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解析 (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居即事①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②阅。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

燕居:闲居。

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 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 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 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C
解析:(1)C
(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分析】(1)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

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故选C。

(2)“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

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

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故答案为:⑴C;
⑵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句子含义、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二首①(其一)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②,苑边高冢卧麒麟③。

细推物理④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①曲江:长安城南游赏胜地。

作此诗时杜甫因屡次进谏,被皇帝疏远冷落。

②巢翡翠:指楼堂废弃,引来翡翠鸟作窝。

③卧麒麟:指墓前麒麟状石雕因荒废而倒卧。

④物理:事物的变化规律。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借“一片花飞”“风飘万点”,极言春意盎然之景。

B. 颔联中“莫厌”是指诗人提振情绪,抓住时机赏花饮酒。

C. 颈联中诗人笔锋一转,以“巢”“卧”来折射人事的变迁。

D. 尾联中用“何用浮荣”,暗示出诗人对于自身境遇的慨叹。

E. 全诗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2)结合全诗,简述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A
解析:(1)A,B
(2)看到春花飘落,春意消退,诗人油然而生惜春之情;想到花将飘尽,人生无依,愁情难消。

看到小堂废弃,墓石倒卧,内心充满无奈;想到自己为功名所牵绊,却又仕途不得志,内心惆怅。

【解析】【分析】(1)A项,“极言春意盎然之景”错误,“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首联是说,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

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一片花飞”“风飘万点”,描写春天消逝的景色;B项,“指诗人提振情绪,抓住时机赏花饮酒”错误,“莫厌”,不再厌烦。

吃酒为了消愁。

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

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

故选AB。

(2)“风飘万点”,“一片花飞”,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正愁人”三字,见景生情,惜春之情油然而生;“巢翡翠”“卧麒麟”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今倒卧在地上。

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诗人触景伤情,人生无依,内心充满无奈;“莫厌伤多酒入唇”“须行乐”“何用”联系注释一中“作此诗时杜甫因屡次进谏,被皇帝疏远冷落”可知,所谓多酒、行乐,不过是诗人所说的“沉饮聊自遣”,仕途不得志的惆怅。

故答案为:⑴AB;
⑵看到春花飘落,春意消退,诗人油然而生惜春之情;想到花将飘尽,人生无依,愁情难消。

看到小堂废弃,墓石倒卧,内心充满无奈;想到自己为功名所牵绊,却又仕途不得志,内心惆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东莱学士无竞①
陈子昂
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怀②君别,持赠结交亲。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③新。

【注释】①无竞:王无竞,东莱人,性格刚烈耿直,仕途坎坷。

此诗作于陈子昂为王竞送行之时。

②怀:想到,想念。

③白首:亦作“白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宝剑是建功立业的象征,诗人把其送给远行的友人,表现了对朋友的鼓励与期望。

B. 诗歌借宝剑侧面赞扬了王无竞的才志和品格,送剑则表明诗人与他是志趣相投的知己。

C. 诗歌结尾写友人遭遇的不公待遇虽已成事实,但是不可虚度年华,让头上徒添白发。

D. 该诗属于赠别诗,赠物与赠言相辅相成,在对友人的勉励中,也直接表现出诗人的愤慨。

(2)诗歌颈联为后世称道,请简要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D
解析:(1)D
(2)①“晚岁”双关,既指一年将尽,也暗含大器晚成的意思,用此鼓励对方,不要因眼前挫折而丧失信心,应像孤松一样经得起风霜。

②运用象征(比喻)手法。

“孤松”傲岸不屈,铮铮铁骨,象征具有高尚节操的人,以此赞扬王无竞;“众木”象征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

③通过“孤松”和“众木”的对比,表现了对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的鄙视和对友人的褒扬。

【解析】【分析】(1)D项,“直接表现出诗人的愤慨”理解有误。

全诗大意为:这把宝剑异常珍贵价值千金,多年来我从未答应送给别人;想到你就要启程到远隔的地方去,把它赠送给你以表结交情深;峰顶孤松适宜在严寒中生长,一般草木喜欢在春天里争胜;生在当今世道还有什么可说,你千万别愁添白发就此消沉。

从全诗来看,诗人对友人遭遇不公的愤慨之情是从诗意中隐隐流露出来的,并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

故选D。

(2)本诗的颈联为“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从手法上来看,“孤松”,指山峰顶上孤独的松树。

自然界中的松树有不畏严寒的特点,用“孤”来修饰“松”,则赋予了松树傲岸不屈、铁骨铮铮的品格,这里诗中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孤松”来象征有高尚节操的人,意思是说王竞就是像“孤松”一样的人,表达了赞美之意;而“众木”则是与“孤松”相对的,象征了失掉本心、趋炎附势之人。

“晚岁”,本意是一年将尽的时候,这里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是指季节,也是指人的年龄,含有大器晚成的意思,“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意思是“峰顶孤松适宜在年底严寒天气中生长,一般草木喜欢在春天里争胜”。

由注释可知,此诗作于陈子昂为王竞送行之时,从内容上来看,诗人是用这两句诗来鼓励王竞不要因眼前挫折而丧失信心,应像孤松一样经得起风霜。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故答案为:⑴D;
⑵①“晚岁”双关,既指一年将尽,也暗含大器晚成的意思,用此鼓励对方,不要因眼前挫折而丧失信心,应像孤松一样经得起风霜。

②运用象征(比喻)手法。

“孤松”傲岸不屈,铮铮铁骨,象征具有高尚节操的人,以此赞扬王无竞;“众木”象征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

③通过“孤松”和“众木”的对比,表现了对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的鄙视和对友人的褒扬。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①
(清)陆嵩
崔巍稚堞②尚前朝,形胜东南第一标。

惊见羽书传昨夜,忽闻和议出崇朝③。

秦淮花柳添憔悴,玄武④旌旗空寂寥。

往事何人更愤切?不堪呜咽独江潮。

【注释】①本诗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三年后,作者路过南京时有感而作。

②稚堞:城墙。

③崇朝:从天亮到早饭间。

④玄武:历史上的玄武湖为南朝训练水师之地。

(1)颔联的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最为形象地体现了时局变化之快和作者的错愕之情。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解析:(1)惊;忽
(2)①借景抒情。

借秦淮花柳、玄武旌旗之“憔悴”“寂寥”的景象来展现今日南京城凄凉、落寞的氛围,表达作者的忧愤之情。

②设问。

尾联自问自答,传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愤切之情。

③拟人。

用“憔悴”“落寞”“呜咽”等赋予“花柳”“旌旗”“江潮”以人的情感和神态,形象生动地抒发对国家现实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④对比或虚实结合。

将秦淮的往昔之繁盛和整肃与今日之萧条和寂寥进行对比,抒发昔盛今衰之感慨。

或“昔日秦淮花柳之盛和玄武练兵之壮为虚写,今日憔悴与寂寥为实写,虚实结合,写出时事之变迁,表达出作者内心的落寞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采用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考查,要求考生从颔联中找出两个最为形象体现时局变化之快和作者的错愕之情的词语。

“惊见羽书传昨夜,忽闻和议出崇朝”,“惊见”展现出昨夜才传来战争的消息,“忽闻”则是今早就已经议和了,“惊”“忽”展现出时局变化之快以及诗人的惊愕之情。

(2)先看颈联,“秦淮花柳添憔悴,玄武旌旗空寂寥”是说秦淮河两岸的花柳增添了憔悴,失去了往日的神采,玄武湖畔的旌旗显得寂寥落寞,没有了雄武的声威,诗人以“憔
悴”“寂寥”来形容“花柳”“旌旗”,使用拟人的修辞;颈联说秦淮河曾是达官显贵寻欢作乐之地,依然花红流露,却失去了昔日的光采,玄武湖畔,曾是操练的地方,虽然依然旌旗猎猎,却再也显不出雄武的声威,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秦淮花柳、玄武旌旗之“憔悴”“寂寥”的景象来展现今日南京城凄凉、落寞的氛围,这是借景抒情。

再看尾联,“往事何人更愤切?不堪呜咽独江潮”,前一句“何人更愤切”提出问题,后一句做出回答,这里使用设问的手法,“江潮呜咽”是写景,景中含情,传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愤切之情。

故答案为:⑴惊;忽
⑵①借景抒情。

借秦淮花柳、玄武旌旗之“憔悴”“寂寥”的景象来展现今日南京城凄凉、落寞的氛围,表达作者的忧愤之情。

②设问。

尾联自问自答,传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愤切之情。

③拟人。

用“憔悴”“落寞”“呜咽”等赋予“花柳”“旌旗”“江潮”以人的情感和神态,形象生动地抒发对国家现实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④对比或虚实结合。

将秦淮的往昔之繁盛和整肃与今日之萧条和寂寥进行对比,抒发昔盛今衰之感慨。

或“昔日秦淮花柳之盛和玄武练兵之壮为虚写,今日憔悴与寂寥为实写,虚实结合,写出时事之变迁,表达出作者内心的落寞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1)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2),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释】①仲览:指李仲览,即作者友人李翔。

②坐见:空过了。

再闰:历三年一闰,两闰为六年,作者自元丰二年贬黄州,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故云再闰。

(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去黄移汝:离开黄州,改任汝州。

移是量移,指被贬谪远方的臣子,遇赦酌情移近安置,并非平反复官。

B. 首句“归去来兮”,一字不易地搬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仅仅表达了作者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

C. 社酒:原指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用的酒,此泛指酒。

这里表现黄州的父老乡亲与作者聚会宴饮,互相劝酒的场面,体现黄州的父老乡亲的淳朴热情以及与作者之间情谊的纯真。

D. 下片中“秋风洛水”引用西晋张翰的典故,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吴郡的菰莱,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苏轼在此表示退隐还乡之志。

E. 本词措辞直白,在表情达意上注重细节刻画,使情感表达既直白又情真意切。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B
解析:(1)B,E
(2)①思乡而不得归,时光易逝的感叹。

词前三句表达自己想家却不能自由归去的的怅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在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加重了思乡而不得归的情感氛围。

②宦途失意的苦闷。

词下片前三句,向父老申诉自己不得已去汝州的无奈,并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己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苦闷。

③留恋黄州,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词人借用张翰的典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晒渔蓑来表达自己对黄州的留恋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B项,“仅仅表达了作者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分析有误。

首句“归去来兮”除了表达了作者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还包含了一段潜台词:当年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是归隐之志已经得以实现之时的欢畅之意,而东坡虽然一心想效法,无奈量移汝州市不可抗拒的君命,此时仍在“待罪”之中,不能自由归去,因此他吟唱“归去来兮”是为表达欲归不得的怅恨。

E项,“本词措辞直白”分析有误,本词措辞含蓄;“在表情达意上注重细节刻画,使情感表达既直白又情真意切”理解有误,在表情达意上注重细节刻画,使情感表达既含蓄委婉又情真意切。

故选BE两项。

(2)“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感叹时光流逝,抒发了思乡而不得归的情感;下片中“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表达了自己不得已去汝州的无奈,感慨人生无常,抒发宦途失意的苦闷。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运用典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晒渔蓑,表达留恋黄州、向往闲适生活的想法。

故答案为:⑴BE;
⑵①思乡而不得归,时光易逝的感叹。

词前三句表达自己想家却不能自由归去的的怅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在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加重了思乡而不得归的情感氛围。

②宦途失意的苦闷。

词下片前三句,向父老申诉自己不得已去汝州的无奈,并叹息人生无定,来往如梭,表明自己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苦闷。

③留恋黄州,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词人借用张翰的典故,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晒渔蓑来表达自己对黄州的留恋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①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凤老莺雏,雨肥梅子,午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②,飘流瀚海③,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
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释】①溧水:今江苏省县名,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

②社燕: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去,故称。

③瀚海:大海。

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地方。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开篇用词新颖,“老”写出雏鸟在风雨中羽毛渐丰、历练成长的过程;“肥”写出了梅子因受到雨水滋润而圆润饱满的形态,富有动感。

B. 上阕“人静”句,“自乐”写出乌鸢在夏日宁静的山间无拘无束、自得其乐的情境,反衬出词人因公务劳顿无暇消遣而对乌鸢生出的羡慕之情。

C. “新绿溅溅”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既描绘了溪水映衬碧树的绿意,又仿佛能够听到悦耳的潺潺流水声。

D. 从“黄芦苦竹”“九江船”“急管繁弦”等词语可以看出词人以白居易自比。

因为词人处在“地卑山近”的溧水,与当年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环境相似。

(2)下阕措辞婉转,情感曲折多变。

请结合词句,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B
解析:(1)B
(2)①作者先以“社燕”自比,“年年”写出多年宦海漂泊、无处寄身的愁苦;②“且”字婉转地写出作者寻求暂时的解脱,借酒浇愁,忘记身外的功名利禄;③“不堪听”又进一步写出江南游子听到管弦声所产生的伤感;④最后“先”“容”又是权宜之计,姑且借醉卧而眠忘记眼前烦恼。

⑤作者处处想摆脱,处处又有愁绪,曲折地表达了无法排遣的愁苦之情。

【解析】【分析】(1)B项,“因公务劳顿无暇消遣”表述错误,这里突出的是自己仕途不顺,并非说的是公务繁重,这里表达出内心的无奈。

故选B。

(2)此词的特色是蕴藉含蓄,词人的内心活动亦多隐约不露。

本题要求鉴赏下片,下片笔锋一转再转,曲折传出作者流宦他乡的苦况,他自比暂寄修椽的社燕,又想借酒忘愁而苦于不能,但终于只能以醉眠求得内心短暂的宁静。

《蓼园词选》指出:“‘且莫思’至句末,写其心之难遣也,末句妙于语言。

”这“妙于语言”亦指含蓄而言。

换头“年年”三句自叹身世,曲折道来。

作者在此以社燕自比,社燕每年春社时来,秋社时去,从漠北瀚海飘流来此,于人家屋椽之间暂时栖身,这里暗示出他宦情如逆旅的心情。

“且莫思”两句,劝人一齐放下,开怀行乐,词意从杜甫诗“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尊前有限杯”中化出。

“憔悴”两句,又作一转,飘泊不定的江南倦客,虽然强抑悲怀,不思种种烦恼的身外事,但盛宴当前,丝竹纷陈,又令人难以为情而徒增伤感,这种深刻而沉痛的拙笔、重笔、大笔,正是周词的特色。

“歌筵畔”句再转作收。

“容我醉时眠”,用陶潜语:“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南史·陶潜传》)李白亦有“我醉欲眠卿且去”之句,这里用其意而又有所不同,歌筵弦管,客之所乐,而醉眠忘忧,为己之所欲,两者尽可各择所好。

“容我”两字,极其婉转,暗示作者愁思无已,惟有借醉眠以了之。

这首词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个宦途并不得意的知识分子愁苦寂寞的心情。

上片写江南初夏景色,将羁旅愁怀融入景中。

下片抒发飘流之哀。

此词整体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情味,体现了清真词一贯的风格。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作者先以“社燕”自比,“年年”写出多年宦海漂泊、无处寄身的愁苦;②“且”字婉转地
写出作者寻求暂时的解脱,借酒浇愁,忘记身外的功名利禄;③“不堪听”又进一步写出江南游子听到管弦声所产生的伤感;④最后“先”“容”又是权宜之计,姑且借醉卧而眠忘记眼前烦恼。

⑤作者处处想摆脱,处处又有愁绪,曲折地表达了无法排遣的愁苦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1)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

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2)①羁旅愁思(思乡思亲)。

前两句,描写了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

②孤独寂寞。

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表达了词人孤独寂寞。

【解析】【分析】(1)起首“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二句写远景。

雨后初晴,一道断虹斜插于东南方的长江之上,在夕阳落照之下,千山万水,一片紫翠。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两句转写投宿,兼及近景,“系马短亭西”,说明客舍就在此近旁。

词人好象手握一枝调色彩笔,精心构画,于是画面上出现了红黄橙绿青蓝紫的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出现了,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也出现了“断虹远饮横江水”中的“饮”字,带有“追琢”的痕迹。

青旗、红枫,判然可见,色彩明丽。

(2)“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二句,谓词人奔走仕途,一事无成。

“浮生”语出《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词人这里借用,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

“事逐孤鸿去”,大概是说往事不可追寻,已逝之时光亦不能再返,感慨至深,故亦真挚感人。

结尾“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从时间上看,上阕写夕阳时候,提到山犹染紫;这里说“月黄昏”,则已暮色苍茫了。

其上着以“又是”二字,说明词人在外不知漂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尝尽了千愁万苦。

词的下阙抒发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⑴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