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评价标准客观化的思考_刘秀芬
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思考3页
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思考课堂教学水平与能力是教师立足基点,如何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是教师工作中最重要课题之一。
课堂教学评价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科学了解自身教学状况窗口,使其明了自己教学中存在不足与今后努力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很好平台。
研究符合时代潮流与课程改革相应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有利于教师认知课堂教学特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剖析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为研究课堂教学提供合理参考标准。
众所周知,不同课型、不同地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必须符合高中化学课程理念,适应高中阶段学生情感特点与认知特点。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必须符合高中化学课程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理念每个学生所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与思维方式影响着其学习结果,由此而产生差异将导致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学习倾向。
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依据所教班级学生实际与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特点,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多向交流与互动立体结构,改变单一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采用多种学习方式,通过讨论、合作、交流等发挥集体作用,使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舞台。
2.立足学生未来发展理念社会发展与化学学科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高中化学课堂教育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应当体现当前新课程改革思想。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处理好教学目标与学生未来发展关系;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知识形成阶段性与发展性。
3.体现科学本质理念高中化学课程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价值观、科学态度以及对科学良好情感。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有清晰学科特征意识,使化学学科特征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以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具体化学知识同时,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使具体化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化学意识,在化学教学中体现科学本质。
高校教师评价标准化的问题及反思
高校教师评价标准化的问题及反思作者:操太圣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2019年第2期有新闻报道:某教师在课堂上玩了20分钟手机,不仅毫无愧色,反而言之凿凿地跟学生说,给他们上课是浪费时间,要是到校外上课可以挣多少钱云云。
这位教师的教学表现的确非常糟糕,对待学生的态度可以用“令人发指”来形容。
不过,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习惯性行为的养成绝不仅仅是其本性使然,更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其生存其间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密切相关。
当然,体制塑造教师行为又是通过教师个体对外在要求的内化和强化而实现的。
本文关于高校教师评价标准化的讨论正是基于此展开的。
放眼全球,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率先出现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给包括高等教育管理在内的公共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教师评价也出现了新的理念、手段和模式。
新公共管理有两个基本原则:市场机制优先和绩效优先。
其中绩效优先原则强调最终做成了什么,而不是如何去做。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绩效的强调程度丝毫不弱于国外同行,无论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现在的“双一流”建设规划的相关政策文本,里面都明确提出了“以绩效为杠杆”的基本原则。
于是,在对高校及其教师进行管理过程中,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就成为必然。
为了更好地理解其本质特征,我们可以将“绩效”与“问责”这两个联系密切的概念放在一起审视。
“绩效”的英文单词为“performance”,本意是行为表现、表演,即把要实现的目标、要做的事情转化成一系列可表现、可被观察的行为,以方便后续利用评估的手段对其进行测量,最终用具体数字来指称其结果(得多少分)。
“问责”的英文是“accountability”,它是由“accountable”派生出的词,“accountable”意思是“可计算的”“可度量的”。
因此,问责的实现与过程监控都是以可测量的行为表现为基础的。
对这两个概念内在属性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在《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教政法〔2018〕17号)中获得清晰的解释。
对高校学生评教结果客观性的探讨及对策研究
对高校学生评教结果客观性的探讨及对策研究[摘要]高校学生评教由于受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的影响,评教结果的客观性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偏差。
为了解决由此带来的问题,一是要从实际出发而非从理想出发设计合理的指标体系;二是要对学生进行评教前的培训;三是要合理选择评教时间;四是要将学校主导模式的评价和教师自主模式的评价方式相结合;五是管理者要正确对待、合理利用评教结果。
[关键词]高校学生评教影响因素对策[作者简介]费秀芬(1981- ),女,四川眉山人,重庆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重庆 402160)[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文理学院科研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评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y2009jk35)[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06-0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部分高校就开始引入学生评教制度。
最近几年,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
学生评教在越来越多的高校被定期化、制度化地采用。
但是与此同时,对于高校学生评价的合理性、合法性、可操作性以及结果利用等问题一直处于争议之中。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笔者发现,实际上绝大多数争议的焦点都集中到一个问题,即学生评教结果的客观性问题。
评教结果的客观性是指学生的评教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真实地反映被评教师的教学水平。
如果学生评教结果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那么以此作为考评教师的工具实际并无争议。
因此学生评教结果的客观性问题衍生出了本领域诸多其他问题。
所以,探讨学生评教结果的客观性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中笔者将通过探讨影响学生评教的若干教学因素来分析其结果的客观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学生评教结果客观性的相关策略。
一、影响高校学生评教结果客观性的若干因素分析1.评价客体——教师因素对评教结果的影响。
就教师因素而言,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能力、专业素养等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性因素会直接影响评教的结果,但除此之外,教师的部分教学无关性因素(即与教学无关的因素)或教学相关性因素(与教学有关系但关系不大的因素)却也作为非教学性因素间接影响评教结果。
教师的评价体系客观标准与主观评判的冲突
教师的评价体系客观标准与主观评判的冲突教师评价是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客观评估,并对教师的发展和提升起到指导作用。
然而,在评价体系中客观标准与主观评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本文将从客观标准和主观评判的定义、冲突原因和解决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客观标准和主观评判的定义1. 客观标准客观标准是指评价体系中基于客观事实和证据进行评判的标准。
例如,教师的教学成绩、学生的学习情况、教育教学经验等可以用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客观标准。
2. 主观评判主观评判是指评价体系中基于个人经验、观感和主观判断进行评价的方式。
例如,教育教学专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对教师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就是主观评判。
二、冲突原因1. 评价标准的设置客观标准和主观评判之间的冲突源于评价标准的设置。
有些评价标准可以客观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有些评价标准却过于模糊和主观,容易导致主观评判的出现。
2. 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也是客观标准和主观评判冲突的原因之一。
如果评价方法过于主观,比如只依赖于教育教学专家的主观判断,就会出现主观评判的问题。
相反,如果评价方法过于依赖客观数据,可能会忽略教师的个人特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三、解决方法1. 及时调整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该基于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并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定制。
评价标准要尽量客观准确,避免过于模糊和主观。
2. 多元化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应该多元化,结合客观数据和主观判断相结合。
可以通过班级教学观察、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自我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避免单一主观评判的出现。
3. 建立专业评价人员团队建立专业评价人员团队,由教育教学专家、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组成,共同参与教师的评价工作,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 加强评价结果的反馈与指导评价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教师,并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查缺补漏,提高教学水平。
这样可以减少主观评判的影响,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我国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作者:刘燕陈学梅田长恩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22期摘要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作为有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文章从实证性研究和思辨性研究两个角度对我国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和整理。
同时提出目前我国有效教学评价标准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反思。
关键词有效教学评价标准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Evaluation Criteria ofEffective Teaching Research in ChinaLIU Yan, CHEN Xuemei, TIAN Chang'en(Life Science College,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ffective teaching research, evaluation criteria of effective teaching research is pai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researchers. This article classifies and organizes our effective teaching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research from empirical research and speculative research. And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s and reflection of evaluation criteria of effective teaching research in China.Key wordseffective teaching; evaluation; criteria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一直受到西方教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关于教育评价方式思考的心得体会心得体
关于教育评价方式思考的思考界首中心小学刘小艳仔细认真证阅读沈局长“关于茶陵教育发展的思考”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关“教育评价方式思考”这一话题,下面是我本人有关此话题的一点点浅薄之见。
目前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句话“中国的大学教育像是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而高中却是在慢步,而我们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却是在快速奔跑。
”这也很形象地反映出我国目前的畸形的教育发展模式。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发展模式呢?其实这是有很多原因的。
当然我个人觉得最主要的是跟每个教育阶段的评价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实这归根结底是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因为高考是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的首要指挥棒。
那我们的高考每次都在大力的倡导改革,而改来改去,终究没有真正地改掉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从宏观上来说是因为我们的中国却依然缺少真正的教育。
为什么呢?我要说的是人要靠文化,靠智慧,才能够得到幸福,国家才会真正强大。
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教育?答案是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素质,而不是靠考的多么高的分数或者说是靠取得各种各样的学位等。
目前我们对教育在理论上出台了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价的方式,同样也对评价结果的使用都提出了各种具体的要求,尤其是评价结果的呈现,提出了“分项给出评价结论,提出改进建议,形成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
综合评价报告要注重对学校优势特色和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反映,不简单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总体性的等级评价。
”这样的指导意见对于多年来倡导的特色办学尤其是像在我们农村学校的特色办学将有拨云见日的作用。
但真正实施起来,在某些方面显得有点昙花一现。
传统的评价观是静态的、功利的。
其目的主要侧重于甑别和选拔,并且将这一功能推向了极端。
师德:双重标准,厚班干部薄后进生;对学生评价有结论性歧视;功能:功利化倾向;过分关注成绩、业绩和升学率;你这次考了多少分,你看别人……教师以考试分数在学生群体中分层分等,导致一部分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没有获得过成功的体验,他们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造成了学生厌学、辍学人数增加。
教案中如何合理运用评价标准
教案中如何合理运用评价标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而教案则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
一个好的教案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要素,其中评价标准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合理运用评价标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成长。
本文将探讨教案中如何合理运用评价标准的方法和重要性。
一、明确评价目标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而评价标准就是根据这些目标来制定的。
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等。
明确评价目标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引导学生朝着预期目标发展。
二、全面考虑评价要素评价标准在教案中的运用需要全面考虑评价要素。
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但现代教育已经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教案中的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多个要素,如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
通过综合考察这些要素,可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发展,帮助他们全面成长。
三、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需要具体的评价指标作为支撑。
评价指标是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能够提供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评价的依据。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评价指标可以包括阅读能力、写作水平、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要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级特点,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前进。
四、合理设置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的运用需要结合合理的评价方式。
教案中的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如考试、作业、小组讨论、课堂表现等。
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补充和验证彼此,从而得到更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
同时,评价方式也应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宜的评价模式。
五、及时反馈和调整教案中的评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进行反馈和调整。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积极调整,有助于提高学习动力和效果。
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结果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及时调整教案,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成长。
审思评价标准
审思评价标准一、引言在当今社会,评价标准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教育、职场、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面对各种评价标准,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我们的表现和成就。
然而,审思评价标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为它们对于个体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审思评价标准的必要性、影响以及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审思评价标准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评价标准的认知也在不断演变。
传统的评价标准往往过于单一,过于强调结果导向,而忽视了过程和个体差异。
这种评价模式容易导致个体的片面发展,抑制创新精神,甚至引发不正当竞争。
因此,审思评价标准成为了必要之举。
通过对评价标准的审视和反思,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观,从而在教育、职场等各个领域中实现更加公正、客观和全面的评价。
三、评价标准的影响评价标准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对于个体而言,评价标准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指南。
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方向和职业选择,还关系到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其次,对于社会而言,评价标准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动力。
通过合理的评价标准,我们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各个领域的持续发展。
四、审思评价标准的策略审思评价标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拓宽评价的视野,从多个维度来衡量个体的表现和价值。
这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等方面,以实现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避免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人的价值。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过程评价,关注个体的发展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结果。
通过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个体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最后,我们也需要鼓励多元的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过程。
这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同事等,以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五、结论综上所述,审思评价标准对于个体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殊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讨会顺利结束
11月11日下午,小教中心特殊教育研训教师刘稀凤在大连盲聋学校组织了“特殊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训活动,来自全市的所有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负责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中,首先由刘稀凤老师阐述了制定特殊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意义、基本要求和基本理念、结构体系,然后参加活动的教学负责人分组进行了讨论交流,最后,参会教师就评价标准的形式、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等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形成了课堂教学评价表。
通过活动,帮助教师们明确了“怎么教”的问题,指导了教师如何去评价一节课,从而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
评价标准反思
评价标准反思引言:评价标准是衡量、判断和评估事物价值、质量和成就的重要依据。
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职业发展中还是在研究评估方面,评价标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应用并非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评价标准进行深入反思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制定评价标准的现实意义评价标准的制定对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提高组织的绩效和保障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在教育评价中还是在职业评估中,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能够激发被评价者的内在动力,促使其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评价标准还可以用来衡量组织的绩效,帮助组织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此外,评价标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评价标准的缺陷和问题然而,当前的评价标准在一些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一些评价标准偏重于定量指标,而忽视了个体的创造力、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等软性指标。
过于强调定量指标可能忽视了个体的综合能力和潜力。
其次,一些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往往受到主观意识和人为干扰的影响。
再次,一些评价标准的应用范围有限,无法充分反映实际情况。
最后,一些评价标准的制定缺乏参与性和透明性,缺乏被评价者的意见和反馈。
三、评价标准的改进与发展为了克服当前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发展。
首先,制定评价标准应综合考虑定量指标和软性指标,注重个体的多元发展。
定量和软性指标的相互结合可以全面评估个体的能力和潜力。
其次,评价标准的制定应注重科学性和客观性,减少主观意识和人为干扰的影响。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和使用客观的评价工具,可以提高评价标准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再次,扩大评价标准的应用范围,使其能够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通过扩大数据来源和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可以使评价标准更加全面和真实。
最后,加强参与性和透明性,充分听取被评价者的意见和反馈。
通过建立评价标准的参与机制和反馈机制,可以提高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
优化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刍议刘学芬
优化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刍议刘学芬发布时间:2023-05-11T03:40:29.95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5期作者:刘学芬[导读] 课堂评语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和所处环境的分析,对其所处的教学环境进行评估。
老师的言语对孩子们的思想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隆林各族自治县第三小学 533400摘要:课堂评语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和所处环境的分析,对其所处的教学环境进行评估。
老师的言语对孩子们的思想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进行优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寻找出一个与自己相适应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策略教师的课堂评估语言,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口语技巧和教育智慧的综合表现,也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人格魅力和爱生情怀的具体表现。
皮格马利翁效应对我们的启示是:老师对孩子的正向期待能使孩子产生正向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利用适当的评估语言,来传达他们对学生们的正面期待,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语文知识积累和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正面心理状态。
尽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其自身的教学水平密切相关,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仍然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改进。
一、学会以听为本,以论为本“达意”与“传情”共同组成了言语最基础的两个维度,如果说言语“达意”是为了清楚地反映出我们心中所映射出来的天地景象,那么言语“传情”则是为了将我们心中所思所想所想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灵性再现出来。
这就是人心的一次又一次的、难以把握的变化,这就是教育爱心的含义。
而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又是课堂教学中最有发言权的人。
唯有仔细地聆听学生的答案或提问,才可以把握他们答案的实质,判断出他们在某个问题上所达到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予以肯定、纠正和点拨,进而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互动对话。
怎样合理的客观的评价呢
怎样合理的客观的评价呢
结合《课标》要求,建议如下:注重过程,重在激励,方法多样,定性为主。
对“实践与综合运用”的学习,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是否用不同的方法操作和探索。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评价学生,对实践过程中的任何一点进步都应予以肯定。
不同的评价方式都有其长处和不足,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评价方式包括:教师对学生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既可以用操作、表述、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以用观察、访谈、展示、建立成长记录袋等方式,只是一般不进行书面考试。
《课标》指出:在第一学段,“评价结果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在第二学段,“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定性描述通常以评语的形式给出,主要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
改革课堂评价标准的几点思考
改革课堂评价标准的几点思考改革课堂评价标准的几点思考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了繁琐的量化,突出指标内容,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生状态四大指标。
但我们认真研究后得出结论:对课堂教学评价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评课的,当前新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要求我们积极转变观念,改革课堂教学,那么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不是可以换种角度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评课?现在的课堂是一种主体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课堂,应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
所以评课应从传统的教师评价向以学生评价转变。
一堂课的优劣不仅要看教师的发挥,更要看学生,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处于中心地位、看课堂上学生个性、能力等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那么从学生的几个方面来看呢?一、从学生的情绪状态看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是否饱满,学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学生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热情是否高涨等。
如果一堂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情,那么,这堂课中师生之间必能形成良好的氛围情感双向和谐交流,从而达到教学共振。
二、从学生课堂活动广度看学生的活动广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学生的每一种感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一堂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他们的读、写算能力,还有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的参与广度,如学生主动参与答题率、独立完成习题率,小组活动率等。
三、从学生活动时间看到学生的活动时间即看一堂课属于学生的时间究竟有多少。
传统的教学是“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很难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新课改要求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交流、探究为主的课堂则恰恰相反,它鼓励学生拥有较多的自主学习,这样就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小组学习的开始和合作学习的实施。
四、从学生的参与方式看看学生的参与方式是否多样。
如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
教学评价客观公正
教学评价客观公正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学评价则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真实、准确的学习成果反馈。
本文将探讨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以及实施客观公正评价的几个关键要素。
第一,教学评价应基于客观标准。
客观标准是评价的依据,它不受主观意识、个人喜好或偏见的影响。
客观标准应当根据教育目标、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设定,确保评价过程的公正性。
例如,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时,可以参考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学习目标、知识点和技能要求,以及学校或教育部门所规定的评分标准。
第二,教学评价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减少评价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还可以采用作品展示、项目报告、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价。
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可以更好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避免单一评价方式的局限性。
第三,教学评价应强调过程和结果的结合。
在教学评价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进度,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目标。
因此,教学评价应当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准确。
第四,教学评价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多样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都存在差异。
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评价的公平性。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标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评价,并为每个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和支持。
最后,教学评价应当注重及时反馈和有效指导。
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反馈,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
及时的评价反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给予学生和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该注重及时反馈,并提供有效的指导措施,帮助学生和教师实现自我提升。
教师评估方式问题及整改措施:建立科学客观评估
教师评估方式问题及整改措施:建立科学客观评估问题背景教师评估是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估方式主观性较强、评估标准不够科学等。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建立科学客观的教师评估模式。
问题分析1. 评估方式主观性较强目前,许多学校在教师评估中常采用个案、观察、学生问卷等方式,这种方式容易受评估者个体差异及评估者主观意见影响。
这导致了评估结果的不客观、不科学。
2. 评估标准不够科学评估标准对于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评估标准太过宽泛,缺乏量化、可操作性强的指标。
这使得教师的评估结果难以客观反映他们的教学水平。
整改措施1. 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估标准体系为了解决评估标准不够科学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估标准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包含多个方面的指标,如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师德师风等,并将这些指标量化、明确。
同时,评估标准的制定需要经过广泛的讨论和专家的指导,以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2. 引入多元化的评估方法为了减少评估方式主观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引入更多的多元化评估方法。
除了传统的观察、问卷等方式,可以考虑采用教学录像、教学反思、同行评课等方式进行评估。
通过多个渠道获取的信息,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减少主观偏见的影响。
3. 加强评估人员的专业培训评估人员的专业素养对于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很大。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评估人员的专业培训,包括评估方法的运用、评估标准的理解等。
通过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可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4. 加强反馈和改进机制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和改进机制对于教师评估的改进至关重要。
在评估结果出来后,应对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指导,并针对评估结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同时,还应定期组织教师座谈会、教研活动等,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关于高校教师评价标准的思考7页word文档
关于高校教师评价标准的思考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培养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
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是否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对高素质教师的产生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校教师评价标准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与改革,从最初的工作量考核到业绩定量考核,再到后来的岗位考核。
应该说,这些改革措施对促进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完善起到积极作用。
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灵活性、个性化以及劳动成果的滞后性和难测度性使得教师评价标准应涵盖哪些内容至今尚无定论。
评价标准的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质量的高低。
有学者认为可以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也有学者指出完整的教师评价应包括绩效评价、能力评价、态度评价和潜能评价等方面,评价标准应全面反映高校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师评价标准,每年都以此为依据对教师进行考核,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的标准过于简单、内容过于笼统、方法过于主观,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的评价体系。
目前,我省高校的教师评价标准越来越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教师评价体系的指标要充分显示其导向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结合上。
根据我省各类高校的实际情况,建议结合学校定位(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等),综合各个高校自身的特色特点和战略发展目标,突出教学工作中心,注重教书育人,鼓励开拓创新,求同存异,细化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全面综合评价指标。
在推进教师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着重从教师的综合素质、工作业绩、奖惩机制三个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
一综合素质教育是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因此,教师一定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在道德品质和工作作风等各个方面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与重建
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与重建发布时间:2004-10-20蒋竞莹标准,衡量事物的准则。
评价标准是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准则。
评价标准必须建立在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需要的基础上。
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客体现实的特性和规律是评价标准建立的基础。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指对一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或数量要求的具体规定,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成就的尺度与准则。
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教学的中心环节,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
因此,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现状分析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在苏联(主要是凯洛夫)教学理论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系统。
这种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确立的一堂好课的标准为核心,以教师传授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为重点。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结构大都是依据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一般是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几个要素,这几个要素的具体内容则是教学理论中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在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体现。
这种结构由于操作性强,极易量化而被广泛接受。
客观地讲,苏联教学理论中一堂好课的要求对规范我国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这一规范作用在实践中逐步绝对化,造成本应具有丰富和变动特点的课堂教学走向了僵化。
同时由于苏联教学理论本身所固有的缺陷,造成这一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先天不足。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这些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又构成了制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20世纪 80年代以来,由于受西方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影响,我国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确定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在内容上,在课堂教学中认识教的重要性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学,开始强调主体意识,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来看待。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试论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时间:10.月20日主讲:刘淑明参加人:学建华李秀梅刘红张颖郭丙辰沈艳丽魏华沈海燕探讨好课标准的文章非常多,尤其是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探讨的问题。
这里牵涉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问题。
长期以来,教学优劣的标准没有共识。
儿乎没有一位教师能断定教学优劣的具体标准,能够说清楚教师在课堂里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课堂评价体系的严密和评价指标的完备。
评价一堂课,从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效果到课堂提问、板书、语言、教态、多媒体运用等,无不面面俱到,求全责备,忽视了对课堂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评价,偏离了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U的。
在笔者看来,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评价标准本身就是多元的。
面对不同的学生或面对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标准;而不同的专家、听课者,因为对教育持有不同的看法,也会产生不同的标准。
评价标准作为一个工具,其U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要善于利用它,而不是让它成为束缚教师手脚、限制教师施展的铁链。
不管怎样,我们要遵循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但评价指标一定要抓住关键因素和主要矛盾,切记不要面面俱到、过细过全。
新课程呼唤的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成为教学的主人,对自己的课都能够有一个自己的评价标准,使得我们能在自评、他评中有所学、有所思、有所得,并在教学、教研活动中迅速地成长起来。
那么,怎样才算一堂好课,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学经验及心得体会,笔者提出儿点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好课应体现“新”“新”,首先指教师教学理念要新,必须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构思要新;重构教学内容有创意、效果好;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选择运用等方面都有个人独到的创意,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表现出个人教学风格及教学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9月 理论学刊 Sep.2000第5期 总第99期 T heor y Jo ur nal N o.5Ser.N o.99关于评价标准客观化的思考刘秀芬(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济南250021) 〔摘 要〕人们之所以追寻评价标准的客观化,在于它是反思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是评价活动准确化乃至科学化的先在前提和客观基础,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客观要求。
实现评价标准的客观化必须以客观现实的合规律的发展为客观基础,必须以主体客观的、现实的需要和本质力量为主体根据,必须以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为历史尺度。
评价标准的客观化是伴随着人的发展和人的创价实践的发展、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历史进步过程。
〔关键词〕评价标准;客观化;实现环节;客观基础;主体根据;历史尺度;实现过程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0)05-0100-041.人们为什么要追寻评价标准的客观化?追寻评价标准客观化的根据和理由是什么?这是我们不得不想到的问题,否则,便是无用之功和无价值的徒劳。
首先,它是我们反思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
反思评价活动的历史,我们曾有背离评价标准客观化而导致评价活动失偏、倒错的深刻教训。
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急于求成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不切实际的雄心壮志等大量类似事实表明,我们或者用毫无客观根据的想象来代替客观现实的评价,使评价后确立的价值目标远离实践基础与现实的可能;或者滥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把它的发挥强调到荒唐的地步。
这种背离评价标准客观化,不受客观条件、客观规律制约的主观随意性的评价活动,是割裂客观规律性和自觉能动性有机统一的非理性行为,不能不导致灾难性的社会后果。
痛定思痛,我们才把追寻评价标准的客观化,尊重规律、尊重实践、尊重客观现实作为自觉的选择。
其次,评价标准客观化是评价活动准确化乃至科学化的先在前提。
评价标准作为价值观念具体化、条理化、规范化的形式,是评价活动的先在性尺度。
正确地选择评价标准,是进行正确评价活动的第一步。
对于评价主体而言,价值界定和价值判断,有赖于评价标准、评价原则的确定。
这种确定能为我们提供价值评价的一般范式,使我们在进行价值判断时有章可循。
对于评价活动而言,评价标准的客观化,评价原则的准确化,则是价值评价活动正确与否的最终原则的根据。
评价标准客观化,评价原则准确化,是评价活动准确化的客观基础。
我们的评价活动,毫无疑问是由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决定的,标准、原则的客观性、准确性就决定了评价活动的客观性、准确性。
如果价值评价的内容和在其中被描述的事实相符合,如果作为价值评价的直接依据的评价标准的规范体系具有客观真理性,就构成了评价活动准确性、评价判断具有客观真理性的先决条件。
评价标准客观化、评价原则准确化,是评价活动科学化的重要保证。
在评价活动中,坚持评价标准的客观化和评价原则的准确化,就意味着评价主体正确地选择评价标准,正确地界定、合理地选择主体的需要,并使主体合理、正当的利益、需要奠定在社会现实的客观根基上,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社会历史进步的正确原则。
这样,我们的评价活动就有一个稳固的社会文化基础,使我们在进行价值评价、价值判断时有可能跳出诸如情感、兴趣、良心的内心世界,以保证评价活动走向理性和科学。
而如果在评价活动中,主体没有正确地选择评价标准,既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价值客体的属性,也不可能如实地反映经过选100择的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也就难得评价活动的真义。
所以,在社会大变革的年代,在客观事实不断丰富和社会生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经常从事实和生活中寻找新的价值去充实已有的价值标准,并从已有的价值标准中剔除掉过时的东西,以力求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因为是否追寻具有“真的”意义的评价标准,真的对于评价活动寻真与失真有着决定意义。
再次,追寻评价标准的客观化,还在于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从抽象意义上看,真理和价值是有区别的,各有其不同的内涵。
但在实际活动中,这种区别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真是价值的基础,真理上的正确与价值上的应该,在实践活动的自由中往往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况且,人不仅是认识主体,追求真理,同时也是实践主体或价值主体,要创造价值、实现价值。
人们历史活动的实事求是原则,就是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它不只是要求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还进一步要求我们从中引出的实践方案具有合理、正当的价值取向。
所以,真理和价值在矛盾中的对立统一,也是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过程。
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求真理),探索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按规律办事和卓有成效地进行价值创造活动的客观要求,因为真理本身就具有特殊的价值性。
人们又总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以历史活动主体的目的、需要和利益为主体尺度,探索客观必然性和主体选择性的内在统一,即实事求是(寻求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形成实践精神和实践方案,从而使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目的性和价值性。
人们的社会实践即价值创造活动,正是真理和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实现真理和价值在现实社会中有机统一的客观基础。
只有创价实践才把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有机结合,实现自在世界向为我世界的过渡,在结合中实现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的内在现实的统一。
追寻评价标准的客观化,正是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客观要求。
实现评价标准的客观化、准确化和真理性,有助于评价主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有助于评价主体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方式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价,有助于人们对人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实现评价活动的客观化、科学化,并有效地调节和指导人们的行为选择,促进人类活动的完善、进步和发展。
2.评价标准的客观化,评价活动的准确化、科学化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实现这种可能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起码应着力抓好以下环节:其一,评价标准必须以客观现实的合规律的发展为客观基础,以保证评价标准内容的现实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内容确定,必须从客观现实出发,揭示价值对象和价值关系的本质、发展规律,以真理性、规律性的认识为客观基础。
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84页)评价标准体系作为时代的理论思维形式之一,也必须从评价论的角度反映时代内容。
我们看邓小平对中国当代共产党人价值创造活动的价值导向和评价标准的揭示,就是以他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正确反映为客观依据的。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了科学分析,对世界历史的当代格局和当代特征作出了准确的判断,从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和时代主题的新揭示,纠正了我们以往认识上的偏差,真正把发展问题作为时代的核心和我们工作的中心。
邓小平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科学分析,准确地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问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代课题,作出了符合实际,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回答。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正是奠定在这种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
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评价标准,对于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改变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它又是当代共产党人价值创造活动的评价标准,检验和评价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搞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活动的价值质和量。
它还是一个具有客观性、现实性的评价标准,不断发挥着它指导实践、评价实践、校正实践的客观的、实在的作用。
由此可见,评价标准的确立坚持合规律的原则,从客观现实出发,以合规律性的科学认识为依据,顺应和符合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就具有内在的历史合理性和客观现实性。
虽然科学认识的真知、正确反映,本身不是价值问题,人们也不把真假等同于价值,但“真”是评价和价值的必要条件,建立在“真”基101础上的评价和评价标准有客观的基础保障。
其二,评价标准必须以主体客观的、现实的需要和本质力量为主体根据,以保证评价标准内容的合目的性和可操作性。
从评价理论讲,评价主体的需要是构成价值评价标准的基本要素,甚至就是价值评价的尺度和标准。
因为自觉的历史创造者的价值创造,总是以历史活动主体的利益、目的、需求及本质力量为基础,探索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并把历史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利益、目的作为建构主客体价值关系观念、进行现实价值创造的内在尺度或主体尺度。
而这本身就是人类价值创造活动、历史活动的规律。
既然主体的利益、需要、愿望、意志乃至本质力量是价值创造、历史活动的内在动力、内在根据,那么,也必是评价价值创造、历史活动价值的内在契机和主体根据。
从评价活动的实践看,评价就必然有一个谁来评价、依据什么评价的问题。
谁来评价,就其实质而言,价值创造主体、历史活动主体,也是评价价值创造、历史活动的主体。
依据什么评价?依据主体的利益、需要、价值创造的目的进行评价,依据主体本质力量所达到的认知评价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评价。
事实上,只有这样的评价才具有客观性、现实性、可行性。
因为在历史活动、价值创造活动的一定阶段上,人们的已经意识到了的需要、利益,具体活动的目的都是客观的、现实的、可行的,以此为主体根据、基本要素建构的评价标准体系,当然也就具有客观性、现实性和可行性了。
构建评价标准的客观体系,如何把握主体的利益、需要和目的,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说到底,人们追求评价标准的客观化,实际上所追求的是不依每个人的好恶为转移的,具有普遍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标准。
而利益有个人利益、群体利益、社会共同利益,需要有个体需要、群体需要、社会需要,目的亦然。
那么怎么选择利益、需要、目的呢?民主社会通行的合理性、公正性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
列宁缔造苏联共产党,首先提出这个原则。
中国共产党创立,也以此作为重要的组织原则。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它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中处理诸多问题的通行原则,甚至一些采用民主制的资本主义社会也运用这一原则,处理一些他们认为恰当的问题。
其实,建构评价标准体系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也是我们坚持唯物史观、群众史观的必然逻辑。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者——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主体和社会意识的主体,是进行价值创造、从事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形态更替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我们坚持唯物史观,就要在价值创造活动和历史活动中自觉坚持人民群众主体论,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和认识作为自己认识的来源,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利益、目的作为自己价值追求、价值创造的目标,以人民群众的选择、评价看待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以人民群众赞成、满意、高兴、答应作为评价标准的主体根据。
而这实质上遵循的正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