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原因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课程考查(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 所修课程名称: 修课程时间: 年 月至 年 _ 月 完成作业(论文)日期: 年 月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____
____
学院
_
___
_级_
___
__
专业
姓名__
__
___
学号__
__
___
__
__
___
……
………
…………
……
…
(
密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国家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与招生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择校费”。
可是,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择校风却越刮越烈。
导致办学条件一般乃至处于劣势的学校生源不足,而“名校”则负荷太重,形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本文就地方广泛存在的“择校”现实,探讨教育资源、社会、家长等择校背后的原因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义务教育择校恶性循环原因对策
一择校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教育资源方面的不足
1 义务教育资金短缺,无法实现整体高质量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我国人口基数相当大,这些使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困难重重。
在教育经费整体不足的情况下,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财政预算支出在教育三级结构中的比例也明显低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用于发展义务教育的资金相当有限。
受教育经费和国力的限制,目前还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整体高质量,所以就不能满足“人人都有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这一更高层面的教育公平要求。
高质量教育稀少,学生多,而且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进重点学校。
但由于不可能人人进重点学校,就必然会有竞争。
因此,择校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
2 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择校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何谓“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呢?在了解“不均衡”之前,先要明确“教育的均衡”。
即指一区域内的均衡发展;二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城镇、农村之间的均衡发展;
三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四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
1因此,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就是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正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学校才有好有坏,进一步导致本应在义务教育阶段体现的教育公平性出现不公平。
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择校”
的出现,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但家长们希望公平,如果现实是不公平,那么家长只有靠自己的方法去追求现实中仅有的公平了,那“择校”的产生便不言而喻,而“择校费”只是限制人们都追求最好的学校的一种手段罢了。
这又进一步致使教育不公平,一步步地恶性循环下去,使教育公平只剩口号,存留下的只有越演越烈的择校现象。
3 重点学校的划分及民办学校没有发挥它的选择功能。
虽然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
但由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各级政府出于快出人才的特殊要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发展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实行重点学校制度。
至今这种现象并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在家长心目中,依然存在着重点校与非重点校。
很显然,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谁不会让孩子重点校就读呢?这也是产生“择校现象”的原因之一。
1小学阶段择校问题研究王玥冷泽兵
从世界范围看,很多国家都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当作义务教育学校的组成部分,在政策上给予肯定,在经费上给予扶持,民办学校为各自国家义务教育的实施发挥着较大作用,为有“择校”愿望的家长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但民办学校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选择”功能与作用。
“政府保证公平、市场提供选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选择”需求。
(二)现代社会的压力使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
教育是寻求就业岗位的最重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因而就业问题异常突出。
随着市场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与他将来的就业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等的竞争条件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那些接受过高质量教育的人,而那些教育程度低的人明显的处于劣势。
于是,为了将来能得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许多家长为子女及早寻求优质特色教育,在此背景下的择校实际上是择业的前奏。
(三)家长的高期望和“追赶风”
1 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也随之增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几乎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一愿望,父母们不惜一切地为孩子的发展努力创造更好的条件。
重点学校的硬件、生源和师资都要好于非重点学校,为了孩子能够成才,大多数家长都在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
如此一来,择校之风就愈演愈烈。
2 很多家长盲目追赶“择校风”
很多家长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周围学校的情况,违背教育规律,甚至花巨额择校费,让孩子鞍马劳顿,到离家较远的名校上学,影响了孩子的休息与安全,助长了择校风。
这一行为的原因在于家长没有通过理智的思考,看到别人在择校,自己也择,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并且认为竞争越激烈的学校越好。
孩子进入名校后,自己也会比较有面子。
长期以来,择校生问题影响了政府的威信、教育的公正,严重地损害了国家政策、法规的严肃性,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助长了教育腐败的蔓延。
使得国家制定的政策受到严重冲击。
二解决择校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要加大对义务教育发投入力度
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为,政府投入是学校教育经费的主渠道。
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地方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承担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
目前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远远达不到规定的比例,所以,政府要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程度,切记不能对学校的发展有偏向,尤其对那些发展得不好的学校,更应该加大力度投入,有力地带动较弱的学校的发展,使地方的各个学校均衡地发展。
另外,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是整个国家发展的现状,所以政府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用于学校的发展,如政府可以动员企业对于教育的投入,教育捐款等;而学校在自己能力的允许的条件下,也可以自行进行产业化管理以增加学校的经费来源。
(二)促进学校均匀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上的差距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
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2。
家长之所以择校,是因为本学区内的学校不好,而其他学区的学校好,所以,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尽量缩小学校间的差距,学校间的差距不大,家长也就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念其他学区的学校了
加强对薄弱学校建设,是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的关键。
而加强基础薄弱学校的建设,不仅需要国家的帮助,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
薄弱学校改造是一项整体工程,除了硬件建设需要有较大的投入之外,还必须高度重视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师基本素质等软件建设工作。
还可以通过薄弱学校转制,即将办学条件差的公办学校,通过撤、建、转等形式使其转变为民办学校,以获得新的发展。
1 实行校长流动制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形式作风会融入到学校的行政建设中,成为学校的风格特色,所以一位优秀的校长是成就一所好的学校的先决条件。
也就是说,好的学校必有一位好的校长。
为了缩短学校间的差距,从领导做起,就要实行校长流动制,以此缩短领导水平之间的差距。
2 实行教师流动制
师资是学校最主要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优秀学校的保障。
实行教师流动制,让优秀的教师到一些发展得不好的学校授课,带动那些发展得不好的学校的教师,学习优良的教学经验及技术,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
3 实现名校带弱校的捆绑式发展策略
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营造教育环境,放宽政策,鼓励或指定一定区域内的一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手拉手,资源共享,优势共享,实现捆绑式发展。
通过这种帮扶形式,缩小校际间的差距,那样就逐渐没有择校的必要了,教育公平就有了实现的基础。
到那时,就处处都有好学校了。
如上海曾在全市试点推广组建教育集团,名校弱校形成办学联合体,充分发挥名校辐射引领作用,促使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广东省启动了“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在大中城市组织1000所义务教育优质学校,“一对一”对口帮扶1000所农村学校,同时教育部门还与移动公司合作,搭建信息化的帮扶平台,免费为农村学校提供上网电脑和教学资源,开设“同步课堂”。
湖北省探索“区域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一些市区不设置乡镇中心学校,同一乡镇内初中合并为一所中学,所有小学合并为一所小学,实行一校多点办学,教育资源一体化共享 (3)
优质学校与薄弱校联盟,优质学校兼并薄弱校组成集团,这样的捆绑式发展模式,在教育行政部门政策的引导下,应该对均衡教育会有些帮助,对择校问题会有所缓解。
加大政府的行政力度,严格控制“择校”现象。
(三)加强政府行政力度,严格控制择校行为
在目前的状况下,“择校问题”是不可能被完全消除的,但是各级政府可以加大行政力度,制定相关规定,以控制现在择校愈演愈烈的状况,防止择校的进一步泛滥,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有步骤地削弱择校现象,争取做到抑制择校的出现。
如2002年开始对择校生实行的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虽然并未消灭择校现象,但却使得日渐猖獗的择校现象受到了有效的抑制。
值得注意的,在制定硬性规定的同时,地方政府要做到定期检查,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2浅析我国义务教育制度下的择校问题基础教育论文2011-04-30
3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对策思考祝建群2010-12-03
策”现象的出现,并且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加大惩罚力度,以控制“择校”现象。
(四)改善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
多方面选拔人才,降低对学历的重视度。
保证低学历的人的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有一个好的生活水平,提高一些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给他们一个好的工作环境。
加强继续教育等一些成人教育的教育力度,重视他们的学历证书和学位水平。
(四) 加强对家长的思想教育。
家长对儿女的期待值过高,是导致择校现象的另一原因。
所以,当地政府应针对这种现象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使家长明确,选择学校应适合孩子自身的发展,并有利于孩子的健康,还要让家长明白,进入好的中小学就读并不是考入大学的决定性因素,孩子学习的水平决定因素是取决于孩子自身,这样从家长入手,让家长端正态度,进而减轻择校问题。
还要让家长明白,即使考入大学也并不能保证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如今很多企业单位并不单看学历,他们在选择人员时更重视一个人其它很多方面的能力,如口才,毅力,人际交往能力,勤奋度等以及一个人的个性品质。
家长在培养自己孩子的时要作有一个冷静的思考,想想孩子擅长什么,哪些方面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小学阶段择校问题研究王玥冷泽兵
对我国教育问题阶段“择校热”的对策思考祝建群2010-12-03
浅析我国义务教育制度下的择校问题2011-04-30
解决择校问题出路在哪汪明文摘报2007年第33期2007-09-10
当前中小学择校热的原因分析及遏制对策李杜风2009-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