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06偶像套路消解历史,《雷霆战将》雷剧下架-备战高考语文之素材月月控(11月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06 偶像套路消解历史,《雷霆战将》雷剧下架
素材标签娱乐化工匠精神迎合与背离历史观
控素材
近日,号称是青春版《亮剑》的电视剧《雷霆战将》在网络播出,把观众雷了个“外焦里嫩”:剧中的主角用发蜡梳出油光锃亮的发型,穿着一条褶皱都没有的军装;八路军住进了欧式豪装大别墅,川军师长在打仗时喝咖啡、抽雪茄,还曝出惊人语录“我的士兵看到我在抽雪茄,心就不会乱。


该剧的“雷点”还有很多,如女兵穿着小高跟鞋行军,在两方埋伏的关键之际因为怕蛇而大声尖叫,导致军队暴露。

对此,观众给出了几乎一致的差评吐槽:“毁三观,简直玷污抗日英烈”“侮辱观众智商”。

16日,有网友发现,在腾讯视频等各大视频网站,刚播出几集的《雷霆战将》已经停播、下架,湖南卫视周播剧场也已停播该剧。

控角度
角度一心怀敬畏,尊重历史。

据了解,该剧是根据原著小说《亮剑》改编而成的电视剧,拍于几年前,早在放出宣传照后就因服化道设计光鲜亮丽、“偶像剧风”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沉寂几年后终于播出,更是坐实了该剧确为披着“抗战剧”外衣的偶像剧。

提起《亮剑》,观众的脑海里都会浮现起演员李幼斌等演绎的人物形象,对其中的经典情节和台词记忆犹新。

剧中李云龙等虽然穿着破旧的衣裳,在战场上打仗打得灰头土脸,但性格鲜明、有血有肉,让观众感到十分真实。

而打着《亮剑》旗号的《雷霆战将》,既想沾上《亮剑》经典原作的光,又想“与时俱进”抓住青春偶像剧的流量,最终呈现出了多处不合理的安排,可谓耍帅不成反而让观众感到被戏耍。

演员顶着一头打了发蜡的发型,在战场上抽雪茄、闲庭信步,这哪里是青春热血的军官,分明是“霸道总裁”被移植进了抗日剧,显得不伦不类。

倘若年少观众观看后,误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十分轻而易举,抗战将士在战场上很“拉风”,将会让他们心中的这段历史变得浅薄和虚无。

角度二怀念英雄,还原历史。

《雷霆战将》的停播证明,对历史无敬畏之心、以娱乐化消解历史的抗战雷剧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在这部电视剧中,竟然让“八路军战士”住豪华别墅,主角几乎清一色都用发胶、发蜡,这距离历史真实也太遥远了吧!表面看来与过去的抗日神剧相比,《雷霆战将》并没有手撕鬼子、单手掏心、手榴弹炸飞机等雷人情节。

但是这部剧的离奇之处仍然让人咂舌,过于脸谱化的设计,过于浮夸的表演,明显缺乏事实依据的情节设定,让网友们评价为:“这部剧完全没有脱离抗日神剧的套路——只不过披上了一层‘青春热血偶像剧’的外衣。

”以事实为根据、尊重时代背景是一条底线。

“只有
心怀敬畏,尊重历史、尊重观众,才能拍出真正接地气的影视作品。


角度三红色文化,责任担当。

14年抗日战争艰苦卓绝,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寇,中国人民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

今天用艺术手段再现这段历史,是为了让后世铭记历史,不忘国耻,也是为了缅怀抗日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一段时间中,曾经出现的“抗日神剧”背离这一初衷,情节夸张,不尊重历史,受到广泛批评,近些年来越来越少出现了。

然而现在这类电视剧似有改头换面、卷土重来的势头。

区别于前些年的套路,现在竟然把“偶像剧”套路用在抗日题材上,可惜就算演员再俊美,服装再精致,背离历史真实,不能让人欣赏。

用一些“偶像剧”套路,意在吸引年轻人观看,提高收视率。

但正因为年轻观众多,更需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否则就容易误导青少年,使他们无法洞悉历史真相,无法真正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角度四精耕细作,匠心打造。

影视剧中考虑年轻人的习惯,创新表现方式,并非不可以,但前提是尊重历史,不能剑走偏锋。

当年电视剧《亮剑》以新颖的叙事风格和表现手法,赢得亿万观众喜爱,多年来仍热度不减。

然而今天这部电视剧,虽用“亮剑3”的名头来宣传,但距离《亮剑》的思想性、艺术性,实在差得太多。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雷霆战将》被质疑,提醒有关从业人员,在创作中必须坚守文艺创作的原则和责任,特别是对革命历史题材,应当对历史充满温情和敬意,而不能是轻佻和儿戏。

控速用
一.
毫无疑问,《雷霆战将》就是一个抗日神剧和脑残青春偶像剧结合在一起衍生出来的奇葩,是把脑
残偶像剧的手法套用于抗战历史题材产生的怪胎。

抗日神剧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各种无下
限的抗日神剧就在不断刷新人民群众的三观。

从手撕鬼子、裤裆藏雷,到《雷霆战将》里的八路军打发胶、住别墅,抗日神剧一直突破底线、刷新下限,在娱谑历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但凡过审了的抗日神剧,都会打着历史观教育的幌子、冠冕堂皇地给自己编造立足的理由,恬不知耻地说自己是为了“还原
历史真实”“尊敬英雄烈士”“引导年轻人了解抗战历史”。

这不,《雷霆战将》近期引发争议,制作
方在回应的时候就提了“真实历史”这个词。

然而,抗日神剧本身就是在侮辱历史、虚构历史,又怎么
能担当起历史观教育的大任呢?抗日神剧配得上历史观教育这个设定吗?能起到真正的教育意义吗?是
反面误导还是正面教育,人民群众心里应该有杆秤。

二、
提到抗战,我们常说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

然而在抗日神剧里,艰苦卓绝变成了轻而易举,我方战士各个骁勇善战、各显神通,敌军则弱智无比。

这是一种高级黑,表面上看,敌军不堪一击,我军勇猛精进,实际上,我军面临的艰苦处境和精神信念已经被远远抛开。

抗日神剧会给那些对抗战历史一无所知的人尤其是年青一代一个非常不好的误导,让人以为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其实很容易,如此一来,后人从何体会抗战的艰难困苦和我军将士浴血奋战的意义呢?长期以来,泛娱乐化之风久禁不止,朝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蔓延,娱乐至死、娱乐至上的风气不仅仅只存在于网络空间,严肃的历史价值观教育也难以幸免。

如果哪一天,泛娱乐化的思维在年轻一代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了,那是不是历史价值观教育都要用娱乐的方式去开展呢?是不是要把英雄烈士幻化成流量明星似的偶像,才能让年轻一代去了解他们的英勇事迹呢?如果出现了这种的局面,那将是一个悲哀。

三、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任何一阵歪风邪气吹起来,如果不及时狠刹,最终都会引发蝴蝶效应。

处在泛娱乐化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里,历史价值观的教育更要严肃,要用最贴近历史真实的表现手法和最庄重严肃的态度去讲述历史故事。

如果真想担当起历史价值观教育的重任,那就请制作者不要背离历史真实,应该通过无限贴近真实历史的手法,实事求是、庄重严肃地讲好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故事,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口味去拍什么“青春热血抗日偶像剧”。

四、
《雷霆战将》的要害不在这里,而在其苍白的、甚至错误的思想主题压不住这些“枝节”,以至于整部电视剧犯了“形式大于内容,局部大于整体”的错误,变成了对“中产阶级精致生活”的意淫和展示。

反之,如果解决了思想性问题,形式上的精致以及对剧中人物的适度美化,则并不构成问题。

举两个例子。

2007年播出的反映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生活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就采取了青春偶像剧的形式,突出了“白衣胜雪的青年学子、高远的蓝天、激情燃烧的校歌”等等。

由于这部剧在思想性是站得住的,所以这些形式上的美化不仅没有损害主题,反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感染力。

很多大学生就是在看了这部剧之后,开始尝试追寻青年毛泽东的脚步,逐渐超越了“精致利己主义的人生”。

五、
电视剧不仅有商业属性,更有社会属性,特别是主流平台播放电视剧的时间是有限的,“神剧”多了,好剧自然就少了。

一定程度上,抗战题材电视剧承担着向观众讲述抗战故事、传递抗战精神的责任,雷人情节看似一笑而过,但不经意间将引导更多人把虚构当现实、把故事当历史。

《雷霆战将》停播下架又一次敲响了警钟。

只有全社会共同抵制抗战神剧,才能让其彻底失去生存的土壤。

抗战“神剧”少
了,尊重历史的好剧自然就多了,抗战故事和抗战精神必将继续激励着一代代人书写出更多时代传奇。

六、
盘点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抗日神剧,不难发现,诸多的剧作都绕不开“三道坎”:一是能人异士坎。

剧中的主角,无一不是身怀绝技、武功超群的高手。

他们可以飞檐走壁,在枪林弹雨中来去自如,刀枪不入。

普通战士以一敌十,英雄则可以杀敌上千。

虽然有时难免身中数枪,但仍然可全身而退。

难怪有老兵感叹:要是人人都有这样一身功夫,抗日战争哪还需要八年?二是美女帅哥坎。

凡我将士,男可比潘安,女可赛貂蝉。

虽在乱世,脸上难免沾些尘土,但仍掩盖不住天生丽质,粗布军装里也永远都是雪花花白的衬衫。

难怪人们都说,区分地下党和汉奸其实没有那么难,看一看长相就知道。

三是爱情感情坎。

爱情是永远的主题,没有爱情的抗日剧就没有了主线。

所以,纵然抗日事紧,生命可贵,男女一号少不了要含情脉脉,卿卿我我。

有的神剧甚至做到了极致,时不时还脱一脱,露一露,多少沾一些“色彩”的边。

控范文
海报时评丨抗战“神剧”为何屡禁不止
海报评论员朱延鲁
《雷霆战将》被各大平台停播、下架,既是预料之中也是理所当然。

这一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电视剧从开播之初就广受观众诟病:打着抗战题材剧的旗号,借着经典名剧《亮剑》的名声,却过度偶像化、娱乐化,剧情设置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常识。

历史容不得戏谑,更何况是承载着民族伤痛与大义的抗战故事,纵然是基于小说改编,也不能脱离基本事实与常识。

《雷霆战将》从开播到停播,又一次将抗战“神剧”的话题炒热,“手撕鬼子”“裤裆摸雷”“日常走位躲子弹”等众多抗战神剧中的雷人情节也一遍遍被翻出来。

可见,这样一部电视剧、一个出格的故事情节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深刻又长远的。

《雷霆战将》中,八路军住别墅、打发胶、凹造型,俨然套用偶像剧的风格来包装抗战剧,篡改了历史事实,其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和精神玷污丝毫不亚于过往任何一部抗战“神剧”。

一部电视剧从筹划到播出,既要层层把关又要严格审核,其中不乏专业人员参与,他们对抗战历史和抗战题材电视剧的认知要远超普通观众。

这些雷人情节普通观众尚能发现,电视剧制作团队和审核机构必然更清楚。

既然知道违背历史,他们为何还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利益驱动使然!说白了,观众吐槽抗战神剧的槽点正是它的卖点,电视剧情节争议越大往往关注度就越高,有了关注度就更容易有收视率,
也更容易卖出好价钱。

罔顾历史事实的创作“捷径”既保证了效率又保证了收益,定然引来更多电视剧创作团队竞相模仿,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就是观众看到的抗战“神剧”接踵而至、层出不穷。

另外,尽管观众对抗战“神剧”吐槽颇多,但目前对抗战题材剧雷人情节的设置并没有详细又明确的规范,这就导致创作团队“敢想敢拍”的同时审核机构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管效果。

电视剧不仅有商业属性,更有社会属性,特别是主流平台播放电视剧的时间是有限的,“神剧”多了,好剧自然就少了。

一定程度上,抗战题材电视剧承担着向观众讲述抗战故事、传递抗战精神的责任,雷人情节看似一笑而过,但不经意间将引导更多人把虚构当现实、把故事当历史。

《雷霆战将》停播下架又一次敲响了警钟。

只有全社会共同抵制抗战神剧,才能让其彻底失去生存的土壤。

抗战“神剧”少了,尊重历史的好剧自然就多了,抗战故事和抗战精神必将继续激励着一代代人书写出更多时代传奇。

《雷霆战将》之“雷”: 不严肃、毫无诚意可言的创作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电 (记者高凯)近日,以青春版《亮剑》作为宣传点的电视剧《雷霆战将》以不间断的“雷点”引发观众汹涌质疑,该剧从11月3日开播,在得到网友“一致差评”后于11月16日下架。

2005年播出的电视剧《亮剑》,系抗战剧中的经典之作。

演员李幼斌在其中塑造的李云龙这一角色,极具个性又真实生动。

深得观众肯定,该剧目前在豆瓣评分高达9.4,在网友心中早已入列“神剧”。

打着“青春版《亮剑》”旗号推出的《雷霆战将》在创作团队、出品方方面与《亮剑》并无关联,有联系的是该剧的故事原型及背景。

后者号称是对《亮剑》故事更“青春化”的改编与表现。

然而《雷霆战将》播出后,从服化道到剧情设计,几乎处处引发观众吐槽,屡屡占据热搜——战场上主角纹丝不乱的发型,战地医院医生护士整洁的裙装、高跟鞋,动辄出现在战地的雪茄咖啡……加之经不起推敲的人物剧情设置,这部所谓青春版《亮剑》自亮相便不断刷新各平台低分下线,网友给出的1分理由竟多是“没法打更低的分数了”。

事实上,严肃题材、历史题材不是不能有“青春版”,曾经的《战长沙》《恰同学少年》也是由年轻演员对历史题材进行的青春化呈现,但其对于历史的尊重,对于故事人物艺术性的尊重,最终令人物以及人物的情感都获得成功演绎,更令一些严肃主题中的人物以新的形象驻留青年人心中。

反观《雷霆战将》,创作者的意图其实也颇为明显,人物以甜宠剧中的男女主角为样板,服化道的终极效果追求携带“抗战”元素“最可能”的漂亮浮华,对于该剧的主创而言,与其说是要拍摄青春版《亮剑》,不如说出发点就是给偶像剧一个“陌生”的发生地,并借此吸引年轻观众。

令人庆幸的是,这一套毫无创作诚意的操作并无观众“买账”。

有网友一针见血指出,《雷霆战将》就是披着抗战外衣的“低级偶像剧”,“没有历史、没有年代、没有人物,只有漂亮的主角,宠‘腻’的
情感,是最不堪的所谓商业迎合。


不难看出,此番《雷霆战将》激怒观众的,正是不严肃、毫无诚意可言的创作,而把这种创作初衷用在严肃题材上,更是加剧了人们的质疑。

另一方面,《雷霆战将》的迅速下架也释出信号,回望曾经为数不少的“手撕鬼子”抗战“神剧”,此间观众容忍度的降低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电视剧生态的向好,推想其联动效应,未来不管是投资方还是制作方,当全力避开此番《雷霆战将》之“雷”。

禁播有理,切莫忽视抗日雷剧的危害
池墨
一场仗打下来头发一丝不乱,一集剧换十几套衣服,孤胆英雄一人打死几百人,显然,这长了自己志气,灭了别人威风。

在剧中,主人公英俊潇洒,打仗一点也不含糊,并没有将敌人放在眼里,可谓是“笑谈渴饮匈奴血”。

然而,抗日剧男女主角如此淡定,却让人变得非常不淡定了,如果抗日剧中的主角,都如此神勇,如此神通广大,我们还需要抗战八年了吗,中国军民还会死亡那么多人吗?据资料记载,自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是不可胜计,中国军民合计3500万人死亡。

而在全面抗战的8年里,中国军民共杀伤、俘获日军150余万人,与之相比,中国军民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

谁更神勇,伤亡数字似乎更能说明问题。

抗日战争给中国人口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可以说,中国抗日战争史,就是一部血泪史,是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构筑的,其取得的最终胜利,固然是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的结果,但与盟国的支援,也是分不开的。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历史,牢记血的教训,可以让国人随时觉醒,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反映抗战题材的历史剧层出不穷,也可以理解。

然而,一些作者、编剧和导演,罔顾事实,戏说历史,在抗日剧中竭力美化、神话自己,将对方贬损得一无是处。

这固然让自己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但是,却变得无比的荒谬与荒唐,让人惊疑,不是抗日剧而是神话剧!
抗日雷剧的出现,实则是“高、大、全”的翻版。

而一些抗日雷剧,其实是对历史的扭曲,为了满足自己的畸形胜利欲,肆意拔高自己,竭力矮化敌人,自己聪明无比,敌人愚蠢之极,痛快是痛快了,但却是对历史的扭曲和亵渎,一些抗日剧看似牢记历史,实则是忘记历史,是自欺欺人,而自欺欺人的结果,最终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下一辈人,因此,我们切莫忽视抗日雷剧的危害,对这类雷剧,理当禁播!
警惕文化泛娱乐化侵蚀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
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

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

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

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

文化泛娱乐化以消费、技术、快感、世俗等因素的融合消解文化的深度与厚度,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

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在戏说、调侃、恶搞中解构宏大叙事,使民族文化碎片化,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

其次,民族历史记忆具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为了娱乐可以随意篡改、编造历史,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推波助澜,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

最后,文化泛娱乐化背后充斥的物质欲望、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

面对文化泛娱乐化,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既要求文化生产者主动担当,又要求文化消费者能动省思。

文化生产者要努力挖掘时代元素,让自己的文化产品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与未来发展趋势对话,传播好真善美。

文化消费者始终坚持追求文化精品的品位,对戏说历史、解构崇高、调侃英雄坚决说不,这样文化泛娱乐化就会失去生长空间。

(摘编自《警惕文化泛娱乐化侵蚀精神家园》)
如何破解泛娱乐化造成的困境
王林生
近段时间以来,娱乐泛化引发的乱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人们在看集些娱乐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时,尤其能感受到泛娱乐化给我们带来的喧嚣与浮华。

在这里,“泛娱乐化”指的是消费主义时代,娱乐性的文化快餐大行其道,日常生活的娱乐化、娱乐生活的日常化正成为当下的常态,以至于严肃被消解,整个社会成为了娱乐对象。

于是我们看到,一批形式浮华、内容空洞的产品进入文化消费市场,它们仅仅满足于吸引眼球,不求人多加恩索,表现出低劣化、庸俗化、模式化和过度娱乐化的倾向。

当此类泛娱乐化的文化产品霸屏之时,低俗的恶搞、庸俗的搞笑、媚俗的卖弄、拙劣的表演等无底线娱乐现象就会充斥各种媒介,以明星轻佻浅
薄提高收视率,靠娱乐八卦新闻博人眼球,戏读历史、消解崇高、宣扬暴力成为常态,娱乐变得没有节操。

这样的所谓娱乐,早已偏离了正常的娱乐形式和娱乐范畴,滑向价值的空心化和表现的极端化。

实际上,学界对于泛娱乐化现象的警惕与批评已持续多年,特别是世纪之交时,随着消费文化的渗透,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一种现实,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消弭,人们惊呼注重感性的娱乐已经打破审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而成为资本追逐的游戏,乃至进入到资本运作层面。

然而,这种理性的声音一次次被资本浪潮所淹没。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娱乐”二字原本包含在人类天性之中,是人类日常休闲生活的需求。

然而随着资本的介入和推波助澜,二者结合成为一种以资本为依托的文化产品,纯粹以迎合市场和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此时文化产品及其相关内容的公共服务属性就会被遗弃。

在娱乐日益走向泛化的过程中,坚持文化产品“非道德性神话”的观念一直或隐或显。

在此观念的影响下,产业效益被尊奉为至上法则。

诚如美国经济伦理学家理查德·T·德·乔治所言,在“非道德性神话”观念的指引下,“他们不愿将其道德化,他们讨厌伦理学家的无聊说教,当然他们也不会因为竞争激烈而用石头砸对手的玻璃窗,这一观念的本质含义是:伦理与企业经营根本就是两码事。


因此,在资本掌控娱乐,而娱乐又要娱乐化一切之时,更需强调文化产品及其相关内容的公共服务属性及其社会责任。

尤其是在互联网大变革的时代,互联网对一切文化产品和文化信息的传播比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渠道都更为迅速,更为广泛。

这也就意味着,娱乐化的内容具有越来越显著的公共性。

忽视了这种公共性,谋利而弃义,娱乐为资本利润所驱驰,则不免有本末倒置之嫌。

应该说,抵制泛娱乐化现象,提高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产业向高质量转型发展,并不单是某一两个演艺明星、综艺栏目、媒体行业、法律法规的责任,更有赖于一个良好文化创意氛围的营造。

这需要在政府监管、市场运行和大众消费之间构筑良性的互动体系,才能有效深耕土壤,培育经典,不让颓废的、抑郁的、空虚的、低俗的文化价值观念乘虚而入。

(有删改)
控素材
1.俄罗斯作家康•巴乌斯托乌斯基在《金蔷薇》一书中《洞烛世界的艺术》一节里引用一位画家的话:“每年冬天,我都要去列宁格勒那边的芬兰湾去,您知道么,那里有全俄国最好看的霜!”
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从未留心过霜,更勿论霜的差别,当然更无所谓“最美”了。

和这位画家比起来,我们的日常感受是多么粗糙与鲁钝。

画家的话充分展示了细节的魅力,也展示了细节之于生命个体的重要影响。

话语虽然短小,却饱含冲击力,不妨用在开头引起读者震撼,同时引发深思。

2.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示了故宫西侧深处的办公区内,有几个安静的连在一起又不起眼的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