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盐城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
试题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试题卷包括1至8页;答题卷1至4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
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
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
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
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
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
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
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申,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
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藉。
后者是对欧阳修原意的误读,“穷而后工”被倒置为“工而后穷”,比如南宋诗人赵蕃的理解和发挥:“少陵流落白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
是知造物恶镌鑱(刻画,描写),故遣饥寒被其体。
”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欧氏观点的延伸,不如说是宋祁之论的嗣响。
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
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
(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怫戾所为”,此即“诗能穷人”。
这种说法倘若不是激愤或戏谑的反语的话,那么未免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为果的常识错误。
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深刻揭示,正是“穷而后工”之说最有价值之处。
(摘编自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材料二:
“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
“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
所以欧阳修所说的“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
人的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失败、生活的不幸等所引起的病苦、焦虑的情感体验。
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人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得到完全满足的。
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所以人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也就永远伴随着人生。
我们不必把人的缺失、痛苦、焦虑和忧伤完全看成是消极的。
诚然,缺失、痛苦、焦虑等也许是人生的苦难,它折磨人、摧残人。
但一定程度的缺失、痛苦、焦虑,对人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
就像没有大气的压力,我们的身体就要爆炸,人若是一切都美满、得意,没有丝毫的艰难、不幸,生命就可能因无限膨胀而走向灭亡。
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甚至把这种缺失视为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为什么东奔西跑,浪迹天涯而不知疲倦?为什么承受了那么多的忧伤、痛苦、焦虑、不安而不改初衷?乃是出于真正诗人对“穷”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诗人要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这种忧患伴随终生的“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呢?
“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
“穷”作为诗人遭受的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使他的缺失性体验达到某种极限,这样就必然导致他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的状态,而产生心理失衡,如何释放饱和的心理能量,以恢复心理平衡呢?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就是释放、宣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降低紧张水平,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一条途径。
所以诗人之“穷”,不是诗人之不幸,从创作角度看,恰恰是他的大幸,因为他由此获得了一种不能不写的创作驱动力。
这种情形就像时钟上紧了发条,它不能不开始走了。
欧阳修所说的“内有忧思感情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正是上述心理规律的古典表达。
诗人之“穷”,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诗人之“富”。
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
(摘编自童庆炳《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者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修提出的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命题,揭示了古代诗人的创作规律,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
成部分,得到宋人广泛认同。
B. 由材料一第二段对“诗穷而后工”的叙述可知,若一位诗人在迁谪中以诗抒发忧国之情,这种情感会被欧阳修赞赏
C. 宋代有很多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理解“诗穷而后工”的命题,涉及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精心炼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
D. 以下内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三段的论据:李白年轻时漫游各地,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助他妙笔生花,留下大量佳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所以人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也就永远伴随着人生,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缺失性体验看成是消极的。
B. 对一个人而言,适当的缺失性体验不可缺少,它有利于生命的健康发展,让人感情深厚、精神敏锐,避免生命因膨胀而灭亡。
C. 当诗人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状态,就会产生失衡,需要释放以恢复心理平衡,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就是释放、宣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最好途径。
D. 材料二中欧阳修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等话语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心理规律,其中的“郁积”即为心理能量的蓄积。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首先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命题,然后从不同方面阐述这一命题,最后总结了它的价值所在。
B. 材料一认为宋代有人将“穷”视为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所引用的苏轼的诗句可以证明这一点。
C. 材料二第一段通过分析两种体验对人生的影响,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
D. 材料二以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为喻,形象地阐明了缺失性体验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推动诗人进行创作的情形。
4. 下列句子不能用来佐证“诗穷而后工”的一项的是()
A. 司马迁:《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B. 王安石:高位纷纷谁得志,穷途往往始能文。
C. 苏轼: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亨。
D. 朱彝尊:欢偷之喜难工,愁苦之言品好。
5.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江淹,南朝梁文学家。
少孤而家贫,爱好文学。
刘宋时入仕,辗转于诸王幕府,郁郁不得志。
齐时受到官识,逐渐显达。
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
江淹早年以辞赋著名于世,晚年
仕梁后才思减退,再未有佳传世。
为什么江淹晚年再未有佳篇传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探究。
【答案】1. A 2. D 3. C 4. D
5. ①江淹晚年官运亨通,仕途圆满,不再有早年的压抑和痛苦,不需要以文学创作来纾解痛苦,不必在写作上精益求精;
②江淹晚年高居庙堂,生活面狭小,导致他对人生世相、天地事物无法有更透彻的认识,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
③江淹晚年沉湎于富贵尊荣,满足性体验过于丰裕,缺失性体验严重不足,缺少文学创作的驱动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错误,无中生有。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原文,“诗穷而后工”只是“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而且从“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
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可知,也没有“诗穷而后工”是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的信息,更可能是中和诗论之外的理论。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缺失性体验看成是消极的”错误。
依据材料二“我们不必把人的缺失、痛苦、焦虑和忧伤完全看成是消极的”可知,原文说的是“不必”,而不是“完全没有必要”。
B.“让人感情深厚、精神敏锐”错误,曲解文意。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可知,“感情深厚、精神敏锐”是诗人的特质,而非“一个人”受益于缺失性体验而获得的情感特质。
C.“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最好途径”错误。
结合材料“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一条途径”可知,原文说的是“一条途径”,而不是“最好途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错误。
材料二第一段的中心论点应是“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诗词文章写欢乐的很难写得动人,而写贫穷苦难的则容易写好,讲的是不同类型情感表达的难与易。
不能用来佐证“诗穷而后工”。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刘宋时入仕,辗转于诸王幕府,郁郁不得志”“江淹早年以辞赋著名于世,晚年仕梁后才思减退,再未有佳传世”,江淹晚年官运亨通,仕途圆满,不再有早年的压抑和痛苦,不需要以文学创作来纾解痛苦,不必在写作上精益求精;
“‘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
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齐时受到官识,逐渐显达。
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江淹晚年高居庙堂,生活面狭小,导致他对人生世相、天地事物无法有更透彻的认识,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
“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江淹晚年沉湎于富贵尊荣,满足性体验过于丰裕,缺失性体验严重不足,缺少文学创作的驱动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一次巡逻
王曦
二班长要退伍了。
退伍就要下山,离开高原。
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
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
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
队伍出发了。
①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咬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副营长扭头看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二班长愣了一下,赶紧答是。
副营长说了声好,回过头,又轻轻地说了一声,很好。
二班长希望副营长再说点什么,可副营长不再吭声,迈步向前走了。
二班长只好跟上去,踏着副营长踏出的脚印,低头默默揣测。
二班长是个寡言少语的人,喜欢把什么事都搁心里琢磨,嘴一闭,就成了石头。
这点跟副营长很像。
没办法,二班长就是他带出来的兵嘛。
十多年前,二班长来到这个驻扎在云端的连队时,副营长是他的排长。
②那时的二班长还是个高高瘦瘦的新兵,穿上松松垮垮的军装,山风一吹,活像个立在麦地里的稻草
人。
二班长一直待在这个连队,历经了三任连长、四任指导员。
连长说,这石头可真够硬的,什么事都憋在心里,这怎么行,老憨着会出问题的。
指导员说你可把心搁肚子里去吧,咱这石头外硬内软,外冷内热,是块和田玉,湿的,通透着呢。
队伍沿着流经连队门前的河,溯流向山里走。
十二个人,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
河不大,是季节性的,还没入冬就结了冰,断流了。
一断就是半年。
今天的队伍走得有点闷。
带头的副营长不说话,大家都不好说话。
副营长东眼西看看,很激动,像是初来乍到一样。
有什么好看的?这条路线他走了少说也上百遍了,以前没见他这么兴奋过。
难道是专门来送自己的?肯定不是,二班长觉得自己还没那么重的分量。
他为什么又来跟队巡逻?没听说有什么特别情况。
还有他那句“很好”,是什么意思?这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二班长,他反复琢磨,没琢磨明白。
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二班长脚下就有些重,有些粘,他计划的告别巡逻,被副营长搅乱了。
二班长听到细微的声音:5201、5201。
出发后不久,这个声音便时不时从背后传到他耳朵里。
二班长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那个列兵,二班长很满意,就像看成熟的麦子。
二班长家里是农村的,他喜欢庄稼,上高原后,就更喜欢了。
③53……3763……37后又传来列兵的声音,这次是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
二班长连忙回头看,一看二班长就有些生气。
“护目镜戴上!怎么回事?说你几次了!”二班长训斥列兵。
正在仰望雪山的列兵戴上护目镜,心里却是不大乐意。
列兵上高原刚满两个月,这是第二次跟队巡逻。
当作战地图上那些烂熟于心的黑色三角变成了眼前一座座活生生的雪山时,他才真正知道,每座山都是唯一的,每座山都是有生命的,没有谁能征服一座山。
他要好好观察这些山,要为每座山都写一首诗。
二班长喜欢这个比他小了快十岁的兵。
这个小孩能吃苦,爱学习,会写东西,是连里的宣传骨干,最重要的是,他有很多新奇的想法。
比方说前两天,列兵找二班长说,想向连里建议买架无人机。
二班长问咱又不是空军,配无人机干什么用?列兵说不是打仗的那种无人机,是小型的,网上就有得卖,能高空拍照。
二班长这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
二班长说恐怕连里不会批。
列兵说试试呗。
一试,连长当场就批了。
连长也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一年来,二班长跟连长的脑步跟得有些吃力。
队伍拉着手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开进一片开阔的高原戈壁。
他们要穿过戈壁,去对面的雪山。
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
副营长接着说:“守平,听说今年你要走了。
”
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咕哝出一个短促的音节:“嗯。
”
副营长抬头望向前方,像是在自言自语:“当年的老家伙一个个都走了,咱们早晚都有下山的一天,今年我也要走了。
”
二班长现在真的明白了,原未这次巡逻,副营长也是来告别的。
队伍在这里休整。
二班长走到连长跟前,叫列兵过来。
④列兵蹦跳着跑过来,像只雪地里觅食的藏羚羊。
二班长说:“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冲猛跑。
”列兵双手撑住膝盖,边大口喘气边答是。
二班长说:“程志,报告当前位置。
”列兵有些为难地看着自己的班长。
二班长说:“你一路上嘟什么呢?”列兵立即明白了,赶紧回答:“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
”二班长骄傲地看看连长。
连长黑着脸,没什么表情。
二班长让列兵走开。
二班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
”二班长说:“他现在是我们班的活地图,才两个月,资料已经滚瓜烂熟了。
”连长说:“不错。
”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吗?"连长看二班长一眼说:“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
”二班长笑了,放心地走去副营长那边。
列兵觉得班长今天有点怪。
班长不守规矩,摘掉了护目镜和防寒面罩。
班长还脱了手套,抓一把雪往嘴里塞。
班长不再是冷冷的班长。
班长笑了,有些羞涩,有些傻气,愁憨的,像一块开花的石头。
再次上路,队伍仍旧那么走着,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
高原寂静无声。
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
(有酬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二班长要退伍了,离开部队前要在最后一次例行巡逻时跟“他的山”告别,这一次巡逻让他感到沉重又抗拒。
B. 副营长话少,队伍出发时副营长跟二班长交流不多,只是简单问候,但一声“好”和“很好”都饱含着丰富情感。
C. 二班长让列兵报告当前位置并“骄傲地”看连长,是为了炫耀自己培养的士兵,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带兵能力。
D. 列兵是第二次跟队巡逻,他有新奇的体验,他眼中的景象能引发诗情,他对眼前的每座山都熟悉,倍感亲切。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①中写巡逻途中作战靴踩在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了山谷的寂静。
B. 句子②中运用了叠词“高高瘦瘦”“松松垮垮”和“麦地里的稻草人”的比喻,写出了二班长当年的瘦弱。
C. 句子③中“53……37”承接前面的“5201”,一起为后文“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间”的回答做了铺垫。
D. 句子④中“藏铃羊”的比喻能看出,作为一名年轻的边防战士,列兵朝气蓬勃,成长迅速,因此“能留在山上”。
8. 文章是如何塑造二班长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9. 文章标题“最后一次巡逻”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B 7. D
8. ①正面描写。
通过二班长对副营长来巡逻动机猜测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二班长的外冷内热和细心;如对列兵的训斥和询问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二班长对士兵的严格要求和细心关爱。
②侧面描写。
通过连长眼中的“石头”印象和指导员眼中的“和田玉”形象,表现出二班长表面寡言少语,实则外硬内软,通过列兵眼中班长摘掉了护目镜和防寒面罩,往嘴里塞雪的“有点怪的形象,表现出班长对岗位的深情留恋和不舍。
③环境烘托。
通过对高原独特的景物描写,突出了高原环境的恶劣,以艰苦恶劣的环境描写衬托二班长的坚守边疆,守卫边疆的形象。
9. ①“最后一次巡逻”指二班长退伍前最后一次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巡逻,跟山口告别:也指副营长退伍前特地最后一次跟队巡逻,与战友告别。
②“最后一次巡逻”蕴含着成边事业和精神的传承,二班长和副营长要退伍了,但列兵已经成长起来了,成边事业后继有人,成边精神不断传承。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沉重又抗拒”无中生有。
文中并没有说他心情沉重,内心抗拒,由后文可知,他对这次告别巡逻是珍视而慎重的。
C.“炫耀”“显示自己的带兵能力”错误。
原文有“能留在山上吗?”可知二班长是向连长推荐列兵程志,想让他留在山上。
D.“他眼中的景象能引发诗情”错误。
原文表达的是他要好好观察这些山,要为每座山都写一首诗。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成长迅速”错误。
程志“蹦跳着跑过来”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的朝气蓬勃,但不能体现他的成长迅速。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文中第六段“有什么好看的?这条路线他走了少说也上百遍了,以前没见他这么兴奋过。
难道是专门来送
自己的?肯定不是……他为什么又来跟队巡逻?没听说有什么特别情况。
还有他那句“很好,是什么意思”是心理描写,从中看出二班长为人心细。
“护目镜戴上!怎么回事?说你几次了”“ 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冲猛跑”,通过二班长语言的直接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塑造了二班长对小战士的关心爱护的形象特点。
根据文中第四段“连长说,这石头可真够硬的,什么事都憋在心里,这怎么行,老憋着会出问题的。
指导员说你可把心搁肚子里去吧,咱这石头外硬内软,外冷内热,是块和田玉,温的,通透着呢”,倒数第二段“列兵觉得班长今天有点怪。
班长不守规矩,摘掉了护目镜和防寒面罩。
班长还脱了手套,抓一把雪往嘴里塞。
班长不再是冷冷的班长。
班长笑了,有些羞涩,有些傻气,憨憨的,像一块开花的石头”可知,通过连长、指导员、列兵等人对二班长的评价,侧面写出了二班长内心温柔通透、质朴单纯的形象。
根据文中“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了个碎”“河不大,是季节性的,还没入冬就结了冰,断流了。
一断就是半年”“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开进一片开阔的高原戈壁。
他们要穿过戈壁,去对面的雪山。
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高原寂静无声。
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可知,通过对高原独特的景物描写,突出了高原环境的恶劣,以艰苦恶劣的环境描写衬托二班长的坚守边疆,守卫边疆的形象。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分析题目的含义可以从表层、深层等方面分析。
从表层看,“最后一次巡逻”指的是即将退伍的二班长、副营长最后一次巡逻边防线,与战友告别。
从深层看,指的是边防战士在巡逻边境的路上展现出来的优秀品质,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他们以能够守卫祖国的边疆为荣。
同时,这是二班长、副营长的“最后一次巡逻”,却是列兵巡逻边境的开始,在一次次巡逻中,一代代的边防战士将对边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精神进行传承;不论是副营长对二班长的培养,还是二班长对列兵的培养,都体现了对新战士的关爱,这都是部队中爱的传承。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汉主闻太祖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
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将万馀骑如晋阳。
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
北汉兵屯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遣其将穆令均将步骑二千逆战,筠自将大军壁于太平驿。
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
筠遁归上党,婴城自守。
世宗闻北汉主入寇,欲自将兵御之,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