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痰瘀互结证与动脉硬化关系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谢综合征痰瘀互结证与动脉硬化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痰瘀互结证型与动脉硬化关系。
方法:对收集整理的115例MS患者辨证分为痰瘀互结证和非痰瘀互结证(包括痰浊内蕴、阴虚热盛、气阴两虚证),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
结果:根据B超结果分组后,相对于非痰瘀互结组,痰瘀互结组出现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下肢动脉斑块、下肢动脉狭窄及同时存在两个部位斑块的比例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S患者辨证分为痰瘀互结证型与反映动脉硬化的外周动脉B超结果密切相关。
标签:代谢综合征;痰瘀互结证;动脉硬化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一组以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为重要病理基础的临床症候群。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调查示:本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约为1/4。
MS心血管事件的患病率及中风风险是无MS的2~3倍,同时T2DM(2型糖尿病)的風险是无MS的5倍[1],可见MS 已经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目前关于本病的治疗以针对各组分分别治疗为主。
动脉粥样硬化是包括糖尿病足、糖尿病性心脏病等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和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病理基础,而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的斑块和狭窄情况可一定程度上反应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外周动脉B超是安全、有效、可靠的检查方法。
通过了解外周动脉斑块和狭窄的情况对MS的早期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中药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核心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其“治未病”的先进理念,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优势力求把握本病的病机发展规律及相关的重要病理产物。
笔者通过收集整理115例MS患者包括辨证分为痰瘀互结证和非痰瘀互结证的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充分挖掘两组证型与临床常用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MS痰瘀互结证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北京医院中医科115例M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56例。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MS诊断标准(2004年版),符合其中4个组分的3个或全部:(1)超重/肥胖,BMI≥25 kg/m2;(2)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或空腹血糖受损(≥6.1 mmol/L)和/或糖耐量异常(糖负荷2 h 后血糖≥7.8 mmol/L);(3)确诊为高血压病并治疗者,或血压≥140/90 mm Hg;(4)脂代谢紊乱,TG>1.70 mmol/L和/或HDL-C0.05),见表1。
2.2 中医证型与外周动脉B 超结果关系
与非痰瘀互结组相比,痰瘀互结组存在颈动脉和下肢动脉斑块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痰瘀互结组相比,痰瘀互结组存在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痰瘀互结组相比,
痰瘀互结组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同时存在斑块的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痰瘀互结组相比,非痰瘀互结组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同时不存在斑块的比例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MS是一种全身性病理状态,它涉及到多项代谢成分的异常,MS的各组分被证实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因此MS的有效诊治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干预有重要意义。
中医对本病无详尽的论述,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古代中医对疾病的命名原则,即以患者最主要不适及病机特点,结合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归于“眩晕”、“消渴”、“头痛”、“痞满”等范畴。
近年来中医对MS的病因认识、病机演变、辨证分型论治进行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MS的病机演变可概括为脏腑虚损、实邪郁阻。
痰瘀互结是脏腑虚损后机体代谢下降后出现的病理状态,既不是单纯的痰湿内蕴,也不仅仅是瘀血阻络,实乃痰浊阻滞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离经之血积聚而成血瘀,加之瘀血内停影响水谷津液的代谢而湿聚痰凝,最终痰浊、瘀血病理产物交阻。
即《血证论》论述过的“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痰亦可化为瘀”。
仝小林[2]认为本病为复杂的系统性疾病,其发展演变概括为“郁、热、虚、损”。
痰瘀互结证更接近“损证”阶段,脉损络瘀,变证百出。
陈研等[3]将本病分为前、早、中、后4期,痰瘀互结趋于后期,表现为虚实错杂以动脉硬化为基础的心脑肾病变显著。
魏治鹏等[4]认为本病与郁和瘀有关,可见众多医家对本病的辨证治疗过程十分重视痰瘀病理产物。
颈动脉和下肢动脉作为浅表的大动脉可反映全身大动脉的硬化情况。
从中医角度考虑,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的斑块和/或狭窄与本病“本虚标实”的病机密切相关。
气行及血行,气滞则血停;同时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纳气的正常活动均离不开气的推动功能。
若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脾胃运化失司则痰浊、血瘀产生。
痰浊、瘀血病理产物聚集于局部脉管,故可出现外周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甚至狭窄。
本研究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充分挖掘两组证型与外周动脉B超之间的关系得出:与非痰瘀互结组相比,痰瘀互结组出现颈动脉斑块、下肢动脉脉斑块、颈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狭窄及同时存在两个部位斑块的比例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一结果与熊红萍等[5]的证素研究是一致的。
当IMT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9 mm时,痰的积分随之升高显著,当IMT≥1.3 mm 时,血瘀的积分升高,提示伴隨着颈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血瘀显现。
可见痰瘀互结组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比例较高。
故临床上MS患者外周动脉B超见动脉硬化斑块提示存在痰瘀互结病理状态,治疗上应重视健脾化痰、活血化瘀。
MS 流行广泛、防治形势严峻,本研究探讨痰瘀互组证与外周动脉硬化的关系,以期为MS中医辨证客观化、微观化提供参考。
今后可建立更为客观、具体、操作性良好的的血管功能评价系统,研究外周动脉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希望通过中医药对本病的干预以更好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 Gupta R.Metabolic syndrome as a marker of risk in type 2 diabetes [J].Indian Journal Medicial Research,2009,129(5):481-484.
[2]仝小林,段军.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2,16(1):347-348.
[3]陈妍,王存选,齐宝庆.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代谢综合征[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8,29(4):73-75.
[4]魏治鹏,郭宏敏.代谢综合征中的郁和瘀[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7):803-804.
[5]熊红萍,李灿东,吴文焰,等.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证素与颈动脉内膜的相关性研究[J].光明中医,2010,25(8):1317-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