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作家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余作家建国60周年献礼征文
写作从来不是专业作家的专利,相反,某些作家自从“挂牌”、“闭关”之后,笔下的味道就变的不尽人意了,至少是校园生活的原
味淡了,这样的反例倒很多。
文学自古以来就是群众文化的一种形式。
近读《衡阳日报》回雁副刊(2021年8月9日)上的《“逃兵”扎西》,更进一步增强了我的这一认识。
《“逃兵扎西》是一位转业武警的回忆录,作为业余写手写完的
作者冉效伟先生却将它写出了小说的效果。
且近由于作者趟过了近六
年的“社会生活”,那段“平凡而火热”的日子遂显得弥足珍贵,成
为如今“温润的慰藉”,作者的笔触自然显得格外深情而柔和。
文章起笔开头的两段写景文字,其实是后文回忆录“正传”的巧
妙伏笔。
“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的胡杨,很容易令人联想起驻疆官兵,乃至在土地上曾经屹立和
永远安息了的孔繁森。
从文中了解到:尽管官兵们生存环境异常恶劣,“住土坯房,喝
咸味的涝坝水。
”但战士们发扬了南泥湾精神,“养有猪、羊,种有
蔬菜,生活能自给自足。
”美中不足的只是数码、精神生活方面,娱
乐是看电视,电视只有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台,且图像不清,雪花大。
因身体单薄临时被安排交回专门负责放羊的新兵扎西,就这样成了不
能调适军旅生活的一个典型人物。
独处恰又性格内向的扎西在一次独
自“散心”中误离警营,身上没钱,一时回不去,以致警营上下都以
为他做了逃兵。
事实并非臆想,扎西找到了,原因是“都有责任”。
文章巧在慢板的闲笔其实其实非闲:“我”在寻找扎西的路途中,深
刻领会到了警营中所没有的,饥民少数民族百姓的理解和关怀,而这
一切,正好与扎西对这户少数民族家庭的付出分不开。
因此,“我”
寻找扎西的过程,就是被动寻觅真诚的进程;扎西被找回的投资过程,那就是理性与深挚的友爱回归的经过。
文末“我”的一句朴实的话:“知道了,都知道了;再说,也不能全怪你。
”于“不说”中道出了
这一切。
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集体最可能需要的是和谐,而和谐最离不
开的就是人与人之间超越功利的真诚理解、关怀与互爱。
和平年代,
互帮共济的微小细部,比赴汤蹈火的豪言壮举更切合实际需要:“我”和“司务长”对扎西背后关切的话语;我们与热情接待的维吾尔大娘
的军民一家亲;我们发自内心谢意的“立正、敬礼”以及特地给扎西
打工过的“团结饭店”老板的道谢,等等都是。
全文浓郁的生活气息
与浓浓的人文关怀相互溶合,谱出了歌声官兵互信、军民团结的朴实
赞歌。
此文写作的文化背景,正是我国群体事件的多发之秋:贵州瓮安、湖北石首、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地区先后等均相继发生了*,我们的
党和政府除了果断处置极少数别有用心趁势作乱外暴徒的,采取的也
正是以和为贵的怀柔政策。
阶级斗争岁月,对待顽固不化的敌对势力,“投枪匕首”、“暴
风骤雨”是必要的。
但当今,对于化解老百姓内部矛盾,创建社会主
义四化,自我解剖、和风细雨式的纪实文学更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