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山县一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3平行线的性质5.3.1平行线的性质导学案新版新人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 平行线的性质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利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你还记得这些判定方法分别是如何叙述的吗?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2.学习目标:
(1)能叙述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2)能运用平行线的三条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3.学习重、难点:
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及它们与平行线的判定之间的关系.
难点:性质2和性质3的推理过程的逻辑表述.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P18的内容.
(2)自学时间:8分钟.
(3)自学要求:正确画图、测量、验证、归纳.
(4)探究提纲:
①画图:画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如图1所示).
②测量: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
③分析:∠1~∠8中,哪些是同位角?它们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同位角有:∠1与∠5,∠2与∠6,∠3与∠7,∠4与∠8,相等.
④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位角有什么关系?
⑤验证:如果改变截线的位置,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⑥归纳:
a.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你发现的结论吗?
b.你还能用符号语言表述该结论吗?
2.自学:学生按探究提纲进行研讨式学习.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围绕探究提纲进行学习的情况及存在的困惑.
②差异指导:对个别学生在学法和认知有偏差时进行点拨引导.
(2)生助生:小组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展示成果,查找并纠正不正确的认识或结论.
4.强化:
(1)平行线的性质1及其几何表述.
(2)经历平行线的性质1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方法.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P19的内容.
(2)自学时间:8分钟.
(3)自学要求:阅读教材,重要的部分做好圈点,疑点处做好记号.
(4)自学参考提纲:
①与平行线的判定类似,你能由性质1推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内错角之间的关系吗?
a.结合图2,你能写出推理过程吗?
b.类比性质1,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上面的结论吗?
答案: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你还能用几何语言表述该结论吗?
②a.类似地,可以推出平行线关于同旁内角的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2,用几何语言表述为:∵a∥b,∴∠2+∠4=180°.
b.试写出用性质1推出性质3的推理过程.
c.试写出用性质2推出性质3的推理过程.
③如图3,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a.从∠1=110°,可以知道∠2是多少度吗?为什么?答案:∠2=11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从∠1=110°,可以知道∠3是多少度吗?为什么?答案:∠3=11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c.从∠1=110°,可以知道∠4是多少度吗?为什么?答案:∠4=7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④如图4,AB∥CD,AE∥CF,∠A=39°,∠C是多少度?为什么?
答案:∠C=39°.∵AB∥CD,∴∠C=∠FGB,又∵AE∥CF,∴∠A=∠FGB,∴∠A=∠C=39°.
2.自学:同学们可参照自学参考提纲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教师深入课堂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尤其是性质2和性质3的推理过程,看学生能否写出来.
②差异指导:对部分感到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引导.
(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订正.
4.强化:
(1)平行线的性质1、2、3及其几何表述.
(2)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从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就是判定;从已知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就是性质.
(3)练习:课本P20“练习”第1题和第2题.
三、评价
1.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各小组组长对本组的学习成果和困惑进行总结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成效及不足进行点评.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①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②尽量锻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几何语言.不足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配合和默契程度有待加强.
(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
一、基础巩固(60分)
1.(10分)如图,由AB∥CD可以得到(C)
A.∠1=∠2
B.∠2=∠3
C.∠1=∠4
D.∠3=∠4
第1题图第2题图
2.(10分)如图,如果AB∥CD∥EF,那么∠BAC+∠ACE+∠CEF=(C)
A.180°
B.270°
C.360°
D.540°
3.(10分)如图,一条公路两次转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那么如果第一次拐的角是76°,那么第二次拐的角是76度,根据是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10分)如图,要在公路的两侧铺设平行管道,如果公路一侧铺设的管道与纵向联通管道的角度为120°,那么,为了使管道对接,另一侧应以60°角度铺设纵向联通管道,根据是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
5.(20分)如图,已知a∥b,c、d是截线,若∠1=80°,∠5=70°,求∠2、∠3、∠4各是多少度?为什么?
解:∵a∥b,
∴∠2=∠1=8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180°-∠5=11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110°.
二、综合运用(20分)
6.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当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时,要发生折射,由于折射率相同,所以在水中平行的光线,在空气中也是平行的.如图,∠1=45°,∠2=122°,求图中其他角的度数.
解:由题意得:
∠3=∠1=45°,∠1+∠7=180°,∴∠7=180°-∠1=135°.
∴∠8=∠7=135°.
又∠4=∠2=122°,∠2+∠5=180°,∴∠5=180°-∠2=58°.
∴∠6=∠5=58°.
三、拓展延伸(20分)
7.如图,直线DE经过点A,DE∥BC,∠B=44°,∠C=57°.
(1)∠DAB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EA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3)∠BAC等于多少度?
(4)由(1)、(2)、(3)的结果,你能说明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解:(1)∵DE∥BC,
∴∠DAB=∠B=4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DE∥BC,
∴∠EAC=∠C=57°(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DAB+∠BAC+∠EAC=180°,
∴∠BAC=180°-∠DAB-∠EAC=180°-44°-57°=79°.
第3课时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去分母解方程的过程,体会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转化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
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前面我们已学习到了哪些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说明】学生很容易想到移项,去括号等方法,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1 解方程:1/7(x+14)=1/4(x+20).
【教学说明】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确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尝试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去括号,得1/7x+2=1/4x+5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3/28x.
系数化为1,得-28=x.
即x=-28.
解法二:去分母,得4(x+14)=7(x+20).
去括号,得4x+56=7x+14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84.
系数化为1,得x=-28.
问题 2 问题1中的两种解法哪一种简便些?从中你能得出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教学说明】学生很容易得出第二种解法简便些,再通过观察、交流,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归纳结论】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
2.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3 解方程1/5(x+15)=1/2x-1/3(x-7).
【教学说明】学生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来做,进一步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归纳结论】当方程中含有分母时,方程两边同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即可去掉分母.
注意:去分母时,方程两边的每一项都要乘以这个最小公倍数,不要漏乘分母为1的项;当分子是多项式,去分母时,分子要添加括号.
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问题 4 为了参加2013年威海国际铁人三项(游泳,自行车,长跑)系列赛业余组的比赛,李明针对自行车和长跑项目进行专项训练.某次训练中,李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为每分钟600米,跑步的平均速度为每分钟200米,自行车路段和长跑路段共5千米,用时15分钟.求自行车路段和长跑路段的长度.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设未知数,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求解.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熟练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解方程2113
4
24
x x
-+
-=,去分母后得到的方程是( ).
A.2(2x-1)-(1+3x)=-4
B.2(2x-1)-(1+3x)=16
C.2(2x-1)-1+3x=-16
D.2(2x-1)-[1-(-3x)]=-4
2.方程311
1
26
x x
+-
-=的解是().
A.x=-1/8
B.x=1/2
C.x=1/4
D.x=-3/8
3.当x=_______时,代数式1/3(1-2x)与代数式2/7(3x+1)的值相等.
4.解下列方程.
5.小华同学在解方程
21236
x x a
-+=-去分母时,方程的右边-2没有乘6,因而求得方程的解为x=2,试求a 的值,并正确地解方程.
6.某工厂购进了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煤5吨,实际每天少烧2吨,这批煤多烧了20天.求这批煤有多少吨?
【教学说明】
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对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加以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
【答案】 1.B
2.C
3.1/32
4.(1)x=1/5 (2)x=-16 (3)x=8 (4)x=7
(5)x=-2/5
(6)x=3
5.由题意可知:
x=2是2(2x-1)=x+a-2的解,解得a=6. 则原方程为
21236
x x a -+=-, 解得x=-4/3.
6.设这批煤有x 吨,由题意得:20.552
x x
+=- 解得:x=150. 所以这批煤有150吨.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板书设计】
1.布置作业:从教材问题“5.5”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
本节课从学生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到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应用知识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理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会求有理数的倒数;渗透化归思想,合学生初步会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通过观察、归纳、推断等方法获得数学猜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认识到学习必须循序渐进.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会求有理数有倒数.
二、难点:理解商的符号及其绝对值与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计算: (-6)÷2=
根据除法的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2=(-6)
根据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有2×(-3)=-6,所以,(-6)÷2=-3.另外,我们还知道:
(-6)×1
2=-3.
所以,(-6)÷2=(-6)×1 2.
这表明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来进行. 做一做
填空:
8÷(-2)=8×( );
6÷(-3)=6×( );
-6÷( )=-6×1 3;
-6÷( )=-6×2
3.
【答案】
12-13- 3 32
做完上述填空后,你有什么发现?
怎样计算8÷(-4)呢?根据除法的意义,这就是求一个数,使它与-4相乘得8,因为 (-2)×(-4)=8,那么8÷(-4)等于多少呢? 8×⎪
⎭⎫ ⎝⎛-41等于多少呢?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从上面的解题过程中,我们发现8÷(-4)=8×(-1
4)=-2
引导学生思考:换其他数的除法是否发现类似上面有的等式?
是否仍有除以a (a≠0)可能化为乘a 1
?
引导学生讨论,得:有理数除法法则:
(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________
a÷b=a×_____(b≠0)
(2)两数相除,同号得 _____,异号得_____,并把绝对值相________,
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都得.
【答案】
(1)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1
b
(2)正负除
零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例1. 计算:
(1)
()186-÷;
(2) 1255⎛⎫⎛⎫-÷- ⎪ ⎪⎝⎭⎝⎭; (3) 64255⎛
⎫
÷- ⎪⎝⎭.
解:()()1861863-÷=-÷=-; 12151
55522⎛⎫⎛
⎫⎛⎫⎛⎫-÷-=-⨯-= ⎪ ⎪ ⎪ ⎪⎝⎭⎝⎭⎝⎭⎝⎭ ; 6
46
53
25525410⎛⎫
⎛⎫
÷-=⨯-=- ⎪ ⎪⎝⎭⎝⎭.
例2.把下列有理数写成整数之商:
(1)-3;(2)-2.4.
解:(1)-3===(-22)÷7;
(2)-2.4===12÷(-5). 注意:本例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 例3. 化简下列分数:
(1) 12
3-
(2) 24
16--
解:(1) ()()12123123
43-=-÷=-÷=-
(2) ()()241
241624161162-=-÷-=÷=- 例4.计算:
(1);
(2) ÷×
解:(1)===;
(2) ÷×=××=.
四、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