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企业设备维修管理的演变及相应的维修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企业设备维修管理的演变及相应的
维修模式
当今世界,无论何种社会制度,尤其工业发达国家,无不重视企业管理。
有人说,技术和管理是发展经济的两个轮子,足见管理的重要性。
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同其它管理,如生产管理、计划管理等相比较,有它自己的特点。
它的管理对象是设备。
为了搞好设备管理就要研究设备,研究科学技术对设备的影响,以及设备管理中的特殊问题。
设备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企业的生产能力,根据设备生命周期而进行的活动。
设备管理时,在设备产生以前叫做规划管理也叫前期管理;之后的阶段叫做后期管理。
设备的规划管理关系到设备是否有缺陷;设备的使用管理关系到设备的是否有劲的问题。
企业的设备维修具有非常的重要性。
1、设备维修管理方式的演变
工业的发展慢慢的经历了从手工业直至电气化、机械化及电子化的发展,科技在进步,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也在提升,维修管理的模式也不断变化。
从设备管理的演变来看,是有规律的。
主要有以下基本方式:
1.1事后的维修
就是说设备已经发生故障后的非计划性的维修。
在18世纪1760年工业革命工业化的生产以后,长期以来,设备的维修都是事后维修为主。
这种维修方式比较原始,通常是操作人员也做维修,是凭经验进行的,设备坏了才修不坏不修,也叫做“兼修”。
特点是设备简单,科技水平低,人员的素质也不高,设备的管理意识比较弱。
当今社会设备管理的要求中,事后的维修仍然存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针对非重点的设备,有多余配置的设备以及从经营上用其他方式不经济的设备,;另一种是突发事故不得不用此方式。
1.2预防维修
从19世纪后开始,重工业的系统慢慢形成,工业发展为流水线的生产,逐步的实现了机械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科技飞速发展,设备慢慢的实现了自动化。
设备的维修管理也在推行预防维修的管理方式。
操作和维修有了分工,进入了“专修”的阶段。
我国的设备预防维修中,分为:
(l)有计划的预维修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民族工业落后,设备的维修管理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
建国后,我国开始学习前苏联计划预防维修的模式,规定设备的修理周期,并且按照计划的周期表进行设备维修。
严格地讲,设备自出厂起,维修的周期就已经定了。
这是有时间规定的维修,是强制的维修。
这种维修模式下,国有企业保持了非常庞大的维修团队各个分厂配备,
一个国企容量虽然不大,但是职工上千人很正常,造成了劳动生产率的低下。
更重要的是,运用这类维修的方法充分的暴露了大量的过维修的现象,费用高并且综合的效率低。
同时,也没有完全避免欠维修。
(2)全员的设备维修
预防维修的形式首先出现在美国,后来日本引进后,借鉴了英国的综合工程学思想,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成为全员的设备维修。
全员的设备维修就是以点检为基本的维修。
制定非常严格的点检过程,根据点检设备发现问题,同时很快编制检修的计划,适时的对设备维修。
这样的维修方式,防止了设备的过维修以及欠维修。
通过国内的部分企业的实践,认为此维修模式是适合的,适合我国国情。
这种维修模式要求:较高的设备制造质量,较高的自动化水平,企业的多专业综合,实施企业内部的系统专业管理。
1.3预知的维修
从20世纪50年代起,第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生产走向集约化,发展为高参数大容量,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及信息化,并向智能化的大系统和控制的自动化方向发展,计算机被广泛的应用并向微型、巨型、智能化网络的方向发展,如果设备发生故障,损失及影响会很重大,设备状态的检修应运而生。
状态检修也就预知维修是以设备的状态为基础进行维修。
这种维修的方式要有很多种管理的理论作为指导,同时需要可靠监测以及诊断的技术
作为后盾。
设备的管理也向着专业化、社会化甚至国际化发展,并且出现了操作人员参与到维修中的趋势。
这种维修的模式要求:设备要在设计时广泛的采用自动的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在线的监测。
维修时利用高级的诊断技术,進行离线的监测,依照状态监测及技术诊断所提供的参数判断是否异常,来预知设备是否有故障,抢在故障发生之前维修。
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维修形式。
然而,状态的监测以及设备的诊断,需要投人的费用很大,通常会用在关键的设备、重点的部位。
需要指出:全员设备的维修同预知的维修是一脉相承的,点检能够确定运行过程中设备的情况,点检的基础上进行的定修也可以认为是在进行状态检修。
在性质上两者十分接近,只是对状态的把握程度有区别,同时后者有着更加准确的手段进行检测,对设备的状态确定有更多的把握。
所以,许多学者认为点检定修是状态检修的初级。
1.4社会大系统设备维修
是指基于设备一生的管理理念作为基础的,跳出了企业内部的专业的维修圈子,把研究设备技术的开发研究、制造设计、调试安装、维修使用、更新改造以及报废整个寿命的过程维修管理作为重点。
把设备安装过程、使用过程、维修过程、生产过程、社会支援的过程、更新废弃的过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新的社会的大系统的维修体系。
过去基本上可以做到技术及备件能够依靠本系统自身能够解决,21世纪以后,特别是有了国际化的先进的设备后,只靠企业的自身的维修体系,难以继续的维持发展设
备的先进水平,朝着国际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去发展,同时也是不经济的。
社会的大系统维修便成为了维修管理的改革方向,也是维修市场化的目标。
1.5维修预防
是指设备的设计及制造的阶段就开始认真的改进它的可靠性以及维修性,从设计和制造的方面提高质量,根本上防止事故及故障的发生,也叫做无维修的设计。
应用这类的设备,维修的概率近似于零。
应用维修预防,其设备的可靠性会特别高,同时费用也会特别的高。
现在,用在航天设备上比较多。
在其他国有企业的设备中,也有一部分用在先进设备或关键部位、重要控制设备以及关键设备上。
建国以后,我国的工业的到飞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建成了许多大容量、高自动化、高参数的企业,综合的效率在提高。
然而总体来看,设备的维修管理许多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特别是老的企业,仍然需要进行维修的体制改革。
新建的或者引进国外设备的企业,已经实施或者正在进行预防维修体系的建立。
2、设备维修模式
2.1日常维护
在某些行业也称其为例行维护。
日常维护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基础清洁、固件润滑、安检松动件、确保各个零部件的完好。
日常的维护是最基本的维护,也是保养的基础环节,其维护的方向以及维护的种类,都要根据不同设备的各个特点进行不同的规
定。
在考虑其设备工艺的生产、复杂的结构成、固件的规模的大小以及结构的复杂程等具体备件的各自特点的同时,还要深刻注意到不同的工厂对同一种部件的维修方式的不同、维修的行为习惯的不同。
在设备的科学管理中,专业的对其设备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设备的维修管理应该是一个具有专业水平的管理体系,尤其是对较大的现代化企业来说,建立起专业化的维修管理体系就更加重要。
专业化的维修是要在日常维修的基础之上进行更加持续努力的维修管理,做到设备更加专业化的、高效化的维护。
由专业的技术人才进行专业的检测,将检测的结果进行专家分析,以专家的角度进行合理的剖析,不要遗漏任何的不该失误的遗漏点,确保维修的切入点的正确以及维修的方式方法是否是科学合理的,找到该设备修护最好的切入点,进而更好的完成设备的检修任务和目的。
2.2运修合一
建立健全的维修体系,是要将企业的维修工人进行良好的专业性的培训,将维修保护的实施的主流力量转向设备的操控人员,使设备的操作工的设备操作环节、维护设备的保养环节以及日常的行为规范都要进行时时刻刻的检查与监督。
在此基础上,使操作与维修两者进行良好的衔接,做到操作与维修的一体化发展,确保设备的维护做到最好的管理模式,并且能够将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
此种方式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设备出现
故障处理的时间也相对较长。
2.3社会协力维修
仅仅依靠企业的自身力量往往还不能够十足的满足一些重大的设备的维护,因此使社会的力量良好的介入就显得十分重要。
利用社会的良好的资源环境,更大的社会背景,结合有实力的部门将设备的维修做到最好。
另外利用社会的力量,使设备的维护管理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减轻企业自身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企业的成本,是的自身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发展。
也能够借助社会群体的力量,使维修的期限大大减少,使其更快的进行再次运转。
随着设备供应商售后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专业维修队伍的快速成长,一些大型企业按照全员设备管理的要求,对设备维修采用运修合一和专业状态监测的方式,确定设备的最佳维修时点,通过社会协力进行设备维修。
既保证了维修质量,缩短了工期,又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结语
设备不仅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企业技术装備水平的要标志,是企业赖以正常生产经营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物质技术基础。
设备维修管理是保证企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是设备使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内容。
随着生产线的设备组成越来越智能化信息化,探讨设备维修管理方式及相应维修模式是企业设备管理不可或缺的工作。
除国家强制推行的特种设备周期检测维护外,一般而言,在企业设备维修管理中,以全员设备管理为
基础,实行运修合一辅助以专业状态检测为保障推行社会协力进行设备维修的方式对企业设备维修来说,可以收到人员少速度快费用低质量好的效果,对大型企业的生产线是保证其以低故障率进行高效生产的良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