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 千里江山》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 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 ‚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干预 (1956-1957) 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爱情》、《小巷深 处》、《在悬崖上》
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 会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
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
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英雄史诗”
——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
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文学中,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即“善陈时事,
小说家的分化与重组:
(一)‚自动‛隐退的作家
张爱玲、徐訏、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废名、茅
盾等
(二)调整步伐主动适应的作家 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等
(三)‚受挫‛的作家
丁玲、肖军、路翎
(四)继续创作的作家 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周而复等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等
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 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
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 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 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
《红日》的文学史贡献
1)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 说中的传奇性故事。 2)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有较好的 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 3)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 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 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 偏离。
(二)《林海雪原》——革命传奇
描写一支智勇精悍小分队剿灭东北土匪的斗争, 一场特殊军队所进行的一场特殊战斗。利用民族 文学的传奇因素表现战争,属革命传奇类小说。
同类小说还有《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 《平原游击队》等。
《林海雪原》的创作特色
1.成功地塑造了英雄群像。
杨子荣塑造尤为成功。
4: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收获 (1958-1960) 长篇小说大量涌现:如《创业史》、《苦菜 花》、《红日》、《红岩》、《红旗谱》 等。 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 作品:《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
此时期有较高文学价值,受人们普遍好评作品八个长篇。
“三红一创”:《红旗谱》《红日》 《红岩》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三种叙事模式
(1)《子夜》模式:
一种以阶级性与典型性相结合,并通过人物阶 级关系来展示社会面貌,带有鲜明中共党史的 叙事立场的叙事模式。 这种自觉的党史立场和通过阶级分析来塑造人 物典型的创作方法,对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小 说创作产生深刻影响。
(2)《死水微澜》模式:
是一种以多元视角鸟瞰社会变迁为 特征的叙事模式,突出了民间社会 的生活场景与历史意识。
作家分流
茅盾撰写长篇的计划流产;
巴金、老舍曾去朝鲜前线生活,前者短篇《我们会见了彭德 怀总司令》,后者长篇《无名高地有了名》都不成功;
沈从文离开文坛;
钱钟书放弃小说,专事学术研究;
张爱玲、徐訏离开大陆去香港、美国; 张天翼儿童文学《宝葫芦的秘密》不是《包氏父子》那样成 熟的讽刺艺术; 丁玲、萧军、路翎等在50年代受挫,创作中止。
3、塑造典型英雄人物——十七年文学创造英雄人物的范例
《保卫延安》塑造周大勇、王老虎等英雄形象 — — 从惨烈战争、残酷环境和生死考验的战火中 锻造出来,体现英雄主义典型塑造原则。
《红日》中英雄人物塑造同样体现英雄主义的典 型塑造原则,基本特征、基调一致。
4、揭示战争决定因素,强化当代文学的政治功能
“五虎将”模式
《三国演义》开创古典武侠或历史演义中以五种性格“忠 诚、勇毅、胆识、粗犷、朴实耐劳”构成主要英雄人物的 基本模式;又同好汉模式一样,各怀绝技,各俱个性。 《林海雪原》中的五虎将 : 政治勇毅、智勇双全的少剑波
骁勇威猛、谋略不足的刘勋苍
胆识过人、百战百胜的杨子荣 生怀绝技、粗俗诙谐的栾超家 忠厚老实、刻苦耐劳的“长腿”孙达得
(二)
《林海雪原》——革命传奇
曲波(1923-),山东蓬莱人。15 岁高小毕业后参加了八路军。 1945 年担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 委。1946年冬,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林海雪 原,与国民党在牡丹江一带的残匪周旋,经过 半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歼灭了顽匪。1950年曲 波因重伤转业到地方工作,以顽强的毅力写作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被称为新武侠小说。
《保卫延安》追求史诗、宏大图景,其主线周大勇连 队脱离大部队之后孤军作战,出现诸多传奇情节(沙 漠迷路、打粮站等)。
叙事节奏上 《保卫延安》更强调“打”,从一个战斗转向另一个战斗, 显得极其激烈,视野集中于战场。
《红日》视野开阔,战争叙事有张有弛,从军师团到连排班, 从军队到地方,前方与后方,战场与医院,战争与和平、爱 情,有较生动的结构安排。
命——革命胜利
( ) 作 家 吴 强
↓
(↑)1979年杜鹏程摄于西安东木头市
(↑)作家曲波
《 林 海 雪 原 》
新 旧 剧 照
再现战争的 艺术画卷
革命历史题材范畴
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其它历史
革命历史
革命历史题材
《小城春秋》 《青春之歌》 《三家巷》 《红旗谱》 《党费》 《七根火柴》
《红日》以山东战场为背景,以一个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 通过描写涟水战役受挫、莱芜战役大捷和孟良崮歼灭战的胜 利,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重大战役。
2、战争叙事的差异
《红日》以宏大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小说中 传奇故事。三个大的战役、一个军的行动;
叙事中心:以一支“常胜英雄军”与一支王牌军之间的 对立角逐展开大规模战役描绘。
1、民主革命
(一)革命历史题材
《风云初记》 《铁道游击队》 《敌后武工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苦菜花》
2、抗日战争
革命历史题材
《保卫延安》 《红日》《红岩》 《百合花》 《党费》 《黎明的河边》
3.解放战争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
杜鹏程《保卫延安》、知侠《铁道游击队》、 曲波《林海雪原》、吴强《红日》、梁斌 《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杨 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李英 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 队》、冯德英《苦菜花》等。
作者通过他智识小炉匠、只身入虎穴、活捉座山雕 等一系列行动描写,充分表现他刚毅的意志和惊人 胆魄,能说善辩的雄才大略和机智灵活的斗争艺术 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2 、受传统小说“五虎将”模式与《水浒》108 条好汉模式影 响;
3、追求情节的曲折生动,故事的浪漫夸张,正反两方强烈对 比。“奇袭奶头山”、“智破威虎山”和“调虎离山捣匪巢” 三次大战的描写。
被体制认可的解放区作家:
赵树理、周立波、刘白羽、杨朔、草明、孙 犁、欧阳山、柳青、周而复、马蜂、康濯等
虽也Hale Waihona Puke 一些创作难题,但还是发表很多作品。
解放后走上文坛青年作家,多参加过革命战争或来 自生产斗争第一线,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素材 文化素养的缺乏并不影响在这个年代里的成功: 杨沫、杜鹏程、吴强、梁斌、峻青、冯德英,以及 李准、王汶石、王愿坚、茹志鹃、刘绍棠、王蒙、 陆文夫、邓友梅、高晓声等人。
(二)本时期小说形态
“单一化”
总体特征。表现在:
1、言情、武侠小说失去合法化地位
2、讽刺、幽默小说不能继续推进
3、诗化、散文化小说没了生存空间
4、小说风格的单一:
奔放、雄伟、刚健、热烈
“十七年‛小说概述
1 建国之初:历史的转折和美学的断裂。(1949-1952) 创作成就:总体水平不高。 (1) 表现婚姻、家庭、爱情的小说,如马 烽《结婚》、赵树理《登记》 (2)对战争岁月回忆,如孙犁《风云初 记》
“为政治服务‛、‚工农兵英雄人物‛、‚社 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化‛、‚本质‛、
‚阶级性‛、‚革命性‛。
文艺创作中心话语。
——本时期
两核心观念:
以“为政治服务”为核心的文学观念
以阶级论、革命论为核心的“人”的观念
工业、农业、军事——重大题材领域。 写当前政治运动与中心任务——如抗美援朝、农业
3
革命历史中的家族构建: 欧阳山《三家巷》。讲述上世纪20年代广州 发生的故事,反映家庭与邻里的传统关系 在大革命动荡年代经历的冲击与变故。
4 革命历史中的情感建构: 杨沫《青春之歌》。一个关于知 识分子成长的故事。小说的重点在于 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 惟一的出路。
(一)《保卫延安》和《红日》
短篇小说: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 峻青《黎明的河边》 茹志娟《百合花》
革命历史小说
概念:
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 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的目 的 ‛。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 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之后, 如何最终走向胜利。
(黄子平《革命 历史 小说》,牛津大学出版社 ( 香 港 )1996年版)
——描绘战争的宏大图景,确立十七年文学对宏大题材、宏大叙事 的史诗性追求
1、战争叙事共同点:
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 示战争的伟力;
取材于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以陕北战场为背景,通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 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 的战斗,表现各种类型战争的特点,以一个连队的军事活动 为主线,从其撤出延安到返回延安半年的战斗生活,展示延 安保卫战的历程;
第二节 中国农民的历史
第三节 革命历史小说 第四节 《青春之歌》与革命成长叙事
一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小说家的分化
四十年代重要小说家流失
(茅盾、沈从文、张恨水、张爱玲、徐訏、钱
钟书等)
废名:‚写作热情我是有的,但写起来也有困难。表现 个人的思想感情变化还容易,也能表现得真实,但事实不是 工农兵也喜欢看呢?怎样达到普及的目的,是个问题。另外, 我所掌握的语言在汉语中是很美丽、很有效果的,但是,是 不是适合表现生活,也是个问题。‛
一?自动?隐退的作家赵树理周立波刘白羽杨朔草明孙犁欧阳山柳青周而复马蜂康濯等解放后走上文坛青年作家多参加过革命战争或来自生产斗争第一线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素材为政治服务??工农兵英雄人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化??本质??阶级性??革命性?
“十七年” 小说
“十七年”小说
第一节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3)《财主的儿女们》模式: 以个人心理历程反映时代发展为特 征的叙事模式。这是一种带有强烈 的知识分子精神自传色彩的叙事模 式,是西方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的 精神传统在中国的回响。
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
1:革命历史的宏大叙述和史诗建构:杜鹏程 《保卫延安》和吴强《红日》全方位、多 侧面再现中共领导的重大战役。 2:革命历史的奇迹化和英雄化:曲波《林海 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代表另 一种革命历史小说的写作,其突出特点就 情节的传奇化和人物的英雄化。
律切情深”, 杜诗《兵车行》、“三吏”、“三别”、
《哀王孙》、《悲陈陶》、《洗兵马》等构成安史之乱这 一历史事件的精神风貌,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黑格尔认为:史诗叙述的是全民族的大事,它的史诗力量
的根源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一般来说,战争情境 中的冲突提供史诗最适合的史诗情境。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 1 与当时普遍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有关。 2 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文学史上的经 验积累。
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属于“重大题材”, 被高度重视;其他是“非重大题材”。
小说批评价值的判断——以所写内容与中国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联程度为标准。 中国小说传统中占最大比重的日常生活、儿 女情长,在五六十年代小说创作中失去踪影。
本时期小说体裁状况
1、状况:趋向两极即短篇与长篇 2、形成原因: 由于自身的“功能” A、短篇 文学刊物的增刊 对短篇形态学的讨论 专事短篇写作的作家 B、长篇 C、评价
《创业史》 “青山保林”: 《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 《林海雪原》
二、两重大题材小说创作 1 2
农村题材的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一)革命历史小说
——英雄史诗的追求与乐观英雄主义基调的确立
重构历史:对“历史”的
规范化叙述,为新社会的
真理性提供证明。
为什么革命——怎样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