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单元检测: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似”
杨铸
与西洋绘画一度发展到极致的科学写实精神不同,中国古代绘画开辟的是一条具象写意的创作道路。

所谓具象写意,非严格写实,亦非纯粹表现;不离物象,又不拘于物象;“造化”与“心源”化合为一,了无痕迹。

一个“似”字,其中潜存着理清中国古代绘画具象写意传统的重要线索。

古代绘画理论言“似”,主旨乃是在标示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

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

“似”之本义即想象、近似。

宋代以前,绘画的题材一直“以人物居先”。

画人物,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似”。

在这里,“似”被理解为绘画的恒常追求。

宋代以后,山水画、花鸟画繁盛,“似”的意识则一直不断延展,有新变,但并未遭到过彻底的颠覆。

讲“似”,意味着绘画作品不是绝对独立自足的;讲“似”,强调了绘画作品需要以外在世界作为自身的基本参照系统;讲“似”,引导着画家超越对抗关系而去追求与外在世界的一致。

另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具体界定和阐发,准确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

肯定绘画要“似”,并不等于倡导极端的写实。

在人物画占据中心位置的阶段,借着“传神”目标的确立,古代绘画理论适度地拉开了“似”同完全写实之间的距离。

谢赫称“画有六法”,居首者为“气韵生动”,而联系人物画的艺术实践可知,所谓“气韵生动”,强调的就是“传神”。

由强调“传神”延伸到理分“神似”与“形似”,再延伸到重“神似”而轻“形似”,这一历程带给中国古代绘画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严格写实的艺术超越。

到山水画兴盛以后,古代绘画理论与时俱进,对“似”的阐发又出现了重要的衍变。

新变之一是推重“神似”的范围,由人物扩展到了山水景物。

所谓“物”之“神”,并非纯粹的客观存在,实乃画家对山水草木之生机天趣与文化底蕴的艺术掌握,是物理与人情的统一,自然与艺术的统一。

显然,这种为“物”“传神”的要求本身,即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写实与写意两极,均衡地融为了一体。

新变之二是“不似之似”意识的确立。

伴随着大写意技法的孕育和发展,明清之际一些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在继续贬抑“形似”的同时,高张起了“不似之似”的理论旗帜。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自身的艺术形象体系,并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统一,故曰“不似”。

“不似”者,乃“形”“不似”,是对写意趋向的首肯,对执著于“形似”的极端写实艺术道路的否定或超越。

这“不似”,绝非造型能力低下,而是一种艺术自觉的标志。

同时,中国古代绘画创作又始终坚定不移地将追求同外在世界的深层一致,设定为终极的艺术目标,故曰“似”。

“似”者,乃“神”之“似”,理之“似”,自然之“似”,艺术之“似”,既是对具象方式的固守,更是对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的简明表述。

“不似之似”,可以说是对“似”的最为切当的解释和说明,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与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和揭示。

中国古代绘画为创造“不似之似”的具象与写意的形象体系,开辟了一条个性化的艺术道路。

在这里,师法自然与抒写性灵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

古代画家极为重视对外在世界的接触、观察、把握,视其为作画的前提条件。

对于古代画家来说,用以审视的“目”,固然不可忽视;用以感受的“心”,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以心灵去师法自然,将心灵与自然化合为一,这样重新熔铸而创造出的绘画形象体系,既保留着自然的大体形貌,又艺术地超越了细节的精确一致,正所谓“不似之似”。

(节选自2010年第1期《文史知识》) 1.下列对“不似之似”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似”是绘画的恒常追求,指所绘人物、花鸟等与客观实际相像。

B.“不似”是指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统一。

C.“不似之似”是指绘画作品有像有不像,是造型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

D.“不似之似”是既“形似”又“神似”,是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绘画强调具象与写意,而西洋绘画则追求科学与写实。

B.我国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界定和阐发,既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又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

C.我国古代绘画中“似”的意识一直不断延展,却并未遭到彻底的颠覆,例如:人物画强调神似,而花鸟画、山水画则只求形似。

D.“不似之似”,是对“似”的最为恰当的解释,是对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具象写意”的绘画传统指的是:既不离物象,又不拘泥于物象;既不写实,也不纯粹表现心灵感受。

B.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存在三种情形:一曰“似”,二曰“不似”,三曰“不似之似”。

C.对于画家来说,用心灵感受与用眼睛观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D.“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说的是北宋画家文同画竹子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这说明绘画并不一定要师法自然,而完全可以想象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也。

父滂,为汉司徒。

当时诸公子多越法度,而涣清静,举动必以礼。

郡命为功曹,郡中奸吏皆自引.去。

后辟公府,举高第,迁侍御史。

除谯令,不就。

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

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

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

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

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

”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

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

且涣他日
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

布诛,涣得归太祖。

拜为沛南部都尉。

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

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
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

”太祖从之,百姓大悦。

迁为梁相。

涣每敕诸县:“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

常谈曰‘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
斟酌之间耳。

方今虽扰攘,难以礼化,然在吾所以为之。

”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

以病去官,百姓思之。

后征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

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皦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魏国初建,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

涣言于太祖曰:“今天下大难已除,文武并用,长久之道也。

以为可大收篇籍,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使海内斐然向风,则远人不服可以文德来之。

”太祖善其言。

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一》)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郡中奸吏皆自引.去引:辞职
B.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诚:确实
C.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卒:通“猝”,突然
D.务存.鳏寡高年存:关心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涣言行“必以礼”的一组是(3分)()
①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
②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③明先圣之教,以易民视听
④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⑤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
⑥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A.②④⑤B.③④⑥
C.①②⑥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涣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

B.吕布得到袁涣之后,想让袁涣写信痛骂侮辱刘备,袁涣坚决不同意,即便以死相威胁,也决不妥协,还以理说服吕布。

C.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利,不炫耀自己邀取功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了曹操的器重。

D.袁涣做官谨慎小心,考虑成熟了才去实行,外表看着温和柔弱,但是内心却颇能决断。

因病去官,百姓依然念念不忘。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8.“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生动形象,试作分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诗文中空缺的部分。

(1)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_______。

(2)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才高于世,____________________。

常从容淡静,__________________。

(4)武谓惠等:“____________,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5)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6)顾吾念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以
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失败英雄”梁从诫
汪永晨
梁从诫先生领导创建了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自1993年成立以来,“自然之友”开展了许许多多环保方面的重大行动。

我曾亲耳听过梁先生的这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

当时,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注]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我曾拉梁先生和我一起去过我的环保启蒙地江苏省睢宁县大余小学。

这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学校开展爱鸟活动的一所农村小学。

那所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用绘画、唱歌、跳舞等形式,在田间河边开展课外活动,表达人类对小鸟的热爱。

那次,年近70岁的梁先生在小学参加农村孩子的爱鸟活动,那活泼劲儿和孩子们不分高低。

至今我脑子里还有着返璞归真的梁先生,如同孩子般在农村小学的操场上和孩子们一起跑跑跳跳的情形。

作为国家环保局的“环境使者”,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去过三峡。

我们站在黄柏河边,这是当地人认为治理得不错的河,所以请我们这些环保使者来看。

对那治理过的河水还有质疑的作家徐刚蹲在江边捞起一把水草,再站起来时,眉头皱起来,鼻子和嘴也都挤在了一起。

梁先生也不客气地对陪着我们的环保局干部表达了他的态度:人的认识当然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20年前,在黄柏河还能见底的那个年代,要人们认识到水库将对邻近水域带来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也许不够现实。

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在黄柏河已经开始由绿变黑的时候,在论证中还把“对水污染的影响”列为“影响较小,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减小危害”的一类,甚至时至今日,还在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就很难说是实事求是的了。

那次三峡归来,在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环保使者的年会上,梁先生送给我一本杂志,上面有他写的文章,表述自己对长江污染应如何面对的见解。

那篇文章中梁先生这样写道:“江水轻拍船舷,船在微微晃动。

舟上有人难眠。

遥想当年,李白遇赦,从奉节东下,一路神采飞扬,留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不朽诗句。

寥寥数字,向我们透露了一千多年前三峡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出没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消息。

令人面对两岸濯濯童山,峡中滔滔黄水,李白诗中景色,已无法想象;森林与猴子什么年代起从这里消失,也不可考。

若诗仙再世,与我辈同行,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留给后人?历史的冷眼将始终注视着三峡,注视着长江,注视着我们!”
我和梁先生曾一起参加一个美国高层代表团到华访问的工作午餐。

梁先生向美国官员讲起他和克林顿的见面,讲起他当时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

克林顿饶有兴致地问:“这种金丝猴的数量还有多少?”“不足1 200只。

而且据我们所知,这是灵长类中除了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

”“哦,那是我的表亲!”当时,在座的人都笑了。

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想起他说的“不足1 200只”,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我刚刚出版的新书《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人》中,第一位“野人”就是梁先生。

在我写梁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这些年来,梁先生的演讲,直接、间接的听众不知有没有人统计过;坐在台下、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最多一次有多少人,我也不知道,可最少的一次有多少,梁先生亲口告诉过我,5个。

那是在某国家机关。

我问梁先生,那你讲了吗?他告诉我,当然不能放弃,我还像是下面坐着成千上万的听众那样给那5个人讲了
中国民间组织的环保历程。

梁先生告诉他们: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专家的事情,如果我们作为普通的公民,不参与、不支持、不关注环境保护,仅靠政府和专家,任何国家都是不可能把环境治理好的。

梁先生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

他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

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

梁先生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

在这本书写梁先生的章节中,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问过梁先生,但我想我的这个假设:为‘表亲’奔走,是这辈子要一直奔下去了,是不是就是出于从父辈那里得到的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梁先生您不会反对吧!(有删节)注梁从诫的祖父是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思想家梁启超,父亲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母亲是著名作家、建筑学家林徽因。

(1)下列对这篇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梁先生遥想李白当年沿江而下的景象,是为了将长江两岸曾经草木丰茂、野生动物出没的生态环境与现在的童山黄水作对比,表达了对三峡环境破坏严重的忧虑。

B.站在黄柏河边,梁先生毫不客气地表达了他对于三峡工程的否定,他认为说三峡水库污染“问题不大”,并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C.梁从诫曾将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是因为它是灵长类中除了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今天想起梁先生当时的介绍,好像刚明白梁先生当时的用心——我们都是濒危动物,金丝猴和保护金丝猴的人。

D.从作家徐刚捞起水草时的神情来看,黄柏河并没有治理好,但当地环保官员却认为治理得不错;梁先生在某国家机关做讲座,却只有五位听众,这都说明政府部门对环保工作不重视。

E.本文通过对“失败英雄”梁从诫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环保斗士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吁、不计得失、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2)这篇传记的题目“‘失败英雄’梁从诫”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从诫说:“或许,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

突然有一天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

”这个比喻有什么深意?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请你从“继承”“信念”“责任感”三个方面中任选一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赤壁赋》,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
....,可不要开小差,否则,愧对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大文豪——苏轼。

B.“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
..止.。

C.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
....,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D.抗战开始不久,土匪司令王老虎就向日寇暗送秋波
....,后来干脆卖身投靠,成了日寇的忠实走狗。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来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全文不仅有对赵奢、赵括、李牧等人的描写,还成功塑造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个历史人物的形象。

B.从《苏武传》全文来看,苏武全然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和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C.张衡虽然才华高于世人,但并不骄傲自大,总是举止稳重宁静,神态淡泊,不喜欢和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

D.这些传记中的主人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都令后人景仰或追慕。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俗语也叫俗话、常言等,是汉语语汇中广泛流传于大众中的一种定型语句。

____________,而且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在汉语语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俗语具有鲜明的特点,它生动形象、言简意赅、风趣幽默,常常会带来一语惊四座的效果,____________,因此深受大众的喜爱,在各类文艺作品中也十分常见。

____________,可以丰富自身的语汇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________________,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从而使文章或谈吐更为丰富和生动。

①学习和掌握俗语
②它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口语性
③准确恰当地运用俗语
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A.②③④①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D.③④①②
15.将下面三个句子改写成一个语意连贯的长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

(6分)
①春运期间,临时加开的旅客列车,以其低廉的票价深受众多学生,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欢迎。

②临时旅客列车晚点问题,让急于返乡过年的旅客备感头疼。

③在今年春运中,南昌铁路局通过制定旅客列车晚点应急预案,破解了春运临时旅客列车晚点的难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仿照下面诗歌另写一节诗。

要求:另选对象,修辞手法相同,句式相近。

(5分) 眼睛很宽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装下整个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又很苛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容不得一粒沙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我们的生命中令人惊喜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心情郁闷后的意外发现,愉悦快乐时的意外体验;平淡生活的意外反思,成功时刻的意外领悟;人际交往的意外提醒,处身自然的意外警示……
请以“享受生命中的惊喜”为题,写一篇作文。

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议论,阐明观点。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1.D[A、B两项所说的是通常意义的“似”与“不似”。

C项“是造型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错。

]
2.C[“花鸟画、山水画只求形似”错。

]
3.B[A项“不写实”的说法错,原文强调的是“非严格写实”。

C项“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错,原文说“用以感受的‘心’,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D项文同成功的例子是“不似之似”的典范。

]
4.B[诚:如果,假如。

]
5.B[①为刘备的行为,⑤表现的是袁涣清廉不贪财。

]
6.A[“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所言过重,与事实不符。

]
7.(1)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探问,袁涣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

(2)我听说只有德行可以用来羞辱别人,没听说用污言秽语来羞辱别人的。

(3)治理政事要崇尚教育引导,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后再去实行。

参考译文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

父亲叫袁滂,担任东汉司徒。

当时贵族公子们大多不守法度,而只有袁涣清和沉静,行为举止一定遵循礼制。

郡守任命袁涣担任功曹之职,郡中那些奸滑的小吏都自动辞职离去。

后来又被举荐给公府,在官吏考核中获得较高的等级,升任为侍御史。

授官谯县县令,未去上任。

刘备任豫州牧时,推荐袁涣为秀才。

后来袁涣避难于江淮之间,被袁术任用。

袁术每次向袁涣咨询探问,袁涣总是正气凛然地论述自己的主张,袁术辩驳不过,但是仍然敬重他,不敢不对他以礼相待。

不久,吕布在阜陵攻打袁术,袁涣随袁术一起迎战,结果又被吕布拘留。

吕布当初与刘备和睦亲近,后来有了矛盾。

吕布想让袁涣写信去责骂羞辱刘备,袁涣认为不能这样做,吕布多次强迫他,他都没答应。

吕布大怒,用兵器来胁迫袁涣说:“做这件事就能活,不做这件事就死。

”袁涣脸色丝毫没有改变,笑着对吕布说:“我听说只有德行可以用来羞辱别人,没听说用污言秽语来羞辱别人的。

假使他本来就是个君子,将不会以将军你的话为耻辱,假如他是个小人,将用你的话回复你,那么受辱的是你而不是他。

再说我先前侍奉刘将军,就像今天侍奉你一样,假如有一天我离开这里,再来痛骂将军,行吗?”吕布自感惭愧而作罢。

吕布被杀,袁涣得以归顺太祖。

(太祖)任命他做沛南部都尉。

当时刚刚招募百姓去开垦荒地,百姓都不愿意,纷纷逃离。

袁涣对太祖说:“百姓安于故土,不愿轻易迁移,千万不能突然让他们离开故土。

做事容易是因为顺应他们的心意,做事困难是因为违背他们的心意。

应该顺着他们的心意,愿意去垦荒的就让他们去,不愿意去的不可勉强。

”太祖采纳了他的意见,百姓非常高兴。

(后来)袁涣升任梁相,袁涣常常晓谕各县县令:“一定要关心鳏夫、寡妇、年长之人、表彰表现出众的孝子和有贞节的妇女。

常言说:‘世道太平则礼节周详,世道混乱则礼节简缺’,全在个人的考虑掌握罢了。

现今世道虽然纷扰混乱,难以推广礼制教化,但是关键就看我们如何去做。

”治理政事要崇尚教育引导,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后再去实行,外表温和而内心果断。

因为生病离开官任,百姓想念他。

后来被征召为谏议大夫、丞相军祭酒。

他前后得到的赐物很多,但他都分发给别人,家中没有什么积蓄,始终不问自己的家产,缺什么就从别人那里取用,不愿意做出清白的姿态,但当时的人都钦服他的清廉。

魏国刚刚建立时,(袁涣)任郎中令,承担御史大夫的职责。

袁涣对太祖说:“现在国家的大难已经消除,文治武功同时并用,才是(巩固政权的)长久的策略。

(我)认为应该大量收集文章著作,彰明先圣的教诲,来改变老百姓的教化环境,让天下的老百姓闻风归附,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用文治教化来使他们归附。

”太祖很赞赏他的话。

当时有传说刘备已死,群臣都拍手庆贺;袁涣因为自己曾经被刘备举荐为吏,独自不表庆贺。

他为官几年后去世,太祖还为他流下了眼泪。

8.“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

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