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宝安中学人教版(七年级)初一上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2)
一、选择题
1.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他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
上述内容反映出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
A.秦统一中国B.秦的暴政C.秦始皇废除分封制D.秦朝建立郡县制2.北魏孝文帝在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采取措施革除落后的“胡风国俗”,接受先进的汉文化,其措施有()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②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③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④迁都长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该史料记载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情形B.西汉初年南方的情形
C.西晋末年北方的情形D.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
4.导致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的事件是
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黄巾大起义D.淝水之战
5.公元230年,吴国皇帝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按照公元纪年法换算,这一年应该是
A.2世纪前期B.2世纪后期C.3世纪前期D.3世纪后期
6.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这部著作是:
A.《论语》
B.《史记》
C.《后汉书》
D.《资治通鉴》
7.据史料记载,西汉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
这个专门机构设立的标志性意义在于
A.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B.保护来往使团的安全
C.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促进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8.下列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相关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公元25年在长安称帝B.王莽被推翻后重建汉朝政权
C.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D.他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9.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蜀、西晋、北魏
B.西汉、东汉、北魏
C.蜀、西晋、南魏
D.蜀、西夏、南魏
10.《张家山汉墓竹简》载,西汉初期奴婢在主人死而无后时,可以被放免为庶人,并可继承主人的田宅及余财。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消除等级差别B.恢复农业生产
C.缓和民族矛盾D.削弱地方势力
11.第一手史料是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
第二手史料是指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
下面不能作为我们研究早期人类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A.早期人类的头盖骨化石B.早期人类的遗址
C.早期人类使用过的工具D.史书里对早期人类的记载
12.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下列哪个印玺与这一制度关系最密切?A.B.
C.D.
13.王帅同学在课本剧中扮演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下列属于他的台词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无为而治,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14.下列属于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是
①牧野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马陵之战④长平之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5.公元前704年,第17代楚君熊通再一次向周天子请求提高封号,遭拒后大怒说:“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于是,他自立为楚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
这表明当时
()
A.禅让制渐成风尚B.世袭制开始确立
C.分封制遭到破坏D.郡县制逐渐推行
16.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观察下面有关甲骨文的图示,从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甲骨文字形举例
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
日明河正借为征田从柄右借为佑
A.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B.具备汉字的构成方法,是比较成熟的文字C.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D.现代汉字很多都是会意字
1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将下列君主按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盘庚②周武王③启④周平王
A.①②④③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①④②③
18.传说中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
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炎帝发明了酿酒”。
考古学家在距今约7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见下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是()
A.炎黄二帝热衷发明
B.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
C.该陶器是黄帝作品
D.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
19.下图是船型彩陶壶。
下列表述与图片无关(错误)的是 ( )
A.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B.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造船技术
C.印证了当时的文明程度D.证明了船就是黄帝的发明
20.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
”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A.盐铁专卖B.颁布“推恩令”C.张骞出使西域D.实行分封制
二、材料分析题
21.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的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创新)
材料一:
学派代表人物
儒家孟子、荀子
道家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技术创新)材料二:
(政策创新)
材料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七年级《中国历史》(制度创新)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哪一时期何种局面?儒家、道家创始人分别是谁?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那时是应用何种农业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三反映哪一事件?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事件有何关系?最能反映该事件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措施是什么?
(5)请你谈谈对创新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郡、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变法的名称和结果
材料二秦朝形势图
(2)请认真观察《秦朝形势图》,指出秦长城两端西起和东至点。
材料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一法度衡石丈尺。
——《史记》(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朝建立后实行的措施。
材料四
(4)根据材料三和四,概括这些制度或措施实行的意义。
23.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七年级(1)班某同学准备以“古代中国科技文化之最”为主题编辑一份历史手抄报,下面是他设计的部分栏目和整理的图文材料。
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该文字
是。
(2)图2是一项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悠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它的设计者是谁?
(3)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
是?
(4)东汉名医张仲景的某部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也是当时世界上医学水平最高的医学专著。
该著作是。
(5)我国古代农业发达,技术先进。
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的作者是谁?
24.“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某同学搜集了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见上表),请根据所学知识将上表中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区别开来,将上表内措施的序号填写在下表相应位置。
(2)请选择上表中关于商鞅变法内容的两项措施,谈谈改革措施的具体作用。
材料二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各种看法。
观点一: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
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观点二: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依据材料二说明关于魏孝文帝改革的两个观点有什么不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反映的是秦朝不但实行有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还实行严厉的法律,从而体现了秦始皇的暴政,因此秦的暴政是秦未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故选B;ACD
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排除。
2.A
解析: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在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采取措施革除落后的“胡风国俗”,接受先进的汉文化,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
魏孝文帝即位后,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④错误,BCD排除;故选A。
3.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南方自然条件好,土地肥沃,到后期出现了“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的局面,故D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还没有开发,故A不符合题意;西汉初年南方逐渐得到开发,故B不符合题意;西晋末年北方的情形,这不是南方情况,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
“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5.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纪年法换算是要在百位前面数值加 1。
公元230年=2+1=3世纪。
100 年一个世纪,公元230年是3世纪前期,故C正确;ABD错误。
综上故选C。
6.B
解析: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材料强调的是“实录”,这反映了司马迁史德高尚,公正记事。
B项符合题意;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思想。
A项不合题意;《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
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C项不合题意;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解题的关键。
据所学可知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目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7.C
解析: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正确;ABD与管辖西域机构设立无关,排除;故选C。
8.A
解析:A
【详解】
公元 25 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A符合题意;东汉政权是在王莽被推翻后重建的汉朝政权,光武帝刘秀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等,在他统治期间,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B、C和D项。
故选A项。
9.A
解析:A
【详解】
依据朝代更替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①是蜀,因为三国时,魏、蜀、吴三国并立,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②是西晋,265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
280年灭吴,统一全国,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③是北魏,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
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点睛】
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示意图信息—“220年魏、222年吴”“东晋”“东魏、西魏”,判断历史事件所指—“蜀、西晋、北魏”。
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10.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西汉初期奴婢在主人死而无后时,可以被放免为庶人,并可继承主人的田宅及余
财”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释放奴婢,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恢复农业生产,B符合题意;ACD项与材料反映的释放奴婢无关,排除。
故选择B。
11.D
解析:D
【详解】
依据题干第二手史料是指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
“史书里对早期人类的记载”反映了后人通过以前的资料和遗迹、化石得出记载。
属于第二手资料。
D符合题意;“早期人类的头盖骨化石”“早期人类的遗址”“早期人类使用过的工具”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属于第一手资料,ABC排除;故选D。
12.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监察制度”,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C正确;ABD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C。
13.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提倡朴素的辩证法,主张“逍遥、无为”,故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孔子有关学习的主张,故A错误;C选项是孟子的主张,故C
错误;D选项是兵家的主张,故D错误;故选B。
14.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①不符合题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和魏国之间的战役,②③符合题意;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役,④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B。
15.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楚君熊通自立为楚武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并结合所学可知,楚国称“王”,与周天子称号一致,打破了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出现了地方诸侯不听命于周王室的现象,表明分封制遭到破坏,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与传说时代的尧舜禹有关,排除;B项世袭制开始确立于夏朝的启,排除;郡县制逐渐推行是在秦朝时期,D排除。
故选择C。
16.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选项B符合题意;记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题干内容不符,A排除;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在题干信息中无法获取,C排除;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D排除。
故选B。
17.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夏朝的启创立王位世袭制度,商朝的盘庚迁都殷,周武王建立西周,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③①②④正确。
故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18.D
解析:D
【解析】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属于酒器,这说明传说时代的先民已掌握制陶和酿酒技术。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9.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船形彩陶壶为1958年陕西省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在两侧的腹部,各用黑彩绘出一张鱼网状的图案,渔网挂在船边,似正撒网捕鱼,又像小船刚刚捕鱼回来,在晾晒鱼网。
陶壶上端两肩上,横置两个桥形小耳,既便于提拿,又可穿绳背负,随身携带。
这件陶壶的壶身两侧均画有鱼网纹,学者认为当时原始人已有划船撒网捕鱼的能力,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造船技术,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船型彩陶壶印证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已经很高,ABC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船就是黄帝的发明”这种说法不能从船型彩陶壶上得到印证,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干图片船型彩陶壶的历史,通过船型彩陶壶的发掘和考古价值分析,四个选项的说法,利用排除法解答本题,黄帝是传说中的上古人物,他发明了舟车,但与题干船型彩陶壶无关,可以排除,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20.B
解析:B
【详解】
据材料“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可知,诸侯的封地必须要分割给他所有的儿子,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B符合题意;盐铁专卖属于经济措施,与材料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抵抗匈奴,与材料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实行分封制与材料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材料分析题
21.(1)百家争鸣;孔子、老子
(2)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
(3)商鞅变法;因果关系;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4)建立县制
(5)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的灵魂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
解析:(1)百家争鸣;孔子、老子
(2)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
(3)商鞅变法;因果关系;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4)建立县制
(5)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的灵魂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随着当时社会的急剧变法,众多学派对春秋战国时政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的一种学术繁荣局面,这种繁荣局面就是百家争鸣;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老子是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2)从材料二图片的场景,可知判断是牛耕;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战国启示,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促进生产力发展。
(3)依据材料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可知是商鞅变法;由第二问已知是材料二是牛耕技术。
结合课本所学,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使得生产力提高,各国积极进行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民,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秦国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商鞅变法。
由此可知材料二、三是因果关系;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这样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被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促使秦国项封建社会转变。
(4)根据材料三的关键信息“全国设31县、官吏有由中央直接任免”,可判断是建立县制。
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依据前面的材料,牛耕、铁制农具等新技术的出现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商鞅变法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闱绕创新言之有理即可,如:创新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创新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创新是强国兴邦之路;创新是国家强盛和民族进步的灵魂等。
22.(1)商鞅变法;秦国富强
(2)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写辽东,临洮不给分)
(3)郡县制;度量衡。
(4)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促进各地
解析:(1)商鞅变法;秦国富强
(2)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写辽东,临洮不给分)
(3)郡县制;度量衡。
(4)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商鞅合并小郡、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可知,这一变法的名称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经济上,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其结果是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2)仔细观察材料二“秦朝形势图”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
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3)依据材料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一法度衡石丈尺”可知,秦朝建立后实行的措施是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秦统一后,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4)依据材料三及材料四信息“秦统一货币”“秦统一文字”概括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3.(1)甲骨文;
(2)李冰;
(3)《史记》;
(4)《伤寒杂病论》;
(5)贾思勰。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
解析:(1)甲骨文;
(2)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