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江苏高中化学选修4 专题综合测评1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综合测评(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一种生产和利用氢能的途径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氢能属于二次能源
B.图中能量转化的方式至少有6种
C.太阳能电池的供电原理与燃料电池相同
D.太阳能、风能、氢能都属于新能源
C[氢能属于二次能源,A项正确;图中涉及的能量转化方式有太阳能、风能、水能转化为电能,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化,电能与光能、热能的转化等,B项正确;太阳能电池的供电原理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而燃料电池的供电原理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所以二者供电原理不相同,C项错误;太阳能、风能、氢能都属于新能源,D项正确。

]
2.已知化学反应A2(g)+B2(g)===2AB(g)ΔH=100 kJ·mol-1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加入催化剂,该反应的反应热ΔH将减小
B.每形成2 mol A—B键,将吸收b kJ能量
C.每生成2分子AB吸收(a-b)kJ能量
D.该反应正反应的活化能大于100 kJ·mol-1
D[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热的大小,A项错误;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B项
错误;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故每生成2 mol AB吸收(a-b)kJ的能量,C项错误。

]
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ΔH代表标准燃烧热的是()
A.CH4(g)+3
2O2(g)===2H2O(l)+CO(g)ΔH1
B.S(s)+3
2O2(g)===SO3(g)ΔH2
C.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3
D.2CO(g)+O2(g)===2CO2(g)ΔH4
C[标准燃烧热是指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A项中CO应为CO2;B项中S的稳定氧化物应为SO2;D项中CO应为1 mol。

] 4.已知反应:
①101 kPa时,2C(s)+O2(g)===2CO(g)
ΔH=-221 kJ/mol
②稀溶液中,H+(aq)+OH-(aq)===H2O(l)
ΔH=-57.3 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碳的标准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
B.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
C.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57.3 kJ热量
A[A项中燃烧热是指101 kPa时,1 mol物质充分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所释放的能量,由题知1 mol C生成1 mol CO放热110.5 kJ,碳的燃烧热应指氧化产物为CO2时对应的能量,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氧化放热,所以应大于110.5 kJ/mol;B项中反应热存在吸热、放热两种情况,可更正为①的反应热为ΔH=-221 kJ/mol;C项中和热一定为放热反应放出的能量,则可表示为中和热为57.3 kJ/mol或中和热为ΔH=-57.3 kJ/mol;D项中稀醋酸为弱酸,反应中继续电离吸收一部分热量,故放出热量值比57.3 kJ要少。

]
5.已知:①1 mol晶体硅中含有2 mol Si—Si键。

②Si(s)+O2(g)===SiO2(s)ΔH,其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A.晶体硅光伏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二氧化硅稳定性小于硅的稳定性
C.ΔH=-988 kJ·mol-1
D.ΔH=a-c
C[晶体硅光伏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A项错误;根据化学键的键能判断,断裂1 mol二氧化硅中的Si—O键需要的能量为4×460 kJ=1840 kJ,断裂1 mol晶体硅中的Si—Si键需要的能量为2×176 kJ=354 kJ,故二氧化硅的稳定性大于硅的稳定性,B项错误;Si(s)+O2(g)===SiO2(s)ΔH=(176×2+500-460×4)kJ·mol-1=-988 kJ·mol-1,C项正确;根据图中信息可知,ΔH=-c,D 项错误。

]
6.通过以下反应可获得新型能源二甲醚(CH3OCH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C(s)+H2O(g)===CO(g)+H2(g)
ΔH1=a kJ·mol-1
②CO(g)+H2O(g)===CO2(g)+H2(g)
ΔH2=b kJ·mol-1
③CO2(g)+3H2(g)===CH3OH(g)+H2O(g)
ΔH3=c kJ·mol-1
④2CH3OH(g)===CH3OCH3(g)+H2O(g)
ΔH4=d kJ·mol-1 A.反应①、②为反应③提供原料气
B .反应③也是CO 2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
C .反应CH 3OH(g)===12CH 3OCH 3(g)+12H 2O(l)的ΔH =d 2 kJ·mol -1
D .反应2CO(g)+4H 2(g)===CH 3OCH 3(g)+H 2O(g)的
ΔH =(2b +2c +d )kJ·mol -1
C [A 项,反应①生成CO 和H 2,生成的CO 继续发生反应②生成CO 2和H 2,反应③的原料为CO 2和H 2,正确;B 项,反应③将温室气体CO 2转化为燃料CH 3OH ,正确;C 项,反应④中,H 2O 为气体,选项中H 2O 为液体,故焓变
不是12
的关系,错误;D 项,依据盖斯定律,按“②×2+③×2+④”,可得所求反应的焓变,正确。

]
7.某化学小组进行电化学研究,甲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乙同学利用甲同学的装置和桌面上其他的药品与材料,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
A .使甲同学装置中的正极变为负极
B .设计一个新的原电池
C .在石墨电极上镀锌
D .使锌电极受到保护
C [若将石墨与铜连接起来插入AgNO 3溶液中形成原电池,铜为负极,A 、B 项实验能够完成;由所给试剂和装置不能在石墨电极上镀锌,C 项实验不能完成;若将原装置中的Cu 换成Al ,能够起到保护锌的作用,
D 项实验能够完成。

]
8.我国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Na-CO 2二次电池。

将NaClO 4溶于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钠和负载碳纳米管的镍网分别作为电极材料,电池的总反应为:3CO 2+4Na 2Na 2CO 3+C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放电时,ClO -4向负极移动
B .充电时释放CO 2,放电时吸收CO 2
C .放电时,正极反应为:3CO 2+4e -===2CO 2-3+C
D .充电时,正极反应为:Na ++e -===Na
D [本题考查二次电池的工作原理。

放电时,负极反应为:4Na -4e -===
4Na +,正极反应为3CO 2+4e -===C +2CO 2-3;Na +移向正极,CO 2-3、ClO -4移向负
极,A 、C 正确;充电过程与放电过程相反,B 正确;充电时,阳极反应为2CO 2-3
+C -4e -===3CO 2↑,D 错误。

]
9.一种可充电锂一空气电池如图所示。

当电池放电时,O 2与Li +
在多孔碳材料电极处生成Li 2O 2-x (x =0或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放电时,多孔碳材料电极为负极
B .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多孔碳材料电极流向锂电极
C .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Li +向多孔碳材料区迁移
D .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Li 2O 2-x ===2Li +⎝ ⎛⎭
⎪⎫1-x 2O 2↑ D [本题考查原电池原理和电解原理的综合运用。

A 项,依据题意和可充电电池装置图判断出,放电时锂电极作负极,多孔碳材料电极作正极,错误;B 项,在原电池中,外电路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即放电时,外电路电子由锂电极流向多孔碳材料电极,错误;C 项,充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向阴极区迁移,即Li +向锂电极区迁移,错误;D 项,充电时,Li +在阴极区得到电子生成Li ,
阳极区生成O 2,即电池总反应为Li 2O 2-x ===2Li +⎝ ⎛⎭
⎪⎫1-x 2O 2↑,正确。

] 10.一种三室微生物电池污水处理系统原理如下图所示,图中有机废水中有机物可用C 6H 10O 5表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装置为原电池,b是原电池的负极
B.中间室:Na+移向右室,Cl-移向左室,a极区溶液的pH减小
C.b极反应式为2NO-3-10e-+12H+===N2↑+6H2O
D.当左室有4.48 L CO2(标准状况下)生成时,右室产生N2的物质的量为0.8 mol
B[根据图示信息,装置左侧碳元素化合价升高,所以a为负极,b为正极,A错误;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a极反应式为C6H10O5-24e-+7H2O===6CO2↑+24H+,pH减小,B正确;b极反应式为2NO-3+10e-+
12H+===N2↑+6H2O,C错误;当左室有4.48 L CO2(标准状况下)生成时,转移
0.8 mol e-,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右室产生N2的物质的量为0.8
10mol=0.08 mol,D
错误。

]
11.以铅蓄电池为电源,石墨为电极电解CuSO4溶液(足量),装置如图。

若一段时间后Y电极上有6.4 g红色物质析出,停止电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为铅蓄电池的负极
B.电解过程中SO2-4向右侧移动
C.电解结束时,左侧溶液质量增重8 g
D.铅蓄电池工作时正极电极反应式为:PbSO4+2e-===Pb+SO2-4
C[Y极有Cu析出,发生还原反应,Y极为阴极,故b为负极,a为正极,A错误;电解过程中阴离子向阳极移动,B错误;阴极反应式为Cu2++2e-===Cu,阳极反应式为4OH--4e-===O2↑+2H2O,当有6.4 g Cu析出时,转移
0.2 mol e-,左侧生成1.6 g O2,同时有0.1 mol(9.6 g)SO2-4进入左侧,则左侧质量净增加9.6 g-1.6 g=8 g,C正确;铅蓄电池的负极是Pb,正极是PbO2,正极反应式为PbO2+2e-+4H++SO2-4===PbSO4+2H2O,D错误。

]
12.如图是CO2经电催化转化为CH4的装置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B.铜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O2+8HCO-3+8e-===CH4+8CO2-3+2H2O
C.一段时间后,①池中n(KHCO3)不变
D.一段时间后,②池中溶液的pH一定下降
C[题给装置连接有电源,则其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A项正确。

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反应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在铜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O2+8HCO-3+8e-===CH4+8CO2-3+2H2O,B项正确。

一段时间后,由于①池溶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被消耗,故碳酸氢钾的物质的量减少,C项错误。

①池中的铜电极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②池中的铂电极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H2O-4e-===O2↑+4H+,该过程中有H+生成,故溶液的pH降低,D项正确。

]
13.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如下(烧杯内均为经过酸化的3%NaCl 溶液)。

...
A.对比②③,可以判定Zn保护了Fe
B.对比①②,K3[Fe(CN)6]可能将Fe氧化
C.验证Zn保护Fe时不能用①的方法
D.将Zn换成Cu,用①的方法可判断Fe比Cu活泼
D[②中Zn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Zn2+,Fe作正极被保护,所以取出的少量Fe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铁氰化钾溶液,试管内无明显变化。

但③中没有Zn保护Fe,Fe在酸性环境中发生析氢腐蚀,Fe作负极被氧化生成Fe2+,所以取出的少量Fe附近的溶液中滴入铁氰化钾溶液,生成蓝色沉淀,对比②③可知Zn保护了Fe,A项正确;①与②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将铁氰化钾溶液直接滴入烧杯中,而后者是在取出的少量Fe附近的溶液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①中出现了蓝色沉淀,说明有Fe2+生成。

对比分析可知,可能是铁氰化钾氧化Fe生成了Fe2+,B项正确;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验证Zn保护Fe时不能用①的方法,C项正确;若将Zn换成Cu,铁氰化钾仍会将Fe氧化为Fe2+,在铁的表面同样会生成蓝色沉淀,所以无法判断Fe2+是不是负极产物,即无法判断Fe与Cu的活泼性,D项错误。

]
14.关于下列各装置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用装置①精炼铜,则a极为粗铜,电解质溶液为CuSO4溶液
B.装置②的总反应式是Cu+2Fe3+===Cu2++2Fe2+
C.装置③中钢闸门应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
D.装置④中的铁钉几乎没被腐蚀
B[装置①中a为阳极,电解精炼铜时,应是粗铜;装置②中,铁的金属活动性大于铜,总反应式应是Fe+2Fe3+===3Fe2+;装置③中为保护钢闸门不被腐蚀,应使闸门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装置④中由于浓硫酸有强的吸水性,铁钉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被腐蚀。

]
15.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用来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正确的是()
A.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Cl--2e-===Cl2↑
B.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O2+2H2O+4e-===4OH-
C.粗铜精炼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纯铜,电极反应式为Cu-2e-===
Cu2+
D.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正极反应式:Fe-2e-===Fe2+
A[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反应式:O2+2H2O+4e-===4OH-;粗铜精炼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纯铜;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负极反应式:Fe-2e-===
Fe2+。

]
16.流动电池可以在电池外部调节电解质溶液,从而维持电池内部电解质溶液浓度稳定,原理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u为负极
B.PbO2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PbO2+4H++SO2-4+2e-===PbSO4+2H2O
C.甲中应补充硫酸
D.当消耗1 mol PbO2时,需分离出2 mol CuSO4
D[由图可知,Cu反应生成CuSO4,发生氧化反应,为负极,A正确;PbO2得电子生成PbSO4,电极反应式为PbO2+4H++SO2-4+2e-===PbSO4+2H2O,B 正确;反应过程中不断消耗硫酸,所以甲中应补充硫酸,C正确;当消耗1 mol PbO2时,转移2 mol电子,则需分离出1 mol CuSO4,D错误。

]
备选
用CH4催化还原NO x,可以消耗氮氧化物的污染。

例如:
①CH4(g)+4NO2(g)===4NO(g)+CO2(g)+2H2O(g)ΔH=-574 kJ·mol-1
②CH4(g)+4NO(g)===2N2(g)+CO2(g)+2H2O(g)ΔH=-1 160 kJ·mol-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用标准状况下4.48 L CH4还原NO2生成N2和水蒸气,放出的热量为173.4 kJ
B.由反应①可推知:CH4(g)+4NO2(g)===4NO(g)+CO2(g)+2H2O(l)ΔH<-574 kJ·mol-1
C.反应①②转移的电子数相同
D.反应②中当4.48 L CH4反应完全时转移的电子总数为1.60 mol
D[根据盖斯定律:(①+②)×1
2得到如下热化学方程式:CH4(g)+
2NO2(g)===N2(g)+CO2(g)+2H2O(g)ΔH=-867 kJ·mol-1,标准状况下4.48 L CH4的物质的量为0.2 mol,放出的热量为0.2 mol×867 kJ·mol-1=173.4 kJ;由于液态水生成气态水需要吸收热量,所以生成液态水的反应放出的热量多,放热越多,则ΔH越小,即ΔH<-574 kJ·mol-1;反应②中每1 mol CH4反应完全时转移的电子总数为8 mol,因为没有指明气体的温度和压强,4.48 L CH4的物质的量无法求算。

]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52分)
17.(8分)根据下列叙述写出相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已知16 g固体硫完全燃烧时放出148.4 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是SO2氧化生成SO3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曲线图。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断裂1 mol H—H键、1 mol N—H键、1 mol NN键需要的能量分别是436 kJ、391 kJ、946 kJ,则1 mol N2完全反应生成NH3的反应热ΔH为________,反应中消耗1 mol H2时所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

解析:(1)16 g固体硫完全燃烧时放出148.4 kJ的热量,即1 mol S完全燃烧时放出296.8 kJ热量,则热化学方程式为S(s)+O2(g)===SO2(g)ΔH=-296.8 kJ·mol-1。

(2)由图象分析可知,图象中表示的是1 mol气态SO2和0.5 mol气态氧气完全反应生成1 mol气态SO3,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的焓变ΔH=501 kJ·mol-1-600 kJ·mol-1=-99 kJ·mol-1,2 mol二氧化硫全部反应放热198 kJ;写出反应的热
(g)+O2(g)2SO3(g)ΔH=-198 kJ·mol-1。

化学方程式为2SO
+3H22NH3中,断裂3 mol H—H键,1 mol NN键共
(3)在反应N
吸收的能量为3×436 kJ+946 kJ=2 254 kJ,生成2 mol NH3,共形成6 mol N—H 键,放出的能量为6×391 kJ=2 346 kJ,吸收的能量少,放出的能量多,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2 346 kJ-2 254 kJ=92 kJ,即N2(g)+3H2(g)
(g)ΔH=-92 kJ·mol-1,1 mol H2完全反应生成NH3所放出的热量为
2NH
92
3kJ≈30.67 kJ。

答案:(1)S(s)+O2(g)===SO2(g)
ΔH=-296.8 kJ·mol-1
(g)+O2(g)2SO3(g)
(2)2SO
ΔH=-198 kJ·mol-1
(3)-92 kJ·mol-130.67 kJ
18.(10分)(1)运动会中的火炬一般采用丙烷(C3H8)为燃料。

丙烷热值较高,污染较小,是一种优良的燃料。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图是一定量丙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1 mol H2O(l)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请在图中的括号内填入“+”或“-”。

②写出表示丙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二甲醚(CH3OCH3)是一种新型燃料,应用前景广阔。

1 mol二甲醚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1 455 kJ热量。

若1 mol丙烷和二甲醚的混合气体完全
燃烧生成CO 2和液态水共放出1 645 kJ 热量,则混合气体中,丙烷和二甲醚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2)盖斯定律认为:不管化学过程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整个过程的总热效应相同。

试运用盖斯定律回答下列问题:
①已知H 2O(g)===H 2O(l)
ΔH 1=-Q 1 kJ·mol -1(a)
C 2H 5OH(g)===C 2H 5OH(l)
ΔH 2=-Q 2 kJ·mol -1(b)
C 2H 5OH(g)+3O 2(g)===2CO 2(g)+3H 2O(g)
ΔH 3=-Q 3 kJ·mol -1(c)
若使46 g 液态无水酒精完全燃烧,并恢复到室温,则整个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kJ 。

②碳(s)在氧气供应不充足时,生成CO 同时还部分生成CO 2,因此无法通过
实验直接测得反应:C(s)+12O 2(g)===CO(g)的ΔH 。

但可设计实验、利用盖斯定
律计算出该反应的ΔH ,计算时需要测得的实验数据有________。

解析:(1)①丙烷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1 mol H 2O(l)时放热,ΔH 为负值。

②燃烧热是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所以表示丙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 3H 8(g)+5O 2(g)===3CO 2(g)+4H 2O(l) ΔH =-2 215.0 kJ·mol -1。

③n (二甲醚)×1 455 kJ·mol -1+[1 mol -n (二甲醚)]×2 215.0 kJ·mol -1=1 645 kJ ,解得n (二甲醚)=0.75 mol ,n (丙烷)=0.25 mol 。

(2)①由(a)×3+(c)-(b)可得C 2H 5OH(l)+3O 2(g)===2CO 2(g)+3H 2O(l) ΔH 4=-(3Q 1-Q 2+Q 3)kJ·mol -1,所以使46 g 液态无水酒精完全燃烧,并恢复到室温,整个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3Q 1-Q 2+Q 3)kJ 。

②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C(s)+12O 2(g)===CO(g)的ΔH ,需要测得的实验数据有碳和CO 的燃烧热。

答案:(1)①- ②C 3H 8(g)+5O 2(g)===3CO 2(g)+4H 2O(l) ΔH =-2 215.0 kJ·mol -1 ③1∶3
(2)①(3Q 1-Q 2+Q 3) ②碳和CO 的燃烧热
19.(6分)肼(N 2H 4)又称联氨,是一种可燃性的液体,可用作火箭燃料。

(1)如图是一个电化学过程示意图。

①铂片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设使用肼—空气燃料电池作为本过程中的电源,铜片的质量变化128 g,则肼—空气燃料电池理论上消耗标准状况下的空气________L(假设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为20%)。

(2)肼—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碱性燃料电池,生成无污染的物质。

电解质溶液是20%~30%的KOH溶液。

肼—空气燃料电池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铂片与电源负极相连,为阴极,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Cu2++2e-===Cu。

根据该装置中各电极上通过的电量相等,则电池正极上氧气得电子总数
与电解池阳极上Cu失电子总数相等,故4n(O2)=2n(Cu),则n(O2)=1

128
64mol
=1 mol,则消耗标准状况下空气的体积为1 mol
20%×22.4 L·mol
-1=112 L。

(2)负极
为肼放电,且电解质KOH参与反应,电极反应为N2H4-4e-+4OH-===N2↑+4H2O。

答案:(1)①Cu2++2e-===Cu②112(2)N2H4-4e-+4OH-===N2↑+4H2O 20.(8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

通电一会儿,发现湿润的淀粉KI试纸的C端变为蓝色。

(1)E为电源的________极,F为电源的________极。

(2)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 端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实质上是三个电解装置串联,首先判断电源的正、负极,E 为负极,F 为正极;A 中是以Pt 为阳极、Fe 为阴极电解AgNO 3溶液。

B 中Cu 为阳极,发生的反应为:Cu -2e -===Cu 2+,石墨为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 ++ 2e -===H 2↑,由于水电离出的H +放电,所以溶液中的c (OH -)>c (H +),故溶液中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

D 端为阴极,发生电极反应为:2H ++2e -===H 2↑。

答案:(1)负 正
(2)4AgNO 3+2H 2O=====通电4Ag +4HNO 3+O 2↑
(3)铜片溶解,石墨电极上有气体生成,溶液中有蓝色沉淀生成
(4)2H ++2e -===H 2↑
21.(10分)科学家制造出一种使用固体电解质的燃料电池,其效率更高,可用于航天航空。

如图1所示装置中,以稀土金属材料作惰性电极,在电极上分别通入CH 4和空气,其中固体电解质是掺杂了Y 2O 3的ZrO 2固体,它在高温下能传导O 2-(O 2+4e -===2O 2-)。

图1 图2
(1)c 电极作____________极,d 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2所示用惰性电极电解100 mL 0.5 mol·L -1CuSO 4溶液,a 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若a 电极产生56 mL(标准状况)气体,则所得溶液的pH =________(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若要使电解质溶液恢复到电解前的状态,可加入________(填字母)。

a .CuO
B .Cu(OH)2 c .CuCO 3 D .Cu 2(OH)2CO 3
解析:(1)原电池中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向负极,故c 电极为正极;d 电极
为负极,通入的气体为甲烷,d电极反应式为CH4+4O2--8e-===CO2+2H2O。

(2)用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时,阳极(a电极)反应式:4OH--4e-===2H2O+
O2↑;阴极反应式:2Cu2++4e-===2Cu,n(O2)=
0.056 L
22.4 L·mol-1
=2.5×10-3mol。

线路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2.5×10-3mol×4=0.01 mol,溶液中c(H+)=0.01 mol
0.1 L=0.1 mol·L
-1,pH=-lg 0.1=1。

此时反应了n(Cu2+)=0.005 mol<0.05 mol,故加入CuO或CuCO3与溶液中的H+反应,可使电解质溶液恢复到电解前的状态。

答案:(1)正CH4+4O2--8e-===CO2+2H2O
(2)4OH--4e-===2H2O+O2↑1ac
22.(10分)纳米级Cu2O由于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而受到关注,采用肼(N2H4)燃料电池为电源,用离子交换膜控制电解液中c(OH-)制备纳米Cu2O,其装置如图甲、乙。

图甲图乙
(1)上述装置中D电极应连接肼燃料电池的________极(填“A”或“B”),该电解池中离子交换膜为________离子交换膜(填“阴”或“阳”)。

(2)该电解池的阳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反应生成14.4 g Cu2O时,至少需要肼________mol。

解析:(1)①燃料电池正极通氧化剂,负极通燃料,即A极为负极,B极为正极。

图乙为电解池装置,电解目的为制备Cu2O,则D极作阳极,接电池正极(B极),铜被氧化。

阳极反应为2Cu-2e-+2OH-===Cu2O+H2O,反应消耗
OH-,采用阴离子交换膜使OH-向阳极移动。

(2)根据上述分析,阳极反应为2Cu-2e-+2OH-===Cu2O+H2O。

(3)根据电极反应可知,Cu2O与N2H4、e-的数量关系式为4e-~2Cu2O~N2H4,
所以n(N2H4)=0.5n(Cu2O)=
14.4 g
144 g·mol-1
×0.5=0.05 mol。

答案:(1)B阴(2)2Cu-2e-+2OH-===Cu2O+H2O(3)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