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卷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上学期文言文试卷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文段和诗歌,完成下面练习。

清白堂①记(节选)
[宋]范仲淹
一日,命役徒芟②而辟之,中获废井。

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

乃扃③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

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文余,绠④不可竭。

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⑤白雪,咀轻冰,凛如也。

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因署其堂,曰:“清白堂”。

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

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宝元二年记。

(注释)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

②芟(shān):除草。

③扃(jiōng):关锁。

④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

⑤饵:吃。

⑥忝(tiǎn):玷污。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绠不可竭________ ②三日而后汲视________ ③悦人襟灵________
(2)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

(用“/”断三处)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4)结合《清白堂记》的相关内容,阅读王十朋的《清白堂》,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清白堂
(南宋)王十朋
钱清地古思刘宠①,泉白堂虚忆范公。

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
(注释)①钱清:在绍兴市西北。

刘宠:东汉时期任会稽太守,整治官吏,抚恤百姓,政绩卓著。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灌水之阳①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②.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③,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④,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选自柳宗元《愚溪诗序》(注释)①灌水:湘江支流,在今广西东北部,今称灌江。

阳:水的北面。

②潇水:在今湖南省道县北,因源出潇山,故称潇水。

③愚公谷: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北。

④龂(yín 银)龂然:争辩的样子。

(1)下列句子划线字释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姓是溪为冉溪。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日暮相关何处是
D.同是天涯沦落人
(2)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一处)。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3)愚溪在作者给它命名之前有两个不同的名字,请你用自己的话把它们得名的原因写在下面。

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其家世代受射。

其后四岁,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单于素闻广贤,令得李广必生致之。

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②骑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广之将兵,乏绝③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

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节选自《史记李广将军传》,有删改)(注释))络:用绳子编的网兜。

②暂:突然。

③乏绝:食用缺乏断绝、穷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单于素闻广贤/素湍绿潭
B.匈奴兵多/兵革非不坚利也
C.广之将兵/将以下骑送迎
D.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虽我之死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3)李广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析。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富贵不能淫》)(乙)陈果①,字稚硕,乡试登唐文献榜第二甲,授兵部山海关主事。

果慷慨尚气,少与阮大成②友。

大成中年流落,挈③妻子依之;及卒,果又以礼殡葬之,抚其子,择配,嫁其女。

丙申,岁大祲④,果出粟赈饥。

(选自《新安县志》,有删改)
【注释】①陈果:明代新安县人(今深圳南头南山村人)。

②阮大成:人名。

③挈(qiè):带,领着。

④岁大祲(jìn):这里指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新安县遇大旱,庄稼枯死,颗粒无收。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父命之________ ②往之女家________
③挈妻子依之________ ④及卒________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果慷慨尚气,少与阮大成友。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

B.甲文启示我们“大丈夫”要做到不因富贵、贫贱、威武而动摇。

C.孟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曾提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

D.从表达方式看,甲文是议论文,乙文是记叙文。

(4)按甲文中孟子的标准,陈果是否可以称得上“大丈夫”?请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孙亮①方食生梅,使黄门②至中藏③取蜜渍④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⑤,藏吏叩头。

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吏曰:“向求,实不敢与。

”黄门不服⑥。

亮曰:“此易知耳。

”令破鼠矢,矢里燥。

亮大笑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注释】①孙亮:孙权的儿子,很小就做了三国时东吴的皇帝。

②黄门:宦官。

③中藏:宫中仓库。

④渍:浸、蘸。

⑤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

⑥服:认罪。

(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B.向求,实不敢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此易知耳/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令破鼠矢/国破山河在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
(3)孙亮是如何判断老鼠屎是黄门刚放入蜜中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傥(tǎng)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司马光《居安思危》)(1)解释划线字意思
①苦其心志________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
③四夷俱服________ ④诚自古所希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3)甲文中能表现全文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乙文中能表现唐太宗治国之道的成语是________。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①,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②。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③焉。

舜使益掌火④,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⑤济⑥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注释)①不登:不成熟。

②中国:中原地区。

③敷治:治理。

④掌火:主管用火。

⑤瀹(yuè):疏导。

⑥济:与后文的“漯”“汝”“汉”等均为水名。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举舜而敷治________
②禽兽逃匿________
(2)尧在位时,遇到的灾害主要有哪两种?
(3)①禹采用了什么方法治水?②他最让人钦佩的是哪一点?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①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②四于心,则馁矣。

我故日,告子③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
然:宋人有闵⑤其苗之不长而揠⑥之者,芒芒然⑦归,谓其人⑧四曰:‘今日病⑨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⑩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节选自《孟子》)(注释)①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②慊:快,痛快。

③告子:名不详,可能曾受教于墨子。

④正:止。

“而勿正”即“而勿止”。

⑤闵:担心,忧愁。

⑥揠:拨。

⑦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⑧其人:指他家里的人。

⑨病:疲倦,劳累。

⑥耘:除草。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文言词语。

①丈夫之冠也 ________
②往之女家 ________
③无若宋人然 ________
④非徒无益 ________
(2)下面是两位同学关于甲、乙两段文字的讨论。

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文:(乙)文中说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至大”在(甲)文中对应的语句是什么呢?小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小文: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是仁: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是礼;________。

那么“至刚”在(甲)文中对应的语句是什么呢?
小涵:“________。


小文:(乙)文中孟子把“义”看作心内之物,还要不断地培养“义”,他讲述揠苗助长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论证________。

小涵:是的,孟子说理的特点是善用________等方法说理,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点。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②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9.文言文阅读
农夫与行者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

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行者服而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行者见而曰/见往事耳
B.今而后知耕之难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行者解衣下田/庭下如积水空明
D.喘喘焉不能作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非耕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3)行者对于农夫“数息而后一锄”的认识先后有什么变化?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关注民心,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盂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兵革之利 ________
②亲戚畔之 ________
③委而去之 ________
④兽之走圹________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一怒而天下惧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C.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D.桀、纣之失天下也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翻译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4)根据提示,用原文中语句填空。

①(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形象地描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文中“桀、纣”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句子来解释就是“________,________”。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1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安丙,字子文,广安人。

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

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

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

知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

上闻之,诏加一秩。

——节选自《宋史·安丙传》(注释)①白:禀告。

②振:通“赈”,救济。

③徙:移走,改道。

④知:做知军(知军是宋代军队长官)。

⑤籴(dí):买粮食。

⑥秩:官职级别。

(1)解释下面句画线点字。

①且焉置土石 ________ ②始一反焉 ________
③自是无水患 ________ ④上闻之 ________
(2)下列句中画线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益其所不能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又凿石徙溪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杂然相许
D.跳往助之/发常平粟振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

(4)衣、食、住、行是人们关注并解决的民生问题:愚公为家人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安丙为百姓解决缺口粮的问题。

请你为愚公或安丙的思想行为写一段50字以内的评语。

12.阅读文章,完成相关题目。

郭元振为凉州都督。

先是,凉州南北不过四百余里,吐蕃、突厥二寇频至城下,百姓苦之。

元振于南界硖石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停军,控其路要,遂拓州境一千五百里。

自是,虏不复纵。

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置屯田,尽水陆之利。

往年粟麦①斛至数千及元振为都督一缣②易数千斛,军食积数十年,牛羊被野,路不拾遗。

为凉州五年,夷夏③畏慕。

(选自《大唐新语》)【注释】①斛:hú,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解本为十斗,后米改为五斗。

②缣jiān,双世的细绢,这里作量词用,布帛四丈为一缣。

③夷夏:夷狄与华夏的并称。

古代常以之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是()
A.自是,虏不复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百姓苦之/必先苦其心志
C.虏不复纵/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D.牛羊被野/军士吏披甲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往年粟麦斛至数千及元振为都督一缣易数千斛
(3)结合选文,说郭元振被“夷夏畏慕”的原因有哪些?至少答出两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1)完,尽;打水,取水;使(人的心情)愉悦
(2)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3)我喜爱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

(4)作者在清白堂,联想到命名者范仲淹和会稽太守刘宠,赞美他们清正为民的风范;勉励自己,也告诫后继者应该秉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教化百姓。

【解析】【分析】(1)“绠不可竭”的意思是“提水没有穷尽”,“竭”的意思是“完,尽”;“三日而后汲视”的意思是“三天之后取水,看到这泉水”,“汲”的意思是“打水,取水”;“悦人襟灵”的意思是“让人心旷神怡”,“悦”在这里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人的心情)愉悦”。

(2)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眼泉水或许是雨水降落、云气蒸腾,上下醇厚,浑然一体,大概是山泽相通,在名源相互呼应吧。

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如:“予(我)”“规(榜样)”。

(4)后两句诗中的“二贤”指的是范仲淹和刘宠。

范仲淹的政绩不必说,刘宠整治官吏,抚恤百姓,政绩卓著。

最后两句诗表现作者对二人的崇敬和赞美。

同时“无愧”二字也表现作者对为政者的告诫,要像这两位贤人一样清正廉洁,严于律己,造福百姓。

选自《清白堂记》作者:范仲淹年代:北宋
故答案为:⑴① 完,尽;② 打水,取水;③ 使(人的心情)愉悦
⑵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⑶我喜爱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

⑷作者在清白堂,联想到命名者范仲淹和会稽太守刘宠,赞美他们清正为民的风范;勉励自己,也告诫后继者应该秉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教化百姓。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句子的思想感情,注意通读诗歌,把握内容,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

【附参考译文】
有一天,我命令衙役清除杂草开辟成平地,(发现)中间有一口废弃的水井。

于是立刻喊来工匠清理出井中的淤泥,观察这口井的好坏,(工匠)说:“是好泉啊。

”于是就将进口关闭,使水中杂质沉淀。

三天之后取水,看到这泉水清澈而白净,品尝井水,(味道)十分甘甜,水深有一丈多,提水没有穷尽。

酷暑的时候饮用,就像是吃白雪一样,品尝着像薄冰一样的泉水,冰冷爽口。

在寒冬时节,遇上有太阳的日子,这泉水又如同阳春三月,一片温热。

这眼泉水或许是雨水降落、云气蒸腾,上下醇厚,浑然一体,大概是山泽相通,在名源相互呼应吧。

我又邀请了嘉宾,用建溪、日铸、卧龙、龙门等地的名茶试这里的泉水,果然甘甜滋润,品尝之后,让人心旷神怡。

我喜爱它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楷模。

于是就在这里修建一座厅堂,叫“清白堂”,又在厅堂的旁边修建一座亭子,叫“清白亭”。

希望我居住在这座厅堂,登上这座亭子的时候,没有玷污它的名声。

宝元二年记载。

2.A
解析:(1)A
(2)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3)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叫作冉溪。

这溪水可以染色,拿它的这种性能来为它起名字,所以又叫它染溪。

【解析】【分析】(1)例句中的“是”是代词,这。

A.代词,这。

B.表示判断。

C.表示判断。

D.表示判断。

故选A。

(2)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我由于愚昧而犯了错误,被贬到潇水上边。

故停顿应为: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3)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细读文本,疏通文意后可知,“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介绍了得名冉溪的原因。

“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介绍了得名染溪的原因。

故答案为:⑴A;
⑵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⑶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叫作冉溪。

这溪水可以染色,拿它的这种性能来为它起名字,所以又叫它染溪。

【点评】⑴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概括作答即可。

【附参考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溪,往东流进潇水。

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叫作冉溪。

又有人说,这溪水可以染色,拿它的这种性能来为它起名字,所以又叫它染溪。

我由于愚昧而犯了错误,被贬到潇水上边。

我喜欢这条溪,沿着溪水往前走二三里,
发现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我就把家安在这里。

古代有个愚公谷,现在我的家安在这条溪边,而这条溪还没有确定的名字,当地居民还在为此争论不休,不能不给它改个名宁了,所以我把它改为愚溪。

3.D
解析:(1)D
(2)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3)①李广骁勇善战,临危不惧。

从李广被匈奴骑兵俘虏后沉着应对,最终逃脱可以看出;②李广勇敢机智。

从他被俘虏后加装死去以此麻痹匈奴兵的策略可见。

③李广为官清廉,从他得到赏赐后把赏赐分给部下可见。

④李广爱护士卒,体恤下属,对待士兵宽缓不苛。

从他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士兵还没喝到水吃上饭,李广决不喝水吃饭可见。

【解析】【分析】(1)A.素:平素,一向/白色的B.兵:士兵/兵器,武器C.将:率领,动词/将领,名词D.虽:即使/即使故选D。

(2)这句话的意思是:“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

”根据意思就可划出该句的停顿。

故正确划分为: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3)从“行十余里,广佯死”可以看出李广聪明机智,他通过装死去麻痹匈奴;从“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骑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可以看出李广被匈奴骑兵俘虏后临危不惧,骁勇善战,最终逃脱;从“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可以看出李广为官清廉;从“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可以看出李广爱护士卒,对待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

故答案为:⑴ D
⑵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⑶①李广骁勇善战,临危不惧。

从李广被匈奴骑兵俘虏后沉着应对,最终逃脱可以看出;②李广勇敢机智。

从他被俘虏后加装死去以此麻痹匈奴兵的策略可见。

③李广为官清廉,从他得到赏赐后把赏赐分给部下可见。

④李广爱护士卒,体恤下属,对待士兵宽缓不苛。

从他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士兵还没喝到水吃上饭,李广决不喝水吃饭可见。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

四年以后,李广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

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

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

”匈奴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