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基础教育研究)1220语言文化教学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化教学研究:国内外现状
赵萱*
(上海,200092)
[摘要]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个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不同文化、国度之间交流日趋密切的时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能够熟练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专业人才。

美国国家外语课程标准《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Allen Press Inc.,1999)作为新型外语教育理念的典型代表,集中反映了第二语言学习的最新趋势——超越语言形式本身,理解、体认多元文化,最终实现在适当的文化情境中整体地使用语言,这在美国汉语与文化先修课程(AP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中得到充分展现。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语言教学界逐渐打破了“就语言教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并迅速在语言教学中必须进行文化教学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此后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层出不穷、文化体验活动方兴未艾,文化培养在国内外得到普遍重视并上升至外语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 语言;文化;语言文化教学
一、概念界定
(一)“文化”词源追溯
“什么是文化”这一问题始终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并颇有争议的论题。

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曾说过“文化”一词是英语语言中最复杂的2、3个词之一。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意思是耕作土地(故“园艺学”一词在英语中为“Horticulture”),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自15世纪以后词义衍生,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有200多条。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文化”一词定义为: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整体。

在这一定义上,文化包括语言、思想、风俗习惯、禁忌、法规、制度、工具、技术、艺术品、礼仪、仪式及其他有关成分。

1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科拉克洪(Clyde Kluckhohna)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综述》(”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把收集的162条有关文化的定义分成7组并给每组定义给出了综合评判,这对理解每一组定义起到了导向作用。

这7组定义分别为:描述性定义、历史性定义、规范性定义、心理性定义、
*作者-: 赵萱(1985,11-), 女,浙江金华,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博士。

研究方向:教育文化与社会. 通讯地址: 上海市杨浦区抚顺路340号. 联系方式:134********; e-mail:zhaoxuan1117@. 基金项目:2011年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项目编号:XRZZ2011007),联校教育社科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2011-2012年度课题(教育)一级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Y11035)。

1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5):55.
结构性定义、起源性定义和不完整定义。

2
在《辞海》中,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如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3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生产关系带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

”4文中将“文化”一词理解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自身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产物”。

这些共有的财富综合不仅仅包括了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了物质对象。

(二)“语言”词义探析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认为:“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口头或书面符号系统,人类作为社会群体的成员及其文化的参与者以之进行交流活动。

”5
《辞海》中写到:“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

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语言是人区别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共同的语言又常是民族的特征。

语言就其本身的机制来说,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6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语言的定义是:“语言(1anguage):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

当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他认识世界、描写世界并利用语言(包括口头的与书面的)把经验存储下来。

”7(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1988:475-476)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and de Sausure)认为:“语言是言语能力的社会产物,又是必要的惯例(convention)的总汇,这种惯例为社会群体所接受,使每个人能进行言语活动。

”8
萨皮尔(Edward Sapir)认为“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交流思想、感情和愿望的非本能的方法。

9
2 A.L.Kroeber & Clyde Kluckhohna.1952.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Cambridge:Peabody Museum,pp.81,89,95,105,108,125,141.
3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2):2218.
4丁守和.中华文化词典[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5):147
5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5):461.
6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2):2208.
7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11):475-476
8李洁,李婧.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教学启示[J],黑龙江:黑河学刊,2008(5):116.
9李洁,李婧.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教学启示[J],黑龙江:黑河学刊,2008(5):116.
波普诺(David Popenoe)在中译本《社会学》第十版中谈到:“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

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表达其自身之外的事物的东西。

所有的数字和文字都是符号。

这种符号履行了这样一种重要功能,即通过把复杂概念和简单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帮助我们达到最终的理解。

通过这种方式,符号帮助我们理解现实并使沟通变得简单。

……语言简而言之,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言说方式,它是我们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虽然我们也使用许多其他的媒介——如绘画、音乐、雕塑及舞蹈——来表达文化,但只有语言才能最灵活、最准确地传递所有人类所能理解的复杂而精微的含义。

……语言比任何其他符号体系都更为全面地使我们能建设和传递文化。

”10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谈到:“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语言不仅是一种转述经验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言谈者解释经验的一种方法。

文化的语言习惯帮助人们理解并解释语言化的世界。

”语言很难剔除文化的因素而独立存在,语言中渗透了文化因素,文化又靠语言来记录和阐释。

11
莫非(Robert.F.Morphy)在中译本《文化和社会人类学》一书曾经谈到:“人类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有高度的智慧。

人类智慧的突出表现是人具有举世无双的语言能力,人类智慧的杰出成就是创造了异彩纷呈的人类文化。

” 12
文中认为:“语言作为符号的一种,具有表意性,狭义的语言限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即常说的文字;广义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等一切有意义的动作,也就是符号构成的意义世界。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主要观点
1.语言作为文化要素存在
语言作为文化的要素,与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正如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指出的那样:“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不单是一种工具体系,一套发音习俗,也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从本质上说,同宗教、法律、文学是一样的,都是人类创造性加工后的产物,是一种规范,具有社会性、遗传性和变异性,是文化的一部分。

13
2.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

美国已故的语
10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6-67.
11萨姆瓦著,陈南,龚光明译.跨文化传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5): 28.
12萨姆瓦著,陈南,龚光明译.跨文化传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5): 28.
13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艺术出版社,1987(2):7.
言学教授萨皮尔(Edward Sapir)阐释:“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著名语言学家柏默(L.R.Palmer)认为:“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学习语言只有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熟稔文化的模式和准则,才能算是真正掌握好语言。

人们在练习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

14
(二)文中理解
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语言起着沟通的作用。

语言符号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方式,人类借助语言符号进行沟通互动进而创造文化,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只有通过语言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大多数情况下,要想更好地掌握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就有必要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换言之,能否成功掌握一门外语,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真正理解其文化内涵。

”15
三、语言文化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著名语言学家拉多(Robert Lado)在《语言教学的科学方法》(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16
(一)诠释
拉多(Robert Lado)认为掌握一门外语的目标包括语用能力和目的语语境中理解文化内涵的能力,因此格外重视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17有学者认为有单独的语言文化教学,但是没有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

前者指的是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还包含了与语言本身平级的文化教学,二者是一种主次关系;后者指的是在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教学,二者是一种包含关系。

文中不去评判两种观点孰优孰劣,但是认同语言文化教学客观存在并发挥着自身效用。

文中将“语言文化教学”理解为:“与语言教学相关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就是研究两种社会背景下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对文化差异有较高层次的敏感,并运用于交际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圆满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的相关教学。


(二)目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所谓的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表层的语言交谈,还有着深层次的领悟和协调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下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常常会因为不熟悉交际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影响到对语
14刘小娟,赵瑞林.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了解文化的策略[J]. 黑龙江: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42.
15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68.
16Lado,R.1957.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Vol.6,pp.7.
17Lado,R.1957.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Vol.6,pp.221.
言的理解。

语言文化教学和体验活动旨在增进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达到运用第二语言顺利进行交流的目的。

(三)地位:不可或缺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助于准确地理解语境中要传达的意义。

文化教学能够增长学习者的知识,帮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态度和信仰,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

我们可以认为有单独的文化教学,但是没有脱离文化教学的语言教学,语言文化教学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或缺。

(四)意义:格外显著
文化习得伴随着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扎实的语言基础有助于学习者理解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深刻意义,而文化知识的习得反过来又能促进语言学习。

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只有掌握语言规则,通过对比、阐释文化差异等途径,理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获得在一定语境中准确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即所谓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习得,这才算真正学会了这门语言,语言文化教学的显著意义由此得到呈现。

四、国外汉语文化教学范式:以汉语与文化先修课为例
(一)课程概况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汉语正在成为国际生活中的一种强势语言,与之相呼应,汉语教学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热潮,在美国汉语被列为大学入学的外语测试科目之一,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中文专业或中文系。

汉语与文化先修课(AP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是美国大学理事会2003年新增设的4种AP语言课程之一(另3种语言为日语、俄语、意大利语)。

“AP”是英文“advanced placement”的缩写,通常解释为“大学先修课程”,是指美国高中生在中学阶段选修大学课程后参加相应考试,凡达到大学相应课程标准者,获取大学承认的学分。

美国大学理事会称汉语与文化先修课工作小组于2004年初确定汉语与文化先修课程标准和考试指标;2005年正式对外公布并编制教材;2006年开始教授该课程;2007年就举行首次正式考试。

18汉语与文化先修课的开设是美国大学理事会为促进美国中学进行多元文化、多种语言教育而采取的重要步骤之一。

(二)文化教学举足轻重
顾名思义“汉语与文化先修课”这一课程名称本身就说明了文化内容在其中的比重。

注重文化问题是与课程整体目标密切相关的,在《2008汉语与文化先修课程概述》(”2008 AP
18Tseng,M.F.2007.AP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er’s Guide[EB/OL].
http///apc/public/repository/ap07_chinese_teach_guide.pdf, pp.7,16,18,20,2009-2-22.
Chinese Course Description”)中有比较明确的说明:“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介绍中国文化知识是汉语与文化先修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旨在通过帮助学生比较中美在文化产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来增长见闻,最终在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背景下,学生将超越对文化产品的认知和文化行为的理解,以中国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达到对中国文化的体认。

”19
(三)明确的课程目标
《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Allen Press Inc.,1999.以下简称“《标准》”)是由美国教育部门以及多个外语教学协会共同研制的国家外语课程标准,于1996年出版,1999年经修订补充后再版。

(罗青松,2006:127)《标准》的核心主题就是所谓5“C”:Communication(沟通)――运用目的语交流沟通、Cultures(文化)――理解、体认多元文化、Connections (联系)――联系其他学科、Comparisons(比较)――比较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异同、Communities(社区)――在国内与国际社区中应用。

(Tseng,2007:17-18)《标准》是“新型外语教育理念的一个典型代表”,集中反映了第二语言学习的最新趋势。

20概括来说,文化教学作为汉语与文化先修课程的重要一环,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比较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异同,理解、体认多元文化,最终实现在适当的文化情境中熟练地运用语言。

(四)丰富的文化教学内容
《2008汉语与文化先修课程概述》(2008AP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urse Description)中对文化教学内容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要学习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人口、民族和区域多样性,旅游和交通,气候和天气,假期和美食,体育、游戏和时事等;探索中国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关注家庭成员之间、老年人之间以及青少年同龄人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并且把这些知识纳入到他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去。

汉语与文化先修课程面向学生介绍中国历史名人、重要文化产物以及重大历史主题,其中将涉及到中国人在诸多领域的贡献,比如传统哲学思想、行政管理制度以及艺术(诸如书法、绘画、文学、音乐、民间艺术等)。

汉语与文化先修课程在国际背景下审视中国文化,培养学生就全球重大问题中认识中国的角色,特别是当涉及到能源、环境、经济以及政治这样一些问题时。

”通过对中国文化产物、习俗、观念与学生所处社会中相关情况的比较,汉语与文化先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最终超越中国文化产物的知识性学习,理解透过文化表象所反映的文
19The College Board.AP Chinese Course Description.2008.
http://www. /pdf/ap08_chinese_coursedesc.pdf,pp.6, 2009-2-22.
20陈绂.五个“C”和AP汉语与文化课教材的编写[J]. 北京:语言文字应用,2006(6):60.
化内涵,以中国的方式看世界。

21
(五)文化教学模式有机组合
在《概述》中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共有3种模式:互动交际模式(Interpersonal Mode)、理解诠释模式(Interpretive Mode)以及表达演示模式(Presentational Mode)。

互动交际模式是一种双向交际模式,是指人们之间的直接互动交流,也包括书信、上网、利用通讯工具交流;理解诠释模式和表达演示模式则主要是单向交际模式,理解诠释模式是指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书面语和口语材料在内容、意义上的理解和解释;表达演示模式包含了演讲、发言、报告等形式。

22这3种交际模式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大量存在的,学习者掌握了这些交际模式后,可以更便捷地进行交流。

(六)课程测试体现文化体认宗旨
《汉语与文化先修课程考试概览》 (AP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xam Overview)中明确指出,在所有考题中,如果从语言系统出发,按语言要素来归类,那么听、说、读、写各占25分;在题型呈现上,则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模式和交际场景来设计的,这些无不体现了对语言文化教学的测试。

1.题型与分值分布
汉语与文化先修课程考试的题型分为:多项选择题和自由作答题两种,各占一半分值,多项选择题总共70道涉及到听和读两种能力的测试,自由作答总共7道题涉及到说和写两种能力的测试,题目数量和分值分布如下表格所示。

23
表1.3 汉语与文化先修课程考试的题型与分值
21The College Board.AP Chinese Course Description.2008.
http://www. /pdf/ap08_chinese_coursedesc.pdf,pp.6, 2009-2-22.
22Tseng,M.F.2007.AP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er’s Guide[EB/OL].
http///apc/public/repository/ap07_chinese_teach_guide.pdf, pp.7,16,18,20,2009-2-22. 23The College Board.AP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xam Overview.2008.
http://www.Nvcs98. org/docs/AP_ChiExam_Overview.pdf, pp.6,16,2009-2-22.
2.样题解析
汉语与文化先修课程考试突破了以往语言学加文学的模式,注重文化背景和语言实用性,考察沟通能力、文化体认、融会贯通、文化比较和情境运用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样题来感受汉语与文化先修课程测试中对语言文化教学的重视。

我们以“第二部分:自由回答”为例。

表1.4样题:第二部分自由回答
样题:第二部分自由回答
A.完成对话
问:请你谈谈你是怎么开始对中国感兴趣的?
(20秒作答时间)
问:如果能去中国留学,你想选修什么样的课程?你为什么要选修这些课程呢?
(20秒作答时间)
问:你想到中国哪个城市去留学?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个城市呢?
(20秒作答时间)
问:如果能去中国留学,学校会安排你参加一些课外文化活动。

你对中国文化的哪个方面最感兴趣?
(20秒作答时间)
问:去中国留学跟你将来的就业计划有什么联系?
(20秒作答时间)
问:关于这个去中国留学的项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20秒作答时间)
B.节日食物的描述(如:月饼、粽子等)
由汉语与文化先修课程的测试样题我们可以感受到汉语与文化先修课突破了以往语言
学加文学的模式,注重文化背景和语言实用性,旨在培养学生沟通能力、达成文化认同、通过多元文化对比实现融会贯通,最终超越课堂教学,达到不同情境下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七)教学配置
国内学者考察回国后在相关文献中描述美国语言教室的布置:“每一间语言教室都给人一种琳琅满目的感觉,从每面墙上装饰的各种风景照片与人物肖像,到描述这个国家历史事件的挂图和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制品,无一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每一个进入教室的学生都会从中感受到异国文化,在感到新奇的同时也会有一种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自己就置身于该种语言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包围之中,从而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学习外语,就会产生一种使用该种语言的愿望与冲动。

”24
五、国内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探讨
语言教学中要不要渗入文化教学?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尚且还是一个有待肯定的问题。

随着朱文俊(1980)、吕必松(1981)、张占一(1984)等学者先后提出在语言教学中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观点,我国语言教学界逐渐走出了“就语言教语言”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并迅速在语言教学中必须进行文化教学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25
(一)教学内容有所侧重
正如前文所述“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财富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积累”。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穷尽文化背景知识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教学内容必须有所选择,要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与现实生活、语言教学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要有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初级阶段要注重招呼语、道谢与答谢等礼貌用语、日常各种场合的典型会话,衣食住行的习惯等与日常生活习俗、行为准则方面有关的浅层的文化内容的教授。

26中、高级阶段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具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词语、成语典故、警句格言、习语、谚语、缩略语等渗透着目的语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文化的词汇教学;语法与写作课中应测重句法、话语篇章结构等能体现英汉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教学。

27
(二)教学策略多样化
1.结合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在初级阶段教学中经常通过文化旁白的方式就有关内容加入相关文化的介绍和讨论以
24陈炎.中国-走向世界的语言与文化[J]. 山东:山东大学学报,2007(5):5-7.
25程书秋.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述评[J]. 黑龙江:继续教育研究,2008(3):118-120.
26谢稚.探索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 吉林: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3)):139-140.
27陆文静.文化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1(3):82-89.
帮助留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通过词汇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解释“聘礼”、“迎亲”等词汇时介绍礼俗文化;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介绍饮食、服饰文化;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介绍文学艺术;解释“胡同”、“园林”等词汇时介绍中华民族建筑文化。

28(谢稚,2006:139-140)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语言的同时又学到了中国文化知识,有利于他们了解中国。

2.罗列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熏陶使得人们对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母语文化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会产生交际障碍,而通过文化对比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地域、生态环境、政治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差异,了解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过程。

常见的做法是将学生分为3至4组,让他们把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征罗列出来,明确了主要差异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关键词”,如“婚姻”、“同性恋”等,引导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来理解这些概念,从而真正理解其文化。

29
3.文化体验活动
文化体验活动旨在通过课外活动实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积极互动。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经常开展的文化体验活动有:利用假期游览名胜古迹;学习一门中国传统技艺像是书法、二胡、古筝之类;与中国学生开展交流互动如参加英语角活动等;组织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讨论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如“恋爱与婚姻”、“饮食文化”等等,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和中国社会文化,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可以根据实际条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在社会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亲身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而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几种汉语文化教学模式
1.体验式文化教学模式
大卫·库伯(David A. Kolb)把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阐释为一个体验循环过程:具体的体验——反思和观察——形成抽象概念和原理——在新情境中检验概念和原理的意义——具体的体验。

库伯认为“学习的循环过程”是体验式学习的中心原则,直接的体验是观察和反思的基础,这些“观察和反思”被整合加工为“抽象概念”,从而产生“积极检验”行为的新含义并引起新的体验,如此循环,形成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学习者自动地完成反馈与调整,在体验中认知。

30(Kolb,1984)体验式学习应用于对第二语言文化教
28谢稚.探索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 吉林: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3)):139-140.
29侯奕松.超越语言的文化教学[J]. 安徽:科教文汇,2008(4):16.
30Flavell,J.H.1979.Metacognit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