪。
大卫在中国生活五年的财富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所带的物品丰富,但其中有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他要时时用这面国旗告诫自己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我与地坛(节选)》,主人翁就是20岁因病致残,坐在轮椅上的作者自身。
他身残志坚,终于克服了肌体上和心理上的种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由弱者变为强者,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当代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在《我有三个梦想》的演讲中,现身说法,他在十分朴实而又风趣的演讲最后,道出了他成为名作家的原因:‚我今天之所以会变成一个作家是因为我从小就有这样的志向‛。
当作家做老董毕竟不是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的,对普通的工作怎么做?《一位出租车司机的职业水准》给我们提出了活生生的例子,带着热情和自信工作的台湾的一位出租车司机,对工作尽力而行,就能产生最大的效益与回报。
创业失败了怎么办?《站起来,我依
然是巨人》一文中的史玉柱作出了回答。
……课本提供了一个个真人,一件件实事无不动人心弦。
《女教师的特异功能》、《最后一片
叶子》这两篇小说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异常感人。
在那偏僻贫穷的小村庄,在板书的粉笔中断了的时候,这位女教师毫无怨言,以水代笔,依然孜孜不倦地给学生上课,这种敬业爱业关爱学生的精神能不令人感动吗?《最后一片叶子》塑造一位感人肺腑的老画家贝尔门的光辉形象。
贝尔门年老体弱,在40年的画画生涯中,还没有画出自己满意的杰作。
但他关爱青年女艺术家,自认为是她们的看家。
当他得知青年女画家琼珊患了肺炎,在她认为自己正如同常青藤上不断掉落的叶子一样,她的生命将随着最后一片掉落的叶子而结束的恐惧心理后,贝尔门不顾自己年老体弱,竟然在那凄风苦雨的黑夜里,手持灯笼和画具,爬上梯子,在那离地二十来英尺的墙上,画了一幅逼真的常青藤叶,替代那最后掉落的那片常青藤叶子,拯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老画家用生命画出了他一生期待画出的杰作,也实现了他关爱青年艺术家的庄严诺言。
小说中老画家的光辉形象和催人泪下的生动情节,不正是对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最好诠释吗?
二、课后训练在设计上选择与课文内容密切关联的短篇阅读,这样来延续人文教育的功能。
如《哲学家的思考》课文后的拓展训练中,编者就选了《简单与复杂》一文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更深刻地认识到不唯利是图,多关心别人,那么人就活得简单,活得轻松。
又如《女教师的特异功能》一文后的拓展训练中,选了美国一所小学校长为了激励全校学生读书热情而跟学生打赌的故事。
路克校长与学生公开打睹:‚如果你们在11月9日前读书15万页,我在9日那天爬行上班‛。
1998年11月9日,这位校长在雪地爬行1.6公里,历时三小时,磨破了五副手套和护膝,终于到了学校上班。
这位校长爬行上班与女教师以手指蘸水板书。
一样都是敬业爱岗的动人故事,而这位校长的诚信更令人叹服。
《我与地坛》(节选)文后拓展训练中,选了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一段,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领悟到残疾人只要自强不息,都能大有作为,何况我们健康人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教材在立意上把治学方法与做人道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突出
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特点。
以第四单元为例,课文《我与地坛》(节选)的拓展训练题中,编者首先简略介绍了海伦〃凯勒,接着要求学生阅读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一段,并联系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读了《我与地坛》(节选),又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片段)后,会在不同程度上被史铁生、海伦〃凯勒顽强的意志,奋斗不息的精神打动,再要求他们写读后感,这就必然促使学生在进一步深入阅读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再经过谋篇布局,才能写出文章来。
在加深阅读、构思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受到教育就更深刻。
《亮剑》(节选)后面的拓展训练,是要求学生阅读《亮剑》全文,以便学生对李云龙这个人物有个全面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以‚我心中的李云龙‛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杂感。
在这样的训练中,李云龙顽强拼搏,敢于战胜强敌的亮剑精神必将影响学生的人生。
《站起来,我依然是巨人》的拓展训练是追踪史玉柱的现状,综合相关资料,模仿课文结构和写法,以‚史玉柱进行曲‛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深度报道。
《我的五样》拓展训练题是阅读王进喜的有关资料,以‚生命的价值‛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杂感。
这样的拓展训练必将加深对史玉柱、对王进喜的认识,进一步懂得在挫折困难面前应该怎么办。
阅读课文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提高了读写能力,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学会了做人做事。
本教材真正把阅读、写作的技巧和如何做人的道理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当然,《语文〃第二版》在突出职业人文素养的培养前提下,也十分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
首先从选材上看,编者注意到所选课文体裁的多样性。
这本教材32课,文学作品9课,其中有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古代诗词;一般作品12课,其中有随笔5课,散文3课,社科论文2课,一般说明文2课,应用文11课。
教材中课文文体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学到多种文体的相关语文知识,从而也有利于学生提高相关各种文体的读写能力。
再则,从教材的体例设计上看,从课文的学习提示、题解与注释、预习思考到问题讨论,心得笔记、拓展训
练、综合学习等,处处涉及到语文知识。
因此,笔者认为这本把职业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知
识的学习高度统一起来了。
如果说《语文〃第二版》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笔者认为《语文〃第二版》中有的文章在内容取舍上还可再做一些改进。
如第五单元中的《渴生者〃节选》。
《渴生者〃节选》有这样一段议论:‚生命的消失不仅仅在于外在的灾难,而更在于虚弱的人类本身‛。
这段议论并不错,外在的灾难与人类本身抵御外在灾难的能力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到目前为止,人类抵御外在灾难的能力仍然是很有限的。
在灾难面前,渴生是人的本能,然而死人的事又往往是不可避免的。
在地震灾难突然降临之时,被重物砸死的,压死的,或饥渴而死的,或窒息而死的,或惊恐而死的,甚至在极度难受痛苦中挣扎而死的都有。
他们都是遇难者,都是生者同情哀悼的对象,又何必再去细分他们在灾难中是怎样死去的呢?《渴生者〃节选》断言那些‚完整的尸体上,留下的只是一道道指甲抠出的暗红色的血痕,那是疯狂抓挠之后留下的绝望印记——这就是精神崩溃!‛文中还援引老医生的话说:‚是他们自己在极度的恐惧中‘扼杀’了自己‛,换句话说,并不是地震灾难导致他们死亡的,是他们自己找死的!在灾难中死去的人们是十分不幸的,令人吃惊地是,竟然还有人如此冷酷地对死难者横加指责!诚然,《渴生者〃节选》中的陈俊化、郝永云夫妇坚持自救的行为值得肯定,但是绝不能以贬低遇难者为代价来赞颂幸存者。
总的来说,《语文〃第二版》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核心,突出了职业人文素养方面的养成教育,同时又十分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训练题又恰好把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完美地统一起来。
因此,《语文〃第二版》是一本立足于职教特点,同时又紧跟时代,大胆创新的好教材。
第三篇:高级中学教育实习总结
从走进华东师范大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在心里暗暗的告诉自己,四年后我走出这里,就是一位名副其实、名正言顺的人民教师,从那时起,我就把自己定格成一个老师。
因而三年来持之以恒的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