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名词解释:神话
答案:
神话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神话。

神话不同于传说、寓言和宗教,它主要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传说中的历史内容、寓言中的道德训诫、宗教中的劝箴意味都少见于神话。

神话起源于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一定程度上表达出远古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答案2. 名词解释:《山海经》
答案:
《山海经》是一部书名,全书共十八篇,作者不详。

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里、民族、物产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答案3. 简述题:谈谈文学艺术的起源
答案:
(1)文学艺术的产生和起源并不是在人类有了文字之后,而是早在文字发明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最早的文学是原始人类的口头创作,也就是在原始人当中口耳相传的一些作品,就是古老的歌谣和神话故事。

(2)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最早的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之中,它是根据劳动的实际需要而产生出来的。

(3)文学艺术产生出来之后,成为组织劳动、激发劳动热情的一种手段;或者是模仿和再现劳动生活情景,以巩固劳动经验,熟悉劳动技巧;或者是出于某种幻想,企图用它来战胜自然,争取丰收。

(4)离开人类的社会性,离开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基本的生活实践――生产劳动,去探索和解答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都只能中唯心主义的,是错误的。

诸如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模仿说等,莫不如此。

答案4.问答题:原始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选做题)?
答案:
(1)原始诗歌的表现形式是歌舞与音乐融合在一起。

(2)原始诗歌常常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往往与生产劳动有密切的关系,往往摹仿劳动生产中的动作。

(3)原始诗歌往往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与原始宗教的“咒语”有关。

(4)原始诗歌的形式往往比较简单,大多为二言句式。

答案5. 问答题:古代神话是怎样产生的(选做题)?
答案:
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当他们同自然(指一切对象言,也包括社会在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能。

因此,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都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

他们认为这些变化的动力都有一个神在指挥着、控制着。

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

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

答案6. 问答题:试举中国古代著名神话为例,说明古代神话的性质和意义(提高题)。

答案:
中国古代神话大致分为三大类:自然神话、英雄神、异人异物。

自然神都不过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

人类的原始时期,人类还处在蒙昧或半蒙昧的状态,生产力极为低下,原始人的思维能力也是很简单。

他们对自然界及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感到十分神奇,没有足够的知识来解释。

他们常常凭借着一些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和幻想,以至认为自然界也与人一样,是有意志、有性格、有情感的存在,原始人的头脑中于是就形成了有关自然的各种观念。

如认为日有日神,月有月神,风有风伯,雨有雨师,雷有雷公,电有电母等等,一切山、川、动植物都有神灵的存在。

在这些自然神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原始人对自然界的幼稚认识和虚妄的想象;但从本质上讲,也表现原始人对自然现象进行探索、解释的愿望。

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中,就有关于风神飞廉,雨师屏翳,雷神丰隆、旱神女魃和火神祝融等的传说故事。

如古人心目中的风神飞廉,据《山海经》的记载,它就是“鹿身,头颅雀有角,而蛇尾豹纹”。

说风神集鹿、鸟、蛇、豹的特长。

所以这样一些自然神都不过是原始人通过幻想把各种各样的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

关于英雄神的产生,同样也是原始人对现实的虚妄的反映。

原始时代,人们受到自然力的严重威胁,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但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制服自然。

于是他们幻想能够出现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率领他们或帮助他们去战胜自然。

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技能,因而他们便不自觉地依照人的样子,特别是本部族中出现过的具有发明创造才能或有突出智慧的人物,加以夸张和想象,塑造出无比神通的英雄神的形象。

如中国神话中有治理洪水的大禹、上射九日的后羿、战胜南方凶神恶煞蚩尤的黄帝等等。

这些人物从历史上看,多属于原始时代某些部族的首领,不过在传说中他们的首领作用被夸大化和神明化了。

古代神话中还有许多有关异人异物的故事,诸如羽民国、驩头国和奇肱国等故事。

据说羽民国的人都生有翅膀,能够象鸟一样在天上自由飞翔;驩头国的人,生得人面,鸟嘴,有翅膀,以捕鱼为生;奇肱国的人手臂很长,又很灵巧,很会打猎。

特别是会造一种飞车,能够驾车顺风飞得很远,可以免去奔走的劳苦。

这些异人异事的故事,这种神奇的想象,无疑是出于原始人对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克服某些自然障碍的向往。

改造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幻想和想象,对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巨大积极作用的,我们不能忽视古代这样一类神话故事的价值。

答案7. 问答题: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有哪些主要影响(提高题)?
答案:
一般说来,神话作品是从两方面对后世作家产生起积极影响的:一是神话中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以及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后世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是起着积极的影响;二是神话当中的那种神奇奔放的幻想,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新奇夸张的艺术手法等,对启发后世作家的艺术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艺术构思,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二章
1. 《诗·大雅》中的、、可以看作周氏族早期发展的“三部曲”。

答案:《生民》,《公刘》,《绵》
2.《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至约年间的诗歌作品篇。

答案:西周初年,春秋中叶,五百,305
3. 名词解释风雅颂
答案:风雅颂《诗经》的组成部分。

关于“风”有三种解释:其一,最早对“风”提出解释的是《毛诗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其二,是宋代的朱熹在他的《诗集传·国风序》中提出的:“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谓之风者,以其被上
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

”其三,宋代另一学者郑樵在《通志·序》中提出:“风土之音曰‘风’。

4. 名词解释诗之六义
答案:
诗之“六义”《诗经》学术语。

《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以风、赋、比、兴、雅、颂为六义。

《诗大序》言:“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但其解说略有不同。

据唐孔颖达解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这是说风雅颂是诗歌的类型,赋比兴是表现诗歌内容的方法。

5. 名词解释:赋比兴
答案:
赋比兴《诗经》的表现手法。

《毛诗序》提出“《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后来学者大率以“六义”之“赋”、“比”、“兴”总结《诗经》的写作艺术手法。

朱熹《诗集传》云:“赋者,铺陈其物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一般,古人把《诗经》中常用的直述手法称为“赋”,把《诗经》中常用的比喻手法称为“比”,把《诗经》中常用的借景起情、借物发端的手法称为“兴”。

6.名词解释:郑卫之音
答案:
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

郑、卫两国的音乐多新乐,因《诗经》中的《郑风》、《卫风》被一些人目为“刺淫”之作,遂以郑卫之音与之附会,而有“郑声淫”之说。

故后也用作淫靡之乐的代称。

7.《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怎样划分的?它们的正确含义是什么?
答案:
《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照音乐曲调来划分的,宋•郑樵《诗辨妄》着眼音乐,指出“风”、“雅”、“颂”是三种不同的曲调:“乡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也就是说,“风”是地方曲调,“雅”是朝廷调乐曲,“颂”是宗庙乐曲。

《国风》收集的就是国家的地区分成十五个地方的乐歌。

“雅”是一类符合朝廷礼仪规范的乐曲的名称。

“雅”的原产地在西周王室的所在地镐京(今陕西西安西)一带。

《雅》分大、小,有两个可能。

一是大、小《雅》之分可能根据“雅”乐歌曲的长、短。

《大雅》中的诗一般较长,《小雅》中的诗一般较短。

二是大、小《雅》之分可能基于乐辞的来源。

《小雅》收有不少民间诗,这些诗大概从民间采集上来的镐京“土风”,故归之于《小雅》。

《大雅》收的都是文人诗,是朝廷士大夫写作的“献诗”,乐曲由王室乐官谱写,是写纯粹的“朝廷之音”,故归之于《大雅》。

“颂”是一类专门用于王室祭祀的“宗庙之音”。

这类音乐往往合以舞蹈。

《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不但说出了“颂”诗的表现内容及其功用是在王室祭祀场合为君王歌功颂德,并且触及了“颂”诗的表演形式是载歌载舞的“形容”。

《颂》分为三,《周颂》、《鲁颂》、《商颂》,是有特殊原因的。

“颂”乐是周代的礼乐制度中规格最高的诗乐,是天子祭祀的专用乐,一般诸侯不能擅自制作使用。

周代经天子特许,可以享有本国“颂”乐的只有两个邦国,即鲁国和宋国。

鲁国是周公旦儿子伯禽的封国,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是周成王的辅弼重臣,声名卓著、事功显赫。

周王朝为此特别准许鲁国公室祭神祭祖,制作使用庙堂“颂”歌,因此有《鲁颂》。

宋国是商代王室后裔的封国,周王朝出于笼络的需要,也特别准许宋国公室制作使用本民族的“颂”歌,因此有《商颂》。

而周王室自己的“颂”歌就称之为《周颂》。

8. 《诗经》中的“史诗”指哪几篇作品?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指《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緜》三篇作品。

《生民》是献给周氏族“第一个男人”后稷的颂歌。

全诗八章。

第一、二章写姜嫄踩了上帝的大脚印而怀孕,生下了后稷。

第三章写后稷出生后逢凶化吉,经受各种危难。

第四章写后稷天姿聪颖,仅仅是幼儿便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第五章写后稷长大后精通稼穑,使谷物丰茂,并迁居有邰(今陕西武功地区),成家立业。

第六、七章写后稷教子孙耕种百谷、祭祀鬼神并祈求丰年。

第八章写上帝享祀,后稷开创的祭祀使后代得到福佑。

《生民》是一部浸透着神话的传奇,也是一段神话包裏的历史。

它所记载的姜嫄履迹怀孕、无夫生子的奇迹,隐含着母系氏族社会婚姻杂交、原始野合、知其母不知其父以及图腾崇拜的史实。

它所记载的后稷初生即履险不惊、大难不死的神异,隐含着原始氏族使用巫术考验儿童的史实。

它所记载的周人始祖后稷是一个天生的“庄稼汉”的形象,符合考古发现的周氏族本是农业氏族。

后稷其实就是周氏族的、由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时,率领族人定居有邰,经营农业的最初几代男性的化身。

答案9. 论述题:《诗经》是怎么编定成书的?
答:《诗经》之所以能够收集到上下数百年、方圆数千里的诗歌,与周代朝廷对诗歌的重视并建立采诗、献诗制度有关。

关于采诗制度,据《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又,《汉书•艺文志》载:“《书》曰:‘诗言志,歌咏言。

’故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

诵其言谓之诗,咏其言谓之歌。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关于献诗,据《国语•周语》载:“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晋语》也载:“古之王者,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

”周朝有献诗的制度,规定公卿大夫在特定场合给天子献诗,以便了解下情和考察政治得失。

《诗经》中除了“颂诗”可能是专门制作的外,风诗和雅诗则是通过“采诗”和“献诗”集中起来的。

“采诗”是《诗经》民歌的来源,“献诗”主要是《诗经》贵族诗歌的来源。

可以说,《诗经》这部书,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朝廷采集、献诗,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

10. 论述题:《诗经》对后世产生过那些重要影响?
答:(1)《诗经》为我国文学开创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奠定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直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也创作了许多被后人称作“汉魏风骨”的诗歌,这“汉魏风骨”就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再现。

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也承继《诗经》写实传统。

唐代陈子昂、杜甫、白居易等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光大发扬了这一传统。

宋以下,凡重视国计民生的诗人如王禹偁、范成大等,无不在创作中联系实际、反映现实。

(2)《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尤其是比兴手法,给后世以极大的影响,且在以后的创作中愈传愈新,愈用愈妙。

如屈原《离骚》、荀卿的赋,还有阮籍、李白、李商隐、李贺等诗作中多有比兴手法的继承与运用。

(3)《诗经》的四言体诗,流行于汉魏六朝,曹操之诗,工于四言,嵇康、陶渊明、王维、柳宗元等诗集中均有四言体诗作。

四言诗还影响了其它文体,如赋、颂、赞、诔、碑、箴、铭、序等。

还有历代统治阶级用于祭祀的乐歌,一般也均用四言。

《诗经》中的杂言体,对对后世诸如两汉乐府民歌也有一定的影响。

(4)《诗经》的词汇、押韵等,后人也习用之。

如诗用叠字,从《楚辞•九歌•湘夫人》的“袅袅兮秋风”,到汉《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杜甫《登高》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皆源于《诗经》。

《诗经》的用韵有首句次句连用韵的,有一起即隔句用韵的,有自首至末句句用韵的,后世诗歌用韵的类型皆源于《诗经》。

11. 试举例说明《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题)。

答案:直接地描述事件、景物和人物是《诗经》展示生活的基本手法,利用事物作比喻是《诗经》讲道理说感受的基本手法,借用与所述事件或所抒情感密切关联的景物、事物为诗歌开头是《诗经》为全诗创作一个情景交融的氛围的基本手法。

这三种手法,简言之,就是描述、比喻、发端起情。

古人谓之“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
描述。

比就是比喻。

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言他物、发端起情。

(1)赋作为铺陈、描述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诗经》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可用于写景、景物、写人。

赋更多的用于描述生活片段,还有一些诗则描述了大体完整的事情。

如《卫风·氓》、《豳风·七月》、《大雅》的《生民》《公刘》等,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叙事了。

(2)比,即是比喻,这也是《诗经》经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据明人谢榛《四溟诗话》的统计,《诗经》所用比喻共有110 处。

《诗经》的比喻手法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明喻是“比”句中既有“彼物”又有“此物”,两者之间还有一个关联词“如”字充作比喻的标志。

如《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所以孔颖达说:“诸言如者,皆比辞也”。

暗喻是“彼物”与“此物”之间没有“如”一类的关联词。

如《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等。

借喻是只说“彼物”,不说“此物”。

如《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殒。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博喻是用一联串的“彼物”来比喻一个“此物”。

如《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连出五个比喻,比喻事业的蒸蒸日上。

《大雅·板》中“天之庸民,如塤如箎,如璋如圭,如取如携”,连出六个比喻,比喻上天帮助下民。

有的诗是通篇用“比”的,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

尤其是《鹤鸣》,全诗集比成篇,叠喻为章,寓意野有遗贤,招之可用。

是《雅》《颂》中独一无二的比体诗。

(3)兴,既要发端,先言之物一定位于诗篇的篇章或某章的章首。

“兴”既要起情,先言之物一定要与下文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

这种联系或者表现为先言之物能隐喻下文,或者表现为先言之物能渲染气氛烘托下文,或者兼而有之。

如《秦风·蒹葭》、《周南·关睢》。

“兴”的艺术滋味与艺术魅力主要在于它通过触景生情、睹物有感或因情设景、因事借物往往为诗歌创造出形象生动、画面鲜明、情景交融、自然委婉、蕴藉深厚的意境。

“兴”本来就是民间的技法,被《诗经》民歌运用得最多最好,这正是《诗经》民间诗的意境总比《诗经》文人诗优美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章
1.名词解释:春秋笔法
答案:
古代学者认为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以一字为褒贬”(杜预《左传序》),含有“微有大义”(《汉书•艺文志》),后因称文笔曲折而含意深奥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答案2. 名词解释:春秋三传
答案:
指阐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左丘明的《左传》、穀梁赤的《穀梁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

答案3. 名词解释:微言大义
答案:
孔子编撰的《春秋》,文字很简略,但包含了很多十分深奥的意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以解释、申述,后人才能明白。

答案4. 《尚书》是怎样的一部书?
答案:
产生殷商末年和西周初年的一些散文,后来被收到一本书里,叫《尚书》。

我国最早的长篇散文,保存在《尚书》中间。

《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尚”是上古的意思,“书”是史书的意思。

儒家曾把这本书奉为经典,所
以又叫《书经》。

这部书是我国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

它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中虞书和夏书是后世儒家根据古代某些传闻编写出来的,比较可信的还是商书、周书这两部分。

从性质上说,《尚书》中的文章都是些官方的文告,这些文章是用语录体写的,可以说是商、周两代统治者讲话的记录。

答案5. 《春秋》是怎样一部书?《春秋三传》是指哪三部著作?
答案:
孔子根据鲁国的史料,曾编撰一部编年史,这就是被后世称为“五经”之一的《春秋》。

鲁国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由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开国的君主是周公旦的儿子叫伯禽的,鲁是周公的后裔。

鲁国建国在山东的西南部,都城是山东曲阜。

孔子是鲁国人,他写的《春秋》是鲁国的历史。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大事,全书共一万六千多字。

《春秋》在记述事件的时候,用了简洁而谨严的格式。

《春秋三传》是指阐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左丘明的《左传》、穀梁赤的《穀梁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

答案6. 简述题:《左传》表现了哪些进步思想?《左传》在记述战争和描写人物时表现了哪些思想和艺术特色?
答案:
答:《左传》的进步思想表现在:
(1) 叙事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点与鲜明的倾向性,比较重视人民的意志力量。

随着社会急速变革,“民惟邦本”的重民思想得到迅速发展,这明显地表现在民与神关系的认识上。

如《左传》桓公六年记载了随国贤臣季梁言:“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楚武王伐随,随侯想用尽力敬神的条件应战,而季梁却认为“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强调了成民比敬神还要重要的重民思想。

而虢国太史嚚祭神则是亡国的征兆:“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三十二年)。

(2) 揭露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斗争及其暴虐淫侈。

如《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之间的明争暗斗。

文公元年,记载了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的经过。

僖公四年,记载了晋献公夫人骊姬谋害太子申生及群公子的事。

宣公二年,记载了晋灵公不君的事:“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3) 歌颂有作为的政治家和爱国思想的人物。

如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君霸主;齐管仲、晏婴,晋赵盾、叔向,郑子产等也都是著名的政治家,《左传》对他们的言行都有诸多记载。

如郑子产去逝,郑国的百姓言:“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帱,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襄公三十一年),表达了对子产的崇敬与哀悼之情。

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人物,《左传》也有记载,如僖公三十三年则记载了郑商人弦高犒师救国;定公四年记载了楚申包胥救国之事,他至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终于感动了秦哀公,出兵助楚击退了吴国的入侵。

答案7. 简述题:《左传》有哪些艺术特色?
答案:
答:其一,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

它总是抓住故事的重要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来着重叙述或描写,而不是无选择,平铺直叙。

例如僖公二十三年、四年写晋公子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时间既长,故事情节又非常复杂,而选材布局均极恰当。

其二,善于写战事,告别是几次大规模的战事写得最出色。

它们的特点首先是对战争的看法有一定的思想原则。

因此写战争并不是单写军事行动,常常着眼政治问题,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

如长勺之战(庄公十年),鲁弱齐强,曹刿一开口就问凭什么去同齐国作战。

直到听见庄公察狱以情的话财说“可以一战”。

城濮之战(僖二十七、二十八年),事先着重叙述晋侯种种教育人民的措施等等。

其三,行人辞令之美。

辞令之美就是语言美。

不过辞令虽靠语言来表现,而更重要的是有充分的理由,出使专对才有说服力。

例如烛之武对秦伯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群之薄也。

”(僖公三十年)用事势必然之理来耸动秦伯,秦兵就非撤退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