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
•通过对中国美学史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系列范畴和命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人们发现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特点:
•1、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与此相适应的中国古典美学,既不排斥客体,也不排斥主体,二者浑然合一。
•A、先秦美学中,老子的美学、庄子的美学、在历史上影响十分巨大。
老子和庄子都讲对“道”的观照,“道”显现在天、地、人中,“道”在人与自然之间架起桥梁。
•唐五代美学家提出的“同自然之妙有”的命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恰切地说明了审美主客体间“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双向交流。
• B、相对于西方人的线性思维,中国古人是圆形思维,古典西方人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国古人是天人合一的。
•对中国人来说,主观、客观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钟嵘就有“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的说法,他既认为诗是表现情感的,同时又认为情感是由现实产生的。
•2、中国古典美学注重虚实相生,“境生于象外”。
•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理论,但是它的独特性并不在于重“表现”。
“意境”的基本规定是“境生于象外”。
•也就是说,在中国古典美学看来,审美客体不应该是孤立的、有限的“象”(谢赫所谓“拘以体物”),而应该突破孤立的、有限的“象”(谢赫所谓“取之象外”),由有限进到无限。
而这就是取“境”。
•“境”是象外之象,是有与无、虚与实的统一(即庄子所谓“象罔”)。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艺术家只有取“境”,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才能“妙”,才能通向作为宇宙本体和生命的“道”(“气”)。
这就是意境说的实质。
•3、中国古典美学特别重视“道”、“气”、“妙”等范畴。
•中国古典美学不像西方美学那样重视“美”这个范畴,而是特别重视“道”、“气”、“妙”等范畴。
中国人称赞一幅画画得好,不是说“这幅画真美”,而是说“这幅画真妙”,或者说这幅画“气韵生动”、“元气淋漓”。
•“美”是就刻划一个有限的对象来说的,“妙”、“气韵生动”则是指表现整个宇宙的一派生机。
•4、中国古典美学既有强调“美”和“善”统一的学派,又有强调“美”和“真”统一的学派。
•中国的孔子和儒家学派确实特别强调“美”和“善”的统一,而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却强调“真”。
他们说的“真”就是“道”,就是“自然”。
汉代的王充也强调“美”“真”的统一。
•明清小说美学家和明清戏剧美学家几乎一致强调小说、戏剧必须“逼真”、“肖物”、“合情合理”。
他们把小说和戏剧的真实性要求提到第一位。
清代美学大师王夫之、叶燮也都十分强调“美”和“真”的统一。
•5、中国古典美学并不是偏于经验的形态,它在理论形态建构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一些精炼性词汇,可以称为所谓的概念或范畴,只是要清楚,它是体悟性的,而非定义性的。
•为了把非词汇概念所能穷尽的方面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中国古典美学还用了另一套方式:类似性感受。
精炼性词汇和类似性感受。
是中国美学把握审美对象的基本方式。
•可见,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确有自己的特点。
在中国美学史上,有一些美学家(不是所有美学家)在提出一个概念、范畴的时候,对这个概念、范畴的内涵往往缺乏明确的界定。
•还有一些美学家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于概念、范畴的使用,往往并不严格遵守同一律的要求(《文心雕龙》的这个特点就很明显)。
•后人对于这些概念、范畴的理解、解释和使用,也并不一定符合这个概念、范畴最早提出时被赋予的涵义(历代画家对于“气韵生动”的理解就是如此)。
再说,一个概念、范畴的内涵在历史上也会有所发展。
•中国美学史上类似的、相邻的概念又特别多,如:风韵、风神、风味、风调、风致、风度、风力、风骨、韵味、韵致、韵度、意象、意趣、意境、意兴、意味、气势、气韵、气象、气格、骨气、骨力、神气、神韵、神味、神情、神理、神骨、兴味、兴趣、兴象、情韵、情味、情致、情趣、情理……等等。
•这一切使得中国古典美学的概念、范畴给人以一种含糊不确定的印象,给我们研究、把握这些概念范畴带来了困难。
但这一切并不等于说,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系列概念范畴没有相对确定的内涵,
•也不等于这些概念范畴都是“印象式的、空洞的形容词”,根本不具有理论内容和理论价值。
分析、把握这些概念、范畴的涵义,正是我们美学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