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省湖州八年级(下)期中化学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期中化学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27.0分)
1.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经过了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直到现在仍在探索中。

其中,
行星模型的提出标志着原子结构的现代模型的问世,如图是锂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图中原子核内有3个质子、4个中子。

不能根据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得出的结论是()
A. 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 原子核的体积只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部分
C. 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吸引的力
D. 原子呈电中性
2.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
理解错误的是()
A. 原子序数
B. 元素名称
C. 元素符号
D. 中子数
3.“3H2SO4”中有“1、2、3、4”四个数字,下面叙述其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 “1”表示每个硫酸分子中含有的硫元素的个数
B. “2”表示硫酸分子中含有氢分子
C. “3”表示硫酸分子的个数
D. “4”表示每个硫酸分子中含有的硫酸根的个数
4.科学老师在讲化学式时,以元素得失电子的观念来说明,他利用凹角与凸角的模型
作为教具,如图所示。

甲模型表示失去一个电子的钠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乙模型表示失去两个电子的镁离子和得到一个电子的氯离子的组合,则丙模型最可能表示下列哪一种化学式()
A. CO2
B. NH3
C. Al2O3
D. CaCO3
5.在电影《流浪地球》中,主人公通过燃烧木星大气,在最后关头拯救地球。

木星大
气中,除含有大量的氮氢化合物外,还有一种气体-乙烷(C2H6),则下列关于乙烷说法正确的是()
A. 乙烷是由2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
B. 乙烷中,碳元素显-3价
C. 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g
D. 乙烷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3
6.下列对空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按质量分数计,空气中含氧气约21%,含氮气约78%
B. 空气的成分是固定不变的
C. 空气的成分是相对稳定的,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D. 空气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所以浓度越高越好,其他成分含量高低无关紧要
7.下列对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 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 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汽
D.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都生成了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8.纸火锅是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
烧。

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纸锅的着火点很高
B. 面汤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了
C. 火焰的温度没有达到纸锅的着火点
D. 加热时面汤汽化吸热使纸锅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
9.认真分析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示意图,推断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A. 12
B. 16
C. 5
D. 1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
10.请用符号表示:
(1)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______。

(2)3个锰酸根离子______。

11.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儿后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
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

(1)根据一定的特征可以把事物进行分类。

根据蜡烛的燃烧需要氧
气的参与,把燃烧归类为______反应。

把蜡烛的燃烧归类为放热反
应的依据是化学反应中的______变化。

(2)由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正确的方法是
______(填序号)。

A.用湿毛巾帕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打开窗户跳出 D.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跑向门外
12.我国早期的化学著作《化学鉴原》(1871年)中把一种元素翻译为“矽(xi)”。

(1)该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占第二位,现在这种“矽”元素的名称为______。

A.硅 B.硒 C.锡 D.氧
(2)该元素属于______(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13.氢气被看成是最环保的清洁能源,但是电解水的方法制氢气成本高.据报道科学家
研制出了一种氮化镓-锑合金,利用它能更好地促进水在太阳光下分解获得氢气,且可重复使用.
(1)如图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过程中出现的微粒示意图,请按它们的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2)氮化镓-锑合金在利用太阳光分解水的反应中起______作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0分)
14.下面是两个观点,请用实例说明它们是错误的。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粒子总称为元素。

(2)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称为单质。

15.如图所示是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钠保存在煤油中,说明钠具有怎样的性质?______(答出2点即可)
(2)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物质由______(选填“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3)根据这个实验,请你分享你对燃烧产生了什么新的认识?
16.如图所示,氕(符号“P”)、氘(又叫重氢,符号“D”)、氚(又叫超重氢,
符号“T”)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

(1)其中______原子(选填“氕”、“氘”或“氚”)在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结构模型中的“●”表示______(选填“质子”、“中子”或“电子”)。

(2)科学概念的命名不是随意的,某些科学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意义命名的,“同位素”意味着这三种原子在______占据同一个位置。

(3)在天然水中,约有0.02%的重水(D2O)。

1个重水分子是由2个重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请你计算重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17.剑桥大学凯斯学院的彩色玻璃窗上纪念了数学家约翰•韦恩(John Venn)在1881
年的一项发明-韦恩图。

韦恩图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事物之间的数学或逻辑关系,例如并列关系、交叉关系、包含关系(如图甲)。

(1)如图乙中A、B、C分别表示了单质、氧化物、混合物中的一种类别,其中A 表示的是______。

(2)冰水混合物属于哪一类别______(选填“A”、“B”或“C”)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18.如图所示,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
含量”
(1)实验中红磷要过量,目的是______。

(2)弹簧夹的控制对实验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点燃红磷前,
弹簧夹必须关闭,否则将导致实验结果______(选填“偏
大”、“偏小”或“不变”);燃烧结束后,打开弹簧夹
的适宜时机是______。

(3)能否用木炭代替白磷完成此实验,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19.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收集有关气体的装置图。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要收集氧气,收集装置可选择上述装置中的______ 或______(填写序号);
(2)用发生装置A或B制取氧气时,A与B相比,A的优点是______,A中的注射器还可以用______来代替(填一种化学仪器名称)。

A中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_(选填“化合”或“分解”)反应。

C中的导气管要伸入到接近集气瓶底部原因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根据原子结构行星模型图可以看出原子核的体积占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上的正电荷和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相等,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但是看不出原子始终在做无规则运动,是电子绕原子核沿一定轨道运动。

故选:A。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理论,他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饶核做圆周运动。

后来的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2.【答案】D
【解析】解: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可知A为原子序数是16;B 为元素名称硫;C为元素符号S;D为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6,
故选:D。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解:A、“1”表示每个硫酸分子中含有的硫原子的个数,不是元素,故填:
B、“2”表示每个硫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错误;
C、“3”表示硫酸分子的个数,正确;
D、“4”表示每个硫酸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个数,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4.【答案】C
【解析】解:由丙模型可知,构成该物质的两种粒子个数比为2:3,所以观察各选项可知,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根据题干信息以及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对模型信息应有一定的了解,它对于化学上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推断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5.【答案】B
【解析】解:A.乙烷是由乙烷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B.乙烷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设碳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6+2x=0,解得:x=-3,故正确;
C.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
D.乙烷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2):(1×6)≠1:3,故错误。

故选:B。

A.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来分析;
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解:A、按质量分数计,空气中含氧气约21%,含氮气约78%错误,因为不是质量分数,是体积分数;故选项错误;
B、空气的成分是固定不变的错误,一般是不变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故选项错误;
C、空气的成分是相对稳定的,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正确;故选项正确;
D、空气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所以浓度越高越好,其他成分含量高低无关紧要错误;故选项错误;
故选:C。

A、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
B、空气的成分是固定不变的错误;
C、空气的成分是相对稳定的,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正确;
D、空气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所以浓度越高越好,其他成分含量高低无关紧要错误;
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用途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7.【答案】D
【解析】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选项说法错误。

C、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都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8.【答案】D
【解析】解:纸张是可燃物,也与氧气接触,潮湿的纸张不燃烧的原因是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故选:D。

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燃烧的条件问题,熟记物质燃烧的条件就可做好此题。

9.【答案】B
【解析】解:由左图,碳12原子的与1个氢原子的质量相等,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
量为1;
1个碳12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个碳12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个碳12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4倍,则个碳12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右图中,左盘上有1个碳12原子和个碳12原子,则左盘上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4=16;故A原子的相对原
子质量约为16。

故选:B。

根据左图,碳12原子的与1个氢原子的质量相等,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右图中,左盘上有1个12碳原子和个碳12原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图示的含义、碳12原子的与1个氢原子的质量相等是正确解答
本题的关键.
10.【答案】H2O23MnO42-
【解析】解:(1)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故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过氧化氢分子,故填:H2O2。

(2)3个锰酸根离子就是在锰酸根离子的前面加上数字3,故填:3MnO42-.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1.【答案】氧化能量 D
【解析】解:(1)蜡烛的燃烧需要氧气的参与,把燃烧归类为氧化反应。

把蜡烛的燃烧归类为放热反应的依据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故填:氧化;能量;
(2)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既可以降低空气的温度,也可以防止烟尘进入呼吸道,方法正确;
B、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说明上面先缺氧;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说明燃烧产生烟尘等物质,成站立姿势跑出容易导致窒息,所以不能站立姿势跑出,方法错误;
C、因为是高层着火,跳窗会造成身体伤害,方法错误;
D、伏低身子逃出有利于防止因为吸入有毒气体和烟尘而窒息,方法正确;
故选:AD。

(1)根据氧化反应的判断方法来分析;
(2)根据火场逃生的做法来分析。

本题是分析在大火中逃生的方法。

从实验可知,高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上面的地方最先缺氧,所以在大火中逃生时应该尽量低点,而不能站立姿势跑出,一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行,是高层楼房着火,也不能从窗户跳出。

12.【答案】A 非金属
【解析】解:(1)地壳中含量占第二位的元素是硅,故答案为:A;
(2)该元素的汉语名称“硅”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固态元素,故答案为:非金属。

(1)根据地壳中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
(2)根据元素的分类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3.【答案】丙甲乙催化
【解析】解:(1)由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所以,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就是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以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在图中化学变化过程中出现的顺序排列丙甲乙;
(2)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由题意可知:氮化镓-锑合金,能更好地促进水在太阳光下分解获得氢气,且可重复使用,符合催化剂的特点,所以,氮化镓-锑合金在利用太阳光分解水的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故答为:(1)丙甲乙(2)催化
(1)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
(2)根据催化剂的概念进行分析.
通过本题的练习,准确理解催化剂的“一变二不变”的特点,会判断在一些反应中,某些物质是否催化剂.
14.【答案】解:(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例如H2O与NH3质子数都是10,;
(2)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O2与O3属于混合物。

故答案为:(1)H2O与NH3;(2)O2与O3的混合物。

【解析】(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2)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元素的定义,单质的特点。

15.【答案】钠比较活泼、密度比煤油大(或不能与煤油反应等)离子
【解析】解:(1)钠保存在煤油中这说明钠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密度比煤油大,且不与煤油反应;故填:钠比较活泼、密度比煤油大(或不能与煤油反应等);
(2)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故填:离子;(3)钠能在氯气中燃烧,煤油氧气参加,所以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故填:燃烧不一定要氧气参与。

(1)根据物质的保存方法来推断物质的性质;
(2)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3)根据物质燃烧的现象来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结构以及对燃烧的认识等,难度不大。

16.【答案】氕质子元素周期表
【解析】解:(1)氕在自然界中最为常见,读图可知,原子核外有一个电子,因此其中间也一定有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因此,图中的“●”表示的是质子,而另外两个白色的点则是中子。

(2)“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在元素周期表占据同一个位置。

(3)重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80%,
故答案为:(1)氕;质子(2)元素周期表(3)80%
(1)根据质子数=电子数分析;
(2)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计算。

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及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混合物 C
【解析】解:(1)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二者是并列关系,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所以A是混合物;
(2)冰水混合物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既属于化合物又属于氧化物,所以属于C。

故答案为:(1)混合物;(2)C。

(1)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二者是并列关系,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2)冰水混合物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既属于化合物又属于氧化物。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物质的分类。

18.【答案】使氧气充分反应偏大等集气瓶充分冷却
【解析】解:(1)实验中红磷要足量的原因是将瓶内的氧气耗尽。

故填:使氧气充分反应;
(2)点燃红磷前,弹簧夹必须关闭,否则红磷燃烧放出热量造成气体膨胀,部分空气逸出,造成测定结果偏大;燃烧结束后,一定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故填:偏大;等集气瓶充分冷却;
(3)木炭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的压强不变,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填:不能;会产生二氧化碳,影响气压变化。

(1)根据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2)根据实验误差的分析、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3)根据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来分析。

本考点是用红磷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属于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

这类探究实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回答题目给出的问题。

19.【答案】C D 控制反应速率分液漏斗分解把集气瓶中的空气充分排出
【解析】解:(1)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氧气;故填:C;D;
(2)用发生装置A或B制取氧气时,A与B相比,A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化学反应的速率,注射器可以用分液漏斗来代替,若用装置A制取氧气,采用的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同时生成水,属于分解反应,为了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氧气时,导管一定要伸到集气瓶的底部;故填:控制反应速率;分液漏斗;分解;把集气瓶中的空气充分排出。

(1)根据氧气的性质来分析解答;
(2)根据装置的特点、仪器的用途、化学反应的特点以及收集气体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