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上网在我国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与娱乐等的重要途径与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7月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3.38亿,学生网民占到31.7%,[注1]而在校大学生则是学生网民中的主力军。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部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比如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色情信息、垃圾邮件;非法侵入和破坏他人信息系统;网络欺诈;发泄私愤,恶意中伤他人等等。网络道德失范造成大学生人格异化、道德情感淡漠、责任感缺失等问题,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文试图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之策。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出现并非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多种内外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
第一,内部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有其特殊的身心发展规律。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也正是不稳定、极易受外来因素干扰的阶段。互联网上内容庞杂、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极易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产生极大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道德选择、价值判断产生很大的干扰作用。同时,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亦是心理发展的“断乳期”。他们具有旺盛的求知欲,但社会生活经验相对缺乏,现实生活中的失落感会使他们选择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作为逃避现实的途径。而面对网上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缺乏社会经验的他们常常感到无助,不知怎样做才是恰当的行为,从而容易引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第二,外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的内在特点。网络不同于现实社会,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网络中,网民不必以真实身份出现,可以任意改变角色,可以同时以多种身份参与网络活动,其活动具有匿名性、隐蔽性。就像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用一幅画所描述的那样,一只正在操作网络的狗对身边的另一只狗说:“在Internet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注2]这种生存状态给网民创造了“去个性化”、“非人格化”的场景,使得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都不复存在,人们在心理上摆脱了现实环境的各种羁绊和束缚,容易导致个体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水平降低,道德责任意识和行为责任意识削减,[注3]从而容易使得部分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大学生网民自身的行为失去尺度与分寸,做出如上所述的种种道德失范行为;二是监督机制不完备。网络空间安全、健康、有序的运行,客观上需要有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特别是较完善的刚性的法律监督机制。在国外,不少国家都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比如,在美国,1986年通过了《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条例》;在德国,联邦议院于1997年通过了《多媒体法》,禁止在公开的信息网络上传播有关色情和暴力的文字与图片,并通过其经过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有效的执法机制加以贯彻实施。在我国,1994年以来,我国政府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例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关于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等。但总体来说,我国现有相关法律制度还很不健全,明显滞后于网络发展的实际状况,再加上执法机制也很不完备,因而整个监督机制缺乏足够的威慑性,难以有效防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
4参见李邦红.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的新视点: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世纪桥,2007(4)
5包括你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你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你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等等。
6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应对之策
为克服网络的负面影响,有效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
网络道德责任要求网民在网络生活中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并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他人或社会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可见,网络道德责任反映的是网络道德主体对网络社会的一种道德义务关系。[注4]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感弱化,抑或是说漠视网络道德责任的结果。因此,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是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内在要求。为此,首先应采取措施唤醒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意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网络的虚拟性,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将网上自我与现实自我割裂开来。面对这一问题,需要探索出有效措施,唤醒大学生网民的主体意识,使其认识到自身是一个负有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网络主体,在网上也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从而使其网上言行与网下言行达到一致,网上自我与现实自我实现统一。其次,要加强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觉践行网络道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从道德发展的历史继承性角度来说,网络道德虽然不能简单承袭传统道德的内容和形式,但网络道德仍然离不开传统道德。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道德思想,如“礼让”、“爱幼”、“慎独”、“克己”、“复礼”,“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等,这些道德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至今仍熠熠生辉,在我国当前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教育方面依旧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结合现实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2.建立健全网络法律制度和网络道德规范
如果说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在于强化网络主体的责任感和自律性,那么,加强网络法律制度和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则是致力于形成一种外在的约束机制。缺少了规则的约束,网民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就可能弱化,网络道德失范难以避免。尤其是对侵犯知识产权、隐私权及网络等行为的治理,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网络法律制度和网络道德规范,用具体的规范和准则来约束和导引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他律”来提高网络道德责任的“自律”。在网络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如前所述,近些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网络行为,但尚不完备,可操作性也较欠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制定专门的《网络法》,明确网络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违反相关规定的惩罚措施以及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等等。在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有一些尝试,比如,美国华盛顿布鲁克林计算机伦理协会模仿《圣经·旧约》里的“摩西十戒”,提出了“电脑伦理十戒”。[注5]在我国,2001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推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明确提出“五要五不要”,[注6]但其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也不强,现实指导作用并不明显。我国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加紧出台更为全面、操作性更强的网络道德规范。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是由大学生身心发展内在规律、网络的内在特点以及监督机制不完备等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可以通过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建立健全网络法律制度与网络道德规范,充分发词】网络道德失范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81-02
3.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教育平台作用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一方面令大学生在网络上敢于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甚至做出制造虚假信息等行为,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广大德育工作者来说,可以充分利用后面这一点,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把握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并具有实时性和开放性,通过网络平台能够使网络道德教育更直接、更深入。因此,高校应充分挖掘校园网络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防范和化解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此,一方面,在当前的形势下,高校应主动出击,围绕网络道德教育来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开辟有关网络道德教育的专题版面,采用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把现有的各种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的先进成果放到网络上,进行充分展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针对网络所具有的隐蔽性特点,以及对一些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们乐于在网上进行交流与讨论,发表各自意见和观点的特点,校园网络可以设置各种“讨论室”、“网上沙龙”、互动的电子信箱、留言板等,引导大学生对有关网络道德的社会热点问题在网上展开讨论,然后由教育者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辨是非,让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位参与者的思想当中去,同时也使德育工作者能动态掌握情况,及时做好深层次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注释
1参见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 /html/Dir/2009/07/15/5637.htm
2参见柳萍、张大卫.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3)
3据有关调查,12.5%的大学生认为上网不需要遵守现实中的道德.一部分大学生甚至喊出了“网络不需要道德”的口号.参见张机、龚正球.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调适.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5)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出现并非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多种内外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
第一,内部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有其特殊的身心发展规律。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也正是不稳定、极易受外来因素干扰的阶段。互联网上内容庞杂、良莠不齐的各种信息极易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产生极大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道德选择、价值判断产生很大的干扰作用。同时,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亦是心理发展的“断乳期”。他们具有旺盛的求知欲,但社会生活经验相对缺乏,现实生活中的失落感会使他们选择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作为逃避现实的途径。而面对网上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缺乏社会经验的他们常常感到无助,不知怎样做才是恰当的行为,从而容易引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
第二,外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的内在特点。网络不同于现实社会,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网络中,网民不必以真实身份出现,可以任意改变角色,可以同时以多种身份参与网络活动,其活动具有匿名性、隐蔽性。就像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用一幅画所描述的那样,一只正在操作网络的狗对身边的另一只狗说:“在Internet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注2]这种生存状态给网民创造了“去个性化”、“非人格化”的场景,使得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都不复存在,人们在心理上摆脱了现实环境的各种羁绊和束缚,容易导致个体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水平降低,道德责任意识和行为责任意识削减,[注3]从而容易使得部分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大学生网民自身的行为失去尺度与分寸,做出如上所述的种种道德失范行为;二是监督机制不完备。网络空间安全、健康、有序的运行,客观上需要有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特别是较完善的刚性的法律监督机制。在国外,不少国家都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比如,在美国,1986年通过了《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条例》;在德国,联邦议院于1997年通过了《多媒体法》,禁止在公开的信息网络上传播有关色情和暴力的文字与图片,并通过其经过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有效的执法机制加以贯彻实施。在我国,1994年以来,我国政府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例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关于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等。但总体来说,我国现有相关法律制度还很不健全,明显滞后于网络发展的实际状况,再加上执法机制也很不完备,因而整个监督机制缺乏足够的威慑性,难以有效防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
4参见李邦红.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的新视点: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世纪桥,2007(4)
5包括你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你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你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等等。
6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应对之策
为克服网络的负面影响,有效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
网络道德责任要求网民在网络生活中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并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他人或社会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可见,网络道德责任反映的是网络道德主体对网络社会的一种道德义务关系。[注4]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感弱化,抑或是说漠视网络道德责任的结果。因此,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是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内在要求。为此,首先应采取措施唤醒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意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网络的虚拟性,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将网上自我与现实自我割裂开来。面对这一问题,需要探索出有效措施,唤醒大学生网民的主体意识,使其认识到自身是一个负有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网络主体,在网上也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从而使其网上言行与网下言行达到一致,网上自我与现实自我实现统一。其次,要加强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觉践行网络道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从道德发展的历史继承性角度来说,网络道德虽然不能简单承袭传统道德的内容和形式,但网络道德仍然离不开传统道德。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道德思想,如“礼让”、“爱幼”、“慎独”、“克己”、“复礼”,“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等等,这些道德思想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至今仍熠熠生辉,在我国当前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教育方面依旧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高校应积极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结合现实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2.建立健全网络法律制度和网络道德规范
如果说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在于强化网络主体的责任感和自律性,那么,加强网络法律制度和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则是致力于形成一种外在的约束机制。缺少了规则的约束,网民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就可能弱化,网络道德失范难以避免。尤其是对侵犯知识产权、隐私权及网络等行为的治理,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法律制度。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网络法律制度和网络道德规范,用具体的规范和准则来约束和导引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他律”来提高网络道德责任的“自律”。在网络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如前所述,近些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网络行为,但尚不完备,可操作性也较欠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制定专门的《网络法》,明确网络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违反相关规定的惩罚措施以及专门的网络管理机构等等。在网络道德规范建设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有一些尝试,比如,美国华盛顿布鲁克林计算机伦理协会模仿《圣经·旧约》里的“摩西十戒”,提出了“电脑伦理十戒”。[注5]在我国,2001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推出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明确提出“五要五不要”,[注6]但其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也不强,现实指导作用并不明显。我国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加紧出台更为全面、操作性更强的网络道德规范。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是由大学生身心发展内在规律、网络的内在特点以及监督机制不完备等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可以通过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建立健全网络法律制度与网络道德规范,充分发词】网络道德失范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81-02
3.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教育平台作用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一方面令大学生在网络上敢于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甚至做出制造虚假信息等行为,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广大德育工作者来说,可以充分利用后面这一点,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把握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并具有实时性和开放性,通过网络平台能够使网络道德教育更直接、更深入。因此,高校应充分挖掘校园网络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防范和化解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此,一方面,在当前的形势下,高校应主动出击,围绕网络道德教育来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开辟有关网络道德教育的专题版面,采用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把现有的各种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的先进成果放到网络上,进行充分展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针对网络所具有的隐蔽性特点,以及对一些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们乐于在网上进行交流与讨论,发表各自意见和观点的特点,校园网络可以设置各种“讨论室”、“网上沙龙”、互动的电子信箱、留言板等,引导大学生对有关网络道德的社会热点问题在网上展开讨论,然后由教育者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辨是非,让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位参与者的思想当中去,同时也使德育工作者能动态掌握情况,及时做好深层次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注释
1参见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 /html/Dir/2009/07/15/5637.htm
2参见柳萍、张大卫.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3)
3据有关调查,12.5%的大学生认为上网不需要遵守现实中的道德.一部分大学生甚至喊出了“网络不需要道德”的口号.参见张机、龚正球.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调适.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