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古书注解(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古书注解(一)
一 古注的产生和发展
二 古注的类型 1 传注类:主要注释文献中的字、词、名物制度,包括传、
注、笺。 传:依照文字逐句解释疏通,如毛亨的《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曾作《尚书传》。
何超的《晋书音义》,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有的为一批 书注音释义,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 等。
4 义疏类:义疏又称作“疏”“注疏”“义注”等,是一种既解
文又解释注文的注释形式。义疏不仅解释词义,也串讲句意, 甚至阐发章旨、申述全篇大意。孔颖达有“五经正义”(包括《 诗》、《周易》、《尚书》、《礼记》、《春秋》)。
3 当为、当作:改正古书中的误字。 《礼记·缁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 德。’”郑 玄注:“‘吉’当为‘告’。‘告’,古 文‘诰’,字之误也。尹告,伊尹之诰也。”
《周礼·夏官·训方氏》“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 “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传当作傅’。”
经学:
指关于儒家经典的训诂注疏、义理阐释、以及 学术流派、传承、演变等的学问。那些解释经 或发挥经义的著作,又称为“传”、“注”、 “记”、“笺”、“解诂”、“义疏”等。有 些注解经书的著作后来自己也上升为经,如 《春秋》三传后来都被列入了“十三经”。
注:解释字词以使其意义明白,高诱的《战国策注》。
笺:“笺”本义是标识、标记的意思,始于郑玄《毛诗笺》, 他尊奉毛亨《毛诗故训传》,为了申明毛亨对《诗经》的解 释,把自己对《诗经》的解释标记在旁,使人可以识别。
2 章句类:逐句逐章串讲古文的大意,汉代赵歧《孟子
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3 音义类:又称作“音训”“音注”,有的为某部书注音释义,
5 犹:解释同义或近义词。
6 之言,之为言:声训。 声训: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周礼·春官》“秋见曰觐。”郑玄注“觐之言勤也,欲 其勤王之事。”
三)阐述语法
1 解释虚词,ⅹ,辞也;ⅹ,ⅹⅹ之辞。 《诗经·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诗经·大雅·绵》“肆不殄厥愠”,朱熹注:“肆,故今也, 犹言遂,承上启下之辞。”
二)释义
1 直训:《说文·口部》“哙,咽也” 2 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语放在这些术语的后面。
3 谓,言:被解释的词放在“谓”“言”的前面,有时也用来 讲句意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杜预注“ 手曰拱,言其过老,悖不可用。” 4 貌:对事物的性状进行描写,所释多是形容词。
十三经的由来: 六经:也称之六艺,指《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一般认为 是孔子编定的,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指出, 孔子编辑了《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和 《乐》,作了《易》的一部分,并根据鲁国的史料创 作了《春秋》。
五经:西汉时,《乐》已不见流传,只余《诗》、
古注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标注字音、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阐述语法、显示修辞、校勘文字、分析句读、考证名物制度、 注明典故等。
一)注音
1 譬况:描述字词的发音 。
《释名·释天》“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2 直音:ⅹ音ⅹ 。 《左传·僖公四年》“次于陉”,陆德明《经典释文》“陉,音 邢” 3 反切 :ⅹⅹ反,唐以后称ⅹⅹ切。 4 读若,读如:
5 补注类:在前人注释的基础上加以补充、订正,如洪兴祖
《楚辞补注》是补王逸的《楚辞章句》的,王先谦《汉书补注》 是补唐颜师古《汉书注》的。
6 集解类:又称为“集注”“集传”“集释”,是汇集各家
解说汇于一书的形式,如何晏的《论语集解》、裴骃的《史记 集解》、朱熹的《诗集传》等。
三 古注的内容及相关术语
2 说明词序 《诗经·汝坟》“不我遐弃”,孔颖达疏“‘不我遐弃’犹言 弃我’,古之人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3 说明词类活用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 四夷也”,朱熹注“辟,开广也,朝,致其来朝也。”
Hale Waihona Puke )校勘文字1 衍文,衍字,衍:指明古籍在传刻中多出来的字。
2 脱文,脱,夺,夺字:指明脱落了的文字。
《说文·口部》“哙,咽也。从口,会声,读若快。”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yí)醴也”,高诱注“酏读如 《诗》‘虵虵硕言也’。”
5 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 《诗经·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毛诗笺》“泮, 读为畔。” 《尚书·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6 破读: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书》、《礼》、《易》、《春秋》而称“五经”。 有人认为《乐》亡佚于秦始皇的焚书,也有人认为 《乐》本来就没有文字,只是配合诗或礼来演奏的乐 谱。
十三经:
东汉时有“七经”之说,即“五经“之外加《论语》、 《孝经》。至唐有”九经“之说,即将“五经”中的 《礼》代之以“三礼”(《周礼》、《仪礼》、《礼 记》),《春秋》代之以“《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榖梁传》)。亦有人以为“九经”只是 将东汉“七经”的《礼》代之以“三礼”而已。唐文宗 年间又将《易》、《书》、《诗》、《周礼》、《仪 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合为“十二经”刻石于 国子学。南宋时,理学家推崇《孟子》,于是“十二经” 加上《孟子》,始定型为“十三经”。
破读的音主要是改变字词的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平 声(或上声、入声)变读为去声 。
王:读平声wáng是名词,帝王;读wàng作动词,称王。
古书中将前一种读音叫做“本音”或“如字”,后一种读音叫做 “破读”或“读破” 。
那些已经进入现代汉语口语或书面语中的破读,要分辨, 没有保留下的破读,就依现代汉语的习惯读。
古书注解(一)
一 古注的产生和发展
二 古注的类型 1 传注类:主要注释文献中的字、词、名物制度,包括传、
注、笺。 传:依照文字逐句解释疏通,如毛亨的《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曾作《尚书传》。
何超的《晋书音义》,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有的为一批 书注音释义,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 等。
4 义疏类:义疏又称作“疏”“注疏”“义注”等,是一种既解
文又解释注文的注释形式。义疏不仅解释词义,也串讲句意, 甚至阐发章旨、申述全篇大意。孔颖达有“五经正义”(包括《 诗》、《周易》、《尚书》、《礼记》、《春秋》)。
3 当为、当作:改正古书中的误字。 《礼记·缁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 德。’”郑 玄注:“‘吉’当为‘告’。‘告’,古 文‘诰’,字之误也。尹告,伊尹之诰也。”
《周礼·夏官·训方氏》“诵四方之传道。”郑玄注: “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传当作傅’。”
经学:
指关于儒家经典的训诂注疏、义理阐释、以及 学术流派、传承、演变等的学问。那些解释经 或发挥经义的著作,又称为“传”、“注”、 “记”、“笺”、“解诂”、“义疏”等。有 些注解经书的著作后来自己也上升为经,如 《春秋》三传后来都被列入了“十三经”。
注:解释字词以使其意义明白,高诱的《战国策注》。
笺:“笺”本义是标识、标记的意思,始于郑玄《毛诗笺》, 他尊奉毛亨《毛诗故训传》,为了申明毛亨对《诗经》的解 释,把自己对《诗经》的解释标记在旁,使人可以识别。
2 章句类:逐句逐章串讲古文的大意,汉代赵歧《孟子
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3 音义类:又称作“音训”“音注”,有的为某部书注音释义,
5 犹:解释同义或近义词。
6 之言,之为言:声训。 声训: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
《周礼·春官》“秋见曰觐。”郑玄注“觐之言勤也,欲 其勤王之事。”
三)阐述语法
1 解释虚词,ⅹ,辞也;ⅹ,ⅹⅹ之辞。 《诗经·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诗经·大雅·绵》“肆不殄厥愠”,朱熹注:“肆,故今也, 犹言遂,承上启下之辞。”
二)释义
1 直训:《说文·口部》“哙,咽也” 2 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语放在这些术语的后面。
3 谓,言:被解释的词放在“谓”“言”的前面,有时也用来 讲句意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杜预注“ 手曰拱,言其过老,悖不可用。” 4 貌:对事物的性状进行描写,所释多是形容词。
十三经的由来: 六经:也称之六艺,指《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一般认为 是孔子编定的,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指出, 孔子编辑了《书》,删定了《诗》,编订了《礼》和 《乐》,作了《易》的一部分,并根据鲁国的史料创 作了《春秋》。
五经:西汉时,《乐》已不见流传,只余《诗》、
古注的内容非常丰富,如标注字音、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阐述语法、显示修辞、校勘文字、分析句读、考证名物制度、 注明典故等。
一)注音
1 譬况:描述字词的发音 。
《释名·释天》“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2 直音:ⅹ音ⅹ 。 《左传·僖公四年》“次于陉”,陆德明《经典释文》“陉,音 邢” 3 反切 :ⅹⅹ反,唐以后称ⅹⅹ切。 4 读若,读如:
5 补注类:在前人注释的基础上加以补充、订正,如洪兴祖
《楚辞补注》是补王逸的《楚辞章句》的,王先谦《汉书补注》 是补唐颜师古《汉书注》的。
6 集解类:又称为“集注”“集传”“集释”,是汇集各家
解说汇于一书的形式,如何晏的《论语集解》、裴骃的《史记 集解》、朱熹的《诗集传》等。
三 古注的内容及相关术语
2 说明词序 《诗经·汝坟》“不我遐弃”,孔颖达疏“‘不我遐弃’犹言 弃我’,古之人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3 说明词类活用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 四夷也”,朱熹注“辟,开广也,朝,致其来朝也。”
Hale Waihona Puke )校勘文字1 衍文,衍字,衍:指明古籍在传刻中多出来的字。
2 脱文,脱,夺,夺字:指明脱落了的文字。
《说文·口部》“哙,咽也。从口,会声,读若快。”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yí)醴也”,高诱注“酏读如 《诗》‘虵虵硕言也’。”
5 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 《诗经·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毛诗笺》“泮, 读为畔。” 《尚书·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6 破读: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书》、《礼》、《易》、《春秋》而称“五经”。 有人认为《乐》亡佚于秦始皇的焚书,也有人认为 《乐》本来就没有文字,只是配合诗或礼来演奏的乐 谱。
十三经:
东汉时有“七经”之说,即“五经“之外加《论语》、 《孝经》。至唐有”九经“之说,即将“五经”中的 《礼》代之以“三礼”(《周礼》、《仪礼》、《礼 记》),《春秋》代之以“《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榖梁传》)。亦有人以为“九经”只是 将东汉“七经”的《礼》代之以“三礼”而已。唐文宗 年间又将《易》、《书》、《诗》、《周礼》、《仪 礼》、《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合为“十二经”刻石于 国子学。南宋时,理学家推崇《孟子》,于是“十二经” 加上《孟子》,始定型为“十三经”。
破读的音主要是改变字词的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平 声(或上声、入声)变读为去声 。
王:读平声wáng是名词,帝王;读wàng作动词,称王。
古书中将前一种读音叫做“本音”或“如字”,后一种读音叫做 “破读”或“读破” 。
那些已经进入现代汉语口语或书面语中的破读,要分辨, 没有保留下的破读,就依现代汉语的习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