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教招考试: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
教招考试:弗洛伊德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分成不同层次的,各个层次起着不同的作用,执行不同的功能。
弗洛伊德在1923年出版的《自我与本能》一书中,他把人格分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格的这三个部分是经常发生冲突的。
1.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部分。
它像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
它按照快乐的原则,急于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而不受物理的和社会的约束。
例如婴儿看到东西就伸手去抓,无论这东西是否属于他或是否有害。
2.自我自我是人格中意识结构的部分。
它是在生命的头两年里,经过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对外部世界的知觉系统。
它代表理智和常识。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按照现实的原则行事,充当裁判的角色,对本我实行监督,既使本我的要求得到适当的满足,又不违背超我的道德的原则。
因此,自我既是仲裁者、监督者,又是调解人、和事佬。
例如,有一个朋友向你借钱去炒股票。
你借还是不借?借吧,怕朋友还不了钱(本我);不借吧,又怕说你对朋友不讲义气(超我)。
于是你对朋友说:“我怕你炒股票亏本,背上债务,所以,决定不借钱给你”(自我)。
这样,你既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又不至于背上“不讲义气”之名。
这就是自我在人格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
3.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高部分,代表社会的道德、价值的要求,是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内化。
超我是在大约5岁左右开始形成的。
超我表现为良心和自我理想,使人的行为受到更多的限制,按道德的或至善的原则行事。
例如你无意中抬到一个钱包,里面有一笔数量可观的现钞,还有一份医院给病人家属的病危通知书。
你家里小孩上学正需要用钱,假如把这笔钱占为已有,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困难,还可以不为人所知。
你藏好钱包,急忙离开现场。
但没有走多远,你又想,这是别人的救命钱,现在失主正万分着急呢。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1.引言1.1 概述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他对人类心理的研究和分析为后世的心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他的人格结构观是他重要的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主要关注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心智过程,探讨了人类内心中的不同力量和冲突对个体行为以及人格形成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中,他将人类内心的结构划分为三个要素:本我、自我和超我。
这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并共同塑造了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首先是本我,它是个体生命力的源泉,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是个体最原始、最基本的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追求满足和快乐,驱使着个体寻求满足欲望的方式。
本我不受道德和理性的限制,通过冲动和本能的表达来满足个体的欲望。
其次是自我,自我是个体的中心,是个体与外部世界和他人进行交互的媒介。
自我负责平衡个体的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受到现实的考虑和道德法则的限制,通过思考、判断和决策来调节并满足个体的欲望。
最后是超我,超我是个体内心中的道德标准和规范,它内化了社会和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超我代表内化的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对个体的行为和欲望进行监督和制约。
超我内部的道德标准可能来自个体所处的文化、宗教、家庭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认为,个体的人格是由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所决定的。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力量和冲突,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个性发展。
个体在满足本我欲望和符合超我要求之间需要寻找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也会随着个体成长和经历变化。
总而言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是一种解释个体内心结构与行为形成的理论框架。
通过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析,他揭示了个体内心中的冲突和力量之间的关系,并为理解人类个性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视角。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观对于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和个体心理疾病的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的结构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学习目标:了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理解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xx;掌握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关系和启示;重难点突破:重点:对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解;难点:三者相互关系的辨析与掌握;课程设计:弗洛伊德的生平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1)早期的人格结构理论意识:个体觉察觉知的心理活动和过程状态,我们日常的生活状态;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的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前意识: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中间地带;“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
2)后期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早期“意识-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将人格结构又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不同层次:本我:(id)人格结构最底层,由本能、欲望等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和冲动;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属于无意识层面;是人格结构中能量的供应源,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基本能量单位为力比多,遵循快乐原则自我:( ego)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属于意识结构层面;主要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调节本我,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仆三主”与本我的关系,“骑士与马”——能量与指引,采用合理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
”超我:( super ego)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内化而来;是社会化的结果,作用是抑制本我、监控自我和追求完善,遵循道德原则;三者关系示意图:“X图”和发展层次图”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三者各自代表人格的一个方面,本我——生物本能我快乐自我——心理社会我——现实超我---- xx理想我---- 完善相互交织构成人格整体,能量守恒动态系统协调一致——健康,敌对冲突——疾病启示:对潜意识内压抑之本我力量进行恰当地宣泄和疏导,避免“内伤”的发生;过度压抑本我的冲动,导致神经症的发生)重视儿童期的教育,本我的适当满足和控制、自我和超我发展得益于早期的家庭教育;(儿童期,本我是最主要的人格特征,自我和超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需注意对本我的适当满足和控制满足,如:以吃东西为例,三餐饭点的时候,孩子因为饥饿表现出要吃东西的欲望,此时的“本我”欲望应当予以满足;而当孩子在不是饭点的时候看到别的孩子在吃东西时,因为攀比等表现出要吃东西的欲望,此时的“本我”欲望则进行需要控制满足)注意自我的发展,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应对和积极的适应;(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的过程中,在超我对本我进行抑制时,注意承认本我欲望的合法存在,只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不让它表现,并考虑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适当方式予以满足,如:以饥饿为例,我很饿,本我发出需求“我要吃东西”,而此时此刻正在上课过程中——现实,超我的观念中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吃东西”,于是自我的应对是“吃东西的欲望应该被压抑”,此时本我的在上课时便被压抑了;课间休息时间,此时现实的条件改变了,超我的观念中也允许了,于是本我“吃东西”的欲望便可以满足了)注意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协调统一,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类型人格的个体进行引导:本我成分较多而自我超我发展较为滞后的个体(快乐、本能、冲动)猪八戒”应对:引导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超我的约束;超我成分较多而本我过多压抑的个体(道德、原则、压抑)a ”xx”应对:注重能量的宣泄和疏导复习思考1、掌握几个基本的概念:无意识、本我、自我、超我、力比多2、试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3、尝试利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谈谈如何构建健康的人格?活动:阅读弗洛伊德一本的着作,并进行小组分享好书推荐:彭舜等译,《性学三论与论潜意识》,长春出版社;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安徽人民出版社;黄希庭、郑涌着,《心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格里格、津巴多着,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
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阐述 -回复
简述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阐述-回复弗洛伊德是心理学界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其中包括对人格结构的阐述。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意识和潜意识构成的,同时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对这三个系统的阐述,并分析它们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中括号内的内容,以使文章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
首先,我们来看看弗洛伊德对本我的阐述。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基本的部分,它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是人类天性的表现。
]本我的运作方式是根据快乐原则,即寻求快乐和避免痛苦的原则。
它不受道德、伦理和现实的约束,完全按照个体的欲望来行动。
本我是无意识的,它的欲望和冲动往往是不受知觉或理性控制的。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弗洛伊德对自我的阐述。
[自我是相对于本我而言的,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
]自我根据现实原则运作,即考虑外部世界的实际情况,以达到满足本我欲望的目标。
自我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识和理性,它能识别并适应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自我通过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来维持个体的平衡。
最后,我们来探讨弗洛伊德对超我的阐述。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代表个体内部的道德和伦理约束。
]超我受个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它是个体受到的家庭、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内化。
超我内部包括了个体对于什么是对和错误的价值观念和判断。
超我的目标是调节本我欲望和自我现实需求之间的冲突,以维持个体的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
这三个系统在个体内部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和一致的人格结构。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格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个体的生活中会不断地进行调节和变化。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本我是主导力量,随着个体的成长与社交经验的积累,自我和超我逐渐发展和强化,逐渐取得对本我的控制。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本我的冲动和欲望仍然会冲击自我和超我的限制,进而产生个人冲突和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基本观点
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基本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
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非社会化和混乱无序的。
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
其作用主要是调节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从自我分化出来、道德化了
的自我。
超我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总之,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它一旦形成,便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与发展之中。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 超我(superego)构成
一、本我: 1.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
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 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 。
2.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 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 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 有无困难。
二、自我:是大脑中作用于本我与外
部现实的一种特殊结构,其功能是在本 我的冲动和超我的控制发生对抗时进行 平衡。自我考虑现实,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
对抗
本我 超我
本我
三、超我:为维持社会准则的一种特殊结构,属
良心和道德范畴。其发展源自与环境的互动,特别 是权威形象的影响。超我受完美原则支配,按照尽 善尽美的原则限制自我,达到自我完美的高度。 完美原则
支配
超我
按照
尽善尽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则
限制
完美高度
达到
自 我
小结:本我、自我及
超我三者如果能彼此调 节,和谐运作,个体就 会发展成一个健康的有 良好适应能力的人;如 果失去平衡,就会演变 成心理异常。
基础心理学知识:人格
基础心理学知识:人格人格又译为性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
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人格的基础心理学知识:1.人格的结构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
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2.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
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
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
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
是道德化的自我。
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
遵循道德原则。
3.人格理论-特质论人格特质理论是个体间人格差异的指标,可以通过心理测量来确定。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
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
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个体特质以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概括的特质,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
(3)次要特质是个体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
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本我id:-為個體與生俱來的一種人格原始基礎,是主要心裡動力的能量所在地,日後分化出自我及超我的母體;行為動機只在追求生物性需要的滿足與避免痛苦。
本我不能忍受任何因緊張造成的能量上升,並會立即的用一切手段來降低這種緊張的能量,恢復系統原有舒適、穩定的低能量,即稱作「唯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 運作的方式有兩種:-a)一種為天生對刺激之生理反應如打噴嚏等之「反射動作」;b)另一種為處理較複雜的心理反應,當緊張的能量上升時形成一種可以消除該緊張之物體之影像以釋放該張力 (discharge tension) 稱作「初級歷程」。
Freud將本我稱作「純綷的精神現實」它對客觀現實沒有任何概念。
自我ego:-自我的出現是來自有機體必需去面對及處理外在現實世界受現實的需要;在飢餓沒有被滿足前,人們必需去想辦法弄到食物,這意味著他必需去分辦他憶中食物影像與真的食物之不同,並將之轉換成可以協助他找到外在世界食物的知覺。
自我遵循「現實原則」並以「次級歷程」的方式運作;「現實原則」的目的在於保持可滿足需求之客體被發現前之緊張狀態,「現實原則」所講求的是效果不管經驗是否真實存在,而「享樂原則」只對經驗到快樂或痛苦感興趣。
而「次級歷程」,是一種現實的想法,控制認知及智力等高級心理歷程。
主要功能為符合現實環境調節本我之原始需要,及抑制不能為超我所接受之衝動,與調節本我與超我間之衝突。
自我可以說是人格的總經理(executive),因為它可以說是行動出現的管道,但它仍無法脫離本我的獨立存在。
超我superego:-來自社會環境中經由獎勵與懲罰的歷程而建立的是傳統道德及規範的代表,如個人的行為與超我的自律標準不符,即會受到良心的譴責。
父母的道德標準會內射成超我的次系統叫「理想自我ego-ideal」,良心透過讓個人感到自豪或罪惡來獎勵或處罰他。
超我的功能有三個:-(1) 抑制本我的不被社會接受的衝動特別是性及攻擊等。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年)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
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受着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
它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
超我是人格中高级得、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
它以良心、自我理想等至善原则来规范自我。
本论文归纳介绍三我的由来,之间的联系以及其他学者对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以进一步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联系;应用一、三我的由来自我、本我、超我的由来跟潜意识有密切关系。
“意识”的本质显然紧紧地包含在这些假设之中;而且,被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潜意识”的东西以及把实施压抑的心灵等同于“意识”的东西是很容易的...从功能上讲,一种被压抑的力量力图强行参与活动,却受到一种实施压抑的力量的检查,从结构上讲,“潜意识”与“自我”是相对立的。
在对心灵的结构性描述中,从一开始就明确地从“潜意识”中区分出来的是“自我”。
而现在开始表现出,自我本身应该部分地被描述为“潜意识”的(弗洛伊德,1923:111)①。
但是,相当明确的是,在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设计》一文中,弗洛伊德尝试对自我的结构和功能做了详细的分析之后,他便将主题搁置一旁,几乎15年没有去涉及它(112)。
弗洛伊德在《科学心理学设计》(车文博,1988:46-72)的一般方案中曾详细阐述过自我。
他认为,将自我的注意吸引到敌对记忆意象的一个新的迫近的能量贯注,自我才能不断地抑制[量的]通过,利用按需要而得到强化的丰富的旁枝能量贯注,制止从一个记忆意象到不愉快的释放。
有两个变化的迹象,大约都发生在1910年左右。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理论16: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一、理论提出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创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并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代表作品《梦的解析》。
二、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人格结构的基础。
本我包括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欲望(如,饥、渴、性、攻击等),其中以性和攻击冲动为主。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寻求原始动机的满足为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条件的冲突中发展而来的。
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另一方面它还要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
自我的基本任务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关系,有时候会控制和压抑本我的需要。
超我是后天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
超我受“道德原则”的支配,是个体将特定文化下的道德伦理、社会规范及价值标准等内化而成的人格部分,代表道德、良心和理性,管制不容于社会的原始冲动,让个体因错误的本我冲动产生自卑感和罪恶感。
超我和本我处在直接的冲突中,超我总是阻止或延迟本我得到满足。
自我则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调停者。
它既要千方百计使本我获得满足,又要受超我的监督,遵循自我的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以上三部分如发展平衡,就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如不平衡就是一个变态人格。
2.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岁)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婴儿的快乐也多来自口腔活动。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一套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对于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其理论框架、关键概念和发展阶段。
一、理论框架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基于他的精神结构理论,即人的心理活动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他认为人的行为和个性特征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而这些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来自于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冲突。
二、关键概念1. 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源于冲突。
这些冲突主要包括本能冲突(如性欲与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和童年经验带来的心理冲突(如童年创伤经历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2. 本能:弗洛伊德将人的本能分为生命本能(如食欲、性欲)和死亡本能(如侵略、自我毁灭欲望)。
他认为,本能是人格发展的基础,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重要影响。
3. 个性结构:弗洛伊德将人的个性结构分为三个部份: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的原始本性,追求满足本能的欲望;自我是个体的意识和现实感知的部份,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是个体内化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三、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冲突和发展任务相关。
1. 口腔期(出生至1岁):此阶段主要关注婴儿的口腔满足和依赖。
如果在此阶段口腔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满足过度,可能会导致吸吮习惯、咬指癖等问题。
2. 肛门期(1岁至3岁):此阶段主要关注儿童的控制和排泄。
如果在此阶段父母对儿童的训练过于严格或者宽松,可能会导致个性特征上的问题,如顽强、强迫等。
3. 繁殖器期(3岁至6岁):此阶段主要关注儿童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
如果在此阶段经历了创伤或者困惑,可能会导致性别身份问题和性心理问题。
4. 潜伏期(6岁至青春期):此阶段儿童的性冲突被抑制,关注点转向学习和社交。
如果在此阶段遭受挫折或者压力,可能会导致自卑、焦虑等问题。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简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摘要:弗洛伊德在其临近晚年时,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进一步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面,三者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的心理。
关键词:本我自我超我一、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
1.本我。
本我又称伊底,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
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2.自我。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3.超我。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在一般情况下,“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平衡状态,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失调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失常的根源。
二、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自我是人格结构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角色,同时要受三个主人的支使,也受着三种不同危险的威胁。
这三个主人分别是外在世界、超我和本我,三种危险便分别来自外界、来自本我和来自超我的严厉性。
一旦自我难以平衡来自三方的危险,人本身就会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就会产生焦虑。
1.焦虑。
根据焦虑的可能来源,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三种: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三种焦虑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
真实性焦虑是对外界危险的知觉反应,往往和逃避反射相结合,是人的自我保护本能的一种表现,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十分自然而合理的事情。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教学设计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教学设计引言弗洛伊德是现代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人格结构理论对于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格结构理论是指人格在心理上的组织结构和互动关系。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型包括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这一模型对于理解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以及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应用这一理论。
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概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了三个关键组成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层面是人类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是人们能够自觉体验和控制的一部分。
前意识层面是指人类能够感知到但不一定立即意识到的心理内容,包括了一些潜意识的想法和感受。
而无意识层面是人类没有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和冲突,它们对人的行为和经验产生了影响,但个体无法直接访问。
二、教学设计中应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意义在教学设计中应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设计中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应用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案例为了更好地应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以下是一个针对高中生的教学设计案例:主题:情绪管理与人格结构目标:通过学习和讨论人格结构理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方式,并提供相关的情绪管理技巧。
步骤:1. 引入人格结构理论概念,解释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
2. 进一步解释无意识层面对情绪管理的影响,讨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管理挑战。
3.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了解不同的情绪管理方式对个人和他人的影响。
4. 提供一些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积极心态培养等,并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技巧在他们的生活中的应用方式。
5. 结束课堂活动,进行总结和回顾。
四、评估与反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评估和反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收集学生的作业和反馈意见,可以得到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改进。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1.本我:自私的野兽在婴儿出生时,心理仅存一个部分,即本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740)this.width=740"border=undefined>
本我id:-
為個體與生俱來的一種人格原始基礎,是主要心裡動力的能量所在地,日後分化
出自我及超我的母體;行為動機只在追求生物性需要的滿足與避免痛苦。
本我不能忍受任何因緊張造成的能量上升,並會立即的用一切手段來降低這種緊
張的能量,恢復系統原有舒適、穩定的低能量,即稱作「唯樂原則Pleasureprinciple
」。
運作的方式有兩種:-
a)一種為天生對刺激之生理反應如打噴嚏等之「反射動作」;
b)另一種為處理較複雜的心理反應,當緊張的能量上升時形成一種可以消
除該緊張
之物體之影像以釋放該張力(dischargetension)稱作「初級歷程」。
Freud將本我稱作「純綷的精神現實」它對客觀現實沒有任何概念。
自我ego:-
自我的出現是來自有機體必需去面對及處理外在現實世界受現實的需要;在飢餓
沒有被滿足前,人們必需去想辦法弄到食物,這意味著他必需去分辦他憶中食物影像
與真的食物之不同,並將之轉換成可以協助他找到外在世界食物的知覺。
自我遵循「現實原則」並以「次級歷程」的方式運作;「現實原則」的目的在於
保持可滿足需求之客體被發現前之緊張狀態,「現實原則」所講求的是效果不管經驗
是否真實存在,而「享樂原則」只對經驗到快樂或痛苦感興趣。
而「次級歷程」,是一種現實的想法,控制認知及智力等高級心理歷程。
主
要功
能為符合現實環境調節本我之原始需要,及抑制不能為超我所接受之衝動,與調節本
我與超我間之衝突。
自我可以說是人格的總經理(executive),因為它可以說是行動出現的管道,但
它仍無法脫離本我的獨立存在。
超我superego:-
來自社會環境中經由獎勵與懲罰的歷程而建立的是傳統道德及規範的代表,如個
人的行為與超我的自律標準不符,即會受到良心的譴責。
父母的道德標準會內射成超
我的次系統叫「理想自我ego-ideal」,良心透過讓個人感到自豪或罪惡來獎勵或處
罰他。
超我的功能有三個:-
(1)抑制本我的不被社會接受的衝動特別是性及攻擊等。
(2)勸自我向善。
(3)努力表現成熟卓越。
藉由超我的形成父母的控制被自我控制所取代。
人格的動力:
本能instinct
定義:-為一種來自生體的內在興奮(somaticsourceofexcitation)之先天的心
理表徵(psychologicalrepresentation)(p39)。
該心理表徵叫做期望(wish),而由它所發出的生體之興奮狀態稱之為需求(need)。
如飢餓的狀態來自身體組織缺乏養份,表現在心理上即成為一種對食物的期望。
本能被視為人格的驅動因素,它不只驅動了行為的發生,也導引了行為的可
能方向。
換句話說本能藉由增加對特定刺激的敏感度撰擇性的控制了行為的方向。
特徵:-
起源asource:為身體的需求及興奮的狀態
目標anaim:目標即在消除上狀態
客體anobject:達到客體即可滿足之假設
源動力animpetus:其力量及強度
種類:
生的本能:目的在求取生存及繁殖後代,如餓、渴及性等歸類於此。
死的本能:衍生出攻擊的驅力(aggressivedrive),是一種自我毀滅的轉向外界的
替代客體所發展出的形式。
精神動力能量的分配:
人格的動力係由三我的能量分佈所組成,能量的總合是有限的情況下,其中一個我的能量提昇其它兩個相對的必需減少,除非有外來的能量加到整個系
統中。
最原始的狀態下本我持有所全部的能量,用以進行反射動作或期望的滿足之「初
級歷程」。
將能量運用在滿足本能的行動或想像上叫本能的Object-choice 或object
-cathexis。
在本我中的能量是非常的流動狀態,而當自我缺乏力量的來源時會透過
identification的方式向本我借,這是Freud學派心理學最難懂及最重要的概念
之一。
為了滿足需求人們必需學會將心理與外在世界加以配對稱之為「次級歷程」,這
將內在心理表徵與物理現實加以配對,即有一外在的東西對應於心裡的東西即稱作identification。
當自我捕取到足夠的能量,它可以將之用於滿足本能外的其它心理歷程如記憶、
判斷、區辨等的發展。
有些能量會用於抑制本我的衡動及非理性,這個抑制的力量即為anticathexes。
而自我的能量會整體的考量自我中的喜好、偏愛與態度而轉換一個新的object
-cathexis,而並非直接滿原始的需求,如餓時不只是可以吃的東西,而會找喜歡吃
的東西或餐館,將能量用到其它目的上。
而identification的機制同樣的將能量轉
換到超我的系統,大部分嬰兒的第一次object-cathexis來自他們的父母。
外在環境提供了對象可以滿足及令我們快樂,但同時也蘊藏了令我們挫折及恐懼的情況,當自我(ego)無法控制外在情況時就會產生焦慮。
焦慮有三種形式,即「真實的reality」、「神經性neurotic」及「道德性moral
」的焦慮。
真實的焦慮來自對外在環境的恐懼,並進一步的發展出其它兩種焦慮;
(1)神經性焦慮來自對被處罰的恐懼,
(2)而道德性的則來自對良心所產生的罪惡感的恐懼。
恐懼如同飢餓或口渴一樣是一種會引發緊張的狀態的驅力,它的目的在對個人提
出可能造成立即危險的警告,當它無法被有效的處理就會形成創傷(traumatic)。
事實上日後所有的焦慮都來自「出生創傷birthtrauma」的原形。
當ego無法
以合理的形式處理焦慮時,就會退回以非理性的方式來處理,或著我們稱作「防衛機
制」。
人格的發展:
人格發展於對四種主要緊張來源的反應:-
(1)生理成長的歷程
(2)挫折
(3)衝突
(4)威脅
而人們被迫去學習新的方法以減低來自上述來源之緊張狀態,而這樣的學習即為
人格之發展。
「認同identification」及「置換displacement」為個體學習解決
挫折、衝突及焦慮之的兩種方法。
認同:與倣效(imitation)相似,但表示較長久人格上改變。
我們選擇那些比我
們更能成功動滿足自己需求的對像,無庸置疑,大多數的認同在潛意識發生,除非它
也是意識所認可的。
置換:除非壓抑的出現,否則當一個來自本能的原始object-choice因內在、外
在的障礙無法被滿足時,另一個新的cathexis將會形成出現,而另一個較高等的置
換為昇華。
在兩種因素下會導致置換的發生(1)置換的對象與原始對象的類似性(2)原
始的對象受到社會的禁制。
在過度焦慮的壓力下自我有時被迫採取極端的策略稱之為防衛機轉。
基本的防衛機轉有:-
(1)壓抑(repression)、
(2)投射(projection)、
(3)反向(reactionformation)、
(4)固著及退化(fixationandregression)。
所有的防衛機轉有兩個相同的特徵:-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1 (1)它們否認、偽造或扭曲現實。
(2)它們在潛意識中進行。
人格發展的階段:-
(1)口腔期、
(2)肛門期、
(3)性器期(包含了OedipuscomplexPenisenvyCastrationcomplex 等情結)
(4)兩性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