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前案 导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前案导学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掌握本文的文学常识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一、动手启智
1、重点字
舞榭()巷陌()金戈()狼居胥()
佛()狸祠
2、解释加点词语意思
元嘉草草:北顾:无觅:气吞:赢得:可堪:二、入文指津
词中用典之处颇多,却无堆砌之感,为什么?
三、开卷有“议”
对文中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表达与规范,论述过程及逻辑,思想认识及结论的正确性,美中不足与锦上添花等,你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请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与同学交流。

四、信息参考
1.走进作者
男儿到死心如铁,置身负重收复业,
命途多舛终不改,壮志难酬憾终生。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易安居士)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他从小就受
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

……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
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
写了《美芹十论》。

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
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相反,他却被朝廷派
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

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
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

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
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四十
二岁起,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
落,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
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

终年六
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
作家之一。

辛弃疾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
壮志难酬。

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
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
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
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
句》等传世。

2.背景资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
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
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从表面看来,朝
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
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
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
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
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
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
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
的重视。

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
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中佳作。

3. 识记文学文化常识
(1)用典,又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
之史实,或语言文字,即称“用典”。

用典的作用:(1)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2)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3)抒情言志,委婉含蓄。

(4)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2)咏史怀古词
咏史怀古词: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
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或词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
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词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