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两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两个问题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从一定程度
上阻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为此,我想就在课堂改革
当中遇到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学与预习
孩子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改革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少学校和老师都在这方面下
了很多功夫,想了很多办法,而最主要的一个体现就是预习。
预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学
习内容,提前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听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从教学活动过程
来看,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从实际预习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每课必预习,不预习不讲课。
这实际上是预习的必要性问题,是否每课都需要预习呢?
我觉得,这是不应该绝对化的,有的学科容易预习,如语文、历史、政治等,有的学科就不
太容易预习,如英语、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即使是容易预习的学科中也有不便于预
习的内容,反之,即使是不容易预习的学科当中也有便于预习的内容,所以预习不预习不能
一概而论,要视情况来定,不要一成不变。
二是预习内容过多,预习数量偏大。
以数学为例,不只要预习了课本上的内容,还要完成练
习或者《问题导学方案》上的大量习题,这些习题有的简单,但有的并不简单,有的孩子预
习本身就是一知半解,解题时错了一个又一个,使错误的思想和方法不断得到强化,更有甚
者根本就预习不懂,只是拿本答案照着抄,而上课时老师又是站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讲,学
生开始可能还行,到后来就剩下混日子了,这样的预习真是费力不讨好。
三是预习目标不明确,方法指导不够,学生各自为战。
预习,预习什么?怎么预习?老师没说,只是说让预习几页到几页,完成课后或导学上的几题到几题。
预习,有的孩子聪明或者
有家长相助,可能还好,可有的孩子并不知道怎么预习,不知道那儿该看,那儿该算,那儿
是重点,那儿一带而过,只是傻乎乎的在那儿看,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
这样的预习,
会有多少用处,多大好处。
二、小组与合作
课堂改革中,小组合作得到了大家的的普遍认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班级的座位都是采用小
组围坐的形式,以便于学生进行交流。
这种方式,实实在在地说,也确实为学生们讨论提供
了便利。
但在小组合作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过于注重小组的形式,而忽视了小组机制的建立。
这样以来,小组没有变成一个学生学
习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反而变成了学生说闲话、斗嘴的场所。
小组说白了,只是一种形式,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必须合理地安排小组的组长、副组长以及各个组员,明确他们
各自的职责,确立他们的帮扶和管理对象,以及小组之间的竞争和评价方法,否则小组只是
一种摆设。
二是过于注重合作,而忘记了合作的基础是自主。
合作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
离开了自主时,合作就会变得“一文不值”。
听了很多新课堂改革的课,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个
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自主不足,合作有余”。
一节课合作五六次,几乎是每个问题都要讨
论讨论、交流交流,自己就能弄懂的问题有什么必要讨论的?刚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有自己
琢磨,就让学生在一起讨论,能讨论出什么?即使是讨论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先让学生自己想,想不出来再讨论不好吗?讨论,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小组,也可以是同桌、或前后桌,两
三个人只要能解决问题,我看就行。
综上所述,我们要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要让学生学会合作,都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正确的事情,但在做这些重要的、正确的事情之前,一定要多想一
想,这样做有没有必要?我们应该明确告诉学生什么?学生应该怎么去做?换个思路或方式是不是会更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既有埋头拉车的精神,又有抬头看路的智慧,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