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孝道流失的社会原因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卷 第3期2010年6月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8 N o .3J une 2010
当代农村孝道流失的社会原因探析
武卉昕 王 萍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 要] 在当代农村传统孝观念的断裂和孝道的流失则是客观的现实。
孝道流失的背后
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家庭结构变化疏离代际情感;城市化进程弱化原有孝观念;伦理教育途径缺失阻滞孝道传承;社会保障制度缺位增加秉承孝道的负担。
遏制中国农村孝道流失,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需要携手共担。
[关键词] 农村;孝道;流失;社会学[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805(2010)03-0109-03
[收稿日期]2010-03-2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课题/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人文贫困问题研究0(06D 019)
[作者简介]武卉昕(1973-),女,黑龙江逊克人,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
主义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及社会伦理学
/孝0作为中华文化的原发性概念,在中国人的道德谱系当中占据/百善之先0的地位。
在伦理本位的古代中国社会,/孝0历经数千年的辗转传承,发展并保留了至今,在稳定社会秩序、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农村,传统孝观念的断裂和孝道的流失则是客观的现实。
2005年11月,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组织调查志愿者行程5万公里,踏访全国31个省区的46个县(市、区)72个村,对60岁以上的老人的养老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展示了我国部分地区农村老人的生存现状,形成了5中国农村老人生存现状的调查报告6。
据报告显示,在受访的10401名调查对象中,与儿女分居的比例是45.3%,三餐不保的占5%,年节饮食与平日无别的达16%,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69%无替换衣服,8%的老人有一台老旧电视机,小病吃不起药的占67%,大病住不起医院的高达86%,人均年收入650元;种养业农活85%自己干,家务活97%自己做。
对父母如同对儿女的视为孝,占18%,对父母视同路人不管不问的为不孝,占30%,一般52%;自养者78%,儿女供养22%。
精神状态好的老人仅占8%,22%的老人
以看电视或聊天为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
根据笔者2009年10月在黑龙江省巴彦县龙泉镇所做的调查问卷表明,在经济条100%得到改善的前提下,仍有10%的农村居民认为赡养老人不是必需的。
/城里老人为长寿忙,农村老人为活命愁0在当前农村具有典型性。
在很多农村地区,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差的是老人,小、矮、偏、旧房里住的是老人,在地里带病干活还要照看孙辈的也是老人。
这些结果表明:农村普遍存在的子女对老人感情/麻木0并不完全是由于其经济状况,而是农村敬老、孝顺观念正在日趋淡化,传统孝道正在流失。
但是,作为伦理范畴的/孝道0在中国农村的流失不能单从个体道德层面上寻找症结。
中国农村巨大社会变迁的背后,更隐藏着传统孝道流失的机理性原因。
毕竟,对伦理价值导向的单纯关注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社会问题亦不需伦理指引来全部越俎代庖。
基于此,寻找农村孝观念断裂和孝道流失的社会原因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家庭结构变化疏离代际情感
国家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农村的家庭模式从原有的/大家庭0向小家庭过渡,而原来
大家庭生活模式造就的家长制威严以及孩子与父母的紧密关系被打破。
而且,孩子数量的减少使现在的父母比从前更珍视子女,当然也就滋生了更多被溺爱的孩子,导致更多/重小轻老0不讲家庭秩序和美德的家庭的出现。
同时,实施土地承包制度后,为明晰财产权和易于管理,更多的儿女选择独立门户,独自生活,结果使年轻一代和年老一代的经济联系不再紧密。
经济联系的松弛进一步导致情感断裂和责任感缺失。
在总体生活水平提升的情况下,农村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8.1平方米上升为2007年的31.6平方米。
住房面积的扩大更增加了大规模/小家庭0的出现。
在这样一些前条件下,更多的年轻夫妇认为,所有的劳动收入都属于自己这个小家庭的,与原来的那个家庭没有什么干系。
本来,将自己的收入抽出来一部分来赡养自己的父母是应尽的义务,所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0,但是,独立门户的家庭生活方式却使年轻人头脑中形成了/父母养儿女是本分,是应该,儿女养父母是麻烦,是负担0的认识。
此外,教育制度的改革使更多农村孩子获得了弃耕从学的机会。
而上大学不但需要金钱投入,还需要时间投入。
孩子进入城市读书、就业、买房、成家、生子,,当自己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有能力回馈父母的时候,可能父母已经饱受了多年的孤苦无依。
/升学0这一人生路径的改变无疑弱化了儿女尽孝的能力,推迟了父母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甚至变得遥遥无期。
而且,即便是儿女在经济上能够做到了/孝0,但是父母应当安享的来自于儿女的/亲0和/顺0却无从得到。
这样一来,/孝0在被实施的过程中便失去了原来情感上的/爱0之本,父母体会到的也是残缺的/孝道0。
有人会觉得,/没冻着没饿着,怎么就不孝了?0但是,孔子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0[2]能在得到物质赡养的同时还能得到精神赡养,对于大多数农村的老人而言几乎是奢望。
二、城市化进程弱化原有孝观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农村人口逐渐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年轻人进城务工,而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农村。
一些农村人口还成功地洗脚进程,转变为地地道道的城市、城镇居民。
他们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出行方式不断改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但是,观念不但仅仅在更新,而且是杂糅的。
面对相对健全的城市养老体制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人们极易在巨大的反差中产生心理失衡。
原来把对父母的赡养看成是自己无可推卸的责任,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福利不均则改变了进城农民先前的观念。
在社会保障体制和社会保障政策尚无力全面顾及之时,就已经在心里把这部分责任让渡给社会了。
进城的经历使农民在经济和社会地位没有稳固之前,让自己的观念先行了。
对于制度养老的先行预期,对于/孝顺0和/养老0在根本观念上的混淆,致使原有孝观念大大弱化。
城市化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其不良后果却更多地表现在农村。
年轻人大量外流,外流之后多数不愿意回乡。
在笔者所进行的调查当中,有75%的进城务工者不愿意再回农村居住,并且也只是在年节的时候偶尔回家;有50%的人认为赡养老人最大的障碍是生活习惯和观念上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则是由于城乡不同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观念冲突。
同时,子女长期离家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服务料理、情感慰藉都成问题。
受到城乡文化和中西文化合流影响的农民工没有甄别是非的能力,个人主义意识和主体意识盲目上升,对家庭的责任感被对金钱的吸附力所代替;不分情况地重利益轻感情;时间久了,自然导致孝道丢失和孝心泯灭。
常说的/养亲敬亲0/居常以礼,侍疾以忧0及/行之以顺,谏之以理0就更是奢论了。
三、伦理教育途径缺失阻碍孝道传承
/孝德0和/孝道0是一种习得性的能力,在这一意义上,道德是可教的,并且最初大多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作为主要途径,具有特殊的实践性和模仿性。
但近年来,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的改变,使教育功能大打折扣。
在主客观上,父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起不到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
而学校的道德教育一般也都停留在泛泛的道德说教上,并没有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
对于学生,知不深,情不重,意不明,当然行不笃。
而更重要的是,一些需要行孝的主体,他们甚至连得到空泛道德教育的机会也没有。
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对他们进行家庭美德教育,甚至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舆论监督环境和社会制裁手段,农村村干部对此事的淡漠态度也令人忧心。
在笔者的调查当中,有95%的村民从来不读书看报,60%的人不经常看新闻,村干部对家庭赡养矛
#
110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
盾的调节也收效甚微。
可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可能正是通过这些正规学校教育之外的途径给予的。
这个文化程度本来就不高的农民群体,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失去了辨别善恶的能力,也没有正确的价值指引。
道德教育,尤其是家庭美德教育途径的缺失造成孝道失传,而孝道的失传会使本应由万千个家庭负担的农民养老问题变得更加沉重,以此形成恶性循环,陷入道德伦理和社会制度保障的循环实践悖论。
四、社会保障制度缺位增加秉承孝道的负担
事实上,当作为道德范畴的/孝0必须与金钱挂钩的时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翟玉和的调查显示,中国农村人口中90%享受不到社会保障。
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但这一模式是与/养儿防老0的观念纠合在一起的。
但是现实是,养儿也不能防老,因为防老的成本太高了。
对于大多数子女来说,父母基本的生活还是能够保障的,对于父母也能尽到情感上的关怀。
但是一旦重大疾病来袭,儿女根本无力承担天文
数字般的治疗费用。
所以,在今天的农村,秉承孝道是一个比从前要沉重的义务。
在黑龙江巴彦县龙泉乡所做的调查显示:在没有经济困难的前提下,相当多的人都选择愿意赡养自己的父母。
在这个结果的背后,我们似乎能够体会到村民的无奈。
这其中,道德责任(孝道)可能只是一个处于中间的环节,而问题的终结点则是制度。
总之,遏制中国农村孝道流失,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有携手共担的义务。
参考文献:
[1]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10.
[2] 肖群忠.伦理与传统[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23~337.
[3] 高长利.翟玉和:不能让孝道受到/风蚀0[EB /OL ].
htt p ://ne w s .sohu .com /20060208/n241731806.sh-t m ,l 2006-02-08.
[4] 谢文英.代表:始终是荣誉,始终是责任[N ].检察
日报,2008-12-15.
[5] 李泽厚.论语今读[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2004:35.
On Social Causes of Fili al Piety L oss i n Conte mporary Countrysi de
W u Hui x in ,W ang P i n g
(N ortheast A g ricu lt ura lU n i versity ,H arb i n H e ilong ji ang 150030)
[Abstract] D isconti n u ity o f trad itional sense of filia l piety and l o ss o f filial piety are t w o real pheno m ena ex isti n g i n conte m porar y countryside .There are profound causes beh i n d t h e l o ss o f filial p i e ty :the change o f fa m ily str ucture alienati n g affecti o n a m ong genera ti o ns ,the prog ress of urbanization reduci n g ori g ina l concept o f
filia l p i e ty ,the l o ss of educati o na lw ays o f eth i c s blocking successi o n o f fili a l piety ,the i m perfect soc i a l security syste m i n creasi n g t h e burden of succeed i n g filial p iety .I n order to prevent filial p iety fro m losing ,ethics and social syste m m ust co w ork .
[Key words] countryside ,filial p iety ,loss ,soc i o logy
#
111#第3期 武卉昕,等:当代农村孝道流失的社会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