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实施规划
什邡市人民政府编制
目录
序言 (2)
第一部分 (2)
第一章灾区土地利用概况 (2)
一、灾区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2)
二、地震灾害影响 (6)
第二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10)
一、规划目标 (10)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12)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 (12)
第三章重建用地规模与安排 (14)
一、过渡性安置用地 (14)
二、永久性用地 (15)
第四章各类重建用地的总体布局 (17)
一、城镇用地 (17)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18)
三、工矿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19)
第五章土地整理复垦计划 (21)
一、土地整理复垦总体要求 (21)
二、土地整理复垦总体安排 (21)
三、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2)
第六章规划保障政策措施 (23)
一、灾后土地政策 (23)
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用地指标,加快灾后重建 (23)
三、简化审批程序,引导资金使用,加大对重建和生产的支持 (24)
第二部分 (25)
《什邡市灾后重建土地利用实施规划》说明 (25)
一、灾后重建用地的需求测算 (25)
二、什邡市灾后重建用地布局说明 (26)
三、关于土地整理复垦安排 (29)
序言
为了保障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有力有序的展开,保障灾区重建的各项用地需求,统筹灾区各类各业用地的安排,尽快恢复灾区群众正常的生活、生产条件,促进灾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制定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

第一部分
第一章灾区土地利用概况
一、灾区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一)、灾区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
什邡市全市地质背景十分复杂和独特,以结晶基底为主体,其前沿由于推覆冲断带的发育,古生代地层多被断失,中新生代地层发育较好。

什邡市位于四川心腹地带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境域跨东西宽9.5—22公里,南北长65.5公里,两端大,中腰小,狭长呈玉如意状。

全市幅员面积862.017平方公里,其中平坝356平方公里,浅丘11平方公里,山区496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依次为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坝。

坝丘区海拔500—750米,山区海拔750—4989米,市域海拔极差达4489米。

2、气候条件
什邡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属亚热带温热季风气候区,气温自东南向西北随地势升高而逐渐降低。

区内多年极端最高气温35.9℃,极端最低气温-5.3℃。

年降水量520—1220mm,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具有冬春两季雨量少、夏秋两季暴雨频繁的降雨特征。

总的来看,平坝与山区气候特征差异较大。

坝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四季分明。

山区冬长、夏短、雨水多,湿度大,盛夏多暴雨、山洪,无霜
期短,降雪多,立体气候特征明显。

3、水资源
什邡属于都江堰自流灌溉区,水力资源丰富。

什邡市的水源主要由石亭江来水、湔江、鸭子河过境水,都江堰的人民渠、红岩渠引水,以及辖区内的地下水组成。

什邡市拥有较为丰富的水利资源:(1)地表水资源丰富。

多年来,平均每年自产地表水量7.5亿立方米,过境水量每年达7.48亿立方米,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为每年21.20亿立方米。

(2)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分布不均。

天然资源为每年4.53亿立方米,开采资源为每年2.74亿立方米,平原区储存资源为每年4.24亿立方米,石亭江、鸭子河、小石河等傍河地段开采激发补给量为每年0.61亿立方米。

(3)地下水现开采量为9354.67万立方米。

开采潜力指数为2.93>1.2,尚具开发潜力。

4、土地资源
依据什邡市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表,全市总面积86201.6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73022.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71%;建设用地面积7411.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0%,未利用地面积5767.7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

5、矿产、能源资源
什邡市辖区内属于杨子成矿区、川中成矿区及龙门山、大巴山成矿亚区,属成矿条件较好的区段,资源储量较为丰富,是川西平原矿产品供给基地和潜在优势区之一。

现已探明的矿产种类12种,矿床24个。

区内矿产主要有:(1)能源型矿产:煤、天然气、煤层气、石油、油页岩、泥炭、地热等7种:(2)黑色金属矿:磁铁矿、菱铁矿等2种;(3)有色金属矿产:铜、铅、锌、铝土矿等4种;
(4)非金属矿产:磷、蛇纹岩等;(5)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石棉、石灰岩、粘土、石英岩、花岗岩、砂岩、白云岩、砖瓦用页岩、砂砾石等:(6)水资源:饮用矿皋冰二地下水等。

全市水能蕴藏量58.19万千瓦(包括岷江正流21.4万千瓦),可开发量22.?7万千瓦,是成都市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6、森林资源
什邡市林地面积占全部幅员面积的45.5%,森林覆盖率为47.4%,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是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保护区。

林木树种资源达76科388种,其中乔木187种,灌木120种,藤本61种,竹类20种,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有价值的树种资源有银杏、黄柏、杜仲、厚朴、野生猕猴桃等14种。

7、动、植物资源
什邡地形复杂,相对高差达4000米以上,动植物种类繁多。

据生物研究部门考察,四川有植物上万种,其中木本植物三千余种,什邡约占百分之四十以上。

分布在境内的植物,主要为东亚成份和东南亚成份,也兼有太平洋和地中海成份。

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多种植物各成群落,形成明显的自然分布带,即:平坝竹林及路、渠植树、低山灌杂木分布带、次生落叶阔叶林、杉木混交林带、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草甸、高山荒漠。

境内有木本植物103科800余种,花卉植物45科110余种、竹类5种,孑遗和珍稀植物有:珙桐、银杏、铁杉、红豆杉、云杉、杜鹃、茶花等。

什邡市的野生动物资源在四川和全国居重要地位,属卧龙保护区范围,林区内野生动物多达300余种,其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动物60余种,珍稀动物还有:牛羚、苏门羚(野驴)、鹿、麝、金钱豹、大蟒蛇、细甲鲤鱼、绶带、桐花凤等。

8、旅游资源
什邡市旅游资源特色突出、类型多样、自然人文景观内涵丰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素有“川西明珠”的美誉,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重点旅游开发区。

额已批准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蓥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核心部分)1
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什邡市),市级历史文化名镇1座(蓥华);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龙居寺、慧剑寺)、德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罗汉寺、什邡烈士陵园、战国船棺墓葬群、大碑汉墓群、大王庙、红白烈士陵园)、什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李冰陵)。

省级森林公园2处(通溪河森林公园、天鹅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其它人文景点和自然景点80处,工农产业旅游资源12处。

其中自然景点主要包括蓥华顶、金莲池、麻柳坪、峡马口、通溪河森林公园、石门洞景区、冰川漂砾地质遗迹、飞来峰溶洞群等。

人文景点有“西川佛都”罗汉寺及蓥华寺、佛光寺、钟鼎寺等多处佛教寺庙,蜀王消夏行宫龙居寺、李冰陵园及升仙台、古瀑口等历史名胜古迹。

9、自然灾害
什邡市横跨川西平原和龙门山区,由于复杂的地质构造条件各特殊的山地气候,什邡市地质环境较为脆弱。

属四川省地质灾害易发区之一。

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潜在不稳定斜坡等。

主要分布在红白、蓥华、八角、洛水、湔氐5镇。

2008年5月12号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什邡市灾情极为严重,为地震重灾区。

(二)、灾区社会经济概况
1、人口状况分析
2007年,全市辖14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24个村,45个居民委员会,1908个村民小组。

人口密度498人/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43.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08万人,占总人口的21.08%。

2、经济状况分析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27.3亿元,人均3万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2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2.1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9亿元,增长11.0%;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8%、67.0%、20.2%,三次产业拉动经济分别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1、10.07、3.02个百分点。

一、二、三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2.5:64.0:23.5
调整为2007年的12.0:64.5;23.5,二产业上升0.5个百分点,一产业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3.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亿元,财政总收入28.7亿元,农村居民纯收入5062元。

2007年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表
二、地震灾害影响
汶川大地震造成什邡市超过500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9亿元,其中房屋受灾损失达461亿元,居民财产损失达48亿元,固定资
产(不含房屋)损失达61亿元,存货(工业、商业)损失达52.6亿元,基础设施损失达155.2亿元(交通47亿元,市政道路、公交、园林等26.4亿元,水利、电力设施15亿元,光纤通信设施6.8亿元,铁路50亿元,其他公共设施10亿元),旅游设施损失达25亿元,农业经济损失达45.2亿元,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达41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500亿元;导致41.2万人受灾,7万多人无家可归,31万间房屋倒塌,61万间房屋损毁;同时造成48所中小学垮塌。

另外此次地震几乎给山区以毁灭性的打击,造成山区企业全部停产,6个大中型企业受到毁灭性破坏;同时旅游业也受到严重的破坏,致使60多家宾馆、800多家农家乐、6个旅游景区损毁;同时山区的基础设施破坏也较为严重。

灾后由于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也较为严重,如泥石流、崩塌、滑坡、堰塞湖等带来的危害也严重的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共造成全市1043425间房屋受灾,共计面积为1543.43万平方米,受影响人口达4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42亿元。

全市受灾人口为41.2万人,在恢复期上级主管部门给我市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共2104公顷。

三、灾区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一)、灾毁土地的数量、分布及损毁情况
1、农用地损毁情况
地震前,什邡市全市耕地为23746公顷。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农用地受损相当严重,受灾总面积超过50000公顷。

其中全市受灾耕地总面积为98313亩,折合为6554.2公顷,其中可恢复耕地面积94533.5亩,折合为6302.23公顷,灭失耕地面积为3779.5亩,折合为251.97公顷。

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农用地损毁情况表
单位:亩
2、建设用地损毁情况
5月12号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什邡全市域受灾建设用地总面积为51255亩(约3417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损毁为1010亩(约67.33公顷),建制镇损毁为8473亩(约564.85公顷),农村居民点损毁为34484亩(约2299公顷),独立工矿损毁为3739亩(约249.26公颂),其它建设用地为3549亩(约236.6公顷)。

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建设用地损毁情况表
单位:亩
(二)、灾区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1、灾区土地利用现状
据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统计资料,什邡市土地总面积为86201.6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为73022.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71%;建设用地总面积7706.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94%;未利用土地5767.7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6.69%。

全市农用地中,耕地面积23746.0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7.55%,其中基本农田面积20153公顷。

2、面临的形势
(1)、耕地保有量的目标难以完成
汶川大地震后,什邡市域大量耕地被破坏,破坏总量达8554.2公顷,耕地灭失251.97公顷,因此耕地保有量目标很难继续实行。

(2)、基本农田损毁严重,急需核减调查
什邡市大量被破坏的耕地中,基本农田所占比例高达88.7%,因此灾区急需对全市域的基本农田重新调查核减。

(3)、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方式很难适应灾区实际工作需要
传统土地规划是建立在五级垂直体系之上,在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上,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指标层层分摊办法,既没有考虑区域特点,没有考虑耕地质量好坏,坡度大小,机械地强调现有基本农田保护率,这样就造成了山区、平原一刀切,忽视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规划编制原则。

特别又像本次大灾,必须摆脱传统的管理方式。

如果机械的按照建设用地年度计划的管理方式,对于灾区重建将会形成一个桎梏。

所以对于象什邡市这样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经济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有较大的增加,用地供需之间及各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本次规划将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4)、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城乡土地利用结构是由城乡用地的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组成。

数量结构主要是指城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比例关系,是从定量角度研究城乡用地发展问题的主要工具。

空间结构是指城乡用地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从定位角度研究城乡用地发展的主要工具。

因此也可以说城乡用地结构是一个区域内产业圈层结构和功能分区在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反映。

灾区过去多年形成的土地利用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灾后灾区区域经济的重构首先会反映到土地利用上来,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引起土地生态环境走向恶化,须引起管理部门的注意。

(5)、机遇与挑战并存
综上,什邡市土地利用与管理在灾后面临的基本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任务更加艰巨。

必须抓住机遇,全面落实土地治本之策,强化土地集中统一管理,改革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土地法制建设,从根本上尽快扭转人多地少、耕地减少的严重失衡趋势,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高效、合理、持续利用。

第二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规划目标
(一)、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1、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性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城镇向中心城区集中,集约发展;工业集中布局,规模发展;商贸向物流中心集中,多元发展”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用地的综合效益。

2、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为总体目
标。

以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通过内涵挖掘与外延扩大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取得较大成效;实施土地利用用途管制;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

(二)、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1、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根据上级国土管理部门下达给我市灾后重建城镇、农村住宅、基础设施及独立工矿新增建用地指标共2104公顷,进行布局。

2、灾毁土地整理复垦目标
汶川大地震致使什邡市受灾耕地面积98313亩(约6554.2公顷),其中可整理复垦的耕地面积94533.5亩(约6302.23公顷)。

同时造成建设用地损毁51255亩(约3417公顷),其中在近三年内可复垦建设用地18773.2亩(约1251.5公顷)。

3、用地效益和集约利用目标
土地利用效益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规划期末土地效益和土地集约利用目标如下:
●土地利用率达到93%以上;
●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提高2倍以上;
●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每公顷大于1200万元;
●居住用地容积率大于2.0,绿化覆盖率超过40%;
●商业用地符合最高最佳使用原则。

4、生态目标
2008——2010年,生态退耕1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5%。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一)、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的范围为什邡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为862.017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三年(2008年--2010年),展望到2015年。

规划期内以保障恢复重建为主,做好恢复群众正常生活和生产的用地安排,统筹安排过渡性安置用地;同时搞好受灾耕地、废弃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临时用地的整理复垦。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灾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的土地,在各业和时空上所做出的一种长期性、战略性的计划和安排,它不仅受土地的自然条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如何结合这些因素对建设用地在时空上的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始终是规划的一个核心内容。

这不仅直接关系到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也会影响到整个灾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预测过程必须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

本次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全面统筹,科学规划,把保障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用地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严格保护耕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同时亦必须要以科学评估为基础,采取专家指导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吸收各方面特别是灾区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意见;远期与近期相结合,区分缓急,突出重点,统筹时序;要加强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注重衔接。

另外就是将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灾后恢复重建为机遇,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加强灾毁土地复垦,为灾区建设美好新家园提供土地资源保障,促进灾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同时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立足灾区土地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基本需求,在坚持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预测建设用地的需求,确保建设用地能够满
足灾区近期恢复重建和远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很好地协调耕地保护、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用地三者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同时,根据各产业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理性确定建设用地内部结构,并与相关规划相衔接,对建设用地进行合理布局。

(二)规划原则
1、基础数据的可靠性原则
预测过程中,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均来自地方相关部门并得到认可。

并且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分析检验,对资料的统计指标口径、统计时间、指标核算方法、价格的计算、计算单位等逐项进行了复查,并做出了必要的调整和统一,对于历史资料残缺不全之处,也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加以补全了,这样保证了预测数据的可靠性。

2、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优先保障灾区人民生活和生产恢复的用地,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与产业用地。

同时在作城乡用地布局考虑时,必须坚持以地质、地灾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为基础,科学安排用地规模和布局。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坚持区域和城乡统筹,保护环境资源以及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建设用地预测是研究建设用地总的变化趋势和具体的数量变化,从而为更好的利用土地,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因此必须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只有通过定性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必然联系,才能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但要实质把握精确,就要通过定量分析确定量的概念。

因此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是进行建设用地预测的重要原则。

4、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原则
灾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既是一种长期性也是短期性的计划和安排。

本次规划为8年,近期(2008—2010)为恢复发展期,远期(2011—2015)为发展提高期,因此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建设用地预测必须要兼顾短期与长期,既要坚持从保障灾区
人民长远生计出发,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又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实际需求,确保建设用地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5、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是建设用地预测应坚持的原则之一。

所谓宏观分析,是指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的宏观整体性而言的,在这里是指以德阳市和什邡市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的;而微观分析是指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以和建设用地有关的局部小范围因素为对象的。

只有把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结合起来考虑其变化才能准确的进行预测。

6、坚持以地质、地灾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为基础,科学安排用地规模和布局。

第三章重建用地规模与安排
什邡市灾后重建用地的总规模为2704公顷。

主要包括过渡性安置用地600公顷和永久性用地2104公顷。

一、过渡性安置用地
根据需要安置的人口和户数以及安置用地标准确定。

什邡市灾后过渡安置用地测算表
单位:公顷
注:1、以县为单位统计安置户数和用地面积;
2、户均安置用地标准为:40平方米/户;
3、安置用地标准包含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安置点周边道路交通用地等部分
4、计算方法:安置用地规模=需安置户数*40平方米/户
5、就地安置仅指本县安置的本辖区受灾人口;转移安置户指安置本县辖区以外的受灾人口
二、永久性用地
全市灾后重建规划城镇村建设用地规模主要按照人均规模进行测算。

城市及乡镇内存在危险隐患的公用建筑(如学校、医院等)需异地重建用地,地质危险区的人员需安置在城镇,近三年城镇建设的发展所需用地,为加强灾后重建发展灾区经济所需产业用地,为增强抗灾能力所需基础设施用地。

(一)、城镇用地规模
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下达给我市城镇建设用地共996公顷,结合全市城镇恢复建设用地情况,确定城市用地879.33公顷,乡镇建设用地116.67公顷。

城区和乡镇建成区范围及面积依据我市规划和建设局在“5.12”汶川地震间上报省建设厅的材料。

什邡市城镇现状及灾后建设用地需求表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农村居民点用地在汶川大地震中也受到严重的破坏,为了恢复农村居民点的重建工作并进行测算,其灾后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总规模为544公顷。

(三)、工矿及基础设施、其他用地规模
什邡市基础设施和工矿地特别是山区城镇在汶川大地震中受到严重的破坏,恢复和增强抗震救灾能力需要新增建设用地,按上级下达指标564公顷进行分解。

什邡市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及独立工矿用地规划统计表
单位:公顷
第四章各类重建用地的总体布局
一、城镇用地
针对什邡城镇化的特征和问题,根据什邡市村镇体系规划对市域城镇体系的布局要求和什邡区的具体情况,什邡市确定的城镇化战略为:要下决心突出解决什邡市城镇分布密集、规模偏小、经济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弱小的问题。

进一步加强城镇统筹规划,把城镇布局与经济发展区域布局、人口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规模结构合理、职能各具特色、空间布局协调的城镇体系。

同时根据什邡人口预测、城镇化水平,结合城镇发展现状和城市发展潜力,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城镇交通为纽带,重点建制镇为依托,各经济区功能互补,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

即预期全市到2020年将形成以成青路、广青路、广岳路以及拟建的成绵复线为轴线,并以什邡城区中心,以洛水、师古、马井为重点的城镇,面、线、组团结合的城镇体系格局。

届时将形成“一中心”、“两轴线”、“四片区”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到2010年,布局方案拟定中心城区易地城市建设用地879.33公顷;洛水易地城镇建设用地约10公顷;师古镇易地城镇建设用地10公顷;马井易地城镇建设用地10公顷,其它一般乡镇见下表。

什邡市灾后重建城镇用地表(2008年-2010年)
单位:公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