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国民收入总量主要有以下五个指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应国民收入总量主要有以下五个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人(P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在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
1、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用生产物品和服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2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用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价值。

实际GDP = 名义GDP / GDP价格指数Χ100%
(GDP价格指数又称GDP平减指数、GDP压缩指数、GDP紧缩指数、GDP折算指数)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国民收入总量的指标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这两个指标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总量。

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地域性概念,后者是国民性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是一年内)一个国家境内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总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是一年内)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总价值。

GNP=GDP-外国人在本国的收入+本国人在外国的收入;GDP-折旧=NDP;NDP-间接税= NI;PI= NI-公司所得税和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金+转移支付+其他利息收入;PDI=PI-个人纳税。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局限性:没有反映闲暇状况,没有反映分配状况,没有反映污染程度,没有测度出完全的福利状况,但是测度了一般物质福利。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在三部门经济中,把政府部门引入经济模型,政府的经济活动表现在: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是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也可以从支出和收入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方面,从支出的角度看,国民收入就等于消费加投资再加上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转化为居民的消费中,即Y=C+I+G。

另一方面,从收入的角度看,由于存在政府活动,家庭的总收入只有在交完税以后才能用于消费或储蓄,因此,国民收入总等于消费加储蓄再加上税收,即Y=C+S+T。

由于,C+I+G=Y=C+S+T,就有I+G=S+T,或I= S+(T-G)。

S是居民储蓄,(T-G)是政府储蓄,这就是三部门经济中储蓄-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一方面,从支出的角度看,国民收入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的总和,用公式表示,即Y=C+I+G+X。

另一方面,从收入的角度看,由于存在外贸活动,家庭的总收入不仅用于消费、储蓄、交税,还有可能用于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因此,国民收入总是等于消费加储蓄加税收,即Y=C+S+T+M
二、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由于两部门经济中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对产品的总需求就只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

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Y=C+I。

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说国民收入就决定于社会总支出。

与总支出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

均衡是指一种不再变动的情况。

当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正好等于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求量时,可以说这一企业的生产处在供求平衡状态。

同样,当一个社会所有企业的生产即总供给等于该社会全体购买者对这些产品的总需求时,就可说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这时,所有的企业生产就能稳定下来。

若生产(供给)超过需求,企业中会增加不希望有的过多的存货。

也就是非计划存货投资,这时企业就会削减生产;若生产低于需求,企业库存就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生产。

总之,由于企业根据产品销路来安排生产,一定会把生产定在和产品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

家庭消费函数:横轴表示收入(Y),纵轴表示消费(C),450线上任一点到纵横轴的垂直距离都相等,表示收入全部用于消费。

C=C(Y)曲线是消费曲线,表示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B点是消费曲线和450线交点,表示这时候消费支出和收入相等。

B点左方,表示消费
大于收入,B点右方,表示消费小于收入。

随着消费曲线向右延伸,这条曲线和450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表示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

消费曲线上任何一点切线的斜率,就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边际消费倾向。

而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射线的斜率,则是与这一点相对应的平均消费倾向。

从图2-2上消费曲线的形态可以联想到,随着这条线向右延伸,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越来越小,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同时曲线上各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也越来越小,说明平均消费倾向也递减,但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大于边际消费倾向,这和表2-1所得的数据也是一致的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

既然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则可知储蓄随收入增加的比率递增,这就是储蓄函数,其公式是:S=S(Y)。

由于储蓄被定义为收入和消费之差因此: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总收入。

从公式看:由于C=a+bY,且S=-a+(1–b)Y,所以,C+S=a+bY–a+Y–bY=Y。

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它包括政府在教育、卫生、防务、警察和公共投资方面的支出及其他经常性支出。

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把购买力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转移支付的接受者手中,如社会保险、公债利息及其他转移支付。

政府支出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的增减,但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需求的影响方式不同。

例如,政府购买的增加会直接引起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增多,而转移支付的增加则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多,进而引起对所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加。

但是,政府支出的变化对总需求的增减的影响,还要到边际消费倾向的制约。

货币有三种职能:
首先,货币可以充当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媒介,用来购买物品,清偿债务,支付租金和工资等。

第二,货币可充当价值尺度,确定各种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的比率,用来表明各种物品价值多少,也可以用于会计核算。

第三,货币可作为价值贮存的手段,即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所说的“货币是购买力的暂时栖息处”。

价值贮存指在相当时间内能使资产保存其价值,使其用于将来购物。

货币的计算口径
M1:现金+ 活期存款——狭义货币M2:M1 + 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 + 其他流动性资产
我国的货币口径:
M0:流通中的现金;M1:M0+ 单位活期存款+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 居民储蓄存款(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 单位定期存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单位其他存款;M3:M2+ 金融债券+ 商业票据+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又称高能货币或货币基数或货币基础。

H=商业银行的储备总额(法定准备金RR + 超额准备金ER)+ 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C u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预防动机也称为谨慎动机,是指人们为了预防意外支出而需要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出于预防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就称为货币的谨慎需求或预防需求
投机动机若用L2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用r表示市场利率,则这一货币需求量和利率的关系可表示为:L2= L2(r)或L2=J-hr。

其中,h代表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它反映当利率变动一单位时,L2的变动量。

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化,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说明。

流动性陷阱:当利率降到某一不可能再低的低点时,投机性需求会变得无限大,即人们不管手边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而不肯去买债券,也称流动偏好陷阱或凯恩斯陷阱。

流动性偏好(凯恩斯):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货币需求函数是货币需求与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是实际收入的增函数,即L1=kY;而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即L2=-hr。

因此,
名义货币需求就是L= L1 +L2 =kY-hr ;实际货币需求函数就是L/P =kY-hr。

货币市场均衡:当货币需求L=货币供给Ms时,就意味着社会对货币的总需求数量与货币的总供给数量完全相等,此时货币市场就达到了均衡。

用公式表达:L=Ms=(kY-hr)P;或者Ms/P= kY-hr。

利率与国民收入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条件下,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水平会下降,投资会因利率的下降而增加,投资是构成总需求的重要因素,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根据国民收入的恒等式:总需求=总供给=总收入,总需求增加就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反之,则减少。

IS曲线的推导-两部门: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IS曲线的推导-四部门
四部门时:Y=AE=C+I+G+NX C与Y正相关;I与r负相关;G为外生变量;NX不仅与Y有关,而且与实际汇率相关(实际汇率又与利率相关)。

Y↓=> M(进口)↓=> NX↑利率↓=>实际汇率↑=> NX↑因此,NX与Y负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LM曲线的推导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

充分就业包含两种含义:
一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是充分就业。

二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失业意味着稀缺资源的浪费或闲置,从而使经济总产出下降,社会总福利受损。

因此,失业的成本是巨大的,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就常常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三、财政政策的类型
(一)从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角度进行的分类1.自动稳定器2.相机抉择政策
(二)从财政政策在调节宏观经济总量的不同功能进行的分类 1.扩张性财政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拉动刺激经济总供求的政策。

从这个意义上说,扩张性财政政策等同于赤字财政政策。

2.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政策收支活动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等手段来减少或者抑制社会总需求,以达到促进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平衡的目标。

3.中性财政政策和非中性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时问滞后问题会受到公众预期的影响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由于受到各方面现实条件的限制,货币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也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而难以达到如期的效果。

第一,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因为厂商悲观,即使央行放松银根,投资者也不愿增加贷款,银行不肯轻易借贷,尤其是遇到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效果很有限。

第二,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于经济的影响要打折扣。

因为通胀时,尽快消费,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衰退时,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第三,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有时间。

第四,在开放的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利率提高,国外资金进入,若汇率浮动则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国总需求下降;若汇率固定,央行为保证本币不升值,必然抛出本币,按照固定利率收购外
币,于是本国货币供给增加。

LM曲线不变、IS曲线的斜率变化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当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政府收支变化使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反之,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发生移动时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也就越小。

IS曲线的斜率不变、LM曲线的斜率变化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
当IS曲线的斜率给定不变时,财政政策的效果取决于LM曲线的斜率。

LM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LM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使IS曲线移动时对利率的影响越大,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越小,也就是说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反之,LM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LM曲线越平坦,IS曲线移动时将导致国民收入发生较大的变动,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这一结果可用下图5-3来表示:支出乘数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财政政策效果也可以用支出乘数来表示或计量。

支出乘数是指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收支的变化可以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

货币政策效果分析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反应越不敏感(h较小),则货币供给变动对利率的影响就越大,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强投资对利率变动反应越敏感(d较大),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强由于受到各方面现实条件的限制,货币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也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而难以达到如期的效果。

第一,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第二,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于经济的影响要打折扣。

因为通胀时,尽快消费,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衰退时,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第三,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扩大生产规模需要有时间。

第四,在开放的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利率提高,国外资金进入,若汇率浮动则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国总需求下降;若汇率固定,央行为保证本币不升值,必然抛出本币,按照固定利率收购外币,于是本国货币供给增加。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严重通胀:紧缩财政+紧缩货币通胀但不严重:紧缩财政+膨胀货币
严重萧条:扩张财政+膨胀货币萧条但不严重:扩张财政+紧缩货币
失业的类型
(一)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工作变换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性失业。

(二)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三)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进入衰退或萧条阶段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这种失业是由于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失业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

失业是经济问题,因为失业意味着人力资本等有价值的资源的浪费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减少。

失业之所以又是社会问题,是因为失业使失业者及其家庭的收入水平下降,使成千上万失业者面临困境而痛苦挣扎,对失业者的心理和情绪造成巨大的创伤,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

降低失业率的措施
(一)增加总需求,减少周期性失业(二)降低自然失业率
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超过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量造成的过剩需求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政府不得不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启动了新一轮的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指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工资、租金、利润以及利息)上涨,致使生产成本上升所引发的通货膨胀。

为了减少失业和刺激经济,政府使用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指在资源缺乏流动性的条件下,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变动所引发的通货膨胀。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实行紧缩性的需求管理政策(二)降低自然失业率(三)收入政策(四)指数化政策(五)扩大总供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