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全部文言文检索
《原毁》及翻译
【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

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

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一个讲仁德义气的人。

他们探求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似的地方。

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们探求周公之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处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似的地方。

舜,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

可是,这些君子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就是我的缺点。

”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严格而又全面吗?另一方面,他们对待别人,就说:“那个人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

能够擅长这个,也就完全称得上是个有技能的人了。

”他们只要求别人有一种长处,而不苛求人家有两种长处;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

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

可是,他们看待别人时,却说:“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

”又说:“能够擅长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

”这不就是对别人的要求既宽容而又平易吗?
【译文】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

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

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就很难去做好事情。

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很少。

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

”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却说:“我能够有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

”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下来了。

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太低了吗?他们对于别人,说:“他虽然能够这样,这个人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他虽然有这种技能,这点本事是不值得称道的。

”抓住别人的一点,而不管人家的其他方面;追究人家的过去,而看不到人家的现在,提心吊胆地只怕别人有了声望。

这不就是对别人求全责备吗?这就叫做不拿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苛求别人,我看不出这是在尊重自己。

【译文】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做的人,是有根有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嫉妒。

懈怠的人,就不会有上进心;而嫉妒别人的人,却又深怕别人有所造就。

我曾经试验过。

试着对大家说:“某人是好人,某人是好人。

”那些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疏远,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

如果不是这样,厉害的人就一定会说出愤怒的话,懦弱的人就一定面带怒色了。

我还曾经试着对大家说:“某人不是好人,某人不是好人。

”那些个不应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疏远,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

如果不是这样,厉害的人就一定会说出高兴话,懦弱的人就一定喜形于色了。

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有所成就了,诽谤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

唉,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指望着名誉显畅,道德推行,真是难啊!
【译文】打算在朝廷上有所作为的人,听到我的话并牢记在心上,国家大概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2。

桐叶封弟辩柳宗元
【译文】古书上记载说:周成王拿着一片桐树叶子和年幼的弟弟开玩笑,说:“把这个作为玉邽封给你。

”周公入宫庆贺。

成王解释说:“我是开玩笑呀。

”周公说:“天子不可以随便开玩笑。

”于是成王就把唐地封给了年幼的弟弟。

我认为这件事不可能是这样的。

成王的弟弟如果应当受封,周公就应及时地告诉成王,而不必等他
开了玩笑再去庆贺,趁机促成这件事。

成王的弟弟如果不应当受封,周公这种做法就使一个不恰当的玩笑变成了事实,使成王把土地和百姓封给年幼的弟弟,让一个小孩成为一国之主,周公这样做能算是圣人吗?况且周公只是认为君王说话不可随便罢了,哪里一定要听从成王的玩笑,并促成它呢?如果有这样不幸的事,成王拿了桐树叶子与妃嫔和太监开玩笑,周公难道也要按这种玩笑去办吗?大凡君王的恩德,要看实行得怎样。

如果不恰当,即使改变十次也不算什么缺点;关键是要恰当,不随意更改,更何况是用它来开玩笑呢!如果开玩笑的话也一定要照办,这样做就是周公在教唆成王铸成过错。

我认为周公辅佐成王,应当用适当的原则去引导他,是要使他的举止行动和嬉乐恰如其分而已,一定不会去迎合他的过错并替他辩饰。

又不应当对他管束太严,使他终日奔忙,像牛马那样,急于使他成长反会坏事。

而且家人父子之间,尚不能用这种方式来自我约束,何况名分上还有君臣之别的人呢!这不过是那些见识浅薄而又自作聪明的人所干的事,不是周公所应该采用的做法,因此不可相信。

3。

《朋党论》课文及翻译
欧阳修
大抵君子与君子,因志同道合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因为私利相投而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但我认为小人之间没有朋党,只有君子之间才有朋党,什么原因呢?小人所喜爱的是地位和私利,所贪图的是钱币和财物。

他们在私利一致时,暂且互相勾结在一起成为朋党,这是虚假的;发现有利可图就争先恐后,无利可图时交往就疏远,甚至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全。

所以我认为小人之间没有朋党,他们暂时结成朋党是虚假的。

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节。

用这样的准则来修身养性,就志同道合,相互得益;用这样的准则来为国效劳,就同心合力,获得成功,自始至终如一。

这就是君子间结成的朋党。

所以作为君主,只要贬退小人的假朋党,重用君子的真朋党,天下就可太平了。

尧的时代,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成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结成一个朋党。

舜辅佐尧斥退了“四凶”等小人结成的朋党,而重用被称为“八元”、“八恺”的君子的朋党,尧的天下很太平。

等到舜自己成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在朝中共事,他们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二十二人结成一个朋党,而舜信任他们,天下也因而非常太平。

《尚书》上说:“商纣王有亿万个臣子,就有亿万颗心;周有臣子三千人,只有一条心。

”商纣王时代,亿万个臣子各有不同的心思,可以说是不结成朋党了,但商纣王因此而亡国。

周武王的三千个臣子结成一个大朋党,周朝却因此而兴盛起来。

东汉献帝时,把天下的名士全抓起来,视他们为“党人”,等到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后来才悔悟,渐渐兴起关于朋党的议论。

到唐昭宗时,将朝廷上的名臣斩尽杀绝,有的还投进了黄河,还说:“这班人自称清流,现在可以投到浊流里去了。

”而唐朝也就此灭亡。

前代的君王中,能使人人怀异心而不结成朋党的,没有谁能比得上商纣王,能禁止贤人结成朋党的,没有谁比得上汉献帝,能屠杀“清流”结成朋党的,没有哪一代比得上唐昭宗时期,可是他们的国家都因动乱而灭亡。

能互相尊重、谦让而不猜疑的,没有谁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个臣子,舜不怀疑而非常信任他们。

但是后世的人们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欺骗,反而称颂舜是一位圣明的君主,这是因为他能够明辨君子和小人的朋党。

周武王时代,全国三千个臣子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朋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没有哪个朝代比得上周朝的,然而周朝却因此而兴盛起来,这是由于贤才再多也不满足。

这些国家兴盛衰亡、太平动乱的历史事迹,当国君的应当引以为鉴。

4。

《留侯论》课文翻译
苏轼
【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

天下间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大志,目标高远。

【译文】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

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

再说。

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译文】在韩国已灭亡时,秦朝正很强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

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

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藉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译文】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

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

”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

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

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

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

【译文】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

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

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译文】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

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
5。

进学解原文及译文
韩愈
国子先生清晨来到太学,把学生们召集来,站在讲舍之下,训导他们说:“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当今朝廷,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大臣遇合到了一起,规章制度全都建立起来了,它们能铲除奸邪,提拔贤俊,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都会被录用,以一种技艺见称的人都不会被抛弃。

仔细地搜罗人才、改变他们的缺点,发扬他们的优点。

只有才行不够而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长却没有被捉举的人呢?学生们,不要担心选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到公平,只怕你们的德行无所成就!”
话还没说完,队列中有个人笑着说:“先生是在欺骗我们吧。

学生跟着先生,到今天也有些年了。

先生口里就没有停止过吟诵六经之文,手里也不曾停止过翻阅诸子之书,记事的一定给它提出主要内容
来,立论的一定勾划出它的奥妙之处来。

贪图多得,务求有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

太阳下去了,就燃起油灯,一年到头,永远在那里孜孜不倦地研究。

先生对于学业,可以说是够勤奋了吧。

抵制排除那些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学说,补充完善儒学理论上的缺陷与不足,阐发光大其深奥隐微的意义,钻研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还要特别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

阻止异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向东海排去,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

先生对于儒家学说,可以说是立了功劳的吧。

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着它们的菁华,写起文章来,一屋子堆得满满的。

上取法于虞、夏之书,那是多么的博大无垠啊,周诰文、殷盘铭,那是多么的曲折拗口啊。

《春秋》是多么的谨严,《左传》又是多么的铺张。

《易经》奇异而有法则,《诗经》纯正而又华美。

下及《庄子》、《离骚》、太史公的《史记》,以及扬雄、司马相如的著述,它们虽然各不相同,美妙精能这一点却都是一样的。

先生对于文章,可以说是造诣精深博大而下笔波澜壮阔了吧。

先生少年就知道好学,敢作敢为,长大以后,通晓礼义,行为得体。

先生对于做人,可以说是很成熟的了吧。

可是呢,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

你就同狼一样,往前走会踩住自己的颔肉,往后退又要绊着自己的尾巴,一举一动都会招来过错。

当了一段时间的御史,又被贬逐到边,远的南方。

当了三年的博士,懒懒散散,也没表现出什么政绩。

你的运气就像与你有仇似的,早晚总要碰得一败涂地的。

冬天天气暖和,你的孩子还要叫冷;年岁本来富饶,你的妻子还要喊饿。

头发也光了,牙齿也缺了,你就是死了,又于事何补呢?你不想一想这些,还要来教训人,这是为什么呢?”
6。

名二子说原文及译文
苏洵
唐宋八大家,苏家父子就占了三席,可见这户人家的厉害。

乃父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

大儿子名“轼”。

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

苏东坡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天下的车莫不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

苏洵的小儿子性格平和,他为其取名“辙”,觉得这样很好,可以免祸。

明智的父母,总希望子女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再寻求发展。

苏轼后来也写过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讲的,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

7.日喻(苏轼)
很久以前,有一个生下来就眼瞎的人。

他经常能听到人们讲述太阳,但是太阳到底是什么样子却无从得知。

于是盲人央求人们给他描述太阳。

便有人告诉他:“太阳长的圆圆的,就好像铜盘一样。

”这个人敲了敲铜盘让盲人听,盲人使劲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

同时,盲人就真的记住了敲铜盘的声音。

过了几天后,盲人坐在家里,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当,当,当”的声音。

盲人高兴得大叫:“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看到此情景的人说:“不对,这是敲钟的声音,不是太阳。

” 听到这话盲人便赶紧走过去让他给讲讲太阳是什么样子。

此人便如此描述:“太阳是会发光的,比烛光还要亮很多.” 说着便把蜡烛拿出来让他摸。

盲人又使劲点头表示他这次真的明白了。

并反复抚摸蜡烛牢牢地记住了它的样子。

之后又过了几天,一次偶然的机会,盲人摸到了龠(龠是古代乐器的一种,模样与笛子相似。

)他发现这个与之前摸过的蜡烛一样,便忍不住惊奇,大叫起来。

“呀~呀!太阳在这里!”
这样人们虽然反复多次的给盲人描述了太阳的模样,但是到最后盲人也没能正确的归结出太阳到底是长什么样子。

对于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光听别人的描述是无法正确掌握的。

我们知道学习新技术或知识难,同样学习别人的管理方法或操作技术是更难的事情。

如果只是片面的了解后就随意的采取行动,就将会犯扣盘扪烛似的错误。

8.丰乐亭记(欧阳修)
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向滁州人讯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

由于这样,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就同滁州人在那里游玩。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

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此平定了滁州。

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

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因为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成为敌国的,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

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剧都被削平消灭。

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

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江淮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

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度过一生,死后被人送进坟墓。

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

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声。

采摘幽香的山花,躲在乔木下乘凉,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

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宣传皇上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

于是,我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庆历丙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欧阳修记。

9.木假山记原文及翻译苏洵
树木的生长,有还在幼苗时便死了的,有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而死了的。

幸而长成可以用作栋梁的,也就被砍伐了。

不幸而被大风拔起,被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烂了;幸而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

其中最幸运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沉埋,不知经过几百年,在水冲虫蛀之后,有形状好似山峰一样的,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

但是,在荒野的江边,像这样形状似山峰的树木有多少啊,不被好事的人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的,哪里数得清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存在着不幸呢!
我家有一座三个峰头的木假山。

每当我想到它,总觉得在这中间似乎有命运在起作用。

况且,它在发芽抽条时没有死,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时没有死,可用作栋梁而没有被砍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而没有折断,没有腐烂,没有折断腐烂,却未被人当作材料,以至于遭受斧头的砍伐,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也没有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啊。

然而,我的喜爱木假山,不光是喜爱它的像山,而是还有感慨寄寓其间;不仅喜爱它,而且对它又有敬意。

我看到中峰,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气概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二峰倾服似的。

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凛然不可侵犯。

虽然它们所处的地位是服从于中峰的,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绝然没有丝毫奉迎依附的意思,啊!它们是令人敬佩的呀!它们是令人感慨的呀!
10. 越州赵公救灾记课文翻译(曾巩)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

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

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

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

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

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

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平抑那价格价格卖给百姓。

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

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

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

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

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

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

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

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

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

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

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

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

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

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

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11。

黄州快哉亭记[1] 苏辙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

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

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

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

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

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声嚎叫。

景物变化万端,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

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