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素养提升练习:第3课百合花哦香雪(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百合花哦,香雪
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语言建构与运用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铁箸.(zhù) 间.(jiàn)歇
执拗.(niù) 讪.(xiān)笑
B.窒.(zhì)息瘦削.(xiāo)
镣.(liào)铐震颤.(chàn)
C.虱.(shī)蚤包扎.(zhā)
挟.(xié)带淙.(cónɡ)淙
D.高亢.(kànɡ) 纤.(xiān)细
半晌.(shǎnɡ) 忸.(niǔ)怩
2.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A.凝眸慢条斯理竹篙张惶失措
B.老茧窸窸窣窣作坊各行其事
C.惊惶忧心忡忡放肆一惊一咋
D.渡船撼天动地涎皮珠烁晶莹
3.对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
(排比)
B.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
(借喻)
C.我问到这里,自己觉得这不像是谈话,倒有些像审讯。
(比喻)
D.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
(夸张、比喻)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没有天马行空
....的创意,也不以情节见长,却有纯净的诗情和隽永的意境。
②《哦,香雪》这部小说栩栩如生
....地描写了以香雪为代表的大山里的女孩子们的善良、质朴与纯洁之美。
景物美与人物美的完美融合,使整篇小说诗意盎然。
③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
冲洗得青翠水绿,珠圆玉润
....。
④车头那么雄壮地喷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
它那振聋发聩
....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
⑤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
....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听不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⑥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
....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
始梳妆打扮。
A.①④⑤B.②③④
C.②③⑥D.①⑤⑥
5.下列有关小说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视点是小说家为了展开叙述所选择的角度,又称视角。
小说常见的视点有两种,一种是第一人称,另一种是第三人称。
B.第一人称视点,以“我”来展开叙述,叙述范围是“我”所看到的事物,有一定的限制,所以是限制性视点。
C.第三人称视点除了将视点固定在作品中某一人物外,一般是从局外人的他者角度来叙述,叙述范围不受限制,所以也叫全知视角。
D.沈从文的《边城》是全知视角,茹志鹃的《百合花》是限制视角。
《百合花》中的“我”就是茹志鹃本人。
6.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著名作家铁凝写的《哦,香雪》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生动,情节真切感人,读后大有余音绕梁
....之感。
B.部分父母认为国外那种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做法近乎无情、不足为训
....,因此,在生活中为子女考虑得特别周到细致。
C.阅读有些像搏斗,我们不断同书的作者争辩,极力想寻出其中的破绽,作者则千方百
...计.地把读者柔软的思绪纳入他的模具中。
D.晴朗时,常常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中有成群的白鹤,在阳光的照射下,那吉光片羽
....,真让人心旷神怡,流连不已。
7.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翩然降落在月球背面的消息震惊世界,有媒体说中国的登月技术已领先美国,也有媒体说美国在登月方面依然是老大,美国宇航局对此不以为然。
B.只有不断加强诚信建设和良好学风,才能让那些试图以投机、欺诈而牟利,以隐瞒、包庇而自保的“学术硕鼠”无法遁形。
C.面对新一轮购房潮,我国出台了“认房又认贷”的楼市调控政策,旨在有效抑制投机投资需求为目的,稳定市场预期,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D.正如铁凝所说,“有时只有进入更大的历史尺度中去重新观照,我们才会蓦然意识到,某些根本性的变化已经或正在发生”。
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二层:思维发展与提升
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
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
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
的青春感。
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
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
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啦、刺啦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
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
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
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
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
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粝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
她看见一个体形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
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
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
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
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
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
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
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
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
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以及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
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
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的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
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
但
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
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
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
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B.“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2.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
3.“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学科素养升级练进阶训练第三层: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远行的游子,人在他乡,经历了春秋代序、斗转星移,看惯了霜霑林木、北雁南飞,遭际了江湖秋水、世情况味,在与家疏离的漂泊中感受着乡愁的苦痛。
对于涌起乡愁的人来说,周遭无一不是可感之景,无一不是可触之情。
冬去春来、物候变化、时空间隔,都会引发游子内心深处的乡愁。
不论是少小离家的贺知章,还是离家十年的吴文英,不论是离家万里的王维,还是与故乡仅一水相隔的王安石,不管你走了多久、走了多远,乡愁一起,失魂落魄。
“乡”的繁体字是“鄉”,甲骨文写法中,左右是二人,中间是食物,像两个人相对用餐的样子。
相对用餐意味着关系亲近、和睦。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有人与土地的和谐,有人与环境的和谐,也有人与人的和谐。
“乡”是那一片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家乡的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民众,是人们生存的依赖。
“家”“宁”“宜”“宴”等汉字形体都有表示住在家乡的房子里,获得宁静、安居的生活的含义,而离开家乡就是他乡之“客”,就是“寄”人篱下。
而一旦客居在外,从地缘上、心理上都会感觉漂泊。
这时往往会回忆起那一份和睦的温情,为孤寂冷清的生活带来慰藉,这就是乡愁巨大的文化张力。
乡愁是我们最根本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印记。
没有了乡愁,不仅身体远离了家乡的土地,而且心理也远离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乡愁是中国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基础,乡土的厚重与和谐能分别消除无根的漂泊与对立的异化,生态的和谐被乡土的顺天应时所维护,其家国同构也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
中国人带着乡愁走进了工业文明,走进了新世纪,相信我们还会带着它一直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1.下列与文中“‘家’‘宁’‘宜’‘宴’等汉字形体都有表示住在家乡的房子里”一句中引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傍晚的秋水是另一番况味,王勃如是说。
B.“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谭嗣同的豪言,让人感到磅礴正气。
C.鲁迅《拿来主义》中有言:中国一向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D.还记得有一个叫小花的学生,无论何时何地见到我,总是微笑着亮着嗓子喊:“袁老师好!”
2.比喻具有相似性,据此分析指出原文画曲线的四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
答:
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组排比句,可以适当增减字数,不得改变原意。
答:
4.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学”和“习”都含有“行”的意思:
②“学”即多闻多见,兼有“知”“行”之义,既要注重实践,又要懂得道理;③“习”即练习、复习,也有“行”或“实践”的意思。
④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孔子更强调后者。
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⑤意思是:“一个人如果熟读《诗经》三百篇,把处理政务的工作交给他,他做不到通达;让他出使外国,他不能独立地处理外事。
⑥这样即使读得很多,还有什么用处呢?”⑦其实,在后人看来,“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
⑧宋代朱熹就说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⑨本着“知行合一”为原则,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答:
5.下面是唐代王维的一首六言绝句《田园乐》,请运用所给的词语,填写出后三句。
采菱渡头风急,。
,。
渔父人家日斜桃花源里策杖林西杏树坛边
答: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当表
董益新
这是江南一个春雨淅沥的夜晚,小镇狭长的弄堂里两个黑衣人一闪而过,在一处高宅大门前停了下来,黑夜里响起轻轻的叩门声。
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一条小缝,吴掌柜提着风灯,半张麻脸从门缝里露了出来:“你们找……”话未说完,风灯已“啪”地掉到地上,大门随即关了个严实。
满脸大胡子的黑衣人举手便要擂门,另一名清瘦的黑衣人赶紧按住他的手,压低声音说:“你忘了,我们是来干什么的?”大胡子应了一声,便蹲了下去,不再说话。
吴老爷正在书房里看着《朱子家训》,刚沏的明前茶冒着氤氲的香气,书房的正墙上挂着
一幅吴老爷自己临摹的大字:难得糊涂。
吴老爷见吴掌柜跌跌撞撞闯进来,便皱皱眉头,问:“什么事?”
吴掌柜结结巴巴地说道:“又来了,老爷,又来了……”
“谁?”
“昨天来过的那个大胡子又来了。
”吴掌柜说完,赶紧用衣袖揩了揩额上的汗珠。
吴老爷“哦”了一声,旋即问道:“来了多少人?”
吴掌柜说:“两个人。
”
吴老爷站起来,在书房踱起步来。
昨天也是个阴雨天,酉时未至,天已落黑。
当铺刚要打烊,一个穿黑衣的大胡子却像风一样闪了进来。
大胡子熊腰虎背,鼓鼓的腰间扎着条腰带,一进当铺,就掏出一块鎏金怀表。
吴掌柜一见,顿时眼睛一亮,循例问道:“您贵干?”大胡子伸出拇指和食指,在吴掌柜面前一亮。
吴掌柜吃了一惊,赶紧问道:“当多少?”大胡子还是不说话,伸出一只手晃了一晃。
吴掌柜说:“这个数目,得老爷做主,先生里间请。
”吴老爷看看大胡子,又看看鎏金怀表,转身对吴掌柜点了点头。
须臾,吴掌柜端来一个托盘,托盘里码着五叠大洋,一叠十块,正好五十块。
吴老爷又把鎏金怀表往盘里一放,一起推到大胡子跟前。
大胡子正要开口,吴老爷却摆摆手,说:“这钱是我捐的。
天黑路远,壮士快走吧。
”大胡子呆了片刻,弯下腰去,向吴老爷鞠了一躬,转身消失在夜雨中。
吴老爷想起昨天的事,喃喃自语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忽然,吴老爷停了下来,对吴掌柜说道:“请!”
俄顷,两个黑衣人跟着吴掌柜鱼贯而入。
吴老爷连忙起身让座,问:“两位壮士夜深而来,必有要事,还望直言相告。
”清瘦的黑衣人欠欠身,说道:“吴老爷,我们是专程向您道歉来的。
”说罢,从怀里掏出一块怀表,把它放到吴老爷跟前。
吴老爷一看,正是昨天那块鎏金怀表。
吴老爷微微一笑,把怀表推还给清瘦的黑衣人。
吴老爷指指大胡子,说:“昨天,我已说过,那点大洋是老朽自捐的。
”
清瘦的黑衣人说:“昨天,我是让他来当表,没叫他来募捐。
这表是我去国外留学时买的,跟我十多年了,还好使。
”清瘦的黑衣人说罢,又把怀表推到吴老爷跟前。
吴老爷连忙说道:“壮士误会了。
老朽开当铺三十多年,多少长了点见识,这法兰西共和国的名表,少说也值一百多个大洋。
你们打日本兵除汉奸,老朽早有耳闻,只恨认捐无门。
”
清瘦的黑衣人见吴老爷依然不收,便说道:“国有国法,村有村规,部队有部队的规矩,如果您不收,我岂不带头坏了规矩?望您成全。
”
清瘦的黑衣人说罢,长身而起,又是长长的一揖。
吴老爷问:“壮士是……”
清瘦的黑衣人欠身答道:“在下姓何,单名一个冲字。
”
吴老爷一听,赶紧站起来:“原来阁下就是让日本兵闻风丧胆的何大队长,老朽有眼不识泰山啊。
如此说来,这怀表我更不应该收了,你打日本兵用得着。
”吴老爷说完,又把怀表推到何大队长跟前。
何大队长见吴老爷决意不收,便站了起来:“吴老爷美意,在下心领了,失礼之处,还望多多海涵。
我们后会有期。
”何大队长伸手抓起怀表,往吴老爷手里一塞,转身与大胡子飘然而出,瞬间消失在茫茫黑夜中。
转眼到了秋天。
这天哨兵忽然给何大队长送来一个包裹,说是一个满脸麻子的人送来的。
何大队长拆开一看,包里都是部队急需的药品,其间还夹杂着那块鎏金怀表和一封信。
信上写道:
何大队长台鉴:日本兵占我河山,杀我同胞,毁我村舍,老朽之当铺也被掳掠一空矣!我六尺男儿必手刃之而后快,然老朽老矣,空负报国之心。
明日,有一队日本兵要来镇上运粮,镇南塘西桥乃粮队必经之地,望何大队长务必奔袭之。
此表暂作定金,日后老朽另当重谢!
何大队长看罢来信,在桌上重重地擂了一拳,大声地叫道:“好!”
(摘编自《短小说》)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大胡子第一次来当表的时候,吴老爷给了大胡子五十块,但并未收怀表,这表明吴老爷已经猜出了大胡子的身份。
B.何大队长将跟随了自己十多年的怀表拿去当铺当了换钱,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抗日军队物资匮乏的艰难处境。
C.见吴老爷坚决不肯收怀表,何大队长“伸手抓起怀表,往吴老爷手里一塞”,便飘然而出,说明何大队长坚持以身作则。
D.吴老爷因为自己的当铺被日本人掳掠一空,所以十分痛恨日本人,于是给何大队长寄去一封信提供关于日军的情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并没有直接介绍出场人物,而是用“黑衣人”代称,两个“黑衣人”在雨夜拜访,增添了人物的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塑造了吴掌柜的形象,用吴掌柜开门禀报时的“慌”,反衬出吴老爷并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
C.小说语言很有特点,既有口语又有书面语,吴老爷与何大队长的对话使用了不少书面语,说明何大队长不仅能打日本兵,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D.小说中的鎏金怀表是一个重要的道具,作为线索贯穿整篇小说,最后怀表被当作抗日的定金支持了抗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
8.小说插叙大胡子当表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9.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吴老爷还是何大队长?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
第3课百合花哦,香雪
必备知识基础练
1.解析:A项“讪”读“shàn”;B项“削”读“xuē”;C项“扎”读“zā”。
答案:D
2.解析:A项,惶—皇;B项,事—是;C项,咋—乍。
答案:D
3.解析:C项是一种比较,不是比喻。
答案:C
4.解析:①天马行空:神马在空中奔腾飞驰,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使用正确。
②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样子,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
用来修饰“描写”,使用不当。
③珠圆玉润:像珠子那么圆,像玉石那么滑润,形容歌声婉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这里应该用“珠烁晶莹”。
④振聋发聩:发出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这里该用“撼天动地”。
⑤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使用正确。
⑥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
指思想不集中。
此处正确。
答案:B
5.解析:“《百合花》中的‘我’是茹志鹃本人”错,“我”是事件的亲历者,作为第一人称视点,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答案:D
6.解析:A.余音绕梁: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
B.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C.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
D.吉光片羽: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
望文生义。
答案:D
7.解析:A.表意不明,“对此”究竟是针对前面哪一种说法,原句没有明确。
B.搭配不当,“加强……良好学风”不搭配。
C.句式杂糅,“旨在有效抑制投机投资需求为目的”应为“旨在有效抑制投机投资需求”或“以有效抑制投机投资需求为目的”。
答案:D
关键能力综合练
1.解析:“曲折离奇的情节”错。
本文主要讲一个城市里的暮年女性遇到一位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心灵启示的故事。
本文故事性不强,故事情节普通平淡。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布局的作用。
首先找出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她”开始时认为这是一位老头,当年轻人喊“妈”时,“她”误以为是喊自己,认为年轻人认错了人,等看到年轻人走到“老头”面前时,“她”才知道那个“老头”就是年轻人的“妈”。
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上分析该情节的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包括该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关系。
据此逐条分析,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丰富了“妈”这一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2)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形成戏剧性效果;(3)“老头”是“妈”的情节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能震撼读者,引人深思。
3.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抓关键词,关注文中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理解标题的本意;然后注意标题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文章主旨(情感)意义。
“暮鼓”是指“暮色中的鼓声”,“暮”说明临近结束,而“鼓”又给人坚强有力的感觉,催人奋进。
从文中来看,与“暮”相关的有农民工母亲和“她”。
从农民工母亲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到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从“她”身上,我们看到“她”从农民工母亲的身上、从会所传出的暮鼓声中得到心灵的启示,感悟到人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生活态度。
答案:(1)“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寓意着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
(2)“暮鼓”具有象征意义:①烘托出打工母亲的性格,即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②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得到心灵的启示,感悟到人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生活态度。
学科素养升级练
1.解析:题干中的语句和A、B、D三项,都是引用。
C项“闭关主义”是特定称谓。
答案:C
2.答案:第一句“家乡的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民众,是人们生存的依赖”不是比喻句。
第二句“这就是乡愁巨大的文化张力”不是比喻句。
第三句“乡愁是我们最根本的血脉”是比喻句。
第四句“乡愁是中国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基础”不是比喻句。
第三句中“乡愁”是本体,“血脉”是喻体,“是”是比喻词,该句运用的是暗喻。
“乡愁”和“血脉”是两个不同类的事物,其相似点都是感情的纽带。
其他三句中的“是”表判断,所以构不成比喻句。
3.答案:乡土的厚重能抵消无根的漂泊,乡土的和谐能消除对立的异化,乡土的顺天应时能维护生态的和谐,乡土的家国同构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
4.解析:②不合逻辑。
前面说的是“兼有‘知’‘行’之义”,“知”在前,“行”在后;且根据认知,应该是先“懂得道理”,然后注重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⑤语序不当。
“一个人”在句首,需要统领后面的分句,而后面的分句主语明显不是“一个人”,故“一个人”应该放在“如果”后面。
⑥关联词使用不当。
根据语意,这里应该是“即使……,又……呢”。
⑨句式杂糅。
应该是“以……为原则”或“本着……的原则”。
答案:②将“注重实践”与“懂得道理”互换位置;⑤将“如果”移至“一个人”前面;
⑥“还”改为“又”;⑨将“本着”改为“以”或将“为”改为“的”。
5.解析:解答此类题,可根据诗歌内容以及绝句的押韵、对仗等特点进行思考。
绝句是一二四押韵或二四押韵,根据绝句押韵的特点,“渔父”应放在第三句末尾;“人家”“日斜”应放在二、四句末尾;根据内容,“日斜”与“策杖林西”照应,“人家”与“桃花源里”照应,“渔父”与“杏树坛边”照应;最后调整整首诗的内容顺序即可。
答案: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6.解析:D项说法不合适,吴老爷痛恨日本人,给抗日军队提供情报,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当铺被日本人掳掠一空,由前文看,吴老爷一直都在默默支持抗日活动。
答案:D
7.解析:“反衬出吴老爷并不把黑衣人放在心上”错误,小说中说“吴老爷想起昨天的事,喃喃自语道:‘守分安命,顺时听天……’忽然,吴老爷停了下来,对吴掌柜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