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借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东风,广大数学教师不断探索出新的教法,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科研能力、高超的学术水平、精湛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绩;但一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认识不到位,很迟钝、很茫然,甚至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界定千篇一律
新课程的目标以三维目标呈现,然而很多教师在展示课时目标时,却不结合具体课例的教学要求,一味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展示,并且面面俱到,成了一种时尚,一种固定的模式。事实上,一节课有可能达成的教学目标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层面。另有教师在目标界定中,始终追求程序化的目标设计,对课堂要达到的目标缺乏理性认识,甚至有“不得已而为之”的牵强想法。
二、情感创设喧宾夺主
《课标》要求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将创设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始点,广大教师积极的情境创设,为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些教师过分追求问题情境的外化效果,盲目引进生活中的情境、图片、动画等,与教学内容不相匹配,这非但不能达到激发学生的思维,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淡化了核心内容的教学。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必须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服务。设计时一要注意,情境不能太多、太花、太泛;二要选择合适的情境,没有相匹配的则直奔主题;三要关注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将问题情境数学化这一过程。
三、合作学习重形轻质
课改的东风已经吹响多年,教师对合作学习经历了从形式到质的转变,逐步过渡到讨论必有议题,合作必有交流。但目前仍存在重形轻质,表现为:一是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究性,学生不加思索的就回答出要合作交流的问题;二是问题虽有思考性、启发探究性,但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成为“蜻蜓点水”;三是问题的讨论过程成为了组内优生的发言堂,个别学生的观
点代替了全组同学乃至全班同学的观点;四是讨论中没交流,只有一哄而起,互不相让;五是一节课若干次小组活动,导致每次时间不充分,师生交流反馈不充分,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六是放任自流,忽视教师的引导,认为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是学生的探究。这些表现主要在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内容的选择、师生的地位及分工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后,学生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
四、师生互动问而无值
在课改中,有的教师为体现“启发性”,达到一种双边活动充分、课堂气氛活跃的效果,经常大量提问,提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或缺少启发性的问题、或难以引发学生深层思考的问题,虽表面上互动得轰轰烈烈,但实际上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新课程倡导的“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提问应是循循善诱、层层设疑、步步为营、节节出新、直至水到渠成。
五、知识形成缺乏过程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观察、类比、实验、抽象、概括、猜想以及推理等,获得一些经验。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学生思维的过程不够重视。一是认为教材的内容就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以致完全照搬教材,不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二是认为教师的思维逻辑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以致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甚至脱节;三是不敢暴露学生的错误,对学生的回答或板演总是想法设法使之不出差错,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的过程。
六、小结收获流于形式
课改实施后,很多教师注意了让学生自我小结、自我评价,谈收获、畅感想,这是一大迈进。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作秀”的味道很浓,给人以形式化、模式化的感觉;二是教师习惯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在课堂上解决,而没有想到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去自己解决;三是往往从学到的知识角度去小结,而对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过程关注不够。
纵观数学教师在实施课改中的表现以及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作为大力推进课改的广大一线数学教师,要通过对传统教学观的反思,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全面体现新课改理念,努力消除课改实施中的不合理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和
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形态;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强调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推进课改更深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