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AID与胃肠道损伤()讲课文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糜烂
溃疡(胃>十二指肠)
出血(胃>十二指肠)
穿孔
小肠 溃疡 狭窄
隔膜
肠病
大肠 溃疡 狭窄
憩室出血或穿孔
?胶原性结肠炎
IBD复发
29
第二十九页,共91页。
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一)
• 1.上消化道:胃最易受侵害,病变主要位于胃 窦、幽门前、胃体部。有报道健康人长期服用 吲哚美辛,可致胃肠道功能减退,甚至胃粘膜 侵蚀性 变性、剥落,严重者可并发出血和穿孔。 其它如布洛芬常可致恶心、呕吐,有时可引起 胃肠道的隐性出血或大出血。NSAID引起上消 化道溃疡的特点是: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溃疡, 溃疡常多发,疼痛不明显。
胃肠粘膜损伤 Gl damage
胃脏损害 kidney damage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维持肾脏、
血小板正常功能 Maintaining normal kidney
And platelet functions
发炎、疼痛
Pain, inflammation
保护胃肠粘膜
Maintaining integrityof Gl mucosa
20
72
400
用法 (次/日)
50/3
50/3 200/2
20/1
100/3
NSAID的临床应用
• 世界上最常用的药物 --每天全世界有约3千万人使用 -每年的处方量达5亿
• 临床应用广泛
--肌肉-骨骼疼痛 --风湿性疾病 --感冒、头痛 --心、脑血管病(预防)
--大肠癌(预防)
• NSAID用量正在增加
600/4 375-500/2 200/4 600/2
常用非甾体类抗风湿药
分类
●苯乙酸类 双氯芬酸 ●吲哚乙酸类 消炎痛 舒林酸 ●息康类 炎痛喜康 ●吡唑酮类 保太松
6
第六页,共91页。
商品名 半衰期(h)
总剂量 (mg/d)
Voltaren
2
150
3-11
150
Clinoril
18
400
Feldene 24-36
(诱导性)
COX-2特异 性抑制剂
前列腺素
胃* 肠道 *
肾
血小板
第二十页,共91页。
传统NSAID
前列腺素 发炎部位 •巨噬细胞 •滑膜细胞 •内皮细胞
二十四碳烯酸
Arachidonic Acid
现有的NSAIDs:
环氧化酶
(-)
Cyclooxygenase
抗炎 antiinflammatory
镇痛 analgesic
• 2.消化性溃疡病史: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应用 NSAID并发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比无溃疡病史 者大。
26
第二十六页,共91页。
NSAID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二)
• 3.药物种类:不同的NSAID在治疗剂量下,对 胃肠道损伤的危险程度有很大不同,常规剂量 下,布洛芬毒性最小,若以布洛芬胃肠道毒性 为1,其它依次为:双氯芬酸2.3,双氟芬酸3.5, 阿司匹林4.8,舒林酸6.0,萘普生7.0,吲哚美 辛8.0,炎爽痛11.7。
• 1853年 法国化学家戈尔哈特提取出乙酸 水杨酸 • 1899年 拜尔公司以“阿斯匹林”为商标出售乙酰水杨酸制剂
• 1964年 推出首款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布洛芬”。
• 1971年 科学家范尼(John Vane)提出作用机理在于阻止环氧酶的 产生,从 而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并由此荣获诺贝尔奖。
消炎痛(180) 优布洛芬(173)
舒林酸(43) 奈普生(247) 双氯酚酸(461) 非诺洛酚钙(41) >1 NSAID(170)
其他(109)
溃疡形成 临床明显损害
14
第十四页,共91页。
0
10
20
30
40
50
60
70
Geis, et al. J Rheumatol 18 (suppl 28):11-14, 1991
非离子型状态,当进入中性环境的胃粘膜细胞 便解离成离子型。离子型有机酸类不易跨膜, 因此在细胞内聚成高浓度,从而使细胞直接受 损。如高浓度的水杨酸离子在细胞中集聚产生 局部刺激,是造成胃粘膜损伤的重要原因。
19
第十九页,共91页。
COX-2特异性抑制剂的机理
花生四烯酸
COX-1
(基础性)
COX-2
NSAID胃肠道黏膜损伤的机制
• 直接作用
– 胃内酸性环境,非离子化NSAID直接吸收至黏膜上皮细胞内(中性), 离子化后 导致损伤
• 间接损伤
– COX途径:抑制环氧合酶, 导致前列腺素合成下降 – LO途径:脂氧酶(LO)代谢途径被激活,花生四烯酸经
LO代谢途径产生白三烯LTB4和肽白三烯LTC4,LTD4
31
第三十一页,共91页。
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三)
• 3.大肠:NSAID对大肠亦有损害,包括炎症、 溃疡、穿孔、狭窄,并能使原有大肠病加重, 其中以结肠炎最为常见。其发病机制与NSAID 肠病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与NSAID的肝肠 循环无关,细菌的参与可能也是一个主要的因 素。有报道保泰松可致直肠炎;长期应用阿司 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合制的栓剂,可发生排便 困难和慢性肠梗阻。
• 1989-1990尼德尔曼博士提出存在着两种形式的环氧酶,即COX-1和COX-2。 COX-1被认为是“起积极”作用的酶,可促使胃壁膜和血液的细胞维持正常 功能。而COX-2会对炎症的刺激作出反应,加重炎症。
3
第三页,共91页。
NSAID药物
• 甲酸类: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 • 乙酸类:吲哚美辛(消炎痛)、舒林酸、阿西美辛
• 丙酸类:布洛芬、萘普生 • 苯乙酸类:双氯芬酸(双氯灭痛) • 昔康类:吡罗昔康(炎痛喜康) • 非酸类 :尼美舒利
• 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
4
第四页,共91页。
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分类 ● 水杨酸类 乙酰 水杨酸 乙酰 水杨酸 ● 丙酸类 布洛芬 奈普生 酮布洛芬 芬布芬
5
第五页,共91页。
细胞能量代谢及离子转运抑制
细胞膜通透性
H+反弥散
23
第二十三页,共91页。
粘膜损害
NSAID损害的局部作用
胃内pH<2.5
非离子化NSAID
离子化NSAID
细胞能量代谢及离子转运抑制
细胞膜通透性
H+反弥散
24
第二十四页,共91页。
粘膜损害
NSAID损害的系统作用
NSAID
微血管损害 ICAM-1
NSAID与胃肠道损伤()
第一页,共91页。
NSAID的概念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具有解热、镇痛和 抗炎作用,因其甾化学结构上不含有甾体, 与肾上腺皮质不同,故称非甾体抗炎药。
治疗急、慢性风湿性疾病的常用药。仅次于 抗菌素、维生素的第三大类药
OCOCH3 COOH
2
第二页,共91页。
NSAID的历史
商品名
半衰期 (h)
总剂量 (mg/d)
Aspirin Aspirin
2-3 小剂量
20 大剂量
<2500 3000-6000
Mortrin,Bru fen Naprosyn Alrheuma Orudis Lederfen
2
1200-3200
14
250-1500
2
200
12
600
用法 (次/日)
500/3 1000-2000/3
-- 非处方药的增加
--人口老龄化
-- 对于其它疾病作用的认识 • 药物副反应较多
--占住院总数5%-7%
--NSAID占其中的30%
7
第七页,共91页。
8
第八页,共91页。
NSAID的副反应
• 胃肠道粘膜 • 肾脏毒性 • 心血管系统 • 肝脏毒性 • 其他: 皮疹、哮喘…
45000
美国NSAIDs相关胃肠黏膜损伤
Larkal et al. J Clin Gastroenterol 1989; 11: 158-62 Graham et al. Ann Intern Med 1993; 119: 257-62 Hawkey. Gastroenterol 2000; 119: 521-35
NSAID与溃疡出血
溃疡出血组
30
第三十页,共91页。
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二)
• 2.小肠: NSAID对小肠的损害有NSAID肠病、 小肠溃疡、穿孔、狭窄,其中NSAID肠病最为 常见,它是一种以肠道慢性失血、蛋白丢失 (低蛋白血症)、回肠吸收功能障碍为临床表 现的非特异性肠炎。有报道说萘普生对小肠的 损伤可达55%。在不良反应中,溃疡也是最常 出现的损害。
32
第三十二页,共91页。
33
第三十三页,共91页。
黏膜损伤(%)
31(47)
11
28(54)
5
56
溃疡
20
23
糜烂
NSAID相关性胃肠黏膜损伤与症状不相关
11
第十一页,共91页。
NSAID引起的胃十二指肠损害
疾病 PU(GU>DU)
相对危险度(OR) 3~4
出血
3.09
穿孔
5.93
死亡(并发症相关) 7.62
12
第十二页,共91页。
Sung et al.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0; 15: G58-68
40000
而死亡人数每年达16,500
35000
30000
死亡人数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9
第九页,共91页。
子宫颈肿 瘤
哮喘
恶 性黑素 NSAIDs胃肠道 白血病
瘤
损伤
糖尿病
0
AIDS
Singh G and Ramey D. Jrheum, 1998, 25 (suppl), 8-16
45%
NSAID
无
无并发症溃疡组
15%
* 中山一院胃镜检查连续病例溃疡出血患者与性别、年龄 匹配的无并发症溃疡患者比较(p<0.05)
陈旻湖,等. 新医学 1998
13
第十三页,共91页。
长期服用NSAIDs病人胃、十二指肠损伤发生率
病人数(n)
阿司匹林(57) 酮洛酚(59) 酮洛酸(25)
氟比洛芬(35) 炎痛喜康(226)
中山一院NSAIDs使用者胃肠粘膜损伤发生率
内镜下粘膜正常
胃十二指肠损伤 溃疡 球部
胃 复合 糜烂 球部 胃
复合
10
第十页,共91页。
118例 62 (53%)
56 (47%) 16 (14%) 7
6 3 40(33%) 6 30
4
自主症状与内镜下粘膜损伤的关系
症状
有症状 66
无症状 总计
例数
52 118
27
第二十七页,共91页。
NSAID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三)
• 4.其它:合用其它易致溃疡的药物(如糖皮质 激素、抗凝血药等),幽门螺杆菌(Hp)感染, 身体健康状况差等均可使NSAID致胃肠道损害 反应的危险性增加。
28
第二十八页,共91页。
NSAID相关的胃肠道损害
上消化道 食管炎 粘膜下出血点
16
第十六页,共91页。
NSAID对胃肠道损害的发病机制
(二)
• 2.LO途径 由于COX被抑制,脂氧酶(LO)代谢途径被激活,
花生四烯酸经LO代谢途径产生白三烯LTB4和肽白三 烯LTC4,LTD4等。LTB4可损伤胃粘膜,还可导致 胃粘膜区微循环中性粒细胞大量集聚,形成白细胞血 栓,造成局部缺血。肽白三烯LTC4,LTD4等是强平 滑肌收缩剂,引起胃粘膜血管收缩局部缺血,刺激 XO生成,从而也产生活性氧,造成粘膜损伤。
21
第二十一页,共91页。
NSAID损害的系统作用
NSAID
微血管损害 ICAM-1
NO 前列腺素合成
中性粒细胞粘附
微血管缺血 自由基增加
粘液、表面磷脂
上皮修复
HCO3-分泌 胃粘膜血流量 Nhomakorabea粘膜损害
22
第二十二页,共91页。
NSAID损害的局部作用
胃内pH<2.5
非离子化NSAID
离子化NSAID
17
第十七页,共91页。
NSAID对胃肠道损害的发病机制
(三)
• 3.TXA2 NSAID还能通过抑制血栓素A2(TXA2)合
成,抑制血小板凝集,使十二指肠原有的溃疡 再次出血,还可促使肠道原有病变,如憩室及 血管畸形出血。
18
第十八页,共91页。
NSAID对胃肠道损害的发病机制
(四)
• 4.直接作用 • 部分弱有机酸类NSAID在胃酸的低PH情况下呈
NO
前列腺素合成
中性粒细胞粘附
微血管缺血 自由基增加
粘液、表面磷脂
上皮修复
HCO3-分泌 胃粘膜血流量
粘膜损害
25
第二十五页,共91页。
NSAID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一)
• 1.年龄:有研究显示,60岁以上患者使用 NSAID胃肠道危险性是60岁以下患者的3.4倍,随 年龄的增大,26其胃肠道损伤的危险也随之增 加。
– TXA2途径:抑制血栓素A2(TXA2)合成,抑制血小板凝集
15
第十五页,共91页。
NSAID对胃肠道损害的发病机制(一)
• 1.COX途径 NSAID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阻断花生四 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PGs)而发挥抗炎作用。 PGs在保护胃粘膜方面有重要作用,当PGs生物 合成受到抑制时,胃粘膜局部血流减少,修复 能力下降,粘膜屏障功能减弱,则易诱发粘膜 病变或促进溃疡复发,其中以普通阿司匹林最 为突出。
溃疡(胃>十二指肠)
出血(胃>十二指肠)
穿孔
小肠 溃疡 狭窄
隔膜
肠病
大肠 溃疡 狭窄
憩室出血或穿孔
?胶原性结肠炎
IBD复发
29
第二十九页,共91页。
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一)
• 1.上消化道:胃最易受侵害,病变主要位于胃 窦、幽门前、胃体部。有报道健康人长期服用 吲哚美辛,可致胃肠道功能减退,甚至胃粘膜 侵蚀性 变性、剥落,严重者可并发出血和穿孔。 其它如布洛芬常可致恶心、呕吐,有时可引起 胃肠道的隐性出血或大出血。NSAID引起上消 化道溃疡的特点是: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溃疡, 溃疡常多发,疼痛不明显。
胃肠粘膜损伤 Gl damage
胃脏损害 kidney damage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维持肾脏、
血小板正常功能 Maintaining normal kidney
And platelet functions
发炎、疼痛
Pain, inflammation
保护胃肠粘膜
Maintaining integrityof Gl mucosa
20
72
400
用法 (次/日)
50/3
50/3 200/2
20/1
100/3
NSAID的临床应用
• 世界上最常用的药物 --每天全世界有约3千万人使用 -每年的处方量达5亿
• 临床应用广泛
--肌肉-骨骼疼痛 --风湿性疾病 --感冒、头痛 --心、脑血管病(预防)
--大肠癌(预防)
• NSAID用量正在增加
600/4 375-500/2 200/4 600/2
常用非甾体类抗风湿药
分类
●苯乙酸类 双氯芬酸 ●吲哚乙酸类 消炎痛 舒林酸 ●息康类 炎痛喜康 ●吡唑酮类 保太松
6
第六页,共91页。
商品名 半衰期(h)
总剂量 (mg/d)
Voltaren
2
150
3-11
150
Clinoril
18
400
Feldene 24-36
(诱导性)
COX-2特异 性抑制剂
前列腺素
胃* 肠道 *
肾
血小板
第二十页,共91页。
传统NSAID
前列腺素 发炎部位 •巨噬细胞 •滑膜细胞 •内皮细胞
二十四碳烯酸
Arachidonic Acid
现有的NSAIDs:
环氧化酶
(-)
Cyclooxygenase
抗炎 antiinflammatory
镇痛 analgesic
• 2.消化性溃疡病史: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应用 NSAID并发消化性溃疡的危险性比无溃疡病史 者大。
26
第二十六页,共91页。
NSAID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二)
• 3.药物种类:不同的NSAID在治疗剂量下,对 胃肠道损伤的危险程度有很大不同,常规剂量 下,布洛芬毒性最小,若以布洛芬胃肠道毒性 为1,其它依次为:双氯芬酸2.3,双氟芬酸3.5, 阿司匹林4.8,舒林酸6.0,萘普生7.0,吲哚美 辛8.0,炎爽痛11.7。
• 1853年 法国化学家戈尔哈特提取出乙酸 水杨酸 • 1899年 拜尔公司以“阿斯匹林”为商标出售乙酰水杨酸制剂
• 1964年 推出首款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布洛芬”。
• 1971年 科学家范尼(John Vane)提出作用机理在于阻止环氧酶的 产生,从 而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并由此荣获诺贝尔奖。
消炎痛(180) 优布洛芬(173)
舒林酸(43) 奈普生(247) 双氯酚酸(461) 非诺洛酚钙(41) >1 NSAID(170)
其他(109)
溃疡形成 临床明显损害
14
第十四页,共91页。
0
10
20
30
40
50
60
70
Geis, et al. J Rheumatol 18 (suppl 28):11-14, 1991
非离子型状态,当进入中性环境的胃粘膜细胞 便解离成离子型。离子型有机酸类不易跨膜, 因此在细胞内聚成高浓度,从而使细胞直接受 损。如高浓度的水杨酸离子在细胞中集聚产生 局部刺激,是造成胃粘膜损伤的重要原因。
19
第十九页,共91页。
COX-2特异性抑制剂的机理
花生四烯酸
COX-1
(基础性)
COX-2
NSAID胃肠道黏膜损伤的机制
• 直接作用
– 胃内酸性环境,非离子化NSAID直接吸收至黏膜上皮细胞内(中性), 离子化后 导致损伤
• 间接损伤
– COX途径:抑制环氧合酶, 导致前列腺素合成下降 – LO途径:脂氧酶(LO)代谢途径被激活,花生四烯酸经
LO代谢途径产生白三烯LTB4和肽白三烯LTC4,LTD4
31
第三十一页,共91页。
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三)
• 3.大肠:NSAID对大肠亦有损害,包括炎症、 溃疡、穿孔、狭窄,并能使原有大肠病加重, 其中以结肠炎最为常见。其发病机制与NSAID 肠病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与NSAID的肝肠 循环无关,细菌的参与可能也是一个主要的因 素。有报道保泰松可致直肠炎;长期应用阿司 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合制的栓剂,可发生排便 困难和慢性肠梗阻。
• 1989-1990尼德尔曼博士提出存在着两种形式的环氧酶,即COX-1和COX-2。 COX-1被认为是“起积极”作用的酶,可促使胃壁膜和血液的细胞维持正常 功能。而COX-2会对炎症的刺激作出反应,加重炎症。
3
第三页,共91页。
NSAID药物
• 甲酸类: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 • 乙酸类:吲哚美辛(消炎痛)、舒林酸、阿西美辛
• 丙酸类:布洛芬、萘普生 • 苯乙酸类:双氯芬酸(双氯灭痛) • 昔康类:吡罗昔康(炎痛喜康) • 非酸类 :尼美舒利
• 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
4
第四页,共91页。
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分类 ● 水杨酸类 乙酰 水杨酸 乙酰 水杨酸 ● 丙酸类 布洛芬 奈普生 酮布洛芬 芬布芬
5
第五页,共91页。
细胞能量代谢及离子转运抑制
细胞膜通透性
H+反弥散
23
第二十三页,共91页。
粘膜损害
NSAID损害的局部作用
胃内pH<2.5
非离子化NSAID
离子化NSAID
细胞能量代谢及离子转运抑制
细胞膜通透性
H+反弥散
24
第二十四页,共91页。
粘膜损害
NSAID损害的系统作用
NSAID
微血管损害 ICAM-1
NSAID与胃肠道损伤()
第一页,共91页。
NSAID的概念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具有解热、镇痛和 抗炎作用,因其甾化学结构上不含有甾体, 与肾上腺皮质不同,故称非甾体抗炎药。
治疗急、慢性风湿性疾病的常用药。仅次于 抗菌素、维生素的第三大类药
OCOCH3 COOH
2
第二页,共91页。
NSAID的历史
商品名
半衰期 (h)
总剂量 (mg/d)
Aspirin Aspirin
2-3 小剂量
20 大剂量
<2500 3000-6000
Mortrin,Bru fen Naprosyn Alrheuma Orudis Lederfen
2
1200-3200
14
250-1500
2
200
12
600
用法 (次/日)
500/3 1000-2000/3
-- 非处方药的增加
--人口老龄化
-- 对于其它疾病作用的认识 • 药物副反应较多
--占住院总数5%-7%
--NSAID占其中的30%
7
第七页,共91页。
8
第八页,共91页。
NSAID的副反应
• 胃肠道粘膜 • 肾脏毒性 • 心血管系统 • 肝脏毒性 • 其他: 皮疹、哮喘…
45000
美国NSAIDs相关胃肠黏膜损伤
Larkal et al. J Clin Gastroenterol 1989; 11: 158-62 Graham et al. Ann Intern Med 1993; 119: 257-62 Hawkey. Gastroenterol 2000; 119: 521-35
NSAID与溃疡出血
溃疡出血组
30
第三十页,共91页。
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二)
• 2.小肠: NSAID对小肠的损害有NSAID肠病、 小肠溃疡、穿孔、狭窄,其中NSAID肠病最为 常见,它是一种以肠道慢性失血、蛋白丢失 (低蛋白血症)、回肠吸收功能障碍为临床表 现的非特异性肠炎。有报道说萘普生对小肠的 损伤可达55%。在不良反应中,溃疡也是最常 出现的损害。
32
第三十二页,共91页。
33
第三十三页,共91页。
黏膜损伤(%)
31(47)
11
28(54)
5
56
溃疡
20
23
糜烂
NSAID相关性胃肠黏膜损伤与症状不相关
11
第十一页,共91页。
NSAID引起的胃十二指肠损害
疾病 PU(GU>DU)
相对危险度(OR) 3~4
出血
3.09
穿孔
5.93
死亡(并发症相关) 7.62
12
第十二页,共91页。
Sung et al.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0; 15: G58-68
40000
而死亡人数每年达16,500
35000
30000
死亡人数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9
第九页,共91页。
子宫颈肿 瘤
哮喘
恶 性黑素 NSAIDs胃肠道 白血病
瘤
损伤
糖尿病
0
AIDS
Singh G and Ramey D. Jrheum, 1998, 25 (suppl), 8-16
45%
NSAID
无
无并发症溃疡组
15%
* 中山一院胃镜检查连续病例溃疡出血患者与性别、年龄 匹配的无并发症溃疡患者比较(p<0.05)
陈旻湖,等. 新医学 1998
13
第十三页,共91页。
长期服用NSAIDs病人胃、十二指肠损伤发生率
病人数(n)
阿司匹林(57) 酮洛酚(59) 酮洛酸(25)
氟比洛芬(35) 炎痛喜康(226)
中山一院NSAIDs使用者胃肠粘膜损伤发生率
内镜下粘膜正常
胃十二指肠损伤 溃疡 球部
胃 复合 糜烂 球部 胃
复合
10
第十页,共91页。
118例 62 (53%)
56 (47%) 16 (14%) 7
6 3 40(33%) 6 30
4
自主症状与内镜下粘膜损伤的关系
症状
有症状 66
无症状 总计
例数
52 118
27
第二十七页,共91页。
NSAID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三)
• 4.其它:合用其它易致溃疡的药物(如糖皮质 激素、抗凝血药等),幽门螺杆菌(Hp)感染, 身体健康状况差等均可使NSAID致胃肠道损害 反应的危险性增加。
28
第二十八页,共91页。
NSAID相关的胃肠道损害
上消化道 食管炎 粘膜下出血点
16
第十六页,共91页。
NSAID对胃肠道损害的发病机制
(二)
• 2.LO途径 由于COX被抑制,脂氧酶(LO)代谢途径被激活,
花生四烯酸经LO代谢途径产生白三烯LTB4和肽白三 烯LTC4,LTD4等。LTB4可损伤胃粘膜,还可导致 胃粘膜区微循环中性粒细胞大量集聚,形成白细胞血 栓,造成局部缺血。肽白三烯LTC4,LTD4等是强平 滑肌收缩剂,引起胃粘膜血管收缩局部缺血,刺激 XO生成,从而也产生活性氧,造成粘膜损伤。
21
第二十一页,共91页。
NSAID损害的系统作用
NSAID
微血管损害 ICAM-1
NO 前列腺素合成
中性粒细胞粘附
微血管缺血 自由基增加
粘液、表面磷脂
上皮修复
HCO3-分泌 胃粘膜血流量 Nhomakorabea粘膜损害
22
第二十二页,共91页。
NSAID损害的局部作用
胃内pH<2.5
非离子化NSAID
离子化NSAID
17
第十七页,共91页。
NSAID对胃肠道损害的发病机制
(三)
• 3.TXA2 NSAID还能通过抑制血栓素A2(TXA2)合
成,抑制血小板凝集,使十二指肠原有的溃疡 再次出血,还可促使肠道原有病变,如憩室及 血管畸形出血。
18
第十八页,共91页。
NSAID对胃肠道损害的发病机制
(四)
• 4.直接作用 • 部分弱有机酸类NSAID在胃酸的低PH情况下呈
NO
前列腺素合成
中性粒细胞粘附
微血管缺血 自由基增加
粘液、表面磷脂
上皮修复
HCO3-分泌 胃粘膜血流量
粘膜损害
25
第二十五页,共91页。
NSAID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一)
• 1.年龄:有研究显示,60岁以上患者使用 NSAID胃肠道危险性是60岁以下患者的3.4倍,随 年龄的增大,26其胃肠道损伤的危险也随之增 加。
– TXA2途径:抑制血栓素A2(TXA2)合成,抑制血小板凝集
15
第十五页,共91页。
NSAID对胃肠道损害的发病机制(一)
• 1.COX途径 NSAID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阻断花生四 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PGs)而发挥抗炎作用。 PGs在保护胃粘膜方面有重要作用,当PGs生物 合成受到抑制时,胃粘膜局部血流减少,修复 能力下降,粘膜屏障功能减弱,则易诱发粘膜 病变或促进溃疡复发,其中以普通阿司匹林最 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