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为政之要,惟在使人。”(<<贞观政要。崇儒学>>)
唐太宗李世民的这句名言,指出人才对管理的重要性。
• 何谓人才?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司 马 光 指 出 : “ 才 者 德 之 资 也 , 德 者 才 之 帅也。“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 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 人。”(《资治通鉴》)古代许多政治家主 张亲君子,远小人。因为“自古以来,国之 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 颠覆者多矣。”(《资治通鉴》)
• 《周易·系辞下》有一句名言:“君子上交不
谄,下交不渎“即聪明的人对领导者不谄媚, 对下级要尊重,不轻侮。
• 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进一步分析:“君子与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君 子与小人的本质差别,在于前者交友的标准是 共同的主张,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而后 者仅仅为了共同的利益,
•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吕氏春秋·季春
纪·先己》) ,必先战胜自己的人性弱点,才 能战胜外界的挑战。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 要。·任贤》)李世民这句名言为领导者发现自 身之不足,加强素质修养。
3、穷究事理,先谋后事
• 决策是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如何确保决
策正确,是管理学的重要课题。
–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意林》 引《太公金匾》)是说应谋划在先,行动在后, 才能确保成功,反之则事必败。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 公》)讲的是,决策者必须考虑决策实施的手 段,物质基础和政策制度等。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 鸣》)讲的是借鉴其他组织经验的重要性。
怎样去伪存真,正确识人?
• 诸葛亮提出了“七观法”:“一曰,问之以是
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 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 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 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将苑·知人性》)。
• 唐太宗的谋臣魏征则提出了。六观法人“贵则
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 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 为”
知人之后有何任用(1)
• 孔子说:“无求备于一人。”(《论
语》)汉朝东方朔有一名言——“水至清 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因此,用人 最忌求全责备。坚持用人所长,则人人 可用,各得其所。
• 用人的另一个原则是“用人不疑”。宋
• 两军相遇勇者胜,士气对于组织的成败
至关重要。
4、刚柔并济,德刑并用
• 如何进行管理?如何使下属跟从?如何规范部
下的行为?如何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概括起 来,叫做恩威并重、宽猛相济、刚柔并济、德 刑并用。
–在武侯祠有一副脍炙人口的名联:“能攻心, 即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 严皆误,后人治蜀要三思。”(清人赵藩撰题) 上联强调“攻心为上”.不要盲目迷信强权和 暴力;下联则强调“审时度势”,不要造成宽 严悖误的被动局面。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 1、天时,地利,人和 • 2、修身,齐家,治国 • 3、穷究事理,先谋后事 • 4、刚柔并济,德刑并用 • 5、义利两全,富民强国 • 6、知人善任,赏罚严明 • 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 8、不谄不渎,上下同欲
1、天时,地利,人和
•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学
校、一家医院,都希望并力争有一个良 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利于该组织的 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将组织的环 境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在天时、 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处在关 键地位。
2、修身,齐家,治国
• 领导者的素质与组织的兴衰关系甚大。《礼
记·大学》中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领导者具有高度的道德和知识素养,才能够齐 家、治国、平天下。
• 为了保证组织的正常运作,必须有明确
的议事规则,良好的正式沟通,必须坚 持“公事不私议”(《礼记·曲礼下》) 的原则。
• 在议事过程中,应该让部下畅所欲言。
“开直言之路,以利国也(《贞观政 要》)唐代名臣魏征说得好:君之所以 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贞观政要》)
8、不谄不渎,上下同欲(1)
• “君子周Βιβλιοθήκη 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即君子;合群而不勾结,小人勾 结而不合群,总以小集团、小帮派的利益而破 坏整个组织的团结。
8、不谄不渎,上下同欲(2)
• 为了提高组织的凝聚力,组织的领导者
应该率先示范,“同心而共济,始终如 一。”在共同的工作中,一个合格的领 导者应该有忍让,顾大局,体现出宽宏 博大的胸怀。正如《尚书·君陈》中所说: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代政治家欧阳修指出:“任人之道,要 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 信。”(《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
知人之后有何任用(2)
• 考核是用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严格
考核,就难分贤愚优劣,也无法施行正 确赏罚。用人时还要注意,不能考核后 而无赏罚。
• 用人的另一个课题是如何激励下属,其
中的关键是奖励和惩罚的实施。唐太宗 李世民用最精练的语言阐述了赏罚严明 的原则:“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 当其罪,为恶者咸惧。”(《贞观政 要》)。
5、义利两全,富民强国
• 中国古代先贤们,虽然大多主张重义轻
利,但也有相当一批思想家、政治家将 利与义并重,把二者看成是相互补充的、 同等重要的方面。而这里的利主要指利 国利民,它理所当然是“义”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富民和富国的办法很多,没 有必要过分拘泥于某种既定模式。
6、知人善任,赏罚严明
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1)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
方来效。”(《韩非子·扬权》) 韩非 子这句话区分了决策层与执行层两个组 织层次:中央政府决策,地方政府执行。
• “威不两错,政不二门。”(《管
子·明法》)管仲这句话强调了统一指挥 原则,不能政出二门,必须维护中央政 府的权威。
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2)
唐太宗李世民的这句名言,指出人才对管理的重要性。
• 何谓人才?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司 马 光 指 出 : “ 才 者 德 之 资 也 , 德 者 才 之 帅也。“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 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 人。”(《资治通鉴》)古代许多政治家主 张亲君子,远小人。因为“自古以来,国之 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 颠覆者多矣。”(《资治通鉴》)
• 《周易·系辞下》有一句名言:“君子上交不
谄,下交不渎“即聪明的人对领导者不谄媚, 对下级要尊重,不轻侮。
• 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进一步分析:“君子与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君 子与小人的本质差别,在于前者交友的标准是 共同的主张,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而后 者仅仅为了共同的利益,
•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吕氏春秋·季春
纪·先己》) ,必先战胜自己的人性弱点,才 能战胜外界的挑战。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 要。·任贤》)李世民这句名言为领导者发现自 身之不足,加强素质修养。
3、穷究事理,先谋后事
• 决策是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如何确保决
策正确,是管理学的重要课题。
–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意林》 引《太公金匾》)是说应谋划在先,行动在后, 才能确保成功,反之则事必败。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 公》)讲的是,决策者必须考虑决策实施的手 段,物质基础和政策制度等。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 鸣》)讲的是借鉴其他组织经验的重要性。
怎样去伪存真,正确识人?
• 诸葛亮提出了“七观法”:“一曰,问之以是
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 资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 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 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将苑·知人性》)。
• 唐太宗的谋臣魏征则提出了。六观法人“贵则
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 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 为”
知人之后有何任用(1)
• 孔子说:“无求备于一人。”(《论
语》)汉朝东方朔有一名言——“水至清 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因此,用人 最忌求全责备。坚持用人所长,则人人 可用,各得其所。
• 用人的另一个原则是“用人不疑”。宋
• 两军相遇勇者胜,士气对于组织的成败
至关重要。
4、刚柔并济,德刑并用
• 如何进行管理?如何使下属跟从?如何规范部
下的行为?如何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概括起 来,叫做恩威并重、宽猛相济、刚柔并济、德 刑并用。
–在武侯祠有一副脍炙人口的名联:“能攻心, 即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 严皆误,后人治蜀要三思。”(清人赵藩撰题) 上联强调“攻心为上”.不要盲目迷信强权和 暴力;下联则强调“审时度势”,不要造成宽 严悖误的被动局面。
一、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 1、天时,地利,人和 • 2、修身,齐家,治国 • 3、穷究事理,先谋后事 • 4、刚柔并济,德刑并用 • 5、义利两全,富民强国 • 6、知人善任,赏罚严明 • 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 8、不谄不渎,上下同欲
1、天时,地利,人和
•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学
校、一家医院,都希望并力争有一个良 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利于该组织的 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将组织的环 境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在天时、 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人和”处在关 键地位。
2、修身,齐家,治国
• 领导者的素质与组织的兴衰关系甚大。《礼
记·大学》中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领导者具有高度的道德和知识素养,才能够齐 家、治国、平天下。
• 为了保证组织的正常运作,必须有明确
的议事规则,良好的正式沟通,必须坚 持“公事不私议”(《礼记·曲礼下》) 的原则。
• 在议事过程中,应该让部下畅所欲言。
“开直言之路,以利国也(《贞观政 要》)唐代名臣魏征说得好:君之所以 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贞观政要》)
8、不谄不渎,上下同欲(1)
• “君子周Βιβλιοθήκη 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即君子;合群而不勾结,小人勾 结而不合群,总以小集团、小帮派的利益而破 坏整个组织的团结。
8、不谄不渎,上下同欲(2)
• 为了提高组织的凝聚力,组织的领导者
应该率先示范,“同心而共济,始终如 一。”在共同的工作中,一个合格的领 导者应该有忍让,顾大局,体现出宽宏 博大的胸怀。正如《尚书·君陈》中所说: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代政治家欧阳修指出:“任人之道,要 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 信。”(《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
知人之后有何任用(2)
• 考核是用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严格
考核,就难分贤愚优劣,也无法施行正 确赏罚。用人时还要注意,不能考核后 而无赏罚。
• 用人的另一个课题是如何激励下属,其
中的关键是奖励和惩罚的实施。唐太宗 李世民用最精练的语言阐述了赏罚严明 的原则:“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 当其罪,为恶者咸惧。”(《贞观政 要》)。
5、义利两全,富民强国
• 中国古代先贤们,虽然大多主张重义轻
利,但也有相当一批思想家、政治家将 利与义并重,把二者看成是相互补充的、 同等重要的方面。而这里的利主要指利 国利民,它理所当然是“义”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富民和富国的办法很多,没 有必要过分拘泥于某种既定模式。
6、知人善任,赏罚严明
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1)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
方来效。”(《韩非子·扬权》) 韩非 子这句话区分了决策层与执行层两个组 织层次:中央政府决策,地方政府执行。
• “威不两错,政不二门。”(《管
子·明法》)管仲这句话强调了统一指挥 原则,不能政出二门,必须维护中央政 府的权威。
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