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和谐社会论⽂
构建和谐社会论⽂1
⼀、构建和谐社区的内容
社区⽂化并⾮单⼀的娱乐项⽬,和谐社区的⽂化建设更不是单种娱乐项⽬的累积,⽽是⼀种整体性的⽂化氛围。

构建起和谐社区不仅是对社区居委会的严格考验,也是我国践⾏以⼈为本理念的重要⼯作准则,只有在社区进⾏设计、开发、管理等⽅⾯都时刻践⾏以⼈为本的⽅针,才能逐渐在社区管理中体现出社区的⽂化特⾊,满⾜居民的⽂化需求和精神感受,从⽽形成良好的社区⽂化与格调,进⽽构建起和谐社会下的和谐社区。

1、建⽴制度⽂化。

建⽴起相应的规章制度,从⽽形成⼈们⾃觉遵守的⽂化公约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

⼈们在⽣活、⼯作、娱乐的过程中⾃觉以这些规章制度为基准,时刻铭记社区的价值观与精神理念,才是保障社区⽂化长久、健康开展的重要控制⼒,⽽这些规章制度的建设也在很⼤程度上体现了社区的道德标准、⼈⽂背景和价值观。

2、创建环境⽂化。

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决定了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良好的社区环境不仅能营造出良好的⽂化氛围,更能体现出居民的精神外貌和价值观。

幽静、舒⼼的环境中更能营造起浓厚的⽂化艺术⽓息,对构建和谐社区⽂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培养精神⽂化。

作为社区⽂化建设的核⼼内容,精神⽂化的建设不仅是社区⽂化观念的体现和象征,更是社区形成独有的形式形态的⼀个重要环节。

社区精神⽂化建设主要有价值观念、社区精神、⾏为准则和社区道德等多个层⾯。

⼆、社区⽂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全⾯。

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

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实现和谐社区的重要标志。

在新开发的⼩区中,由于开发商的⼤⼒投⼊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资助,会建⽴起完善的基础设施,从⽽推进社区⽂化的建设。

⽽在⼀些⽼城区,⽂化建设设施配套则不够齐全,甚⾄落后许多,⽆法开展社区⽂化活动。

2、居民没有完全认识社区⽂化建设的意义。

作为群众性的⽂化活动,社区⽂化活动不仅具有娱乐功能,更是宣传焦化的重要载体。

据调查,许多居民之所以参加社区⽂化活动,仅仅是为了丰富业余活动,或仅停留在锻炼⾝体的层⾯上,许多居民对社区⽂化的认识不够全⾯、具体,这也直接造成了社区⽂化发展的不平衡和畸形。

3、缺乏⽂化建设经费。

虽然街道办对社区⽂化建设的资⾦投⼊逐年增加,但仍解决不了⽬前社区⽂化建设中的难题,从⽽制约了社区⽂化建设的开展和构建,经费不⾜也成为了社区⽂化活动缺失的主要原因。

4、参与群体单⼀化。

参加社区⽂化活动的群体单⼀化的问题,久治不愈。

许多社区开展⽂化活动建设时,总是有意⽆意的向⽼年群体、下岗职⼯等特殊群体靠拢,这也就导致了社区中绝⼤多数的群体⽆法参与其中,从根本上造成了参与⼈员的单⼀性和局限性,直接制约了⽂化建设重要功能的体现。

三、开展社区⽂化建设的对策
1、加⼤资⾦投⼊,完善基础设施。

公益性的社区⽂化活动已经不⾜以满⾜⼈们的精神⽂化需求,政府应有计划的对进出⽂化建设投⼊更多的资⾦、更⼤的精⼒。

例如,建⽴起具有完善设施的⽂化⼴场,对城市中的现有格局进⾏进⼀步的微调,从⽽完善社区⽂化建设的布局,对现有的⽂化建设设施设备进⾏定期科学维护与管理,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能起到更⼤的作⽤。

2、建⽴起强⼤的社区⽂化⽹络。

建⽴起强⼤的社区⽂化⽹络有助于解决社区⽂化建设中基础设施不完全的弊端,社区⽂化⽹络的建⽴不仅能成为社区⽂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更是各种⽂化形式间的重要纽带。

各个社区的居民可以通过社区⽂化⽹络找到各⾃感兴趣的⽂化活动,可以找到各⾃年龄段的伙伴,经由社区居委会的统⼀协调与规划,逐步建⽴起健全的社区⽂化⽹络,实现以街道为“经”,以社区为“纬”的完善的⽹络体系。

3、构建和谐的社区⼈⽂环境。

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市场规律为指导,整合零散的社会资源,以社区委基⽯,构建起和谐的社区⼈⽂环境,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最佳途径。

积极⿎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到社区的⽂化建设中,发挥专业团体的优势,深⼊群众,积极开展即适合专业团体演出,⼜适合普通居民参与的⽂化活动,构建起专业与业余共存、⽂化与地⽓结合的新型社区⽂化,不断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构建和谐社会论⽂2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的重要内容,是政治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

没有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没有真正的政治⽂明,也就没有真正的和谐社会。

1.2理论意义
公民政治参与是公民的⼀项基本政治权利。

⼀个和谐发达的社会,不仅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明得到相互包容,政治上更是得到⼴泛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最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1.3实践意义
公民参与作为和谐社建设⼯程的核⼼环节,决定着和谐社会理想和法治国家⽬标的实现,也决定着改⾰的成败和社会转型的⾛向。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列举古今中外特别是我国关于公民政治参与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学界主要观点。

2公民政治参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2.1公民参与的内涵。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定的⽅式和渠道试图影响政治过程的⾏为。

它使公民有机会⾏使⾃⼰的政治权⼒,实现⾃⼰的政治愿望,从⽽推进政治活动的民主化进程。

2.2公民参与的基本要求
2.3公民参与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
2.3.1政治参与是社会民主法治的衡量标准。

公民政治参与既是执政为民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最⾼表现,是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2.3.2政治参与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求公民政治参与的实现,⽽公民的政治参与也将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整体和谐。

2.3.3政治参与是社会充满活⼒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社会在政治上有活⼒,就要引导和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公民依法享有⼴泛的权利和⾃由。

3公民有序⽽有效的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
3.1营造和谐政治⽂化,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
现代社会的政治参与往往是聚合多数⼈的意愿和利益,来影响政府⽅向性和路线性的政策。

政府应该加⼤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度,尽快形成保护其健康成长的有效制度;应该加快社会⾃组织的法制建设,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应该⿎励公民积极参加有利于实现⾃⾝利益的社会⾃组织,不断提⾼公民的参与率和组织程度。

3.2构建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体系,畅通公民政治参与渠道
尽快建⽴和完善职⼯代表⼤会制度和⼯会制度、社情民情反映制度、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事项社会公⽰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信访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政公开制度,新闻发布会制度等等,提⾼公民参与政治的⼴度和深度。

3.3理性对待强势及弱势群体,有效引导⾮制度政治参与。

要发挥政党和政府的主动性和开放性,必须正视⾮制度政治参与的存在,努⼒构建⼀个程序规范、科学公正、⼴泛参与的多元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

要对其进⾏有效控制和约束,并采取法律和经济等多种⼿段,积极引导和治理⾮制度政治参与,建⽴起合理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化解利益冲突。

4结束语
通过本⽂的研究,旨在强调公民参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统揽全局的作⽤,以期引起社会和公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为有关部门研究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构建和谐社会论⽂3
摘要:⽅志的历史随时代不断发展。

现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的信息时代,呼唤着⽹络型⽅志的创建。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络型⽅志体现出其特有的价值与⽣命⼒。

关键词:⽹络型⽅志;和谐社会;价值;⽣命⼒
⽹络型⽅志是指以数字内容的⽹络技术为介质,演绎⽅志的编纂、修订、检索、研究、传播等社会环节和价值体现,同时它还兼顾传统纸质⽅志的所有内涵。

从⼴义上讲,它从属于电⼦图书,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

它承接传统⽅志的脉络,更重要的是紧紧把握了我国当前国情的脉搏,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其特有的⽅式,因此,它有别于甚⾄⾼于其他电⼦图书,具有许多⽅⾯的作⽤。

传统的纸质⽅志为⽅志从产⽣到体例完善、发展做出了巨⼤贡献,但它也在时代信息量不断增加和变化迅猛的形势⾯前逐渐捉襟见肘。

姑且抛开体例之辩和古今孰详孰略,也抛开它与地⽅史中的许多纠缠不清的联系,单就它短时间内要累积庞⼤新信息和不断缩短前后编纂时间以适应⽃转星移的社会变化⽽⾔,传统纸质⽅志就变得越来越厚,编纂、出版发⾏的⼯作量增加,检
索、研究、携带、购买、收藏、流通更加困难等⼀系列问题影响了⽅志被检验的程度,不能可靠地反映已版⽅志的质量,也为以后编纂⽅志设置了参考模糊的瓶颈。

这样的情形不断发展,⽅志的功⽤价值将⼤打折扣,⽅志的⽣命⼒也将⽇益黯淡。

杨军昌先⽣认为现代新编⽅志“以鲜明的观点、完整的体例、翔实的资料、突出的特点、质朴的语⾔、客观的记述赢得了社会的承认,体现了旺盛的⽣命⼒和较⾼的价值”,他认为现代新编⽅志中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并指出了诸多相应的改正⽅法,如:加强领导⽀持⼒度、加强宣传、发挥⽅志机构的主观能动性,改⾰读志、⽤志⽅法并多出转化成果等。

这些⽅法虽说是对症下药,但与以往⽅法相⽐,并⽆新意或语焉不详,故在实际操作中难保顺利。

究其深层原因,是杨军昌先⽣从⽅志发展的传统思路、⾓度出发,并没有很好地结合时代特点和我国国情提出来的对策。

来新夏先⽣说过⽅志是“作为⼀种图书表达体裁”。

这为我们拓宽⽅志编纂、传播等的思路提供了很好的⽰范。

如果我们找到了另外⼀种形式、载体,它不仅能够胜任“图书表达体裁”的功⽤,⽽且能为⽅志未来的⽣命⼒提供更⼴阔的前景,那么⽅志的上述困境就会迎刃⽽解。

创建⽹络型⽅志就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有效⽅法。

现代⽹络技术的特点是信息储存量⼤,传播迅捷,可实现图、⽂、声、像、影等形式的兼容共存,便于操作,互动性强,并有着迅猛的发展前景。

⽬前,以⽹络为依托所进⾏的⽂化、教育、商业等事业已经有着相当成功的经验,⽽且颇具前景。

在我国,如⽹易、阿⾥巴巴等⽹站就有着相当规模和成熟程度的⽹上商品贸易,为商业的发展另辟了蹊径。

还有,就国内最有影响的三⼤电⼦图书系统超星、书⽣之家和⽅正Apobi来说,他们使⽤PDG、SEP、CEB、PDF、HTML、TXT、OEB等存储格式,较有效地实现了众多图书的电⼦版、⽹络版形式,主要为我国的⼤学图书馆提供了⼀种信息时代的图书形式,并为⼈们⽇益接受。

这些例⼦预⽰着⽹络型⽅志也将有类似的光明前途。

仅拿⽹络技术中信息存储量⽇益庞⼤及链接功能来说,就能很好地解决古今详略、体例纷争等⽅志中的传统难题。

“统合古今,详今略古”是修志的传统惯例,“详今”是为了体现、记录时代事件⽽为后世备考,“略古”是因为补阙、连贯、正误的需要,要在“详今”之前略述古⼈事于各体例中。

在旧志佚失或错误、缺漏过多的情况下,我们需古今同视,甚⾄因古⼈事距今较远不被今⼈熟悉的原因,反⽽要多费笔墨以求“明古”,使今⼈、后⼈不会因误认历史⽽⾛错脚下路、看错未来道。

传统纸质⽅志恪守“详今略古”也有出于成书篇幅的考虑。

但在⽹络型⽅志的框架下,“详今略古”可以被它独有的“详今明古”原则所兼容、发展。

在⽹络状态下,古今志书、新修志书按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且在核实周备今⼈今事今物的基础上,考订增补旧志⼈事物。

利⽤⽹络对旧志梳理考订,在更细的环节上逐个检验,由此不仅使我们对旧志纤毫毕见,⽽且从质和量的层⾯上获益,有助于我们对⽅志的认识达到⼀个贯穿历史、把握内外整体的新⾼度。

如此,再回头审视已修⽅志时,我们可以发现:已实现了⼀个⾼层次的“详今略古”,且古今⽅志和未来⽅志将处于同⼀个可信的⽔平。

黄苇先⽣总结道,⾃宋元⽅志逐步定型后,体例为“事以类聚,类为⼀志,横排门类,纵贯时间,横不缺项,纵不断红,层层统属,归于⼀体”。

说明新志有⼤编、⼩编两种体例,且两种体例各有其优缺点,不能说废弃其⼀。

这是纵观传统纸质⽅志所得的经验教训。

在⽹络型⽅志中,我们可以利⽤⽹络的链接技术,有改造地综合利⽤⼤编和⼩编两种体例,即我们把⼤编列⼊第⼀级⽬录,⽽⼩编则列为第⼆级⽬录,具体内容⾪属于⼩编的第三级⽬录,其具体内容⼜可视具体情况来设置其链接深度。

这样,⽹络型⽅志就建⽴起了⽆所不统的纲举⽬张的明析体系。

在解决古今详略、体例纷争两⼤⽅志传统问题中,我们建⽴了⽹络型⽅志的统⼀的技术规范。

这样,当⽹络型⽅志投⼊使⽤时,我们就像在现实⽣活中所见物体是⽴体多彩的⼀样,可以看到“⽴体”的⽅志。

因为我们在各级⽬录、内容及内容的相关点上都建⽴了链接,就如丝线把它们串联起来,线与线形成了许多交叉点。

所以,当我们打开⽹络型⽅志时,纵横相交的平⾯信息会呈现在我们⾯前,⽬录下的⼦⽬录或内容⼜给我们以信息透视的“深度”,形成⼀种“⽴体”信息。

在这个“⽴体”⽅志中,信息不仅是⽂字,还有影⾳等多媒体资料。

这是多类型的各种信息在⽹络型⽅志中得到了和谐的现代性体现。

传统⽅志中的问题在⽹络型⽅志的现代信息技术中获得技术性的圆满解决,但⽹络型⽅志更⼤的优点是其更好地体现了传统⽅志中忽视或重视不够的⼀种精神,即⼈与技术、⽂化可以在同⼀平台中交流的和谐共处,也就是以⼈为本的现代社会理念。

⽹络型⽅志在⼴义上从属于电⼦图书,在机械设计与操作的⼈性化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电⼦图书的⼈性化更是在技术层⾯上⽇益进步,但是,在我国由于区域、个⼈间的经济能⼒差异,很多⼈不能使⽤、享受⾼科技电⼦精神新产品,电⼦图书、⽹络型⽅志的⼈性化就应该在政策⽅⾯进⾏完善、加强。

陈浩义、冷晓彦对我国中⽂电⼦图书市场的竞争进⾏分析时,认为书⽣之家、超星数字图书馆、⽅正Apadi数字图书馆三家在我国中⽂电⼦图书的市场已形成寡头竞争之势,容易形成博弈中
的纳什均衡。

所以,政府制订政策,参与市场监管与协调,对促使电⼦图书市场这⼀⽅兴未艾的产业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志以其特殊性决定了政府以创建⽹络型⽅志⼊⼿是⼀种很好的选择,⽽且还能达到其他⽅⾯的效果。

例如,兴建公共图书馆是创建精神⽂明公益设施的长远、有效⽅式之⼀,但它受制于⼈⼝分布、交通、资⾦、⼈员管理等多⽅⾯的制约。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产物的⽹络型⽅志是⼀种更好的、有⽆限发展前景的利民的精神⽂化作品。

这是因为:
从创建伊始,群众就可参与其中,不仅就⽹络型⽅志的⽅案可以发表⾃⼰的意见,⽽且可以通过固定的互动平台为⽅志办公室提供资料信息。

司马迁在写《史记》之前曾游历各地,于民间多搜集、印证史料,这种⾏为历来为⼈称道。

通过⽹络互动平台,⽅志办的⼯作⼈员可以⾜不出户地搜集到众多资料,这种资料可以作为线索,可以依据其进⾏有⽬的地查证和再搜集、补充。

这样,不仅⽐传统⽅志的采访搜集资料更⼴泛,⽽且可以节省⼈⼒、资⾦和时间,提⾼⼯作效率。

在⽹络互动平台的两端,⼀端是专家,⼀端是⼴⼤的群众,⼆者在⽹络型⽅志的编纂中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另外,在整个⽹络型⽅志的创建过程中,群众可以随时对已公布的内容发表评论,提出改进意见。

这样,⽹络型⽅志将不断完善,群众也能够从中提⾼⽂化修养。

这是以建⽴和提⾼⽅志的客观性、可信性为前提和⽬标的必然结果。

诚信是协调各种关系、营造和谐氛围的百胜法宝。

群众只有相信了⽹络型⽅志的客观性,他们才积极参与其中,所获得的精神⽂化乐趣才是实在⽆虚、健康的,温情、和谐的社会才能顺利建设、发展。

因此,政府所要做的是组织⼀批有真才实学的专家来进⾏⽹络型⽅志的创建。

这种⾏动必须体现出极⼤的决⼼与热诚,重要原因是现代信息社会中的⼀⼤现实⽭盾,即当前⽹络信息的可信度经常让⼈质疑与群众将越来越多地从⽹络中获取信息、打理⽇常⽣活之间的⽭盾。

精神⽂化⼀向是⼈们内⼼深处的纯洁圣地。

因此,政府以创建⽹络型⽅志为契机⼤⼒打造诚信社会、诚信⽹络,实际上是为建设现代信息社会的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诚信的⽹络型⽅志创建,对各地⽅经济发展很有利。

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交流是⼀种必须的选择。

经济与⽂化⼀样,不仅要因地制宜,突出地⽅特⾊,更重要的是交流与融合,恪守常态容易保守僵化,吐故纳新才能有⽣⽣不息的⽣命⼒和创新、发展的机会。

⽹络型⽅志可以其技术的现代性和政府监管的正确、有⼒为各地⽅向其他地⽅、全国、世界展⽰⾃⼰可信的优势,以吸引多⽅⼒量参与其地⽅经济建设,也可以多⽅了解到⾃⼰需要的可信信息,以弥补⾃⼰的缺陷,促进社会健康、全⾯发展。

各部门、各⾏业将其部门志、⾏业志也融⼊⽹络型⽅志中,不仅节省社会资源,促进其⾃⾝发展,也可为和谐社会的打造贡献其⼒量。

与传统纸质⽅志相⽐较,具有更经济、环保、⾼效率等优点的⽹络型⽅志是⼀个兼顾了传统⽅志的所有内容,并开拓了⽅志在现代及未来信息社会中⽆限发展前景的新型⽅志,是⼀部融⼊了对我国当前国情的⼈⽂关怀的⽅志,它不仅调解了⽅志本⾝的各种⽭盾,范例性地调解了部门之间、⾏业之间的隔阂,⽽且导引了政治、经济、⽂化的相互良性循环发展。

可以说,⽹络型⽅志是时代的呼唤,它的成功创建与运⾏将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重要作⽤。

参考⽂献:
1、杨军昌.中国⽅志学概论[M].贵州⼈民出版社,1999.
2、来新夏.⽅志学概论[M].福建⼈民出版社,1993.
3、黄苇.⽅志学[M].复旦⼤学出版社,1993.
4、陈浩义,冷晓彦.我国中⽂电⼦图书市场竞争分析[J].情报科学,20xx(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