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社会各阶层民主意识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菲律宾社会各阶层民主意识发展研究
摘要
菲律宾拥有着较长的美国殖民历史,因此菲律宾也成为东南亚较早传入西方民主思想和建立民主制度的国家之一。
菲律宾的民主制度最早建立于菲律宾第一共和国时期,但是随着菲律宾第一共和国的战败和美国的在菲殖民统治秩序的建立,菲律宾最终移植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菲律宾的民主制度建立于美国殖民统治初期,在美国放弃直接干预菲律宾政治且允许菲律宾自治以后,菲律宾的民主政治经历了一个平稳运行——崩溃——转型——巩固的变化过程。
在这样的一个政治发展过程中,菲律宾社会各阶层的民主意识受到菲律宾社会变迁的影响,同时菲律宾民众的民主意识也对菲律宾的政治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民众,由于其面临的社会现实不同,所以其民主意识的发展历程也不尽相同。
本文以菲律宾社会各阶层的民主意识为研究对象,探讨菲律宾社会各阶层民主意识的发展状况、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在民主巩固后菲律宾各阶层民主意识的发展趋势。
本文主体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将菲律宾社会划分为三个阶层,分别探讨了在2010年之前菲律宾社会各阶层的构成变化及其民主意识的发展情况;第二章中列举了影响菲律宾社会各阶层民主发展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菲律宾的教育发展、政治实践、经济制度、教会的角色、新闻媒体以及传统政治文化对于菲律宾社会各阶层民主意识的发展状况;第三章就菲律宾社会各阶层民主意识的发展趋势问题展开讨论。
从2010年以后,随着菲律宾社会各阶层民主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也有了新的发展,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菲律宾社会各阶层的民主意识因此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菲律宾;民主意识;阶级;社会阶层
THE RESEARCH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OF ALL CLASSES IN
PHILIPPINES
ABSTRACT
The Philippines has a long history of colonization, and the Philippines is also one of the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that introduced Western democratic ideas and established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earlier. The democratic system of the Philippines was established in the First Republic period, but with the failure of the First Republic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merican colonial rule, the Philippines eventually transplanted the American democratic system. Since the United States colonized the Philippines, the Philippines h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democratic system.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gave up direct intervention in Philippine politics, the democratic politics of the Philippines experienced a process of smooth operation, collapse, transformation, consolidation. In such a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of Philippine society is influenced by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hilippines. However, people in different positions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have different developments in their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social realities they face.
This thesis takes the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of all social strata in the Philippin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n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of all levels of Philippine societ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of all strata in the Philippines after the consolidation of democrac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divides the Philippine society into three strata, respectively discussing the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various classes of Philippine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before 2010. The second chapter lists all factors which has influence on the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at all levels include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political practice, economic system, church attitud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 media in the Philippines.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among all levels of Philippine society. After 201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various classes in the Philippine society, new developments have taken place.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se factors, the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of all levels of Philippine society has shown a new development trend.
KEYWORDS: Philippines;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class; social stratum
目录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2)
(一)研究方法 (2)
(二)研究路径 (3)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4)
(一)国内研究现状 (4)
(二)国外研究现状 (5)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6)
五、基本概念 (7)
(一)阶级与阶层 (7)
(二)民主 (7)
(三)民主意识 (8)
第一章菲律宾社会各阶层的构成变化与民主意识发展 (10)
一、菲律宾社会的分层与构成变化 (10)
(一)菲律宾社会上层群体的构成与变化 (10)
(二)菲律宾社会中层群体的构成与变化 (12)
(三)菲律宾社会下层群体的构成与变化 (14)
二、菲律宾社会各阶层的民主意识发展 (15)
(一)菲律宾社会上层群体民主意识发展 (16)
(二)菲律宾社会中层群体民主意识发展 (20)
(三)菲律宾社会下层群体民主意识发展 (22)
第二章菲律宾社会各阶层民主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26)
一、教育体系 (26)
(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26)
(二)教育中的民主内容 (28)
(三)高等院校中的民主氛围 (29)
二、民主实践 (30)
(一)马科斯独裁时期前受限的民主实践 (30)
(二)马科斯独裁时期以后扩大的民主实践 (32)
三、教会角色 (33)
(一)马科斯独裁时期前保守的教会 (33)
(二)马科斯独裁时期教会态度的改变 (34)
(三)阿基诺夫人政府时期后教会对民主的支持 (35)
四、经济制度 (36)
(一)封建土地制度的维持与加强 (36)
(二)马科斯独裁时期的封建土地制度开始瓦解 (38)
(三)阿基诺夫人政府时期以后市场经济的繁荣 (39)
五、新闻媒体 (40)
(一)20世纪70年代前作为政治工具的新闻媒体 (40)
(二)20世纪70年代后确立民主立场的新闻媒体 (41)
六、传统政治文化 (42)
(一)家族主义与家族政治 (42)
(二)庇护主义与裙带政治 (42)
(三)个人主义与政治利己 (43)
(四)威权主义与强人政治 (44)
第三章菲律宾社会各阶层民主意识的发展趋势 (46)
一、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民主意识的发展 (46)
二、教育体系的持续发展推动民主意识的发展 (47)
三、教会对民主的支持态度有利于民主意识的发展 (49)
四、新闻媒体对政治的高度关注有利于民主意识的发展 (50)
五、社会贫富差距不利于民主意识的发展 (51)
六、传统政治文化持续影响民主意识的发展 (52)
结语 (54)
参考文献 (55)
致谢 (61)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菲律宾是一个特殊的民主国家,因为菲律宾的民主制度是由美国人强行移植的。
在民主制度移植之初,菲律宾并未进行过彻底的社会革命,因此在形式比较完备且具有美国特色的民主制度是建立在菲律宾尚未清除封建残余的社会现实之上。
在菲律宾政治从美国殖民时期到菲律宾自治时期的过渡中,菲律宾的民主政治制度并没有因为美国放弃直接干预而发生崩溃,反而是完好地运转下去。
在1946年独立以后,源于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在菲律宾依旧能够保持着良好的运转态势。
在从罗哈斯时期到马科斯的第二任任期的二十多年里,菲律宾社会虽然依旧存在着大量有碍民主制度运行的因素,但这并未影响菲律宾的民主制度的运行。
直至在1972年马科斯在菲律宾宣布戒严,原本的政党制度等被废止,民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然而,马科斯虽然建立起了独裁统治,但是马科斯的独裁统治并不是对于民主制度和民主理念的彻底否定。
与之相反,马科斯宣称自己的威权政体为宪政的、民主的威权政体。
在马科斯政权垮台以后,继任的阿基诺政府废除了1973年宪法及大部分马科斯时期制定的改革措施,从而恢复了在马科斯执政期间被废除的民主制度并将民主制度写入1987年宪法,美式的民主制度在菲律宾得以重建。
从阿基诺政府以后,菲律宾的民主制度虽然经历多次挑战,但是菲律宾的民主制度在菲律宾民众的支持下得以延续。
根据亨廷顿的民主巩固的标准来看,从埃斯特拉达政府时期开始,菲律宾的民主制度已经可以被视为得以巩固。
在菲律宾的政治发展过程中,菲律宾的民主制度看似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稳定运行到现在的偶尔历经挑战运行状态,是一种民主制度在菲律宾的历史倒退,但是在菲律宾的政治发展过程中,菲律宾中有利于民主制度的要素却是在不断得到发展。
在美国殖民菲律宾以后,民主制度虽然得以建立,但是民主制度的运转和维持依靠的是菲律宾社会上层群体的力量,特别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力量。
菲律宾其他的社会阶层,甚至于包括广大的工人阶级都是在被动接受菲律宾的政治制度,他们不关心也不在意菲律宾的政体是怎样的,也没有强烈的民主意识。
这也就导致了在马科斯意图建立独裁统治的时候,真正抗议的马科斯独裁统治只有原来的上层社会群体和学生群体,其他的社会阶层群体对此都坦然接受。
然而经过了马科斯近十年的独裁统治以后,菲律宾社会中的反对独裁、要求民主的呼声却愈加强烈,整个过程中菲律宾中层群体和下层群体对于民主的呼声最高。
在整个社会所有阶层的合力作用下,马科斯政权被阿基诺政府所取代。
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对于菲律宾人的民主意识的变化发展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通过这篇文章,笔者试图对于菲律宾人的民主意识产生与发展过程做一个较为客观的描述,并发掘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影响因素以及最新的发展状态。
(二)研究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是一种源于物质但是区别于物质的存在,因此意识是与物质之间的并非总是完全一致的,因而意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
同时意识虽然来源于物质,但是意识一旦形成,其对物质也具有极强的反作用。
所以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虽然物质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意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或者阻碍物质的发展。
民主意识对于国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也具有相似的作用。
随着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社会成员的民主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同时不断发展的民主意识也可以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在世界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发展趋势治下,对于民主意识的研究成为当代民主政治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对于菲律宾人的民主意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理论价值上,通过对于菲律宾人的民主意识研究,可以对其的发展历程、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为菲律宾的民主化进程提供一个较新的研究思路。
在世界政治民主化的大趋势下,民主制度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发展必然的制度选择,而民主制度与公民的民主意识有着紧密的关系,民主制度的发展和保障要求公民具有相应的民主意识,本文也可以为相关的民主意识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在杜特尔特上台以来,菲律宾国内政治再次进入了不稳定时期,菲律宾政治的未来走向依旧不明朗。
本文的现实价值在于,通过研究菲律宾人的民主意识的发展历程,可以为预测菲律宾的民主政治走向预测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
同时,鉴于民主意识与民主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我国学界对于民主意识的呼声也日益强烈。
在我国公民民主意识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于菲律宾人的民主意识研究,可以为我国的公民民主意识建设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启示。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与历史研究方法相结合、定性研究与
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与历史研究方法,通过阅读大量关于菲律宾历史的相关著作,把握菲律宾特定政治发展时期菲律宾不同社会群体的政治参与状况以及与之相应的意识状况。
同时也通过阅览与菲律宾人的民主意识这一主题直接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从而获得相关信息。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于菲律宾在各个历史阶段中不同社会群体与菲律宾民主政治的互动来分析其民主意识的发展状况,接着再通过菲律宾的历史发展和菲律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具体分析不同阶级的民主意识的发展,也利用相关的国际组织在菲律宾进行的社会调查数据来分析辅助证明。
本文的部分数据来源于国际调查项目组织(ISSP),笔者对于该项目为笔者提供的数据表示感谢。
(二)研究路径
民主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其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存在和个人经验的限制,因而在讨论民主意识之前,需要将社会成员简单地进行划分。
如果从微观或者个人角度出发研究民主意识,虽然可以对于社会的民主意识发展状况有一个全面和详细的认识,但是却不免造成研究的复杂性和狭隘性,不能以此了解特定社会下的成员的民主意识状况;如果从宏观角度,仅仅考虑社会整体的民主意识状况,不免会造成民主意识研究地过于简单化,从而无法体现出社会成员民主意识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
因此,从中层视角出发具有一定合理性,其既可以避免微观视角下的复杂性和个体性,也可以避免宏观视角的过于简单化。
从中观视角出发就必须对菲律宾的国内社会结构进行划分,在这里就引入社会阶层的概念,社会阶层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实质是将特定社会地全体成员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在这些群体之中,不同群体的成员之间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而相同群体之间的成员在心理上会出现趋同的状态。
一般认为,社会阶级的划分依据包括职业、收入、财富和家世等因素,也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三个群体。
①虽然具体的划分标准多种多样,但是总的来说,依据经济、政治和个人社会关系三个标准将特定的社会简单地划分为三个阶层是社会分层中常用的三分法。
因为菲律宾作为一个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因此其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两大对立阶级,因此如果从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而言,处于社会上层的就是资产阶级等有产阶级,处于社会下层的就是工人阶级等无产阶级,这一点在文章相应章
①张华葆:《社会阶级》,台北:三民书局, 1987年,第1页。
节中将展开论述。
虽然在当代社会分层理论中,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边界并不非常清晰,所以在社会学中也出现了在三分法基础上的六分法。
在这里之所以可以通过三分法来分析菲律宾的社会结构,主要原因在于菲律宾的社会阶层之间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因此采用简单的三分法具备合理性;同时将菲律宾社会阶层与菲律宾政治相结合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菲律宾的社会阶层的变动与菲律宾政治有着重要的关系。
①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于菲律宾政治研究的学术成果虽然总体上总量较少,但是基本已经涉及到了菲律宾的方方面面。
目前国内对于菲律宾的牙就主要集中在可历史研究、政治研究、经济研究、外交研究等几个领域。
本文的民主意识研究也可以归属到国内政治研究之下,目前国内外对于菲律宾国内政治的研究也可以分以下几类,首先是菲律宾民主制度研究,其中包括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其次是菲律宾民主化进程研究;最后是政治文化研究。
关于菲律宾人的民主意识研究目前还尚未有专门的系统性研究,与之相近的就是对于菲律宾政治文化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菲律宾政治文化的时候,多数采用阿尔蒙德的定义或者以阿尔蒙德的定义为基础,将政治文化视为公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因此政治文化在实质上就是民众的政治心理内容。
这些内容涵盖的范围与民主意识有着一定重合,因而能够成为民主意识研究的重要材料来源。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菲律宾民主意识的研究的学术材料比较丰富,但是专门性的研究成果较少。
目前这些材料可以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像金应熙的《菲律宾史》等著作,通过回顾菲律宾历史的发展脉略,按阶段将菲律宾历史划分为特定的几个阶段,再全面地回顾这一阶段菲律宾人的政治参与的特征,进而从侧面体现出了菲律宾人的民主意识发展状况,但是本类学术成果侧重于对菲律宾政治历史的发展的描述,并没有系统整理菲律宾民众民主意识的发展状况,并且本类研究的截止时间较早,最后都是停留在八十或九十年代。
②
①关于菲律宾的社会阶层与政治,可参见陈鸿瑜:《菲律宾的政治发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70-80页。
在该书中,作者用的是“社会阶级”这一概念,但是其界定方式和内容更加接近于“社会阶层”的概念。
②参见金应熙主编:《菲律宾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
第二类是以台湾学者陈鸿瑜的《菲律宾的政治发展》和汪炳伦《亚洲政治文化个案研究》为代表的从正面描述菲律宾的政治文化,在其著作之中,他们通过深入描绘菲律宾的国民性格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关注了这些文化性的内容对于菲律宾政治的影响,在菲律宾的政治文化研究中也能够部分反应出菲律宾的人民主意识的发展状况。
然而陈鸿瑜和汪炳伦在其著作中强调的菲律宾的政治文化依旧是传统型的政治文化,民主制的政治文化在菲律宾并未建立,因而菲律宾人的民主意识受制于菲律宾的传统观念,并且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①然而这类学术研究的成果也停留在九十年代,并且侧重于对于菲律宾整体的政治文化研究,故而侧重于菲律宾民众整体的民主意识研究。
但是民主意识在特定社会中因为所处的政治现实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从整体来看菲律宾人的民主意识并不全面,同时对于传统政治文化的关注过分强调了菲律宾民众民主意识收到的阻碍,而没有考虑到菲律宾民众民主意识的发展。
最后一类则是以王慧敏的《菲律宾马科斯时期民主政治的改革与成败》、李红菊的《后威权时代菲律宾政治走时研究——从威权到民主的特殊道路》为代表一批硕士学位论文。
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菲律宾的民主化进程为研究重心,将菲律宾人的民主意识纳入到菲律宾的民主化发展进程中,或是菲律宾人的政治参与在菲律宾民主化进程中的角色,他们的研究重心始终是菲律宾的政治发展,对于菲律宾人的民主意识并没有太多的描述,仅仅是在文章中有所提及。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研究现状与国内的研究现状比较类似,然而国外的学者在相关的研究中更加倾向于对于政治文化的研究。
第一类也是基于菲律宾的政治发展历史,从菲律宾的历史中考察菲律宾的民主意识,这涉及到与政治相关的政治文化,比如前菲律宾大学校长科普兹的《菲律宾经济史》对于菲律宾政治文化的描述,但是这些研究偏重于菲律宾人的传统观念内容,实质上指出的是菲律宾人民主意识发展的阻碍因素。
②
第二类是则是严格按照阿尔蒙德对于政治文化研究的指引,在特定的某一时间段内对菲律宾人进行社会调查并兼顾菲律宾社会的现状,从而对于菲律宾的政治文化进行研究,这其中以何塞·P·德·耶稣的《菲律宾政治文化:1970》为
①参见陈鸿瑜:《菲律宾的政治发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汪炳伦:《亚洲政治文化个案研究》,台北:五南公司出版社,1989年。
②参见Onofre Dizon Corpuz,A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Philippines,Manila: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Press,1997.
代表,他们在研究菲律宾政治文化的时候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并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剖析了特定时期菲律宾的政治文化。
①这些政治文化研究重点在于菲律宾人的行为研究,虽然也能从侧面展现菲律宾人的民主意识,但是更多的是对于菲律宾人的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的研究,民主意识并非其主要的研究对象。
第三类研究与第二类研究的区别在于,第三类研究并没有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于菲律宾政治文化进行研究。
例如在克里斯蒂娜等人合写的《从权利大厅内部看菲律宾的政治文化》一书中,她们通过分析菲律宾政府部门中的语言文化以及选举过程等方面对菲律宾的政治文化进行分析。
②在这其中也涉及到了菲律宾人的民主意识,但是这些内容依旧注重的是传统政治文化对于菲律宾民主制度和民主意识的阻碍作用。
最有一类,玛丽亚·塞雷娜·迪科诺主编的《菲律宾政治文化中的民主与公民身份》则以民主文化为研究对象,虽然这本论著在内容上与民主意识有较大的重合,但是在研究内容上,她们的侧重点是民主转型到民主巩固这段时期菲律宾民众民主意识的发展情况。
③因而她们对于1986年之前的菲律宾民众的民主意识发展与菲律宾民主意识发展的趋势并未做出太多说明,同时在该书中对于菲律宾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民主意识的状况总体上较为分散,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中观层次出发聚焦菲律宾的民主意识的发展,着重考察菲律宾社会各阶层政治意识的发展情况,从而形成对其的判断。
同时通过回顾菲律宾的民主意识的发展而确定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从这些影响因素的发展情况来看菲律宾民主意识的发展趋势。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亲身赴菲律宾进行调研,从而获得菲律宾各阶级民主意识的最新状况,只能利用相关的国际社会调查组织提供的数据在佐证自己的研究。
①参见Benitez, Jose C and J. P. De Jesus, "Philippine Political Culture 1970," Philippine Sociological Review vol.18, no.3/4 (1970):111-124.
②参见Cristina Montiel and Lutgardo Barbo, Philippine Political Culture: View from inside the Halls of Power, Manila: Philippine Governance Forum, 2002.
③参见Maria Serena I. Diokno, Philippine Democracy Agenda, V olume 1, Democracy and Citizenship in
五、基本概念
(一)阶级与阶层
从语义上讲,阶层与阶级有着明显不同的含义。
阶层强调的是结构中的等级性质,但是阶级更多的是强调群体之间的按类划分。
然而国内学者在进行社会学或者政治学研究的时候,倾向于将阶级用于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场景,在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场景倾向于使用阶层一词。
在西方社会学家或者政治学家的研究中,也同样存在着混用的状况。
在偏向于等级关系的场景在应用中,西方学者更加倾向于使用阶级一词。
①因此在运用阶级或者阶层的时候,其词汇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用者“是关系属性的群体分类还是等级属性的群体分类”。
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阶级有着特殊的含义,其划分的主要标准是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与意识形态,列宁曾依据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同生产资料的关系、在社会劳动中的作用来定义不同的阶级。
③本文在此采用赖特的阶级理论下对于阶级的定义,以社会不同群体对于投资资金的掌握、生产资料的掌握以及对于劳动力的控制为标准划分阶级;对于社会阶层的定义,更加强调其等级关系的排列,在资本主义国家之中,阶级位置与社会阶层具有密切的联系。
在讨论不同阶层的时候,这种以经济关系为标准划分阶级乃至社会阶层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对于阶级而言,赖特所说那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同一阶级的人在阶级冲突中采取同样行为的可能性要大于大不同阶级的人的采取相同行动的可能性。
”④在论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时候,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学者拉尔夫·密利本德也认为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共同的意识,他在谈及中下层中产阶级的时候,提出“他们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在福利和集体服务上的不作为有最切身的体会,对于来自政府压迫的感受最为强烈。
”⑤
(二)民主
对于民主意识的研究首先要回归于民主这一概念。
民主这一概念在西方最早
①阶级的英文为“class”,而阶层的英文是“stratum”,但是在按等级结构进行区分的时候,其常用的是,“upper class”等词汇。
②李春玲,吕鹏:《社会分层理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④Enik Olin Wright, Classes, London: Verso, 1985, p.145.
⑤雷晓欢:《当代西方社会的阶级结构与工人阶级——基于拉尔夫·密利本德的阶级理论》,《天府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