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性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女性贫困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面对农村女性贫困问题的日益突出,学术界对农村女性贫困问题的研究渐趋活跃,本文围绕农村女性贫困问题的现状展开了研究,分析了农村女性贫困的原因,并对农村女性反贫困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女性;贫困;综述
一、引言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消除贫困始终是人类追求社会正义平等的理想。

我国的反贫困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贫困问题依然严峻,特别是农村的贫困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反贫困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贫困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学界也从理论与实践等层面对我国的贫困问题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在这其中关于性别与贫困的研究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关注。

二、农村女性贫困的现状研究
对农村女性贫困现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农村女性贫困的类型学研究。

叶普万和贾慧咏认为农村妇女的贫困主要是物质贫困和人文贫困,体现在就业、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和卫生保健等方面。

〔1〕王婧通过对广州贫困妇女的研究,指出了单亲特困母亲、未实现再就业的农转居妇女和利益受损的农村出嫁女这三类农村女性贫困群体。

〔2〕有学者把女性的贫困区分为“暂时性贫困”和“持续性贫困”。

〔3〕蒋美华将已婚女性的贫困现状分为:政治的贫困、文化的贫困、经济的贫困、婚姻家庭生活的贫困、精神的贫困、对贫困的感知。

〔4〕
二是对农村精神文化贫困的研究。

农村女青年精神扶贫是学界与扶贫工作中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

陈慧论述了农村女青年的精神贫困主要是知识贫乏、自卑心重、人格缺陷和精神空虚。

〔5〕杨静如则认为文化贫困是所有其它贫困的根源,文化贫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知识贫困;二是文化生活单调落后;三是平等意识和参政意识淡薄;四是人生观、价值观落后。

〔6〕
三是对贫困地区女性人口素质的发展现状的研究。

杨冬霞研究了农村贫困女性人口素质的发展现状:教育投入不足;健康存量不佳;非农化转移的滞后。

〔7〕有学者指出女性人口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文化素质低;早婚私婚严重,生育率有所上升;心理素质差;女性人口流动率低;女性人口社会地位低下;女性人口的就业构成不尽合理。

〔8〕
三、农村女性贫困的成因研究
一是农村女性精神文化贫困的成因。

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是制约我国农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陈旧思想观念的影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文化设施的落后和文化建设的经费短缺等。

〔9〕对于贫困问题的关注与解决莫不与制度紧密相联的,因此文化解释单纯地否认和推翻制度解释并不足取,以关系主义法论的角度切入,构建一种制度与文化的双重解释可以视作一种可能的解释模式。

〔10〕有学者认为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的“惯性”、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城乡二元制度的“刚性”和农村女青年自身的“惰性”。

〔11〕杨静如则认为文化贫困是所有其它贫困的根源,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成因主要是:首先,社会制度不合理及性别歧视是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起点与决定性力量;其次,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是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内在障碍;最后,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缺乏是导致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外在因素。

〔12〕
二是教育投入不足。

在贫困地区,由于受经济滞后、地理环境的约束,传统性别文化、民族特殊性以及女性价值观等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女性高等教育基本处于贫困状态,“起点公平”有形无实,“过程公平”貌似神非,导致“结果公平”流于神话,这不仅成为制约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成为影响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13〕有学者认为女性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低是物质贫困到精神贫困再到物质贫困的重要原因,借鉴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分析了女性贫困。

〔14〕〔15〕姜晓宇研究发现,母亲家庭和当前地方政府分别是收益不确定者和负收益者,这对女性教育经费投入的决策具有重大负面影响。

最后以家庭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影响机理。

〔16〕
三是社会结构性的影响。

有学者从代际传承角度审视长期贫困的复杂性、持久性,认为贫困的代际传递与性别差异存在很强的关联度,贫困女性欠缺足够的营养健康、医疗保障和完整教育,弱化了她们对子女的早期喂养能力与早期教育能力,限制了子女成年后社会竞争力和自我提升能力,抑制了子女未来创造财富的能力发挥。

〔17〕此外,传统性别观念的盛行,遏制了女性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运行环境的贫瘠,使农村已婚女性缺乏脱贫致富的物质基础;家庭照顾者的角色,制约了女性向前发展;择业支持网络的薄弱,使农村女性牵头致富无门。

〔18〕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家庭男性和女性对非农经济活动的参与机会存在不平等,农村女性的家庭幼儿照料责任对此所产生的影响,缺乏稳定可靠的幼儿看护机构是母亲非农就业的主要障碍。

〔19〕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和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分工是女性贫困的根源,社会的变革给女性贫困带来新成因。

〔20〕转型期的女性贫困与特定的历史、经济密切相关,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保障转型导致的社会分化,是出现贫困女性化的结构性原因,资源不足是造成女性贫困的最主要因素。

〔21〕叶普万和贾慧咏同样从权力缺失和资源占用的角度对农村女性贫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22〕
四、农村女性贫困的战略性建议和脱贫路径研究
对农村女性贫困的战略性建议和脱贫路径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

提高贫困地区女性人力资源质量,是消除贫困的
关键之一。

首先,要创造一个贫困地区女性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开辟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途径。

〔23〕切实重视贫困地区妇女的教育问题,加大教育投入,要不断的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家庭投入,重视农村妇女的教育,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24〕对贫困女性的素质投资教育是中国脱贫及防止返贫工作的关键。

〔25〕张励仁认为贫困地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状况,将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并成为农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应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女性教育;努力改善贫困地区女性体质;全力转变贫困地区生育观念;切实推进贫困地区女性劳动力转移。

〔26〕
二是法律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秦存强等人认为应当进一步完善农村女性受教育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女性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农村女性法律知识的宣传和丰富农村女性的文化生活等方面来改变我国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的现状。

〔27〕王增文认为最优方案不是设计一个新的制度,而是对目前的针对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项目加以“整合”,然后重点对该部分群体加以倾斜和覆盖。

〔28〕加强农村地区的妇幼营养及卫生保健宣传教育和服务网络的建设,建立能够增进育龄人口健康的保健服务制度,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农村妇女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制度,发展母婴保健服务事业,为母婴提供必要的、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以保障她们的健康。

三是思想文化观念的改变。

陈慧提出了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的治理路径主要是:制度供给是前提;女童教育是基础;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是有效途径;开展农村社会工作是催化剂。

〔29〕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促进女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女性自身素质提高的培训工作进度,形成和发展各种教育的途径和形式。

〔30〕基层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女性和男性的社会性别意识培训,要改善农村社会综合运行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婚姻家庭生活等环境因素。

王越提出应当大力传播男女平等的价值观,社会各界共同树立社会性别意识,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可以在党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课程,加强政府决策者的社会性别与反贫困的能力建设,提高他们的社会性别意识,还可以邀请妇女问题研究专家参与决策的制定。

〔31〕
四是社会支持(资本)视角下的反贫困。

社会资本的缺失是造成女性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学者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对贫困女性化进行了解读。

〔32〕当前我国贫困女性的社会资本的特点是社会网络规模相对狭小、社会网络差异小、社会资本存量匮乏、初始位置低。

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看,对贫困女性的反贫困治理需从三方面着手。

〔33〕王姮则认为照顾老人和孩子是女性参加高收入劳动主要的不利因素,应当构建多元的支持体系,在农村地区培育家庭之外的看护机构,从而改善女性的劳动市场参与状况。

〔34〕金昱彤通过对西北乡村贫困女性的调查,发现作为贫困人口主体的西部农村妇女生存环境没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应有的改善,反而在日趋恶化。

这还在于她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稀薄甚至缺失有关系,应逐步形成和扩展她们的社会支持,有效帮助他们走出贫困的恶性传递与循环。

〔35〕
五、结语
妇女贫困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现实,需要依靠政府治理、社会参与、学界努力的合力解决。

尽管学术界目前在农村女性贫困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这方面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是社会学的研究特色需要凸现。

贫困现象更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个社会问题,其次才是经济问题,虽然多学科的研究视角有利于全面认识和分析贫困问题,但也削弱了这一现象本身的社会学意味,继而影响到这一研究领域的学科性和规范性发展。

二是研究方法有待科学化。

已有的研究多是运用调查问卷进行研究,经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不够规范系统,此外定性的研究相对较少,缺少对农村女性贫困的地方性的深入解读。

三是研究内容需要扩展。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研究内容重复性较高,部分研究有模式化的倾向。

大多数研究仍然停留于宏观的层面、相对抽象的角度、泛泛而谈地探讨农村女性贫困现象的一般问题。

四是对策建议的可行性不强。

已有的关于农村女性贫困问题的对策建议很多,但针对性不强,尤其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这就需要研究者在给出“处方”的时候,要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加强农村女性反贫困的经验研究。

〔参考文献〕
〔1〕〔22〕叶普万,贾慧咏.我国农村妇女贫困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J〕.理论学刊,2010,(09).
〔2〕王婧.边缘与困境中的女性——妇女贫困问题的社会与文化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3,(12).
〔3〕〔28〕王增文.农村老年女性贫困的决定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01).
〔4〕〔15〕〔18〕蒋美华.农村已婚女性贫困状况及脱贫对策——以河南农村已婚女性为例〔J〕.中州学刊,2007,(01).
〔5〕〔11〕〔29〕陈慧.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透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科学版,2006,(02).
〔6〕〔12〕〔30〕杨静如.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探析〔J〕.邢台学院学报,2009,(04).
〔7〕〔24〕杨冬霞.农村贫困地区女性人口的素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04).
〔8〕田任华,吴宁玫.贫困地区女性人口问题研究——以定西县为例〔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9〕〔27〕秦存强,郁大海,支秋霞.当代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现状与对策〔J〕.理论观察,2009,(05).
〔10〕焦若水.民族妇女贫困:制度与文化的双重解释〔J〕.青海民族研究,2006,(04).
〔13〕明兰.高等教育公平视角下对贫困地区高校女性教育的审视与思考〔J〕.铜仁学院学报,2009,(06).
〔14〕〔25〕徐宏玲,李双海,杨亚梅.女性贫困人口教育与脱贫〔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0,(04).
〔16〕姜晓宇.贫困地区女性教育收益对投入决策的影响〔J〕.生产力研究,2009,(19).
〔17〕王爱君.女性贫困、代际传递与和谐增长〔J〕.财经科学,2009,(06).
〔19〕〔34〕王姮,董晓媛.农村贫困地区家庭幼儿照料对女性非农就业的影响〔J〕.人口与发展,2010,(03).
〔20〕〔31〕王越.浅谈中国女性贫困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6,(02).
〔21〕李敏.资源视角:贫困女性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J〕.长白学刊,2010,(03).
〔23〕冯小茹.关于贫困地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6,(01) .
〔26〕张励仁.形成贫困地区女性人力资本的对策选择〔J〕.农业考古,2007,(03).
〔32〕卢倩云.社会资本视角下的贫困女性化解读〔J〕.桂海论丛,2007,(06).
〔33〕黄宁莺.社会资本视域中的女性贫困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35〕金昱彤.转型中的无助者——社会支持视野下的西北乡村贫困女性〔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