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阅读复习【议论性散文中“举例的作用”】试题练附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届高三语文阅读复习【议论性散文中“举例的作用”】试题练
【考点】
一、举例论证的类型与效果
1.假设举例——明确有味;
2.典型举例——代表性,说服力;
3.列举举例列举举例——全面明确。
二、例子的角度
1.情感角度;
2.简繁的角度;
3.情境的角度;
4.文化语言角度;
5.正反角度
三、举例的作用
1.丰富内容和文化内涵
2.证明观点,有说服力
3.与下文对比【二项对立模式】
四、举例论证
1.定义
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事例类型
现实事例,最好是既有代表性,又是人们熟悉的事实;
历史事例,则能启迪人们认清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援古”的目的是为了“证今”;
数字实例(统计数字),必须准确。
3.作用
丰富内容,文化内涵;真实具体,说服力强。
4.答题格式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文章列举了什么事例,具体地有力地证明了什么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5.注意点
选用的例证应有代表性,应具有典型意义;
选用的例证必须与论点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运用事实论据,只是为议论说理服务的手段,因而要简明扼要、概括,文字简练,并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不需铺叙渲染,要防止“以叙代议”的倾向。
运用例证,要结合事例进行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揭示所举事例(或数字)与论点的内在联系,才能使事例充分发挥其在论证中的积极作用。
否则堆砌再多的事例也只是徒劳无功,甚至弊端丛生。
【考题】
1.张曼菱《弦诵幸未绝: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
2.熊召政《菩提本无树》
3.许达然《远方》
4.熊久红《湖殇》
一、张曼菱《弦诵幸未绝: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
弦诵幸未绝: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
张曼菱
西南联大初到云南时,文、理、法学院设在蒙自。
正是南湖荷花盛开时,陈寅恪与吴宓一起散步。
陈说:“像北平。
”吴说:“像西湖。
”陈寅恪写诗作二首,以此一首为最著名。
《南湖即景》(一九三八年六月作于蒙自)
风物居然似旧京,
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边鬓影还明灭,
楼外歌声杂醉醒。
南渡自应思往事,
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
日暮人间几万程。
诗中用了“南渡”这个典故。
自古北方是中华民族文化重心。
历史上,凡“南渡”,就意味着丢弃北方的山河,很难再回去。
由于这首史家之诗,“南渡”与“北归”成为诠释学人们迁徙轨迹的两个时段标记。
这首诗也使得蒙自边城的南湖进入了史家的眼光中。
文科的教授们都住在湖畔的歌胪士法式洋行里。
有时年轻的教员们归来大声喧哗,独居的陈寅恪就会用手杖敲击楼板,于是人们肃然。
这位半盲的学者,他的遭遇与心境,已经成为国恨家仇的象征。
他是西南联大的“灵魂级”的人物。
“无名安市隐有业利群生”,这副对联,任继愈先生对我讲过,是吴宓题赠蒙自街头一位卖粥人的。
任先生说:“也没有装裱,就是一张白纸贴在墙上,去吃粥的人们都能看到。
”它显示了西南联大学人与当地人的友善关系,学者对民间文化的同情与尊重。
蒙自有一个周家大院,主人时常请教授们吃饭。
内中的女眷楼也变成女生宿舍。
吴宓命名为“听风楼”,说在那里可以听到女生的京腔,是一种安慰。
可见吴宓比陈寅恪心态更加平和,与外界的联系也多。
郑敏,哲学系女生,与穆旦同为“九叶诗人”。
她的父兄们都擅长吟诗,吟的是那种清淡平和的士大夫的闲品。
但她那一代青年学子意识到,诗歌不再是休闲小品,诗歌也要承载鲜血、历史和一些沉重的东西:
终于像种子,
在成熟时,
必须脱离母体,
我们被轻轻弹入四周的泥土。
当每一个嫩芽,在黑暗中挣扎着生长,
你是那唯一放射在
我们记忆里的太阳。
那年在未名湖畔采访政治学家赵宝煦。
他说,自己年轻时最值得回忆的日子,是在美丽的昆明度过的,感觉一切都很自然,没有矫揉造作。
老百姓非常淳朴,没有都市的浮华。
他吟诵的是自然主义的诗:
树特别绿,水特别蓝。
林荫道上还没有华贵而色彩不调和的衣衫,扭动,
所以,一切都完美,纯真。
包起蓝头巾早起的妇人,走来汲水。
在水边,弯着腰洗脸的,兵士们,
嘻嘻笑着,把草鞋都弄湿了。
我第一次看见,翠湖这么美。
赵宝煦记得,在昆明泡茶馆,没有钱,你可以要一杯“玻璃”,就是白水。
昆明人质朴中有一种雅,很令西南联大的师生喜爱。
如,吃米线不加辣椒,就说“免红”。
邓稼先多年后跟妻子回忆昆明,对每天中午五华山“鸣炮报时”,印象尤为深刻。
他认为昆明非常古朴。
当年担任鸣炮报时工作的,也是勤工俭学的西南联大学生。
朱自清有《近怀示圣陶》一诗:“健儿死国事,头颅掷不数。
弦诵幸未绝,竖儒犹仰俯。
”
朱先生一家人在昆明时生活很困苦。
这首诗整个的苦调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
但就在诗里,朱自清点出了“弦诵未绝”口号。
朱自清之子朱乔生告诉我们,当年日军打来的时候,很多人自问:“我们能做什么?”朱自清提出:我们应该保持“弦诵不绝”。
与陈寅恪的“南渡”一样,“弦诵”成为支撑“战时大学”的“骨骼性”理念。
流传甚广的还有刘文典“跑警报”的逸事。
刘文典曾拍拍肚子说:“我跑警报,是因为我这里有国学。
”他认为“国学”是值得活下去的理由。
刘文典为人狂傲,常贬低别人,但他这话里透露出一种对待人生价值的严格标准。
在那种严峻的环境里,每个知识分子都会问自己:活着有什么价值?为什么在前方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自己依然要教书读书?
答案是:为了重建战后的中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据闻一多之女回忆,在昆明有月亮的晚上,父亲会将家人领到草地上,教小儿女们背诵《春江花月夜》。
这体现了他的理想:“诗化生活”“诗化家庭”。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讲“这是中国诗歌中最美的诗”。
通过闻一多的眼光看《春江花月夜》:它诉离妇游子之思,与抗战时期人们的情感有交集;还具有一些的美术元素和很多文化符号,甚合闻一多这位美术出身的教授的审美情趣。
他本性是一位唯美的诗人,却在国难深重时拍案而起。
闻一多最喜欢屈原的两句诗:“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
这显示了他对时光的珍惜之心。
所以他关在屋子里做学问,被人称作“何妨一下楼”主人。
王国维说,首先是人的境界风骨,其次才来论定诗。
这种“人、史、诗”统一的风格,在西南联大时期得以体现,纯净透明。
1.从内容上看,文中提到吴宓的对联、赵宝煦与邓稼先的回忆有什么作用?(6分)
答:
二、熊召政《菩提本无树》
菩提本无树
熊召政
五祖寺在黄梅东山上,虽然其规制比之省城归元寺、当阳玉泉寺,略欠恢宏。
但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不要说放在鄂省,就是放诸全国来考量,也是不可替代的。
大家都知道,佛教传自印度。
但自从禅宗产生后,佛教才算实现了中国本土化。
这个过程经历了数百年,尽管曲折,但最终找到了出路。
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
禅僧们依汉土的文化习惯,称自家门派的开创者为祖。
依其传承的谱系,则初祖达摩来自西土印度,而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则都是大别山人。
前二位在山北,后二位在山南。
我的家乡在大别山主峰之下,我每以此为骄傲。
但人们往往只知道大别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是一支英雄的山。
却不了解它同时也是一座拈花示笑,见鸟忘机的佛国禅峰,不但产生了四位禅宗领袖,而且还培植了个性鲜明的中国式的宗教智慧与情怀。
慧可、僧璨、道信与弘忍,四位禅宗的道场分别在太湖的司空山、潜山的天柱山、黄梅的双峰山与东山。
这大别山中的四座峰头我都专程拜谒过。
观其风树从容、丹青开于空际的景象;听其泉流嗽石、钟磬飞而远闻的韵致,我的心难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尘之思。
老实说,这四处祖庭,东山的风景不算最好。
禅是静谧的、安宁的,它的生机如枝头开放的鲜花,虽然灿烂,却无声无息。
东山喧闹了一些,过多的俗声,使满月莲花境界稍受影响,也侵扰了诸佛的庄严。
但是,专程前来拜谒的旅人,若有参透了般若智慧的禅风禅骨,一定能够剔去嚣杂,在寺中曲折的廊庑间以及生着青苔的石阶上,听到一千三百多年前那个舂米的和尚吟诵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舂米的和尚释名慧能,他目不识丁,曾被五祖弘忍称作“獦狚”,这含了一点点贬损的意思。
慧能千里迢迢到五祖寺来,本意是探究佛法,但他只能到厨下做苦力。
三年后,他却因这首偈,得到了弘忍的完全肯定,把象征着禅宗正脉的袈裟传给了他。
在湖北这片土地上,有两件事在历史中都具有典型的意义。
一是刘备看中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拔擢为“军师”;二是弘忍看中慧能,让其成为接班人。
若按各自当时的情况看,刘备麾下,不但有关羽、张飞与赵云,还有大谋士徐庶。
诸葛亮寸功未建,只凭一个《隆中对》就立即受到重用,用现在的话说,他只是一个回乡知识青年,连城市户口都没有。
而慧能呢,只是一个厨房里的杂役,弘忍门下,一千多个弟子,可谓众星灿烂,特别以神秀为首的十大弟子,个个都是“博士后”,与他们比,慧能只能算是一个“农民工”了。
但仅凭二十字偈,他就成了禅宗的第六代领袖。
尽管事后看,诸葛亮与慧能的选拔都是正确的,但在当时,这种选拔难免遭到世人的非议。
中国用人,历来论资排辈。
若刘备与弘忍两人,不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起用新人,则诸葛亮与慧能,恐怕就会混迹于众生,终老江湖了。
基于此,无论是用世间法还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会感受到它的卓尔不群。
我个人认为,政治领域中诸葛亮的《隆中对》,佛教领域中慧能的《菩提偈》,都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
慧能之前的五祖,规定了禅宗的方向,但尚未让禅宗走向民间。
让佛教走向大众,用智慧启迪人心,慧能是第一人。
凡是智慧的,必是大众愉悦的;凡是众生愉悦的,必是简便的。
有《六祖坛经》传世的慧能,早成了令人景仰的智慧大师。
弘忍毕生做了很多功德,然而他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发现了慧能。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多次到五祖寺参谒。
前不久,我再次去到那里。
在五祖传衣钵处,新盖了一座祖师殿。
殿角有一棵参天古树。
导游小姐说那是菩提树。
一位年轻的游客茫然地问:“不是说‘菩提本无树’吗?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树呢?”
导游小姐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微笑着。
我看到这一幕,忖道:若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这样的对话,便是禅家活泼泼的机锋了。
(有删改)
2.简析第七自然段写刘备请诸葛亮和弘忍看中慧能的作用。
(6分)
三、许达然《远方》
远方
许达然
远方似乎总是使人向往的。
其实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
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
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雪原变成绿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驯。
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也可能被加在我们不了解的远方。
山是纵的远方。
有限的高峻是无限的诱惑,长年的沉默是不变的磁力,总是使人自动地往它那里去;登高山又有高山,登不完的高山,登不完的向往。
跛脚的拜伦以眺望写出对山的感情。
对一个爱纵的远方的人来说,只能做山下的青草,而不能做山上的云,也是悲哀的了。
东方!中国!曾许久是西洋人心中的远方。
想象中的天堂,招引着多少西洋人金碧辉煌的梦想。
虽然它不是天堂,但一个研究中国历史的意大利青年仍兴奋地向我说:“我终于来到这里,来到了从小就向往的东方!”
一个最真最善最美的远方一直使人向往,那就是天堂。
对天堂的向往长久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生活,他们渴望通过上帝启示的窄门走进那远方。
地狱也是最远的远方,关于它的传说令人恐惧。
有人因向往天堂而做好事,有人因怕进地狱而做好事。
远方,常在冥冥中驱策着人们!
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
远方的漫游,虽然掺着乡愁,却一直在拓展着人们的胸怀,成熟着人们的思想。
司马迁曾漫游远方,为他的《史记》积淀了底蕴。
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西底德斯曾漫游远方,从而写出了那么有气魄的历史!年轻时远游埃及,看到了与雅典不同的另一形态的文化,使柏拉图开拓了视野,而影响到他《理想国》的写作。
远方也许像非洲的莽林,布满死亡,也充满生机。
远方也许是荒漠,但乐园是开拓了的荒漠。
幻想可以点缀生命,但不是人生。
曾看过赛克爵士写的《探险史》,那是人类从古到今,用行动去抵达远方的奋斗的记录。
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向往永不能成为历史。
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
远天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遐思。
我们发现一颗星,却另有一颗星。
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
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
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多少英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征服无穷的远方,但远方依旧微笑,而英雄却一个个倒下。
即便如下,也只管去走自己这段路,英雄的身后自会有新的英雄。
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不管笼子多大,笼子不是天空。
或美或丑,对你,远方仍是温柔而有力的挑战,你去吗?
3.第7段中使用司马迁、柏拉图等人的事例,有哪些作用?(4分)
四、熊久红《湖殇》
湖殇
熊久红
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
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
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
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
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
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
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
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
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
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
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
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
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
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4.第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3分)
5.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3分)
6.本文是抒情散文,第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4分)
7.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3分)
8.以第~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5分)
答案
一、张曼菱《弦诵幸未绝: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
1.(1)表现出昆明质朴而雅的民风,显示了西南联大学人与当地人的友善关系。
(2)表明他们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自得其乐且能发现美的人生态度。
(3)丰富文章内容,增加可读性与趣味性。
(每点2分,共6分)
二、熊召政《菩提本无树》
2.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和弘忍看中慧能都是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识别人才的典型,具有历史意义又对现实具有启发意义,丰富了文章的内涵;(4分)引出下文对五祖寺的赞美,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2分)
【解析】内容: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和弘忍看中慧能都是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识别人才,具有历史意义。
结构:引起下文,为下文议论做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三、许达然《远方》
3.证明了远行可开阔视野、有助于成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含量。
(4分,每点2分)
四、熊久红《湖殇》
4.这个比喻,将“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的”感觉比喻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的感觉,十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不光是疼痛的感觉,还有因为是自己的骨头而有痛心悔恨的心理;而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同样不仅有脚底的疼痛,更有因为这湖的干涸是人类自己行为造成的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解析】(1)审题。
题干指明了赏析的对象,即第段中的比喻。
(2)分析其意蕴。
要准确地找出喻体和本体,喻体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骨头”是自己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自己身体的构成要素;本体是“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感觉。
隐含着人与湖不可分割的意思。
(3)体会这一比喻中所包含的“我”的思想感情,显然是深切的痛惜。
(4)组织语言作答。
第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感觉,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带给人的强烈感受;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
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5.同眼前所见形成强烈对比,巨大的反差能给读者心灵造成震撼;很好地印证了文章的开头,使开头的比
喻更真切,更有说服力;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情,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旨。
6.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科网这些年份之间却间隔较短,这就能让读者能具体地感受到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之深和速度之快,从而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之深,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共鸣。
7.“殇”的本意是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
现代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或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或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
“湖殇”意思就是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的悲哀遗憾。
本文以“湖殇”为题,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飙到了作者的感情。
8.这几段在语言运用上主要有下列特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悲痛、更强烈,使文章的语气更通畅,更流利;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艾比湖比拟为人,从而让读者将心比心,更真切地体会环境遭受破坏的严重性,更强烈的表达作者对破坏环境者愤怒;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那些盲目赞美艾比湖的文章比喻为“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委婉地对这些文章进行批评;运用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人联想到鸟,联想到鸟面临的灾难,使环境被破坏的恶劣影响更加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运用设问的手法提出鸟要“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这个让人惊心动魄的问题,让读者感受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使文章能更好地打动读者。
(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能紧扣文本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