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转喻思维与词义引申的认知语言学分析——以Storm及其语义场词语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转喻思维与词义引申的认知语言学分析——以Storm
及其语义场词语为例
赵爱萍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storm语义场隐含的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探讨其语义理据,揭示隐喻、转喻对词义形成的影响,从而观察概念形成的轨迹,探讨词义引申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路径。

%In 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e paper sets out to analyze implicit conceptual metaphor;conceptual metonymy in semantic field focused on
storm,probes their semantic motivation,tries to reveal the effect of metaphor,metonymy on word formation and observes the locus of concept formation.Besides it probes psychological activity and cognitive paths in acquisition of extended senses of English vocabulary.
【期刊名称】《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1)001
【总页数】4页(P123-126)
【关键词】隐喻/转喻;storm;语义;引申
【作者】赵爱萍
【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1 引言
隐喻和转喻作为两种认知思维方式极大地丰富了词汇意义。

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 是新的语言产生的根源[1](赵艳芳2001)。

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发展以相似性为基础,并且依赖人的类比思维;而转喻性词义的生成和发展则以相邻性和突显性为基础[2](王月华2010)。

多义词的所有意义是以隐喻、转喻链条而相互联系起来的。

词汇学上所谓词的比喻义、引申义的产生就是运用隐喻、转喻的结果。

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作用,其研究表明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隐喻、转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1]。

隐喻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隐喻思维支配着人们的推理过程,有助于解释旧词获得新义的过程[3](汪榕培2003)。

storm等相关词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易于发展、形成隐喻和转喻意义,storm:occasion of violent weather condition,其指称意义就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从基本意义向其它意义延伸的过程,有语义网络和语义的扩散性激活,其变化的内在机制是借助类比推理,更有深层的语义联想——隐喻思维、转喻思维。

隐喻多义词的词义之间有类比关系,是源于词汇的比喻用法产生的语义变化,storm“暴风雨”是字面词义,其他则是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使本义得到深化,通过和“暴风雨”类比产生的隐喻义,由具体可观的自然现象到抽象的心理感受。

我们不难发现storm等词的多义性词义之间的关联性、相似性,每一个隐喻实际上就是省掉了“像”、“如同”这样的明确标记。

词的引申义能体现出词语的丰富内含,而比喻义可以更形象生动地传递信息,本文从认知角度对storm等进行隐喻和转喻认知梳理和语义分析。

2 storm的隐喻、转喻认知
我们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将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应用于分析storm语义框架,
将它们看作词义拓展和语义建构的重要途径,用隐喻、转喻来解释storm及其语
义场词汇一词多义产生的内在机制。

You’ll surely weather the present storm,and come out victorious.weather the storm转义为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把困难类比为暴风雨是因为“难关”与“暴风雨”具有相似性。

人类认知域中的那种不可人为控制的自然现象被激活,成为参照点,为概念转换提供心里路径。

其概念意义与人的认知语义框架是相同的。

又如:The play took London by storm.(这
部剧很快就风靡伦敦)。

take by storm引申为“袭取、强夺、突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storm词义拓展的认知思维方式和延伸脉络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机制,是通过寻
找与storm的语义范畴中的原型的特征的相似性来隐喻新事物,体现出直观和类
比的思维方式以及隐喻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从词源角度研究,动词原始意义“下暴风雨”,还可以通过隐喻、转喻的方式与情感联系起来,引申为:violent outburst of feeling,通过隐喻和转喻扩大意义范围,形成storm的相互联系的
意义网络。

下面以storm名词意义为背景,探讨在基本动态过程意义的基础上,
动词意义的投射、延伸。

(1)They stormed the enemy’s fortress.(他们对敌军要塞发动猛攻)。

(2)The mob stormed through the streets.(暴徒们洗劫了街市)。

(3)He burst into tears and stormed off.(他突然哭了起来,气呼呼地跑了)。

(4)He stormed at me for five minutes on end.(他对我咆哮了整整五分钟)。

(5)He stormed around the house,breaking things.(他在房子里发怒,乱砸东西)。

源域意义(名词)提供理解目的域意义的心理路径,而目的域(动词)意义比源域意义在概念方面更突出。

词义转换有其语义上的动因,是“人们认知角度的一种改变[4](刘国辉,2004 )。

storm在以上各句中已经发生了非范畴化现象。


表示指称转而描写过程或动态义了。

体现了隐喻思维结构,又有转喻的色彩,因为它们分别突显了storm概念中所涵盖的“突袭、闯、怒吼”这些次范畴特征,继而以这些次范畴为中心向不同认知域投射,形成越来越多的词义。

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是词义得以演变的依据。

storm在这个新的用法和语境下,与“暴风雨”关联的“突袭、闯、怒吼”多个义项中出现了隐喻、转喻认知方式的交叉,使人们获得用喻体対本体作出还原性阐释的认知效果。

storm的特点首先被凸显出来,成为参照点,并激活与之相关的关系,借助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临近性建立事物之间的替代关系,形成关联,建立转喻关系基础。

联想激活——由事物的部分联想到事物的整体。

在转喻视角化的作用下outburst violently“突袭、闯、怒吼”被提取作为整个事件的焦点,来转喻性地表达整个事件,也是转喻思维中被突显的行为方式。

storm的动词化使用更容易激活读者的心理认知图式,唤起他们潜意识中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会。

所产生的感觉共鸣,比“突袭、闯、怒吼”更强烈、更直接、更简洁[5](蔡阁,2010)。

此外,词性的变化也反映了隐喻和转喻在不同层次上的语义延伸。

(6)Today’s meeting was rather stormy.(今日的会议颇不平静)。

(7)His parliamentary career was stormy.(他的议员生涯充满曲折)。

(8)He turned back and met her stormy eyes.(他转过身体,正好遇到她那双怒目)。

(9)But after six years of a stormy marriage.(6载婚姻生活,风雨交加)。

Radden &Kovecses认为,转喻不仅是一个实体替代另一个实体,而是两个实体相互联系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6](Radden & Kovecses 1999)。

“不同词性之间的转化是转喻思维的结果,因为词义而不同词性是突显事物不同的方面而已”(同[1]))。

转化词是通过改变词语的语法功能扩大现存词汇的语义范围,用作动词,storm的特性给人听觉的震撼力,突显其动作一面,在特定的语境中传
递了更多的语义信息。

这一过程就是典型的转喻思维过程以抽象代替具体。

storm 被激活用作形容词,让人同步地联想到“暴风雨”所带来的震撼力,其突出特征即被突显的部分是词性转化的条件,是人类转喻认知世界的结果。

以storm(暴风雨)义项为中心或核心意义,成为原型,运用认知方式,进一步扩展其他义项,产生并形成语义的辐射网络,其语义扩展过程是系统的、普遍的。

3 storm语义场的隐喻、转喻认知
隐喻是一种心理映射,往往借助语言来构建,反过来有促进语义的演进。

隐喻性词(多义词)是在一定的意象图示基础上通过隐喻手段而形成,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引伸。

转喻是语义延伸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甚至比隐喻更重要”[7](Taylor 2001)。

隐喻和转喻其功能都是将一实体的典型特征用于另一实体之上。

词的不同意义之间通过隐喻和转喻形成一个关系网。

语义框架是理解一个词或一组词时需要的知识网络,storm可以激活一个实时建构的框架,激活无数个近义词及其相应的搭配习惯而形成语义网络。

人们通过推理、类比等大脑高级认知活动建构storm相关语义场词汇抽象概念的理解。

从语义场理论来看,一个动词可以激活一个框架,语义上有关联的动词集合中的大部分动词都与这个框架联系,都能激活或唤醒“暴风雨”活动框架的不同侧面,尽管他们各自所凸现的框架内成分不同。

与storm相关的语义场隐喻性词汇的一系列概念便会随之被激活,它们是:rain /shower/flood/stream/tide/surge/surf/submerge/drift/drown/flow(本文重点探讨其动词用法)。

转喻的实质是建立统一框架内的不同实体之间的联系。

转喻在词性意义的演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把storm这一语义场名词实体隐喻成了动作和过程,突显其变化的动态过程。

这是名词转换为动词的认知动因。

以整体一部分意象图式为心理基础的转喻,其产生心理机制是(以下面的1为例)自然现象认知域向战场认知域投射。

源义作为载体,去激活目标义,从而突显目标义。

一个概念有很多属性,
而人的认知往往更多地注意最突出、最容易记忆和理解的属性,即突显性,从而用一突显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使其他特征成为背景。

这样的表达能突显事件的典型特征。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和转喻在本质上都具有概念化和常规化,都是语义延伸的手段,都可以被认为是投射过程[8](Ungerer,F.&H.J.Schmid 1996:128)。

由此词汇语义得以重构和延伸。

(1)Bombs rained (down)on the city’s streets.炸弹雨点儿似地落在这座
城市的街道上。

(2)The roof collapsed,showering us with dust and debris.屋顶塌了下来,灰尘、碎片纷纷落在我们身上。

(3)The visitors streamed into the nursing home.来访者涌进了护理室。

(4)Strawberries flooded the market and prices dropped down.草莓充斥市场,价格下跌。

(5)He sold his car to tide over his period of unemployment,to provide money for his needs.他卖掉汽车以度过他失业的一段时间。

(6)Relief surged through her.她顿觉宽慰。

(7)I was surfing the net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on Indian music.我正在网上查找有关印度音乐的资料。

(8)Doubts that had been submerged in her mind suddenly resurfaced.她心里早已淹没的疑团突然又浮现出来。

(9)As children we were very close,but as we grew up we just drifted apart.孩提时我们亲密无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就逐渐疏远了。

(10)We are now drowning in information.我们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11)An illusion of warmth flowed stubbornly down her body.一股朦胧的
暖流在她体内涌动。

动词flow和副词stubbornly都属于比喻用法。

4 结语
Sweetser认为,新词义的获得并不是任意的,其依据是使各种意义以有理据的方式联系起来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ing)。

隐喻是语义演变的一个主要构建力。

一个词一旦产生,语言使用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使用隐喻使其基本意义得到不断的扩展和延伸[9](Sweetser 1990:9/19)。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隐喻和转喻是词义转移或引申以及新词创造等常见的语义理据。

隐喻和转喻对于人类认知和语言起着这样两种作用:一是不断提供看待和描述事物的新视角;一是不断增添词语的新的意义[10](陆俭明2009)。

参考文献
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6
2 王月华隐喻、转喻与词义发展[J].语言理论研究,2010(4):16-18
3 汪榕培.英语新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03(1):40-43
4 刘国辉.名词与动词的认知问题以及转换效用[J].外语教学2004,(5):36-41
5 蔡阁.名词动词化认知因素剖析[J].语文学刊,2010(1):7-8
6 Radden & Kovecses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A[M].In Panther K -U & Radden,G.(eds),1999
7 Talor,John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in Linguistic Theory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23-124
8 Ungerer,F.& 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6:128
9 Sweetser,E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9-19
10 陆剑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2009(1):44-48
例句出自
1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第6版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
2 英汉双解大学英语用法词典王戈曹焰主编[M].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3 英汉多功能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建宏出版社(台湾)1998
4 多功能大学英语教学词典[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
5 英汉双解英语短语动词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6 当代高级英语辞典[M].商务印书馆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