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活动引入(一)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厘米?(二)思考:要量课桌的长度,你觉得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为什么?(用毫米太小了,用米又太大了,应该用厘米比较合适)(三)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度。

(四)请学生量课桌长度,可用1厘米长的手势去估量,也可以用自己的学生尺去量,看谁量得既准确又快。

1、每个学生动脑筋,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测量。

2、在4人小组内交流各人的测量方法,评评优劣。

3、选几个小组来反馈信息。

预设学生可能选择以下几种测量方法。

(1)用1厘米的长的手势去估量。

(2)用学生尺去测量,如尺子最大刻度为12厘米,然后将一个个12厘米相加。

(3)用学生尺10厘米10厘米地量,并相加,最后一次与不足10厘米的长度再想加。

(4)先请学生自评测量方法的优劣,再请他评,最后选出最优方案。

二、主动探索,学习新知(一)初识分米通过反馈交流,引导学生想象:由于课桌比较长,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来量还是比较麻烦,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测量方法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课题)(二)感知分米1、猜测一下1分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的刻度中找出1分米吗?(可从尺子“0”刻度一端开始找,也可以在尺子中段找。

3.1《毫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3.1《毫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最后,在课后拓展应用环节,我发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参差不齐。有些学生能够准确地完成作业,但有些学生则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毫米的认识”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毫米的认识”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测量工具介绍:介绍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尺子、卷尺、测距仪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工具的测量范围和精确度。
-长度单位换算表:提供一份长度单位换算表,包括毫米、厘米、米、千米等,方便学生查询和记忆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实际测量活动:设计一些实际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或者测量自己的身高、步长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毫米的知识。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毫米的认识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毫米与生活:提供一系列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图片或实例,展示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子产品、日常用品等,帮助学生理解毫米的实际意义。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以便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同时,将教室内的桌椅排列整齐,为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3.对课程学习的影响: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可能还停留在厘米和米层面,对于毫米的理解可能较为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概念,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毫米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
4.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本节课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利用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毫米的长度;
(4)总结与反思: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5)交流与分享:鼓励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1.课堂小结:
-学生能够掌握毫米的基本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学生能够运用毫米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计算,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将能够掌握毫米的基本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理解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提升:学生将能够运用毫米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计算,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
3.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活动,学生将建立毫米的空间形象,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4.数学思考:学生将能够运用毫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长度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
5.学生是否对数学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表现出对毫米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6.学生在小组讨论、实践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展示。
7.学生是否能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展现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与改进
2.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反思活动的结果,我将制定一系列改进措施,计划在未来教学中实施。这些改进措施可能包括调整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增加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等。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毫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节课。

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本节课是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

教材中的例1采取让学生估计、测量、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然后利用学生尺让学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一些“好又多、易初莲花、海王星辰”等会员卡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做一做和实际测量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深化了这部分内容。

学习好本课的内容是以后学习长度单位、估测和实际测量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于本节课学生并不陌生,从知识角度方面来讲有厘米、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角度来讲在每个学生的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

可以说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程中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教学目标:1、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课前小研究、尺子、会员卡、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量一量。

在二年级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如果我们要量课室的长我们就要用到“米”作单位,如果要量课本的长我们就要用到“厘米”作单位,那好上次布置小朋友量书本的长度,请小朋友来汇报一下,课本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厚大约是()-()厘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三单元《第0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毫米的意义,能进行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发展学生的测量能力,为以后学习更小或更大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单位知识,对米、分米、厘米有了直观的认识。

但是,毫米作为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还是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物演示、操作活动,使学生建立毫米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毫米的意义,能进行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毫米的意义,能进行毫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

2.难点: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毫米。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概念。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毫米的实际大小。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毫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尺、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制作小卡片、测量身高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毫米尺,引导学生观察毫米尺与厘米尺的区别。

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各种实物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毫米的大小。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毫米尺测量实物,如测量课本、铅笔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毫米的概念,知道毫米是长度的单位之一,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

2. 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毫米的概念及单位换算。

2. 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3. 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毫米,会进行单位换算,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2.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表象,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PPT课件。

2. 学具:直尺、铅笔、橡皮、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米和厘米的认识,引入毫米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毫米的概念,展示1毫米的长度,让学生建立表象。

然后进行单位换算,讲解如何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

3. 演示:教师演示如何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并强调注意事项。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互相交流心得。

5. 应用:讲解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毫米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毫米的认识2. 内容:(1)毫米的概念(2)单位换算(3)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4)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补充完整长度单位换算表。

2. 判断题: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3. 计算题:计算下列物体的长度,用毫米表示。

4. 应用题: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毫米的概念和单位换算掌握情况。

2.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是否存在操作不规范现象。

3. 学生对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否有深入了解。

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恰当,如何改进。

5.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毫米的概念,知道毫米是长度的单位之一,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

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毫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认识毫米,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掌握长度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毫米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毫米,掌握长度单位换算。

2. 教学难点:运用毫米测量物体长度,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尺子、直尺、测量工具。

3.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一支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长度单位: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如米、分米、厘米。

(2)揭示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2. 探索毫米的认识(1)认识毫米① 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1厘米等于10毫米的关系。

② 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刻度,找出1厘米和10毫米的位置。

③ 学生尝试用尺子测量1厘米和10毫米的长度,并在纸上记录下来。

(2)长度单位换算①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厘米转换为毫米?② 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法,总结出1厘米等于10毫米的换算关系。

③ 让学生尝试进行厘米与毫米的换算练习。

3. 应用毫米测量物体长度(1)教师出示一些物体,如铅笔、书本、桌子等,让学生尝试用毫米测量它们的长度。

(2)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并计算出物体的长度。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交流测量方法。

4. 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计算书本的厚度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解决方案。

(3)学生实施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5. 总结与拓展(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毫米的认识和长度单位换算。

(2)拓展活动:让学生课后寻找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尝试用毫米解决。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收集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尝试用毫米解决,下节课分享。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毫米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长度单位》中的第二课时,主要介绍毫米这一长度单位。

教材通过图片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毫米,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会使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毫米的概念,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毫米进行长度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毫米的概念,学会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长度测量。

难点:理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运用毫米进行长度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毫米卡尺、课件、练习题。

学具:尺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上课开始,我拿出一个骰子,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骰子的每一面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学生回答后,我继续提问:“如果我想知道骰子每一面的面积是多少毫米,该怎么做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毫米。

2. 知识讲解(1)我通过课件展示毫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毫米的概念。

(2)我拿出尺子和毫米卡尺,现场演示毫米卡尺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测量长度。

(3)我讲解毫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

3. 实践操作(2)我选取几组学生的作品,展示并提问:“你们测量出来的矩形长度和宽度是多少毫米?与实际画出的长度和宽度是否一致?”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毫米的理解。

4. 例题讲解我出示一道例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5毫米,宽是15毫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我引导学生根据例题,运用毫米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

5. 随堂练习我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和指导。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二: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识与技能:1.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毫米、厘米、分米、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合作、探究中形成集体荣誉感,在探究验证活动中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体悟数学学的价值,逐步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2.通过测量,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培养认真仔细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毫米、分米产生的意义及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直尺,一分硬币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产生联系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2.你能比划一下1米和1厘米有多长吗?3.1米等于多少厘米呢?二、毫米的认识(一)体会意义,动手测量1.估计数学书的长,动手量一量(1)们每天都接触的数学书,它有多长呢?你能估计一下吗?指名汇报。

(2)怎么知道谁估计得更准确些呢?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放在哪个位置测量会更准确呢?(在投影仪上演示.)(3)赶快动手量一量吧!每个人都试着量一遍。

汇报交流:数学书的长度为21厘米。

2.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宽并测量验证(1)每个人先估计数学课本的宽度。

(2)量前先思考:尺子应该放在哪里测量比较准确呢?(3)动手量一量测量时,如果发现了什么问题,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一下,把测量得到的结果先记在脑子里。

(4)汇报交流:宽:14厘米多,14厘米多8小格3.设疑揭题这多的8小格在数学上是怎么表示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毫米的概念,理解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能够准确地测量物体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毫米的概念,掌握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2. 学会使用毫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1. 理解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2. 准确地使用毫米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1. 教具:毫米尺、米尺、厘米尺。

2. 学具:每组一把毫米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米尺、厘米尺,引导学生复习米和厘米的概念。

2.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米等于100厘米,1厘米等于10毫米。

二、探究毫米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出示毫米尺,引导学生观察毫米尺的特点。

2. 提问:毫米尺上有什么?毫米尺上的刻度有什么规律?3. 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总结:毫米尺上有毫米的刻度,每10个小格代表1厘米。

4.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毫米的概念:毫米是长度的一种单位,它是厘米的十分之一。

三、探究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出示米尺、厘米尺、毫米尺,引导学生观察三种尺子的刻度。

2. 提问:米尺、厘米尺、毫米尺上的刻度有什么关系?3. 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总结:米尺上的刻度最大,厘米尺上的刻度次之,毫米尺上的刻度最小。

1米等于100厘米,1厘米等于10毫米。

四、实践操作(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长度为10厘米的物体,引导学生用毫米尺进行测量。

2.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并提问:你们测量出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如何换算成厘米和米?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测量出的长度是100毫米,换算成厘米是10厘米,换算成米是0.1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教材22--23页,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活动,认识国际通用长度单位毫米与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2、理解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掌握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的换算。

3、培养学生估测和实际测量以及熟练使用测量工具测绘的技能。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体验毫米、分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毫米和分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每生一把尺子,一张测验纸,同桌一套学具材料(纸条、牙签、小棒。

)教学过程:一、温故互查前面我们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下面以2人小组回顾复述以下内容:1米=()厘米床长2()铅笔长15()二、设问导学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情境图)昨天晚上有一位小朋友叫甜甜,他做了一个有趣的梦,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看一看吧!大家看,他梦见谁了?生:齐天大圣孙悟空。

师:齐天大圣在向小朋友们展示他的金箍棒呢!变小小变成1分米长了!可以放在甜甜的手心里了。

还能变得更小呢,小小变成5毫米长了,放在了齐天大圣的耳朵里了。

师:我相信很多同学都发现了数学信息,那么谁能来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生:5毫米有多长?生:1分米有多长?师:想要知道5毫米有多长,那我们只要知道1毫米有多长就可以了,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分米和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一)、认识毫米(1)猜测师:孙悟空可以把5毫米的金箍棒放进耳朵里,说明了什么?(毫米很小)师:那1毫米有多长呢?你来猜一猜。

(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2)讲解师:同学们到底猜的对不对呢?那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的平时用的直尺(幻灯片播放),这上面除了我们认识的1厘米,你还发现了什么?(一小格一小格的)师:小博士告诉我们,这里的一小格就是1毫米,用字母表示为:mm(板书)出示毫米定义(3)感知师:那你们现在知道1毫米到底有多长了吗?能不能用手比一下?你有什么感觉?(毫米很小)对,因为毫米很小,所以测量比较小的物体的时候就用毫米做单位师:能不能再比一下5毫米的长度?那你现在知道5毫米有多长了吧?噢,原来5毫米这么小,怪不得齐天大圣能把金箍棒放在耳朵里。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1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以及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是关键。

要通过丰富而具体的测量和估计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形成的表象。

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一、数学日记导入师: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每天都在坚持写数学小日记,淘气最近也在向我们班的同学学习,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数学小日记。

谁来读一下: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

走进卫生间拿起2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的洗脸、吃早餐。

吃完早餐后我背着书包去学校,来到教室,我拿出语文书,在7厘米高的课桌上认真的早读。

师:老师看到好多同学都在笑,你们在笑什么?学生说出单位出现了错误。

师:那谁能告诉我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师:淘气日记中出现的单位到底该怎么改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分米1、初步认识PPT出示铅笔盒。

师:铅笔盒是同学们每天都要用到的学习工具,你们知道它的长边和短边分别是多长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和这个铅笔盒一样大小的纸片,同学们估一估它的长边和短边的长?师:你能量一量吗?看看你估计的准不准。

师:这个铅笔的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

指出像10厘米、20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

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

分米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用字母“dm”表示。

(板书)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2、认一认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提问:从直尺上看,1分米是几厘米?指出:从直尺上可以看出,1分米正好是10厘米,也就是说,1分米等于10厘米。

(板书)提问:你能用手比画出1分米有多长吗?先试一试,在于同学交流。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揭题示标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百宝箱)大家想不想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吗?(想)但是老师暂时还不能告诉你们,不过看大家这么可爱,老师可以向你们透露一点儿内幕,这里面的所有宝贝都和今天学的新知识《毫米的认识》有关,(板书课题)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一探究竟吧!请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知道毫米是长度单位,并知道1毫米有多长。

2、能正确使用毫米这个长度单位。

3、会说出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齐读)(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有)要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那就需要大家认真的自学,下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自学指导。

一、自主探究。

自学指导(1)自学课本21面,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厚大约是多少厘米?2、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3、在什么情况下,要用毫米作单位?(时间3分钟,比一比,看谁自学的又快又好!)现在开始!好,停!谁来回答第1个问题,那么谁能说一说用尺子量出的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用毫米表示)用字母表示。

大家真会自学!学的这么好,那让我们乘胜追击,请看自学指导(2)。

自学指导(2)自学课本22面,再次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观察尺子,找到1厘米,数一数1厘米被平均分成了几小格?其中的1小格就是()。

2、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发现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3、1毫米有多长?同桌互相用手比一比,说一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毫米的认识》-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毫米的认识》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的概念,知道毫米是长度的单位之一。

2. 让学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并能够准确地读取毫米刻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毫米的概念:毫米是长度的单位,1厘米等于10毫米。

2. 尺子的使用:如何正确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如何读取毫米刻度。

3. 长度的测量:如何测量线段、图形等的长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毫米的概念,尺子的使用,长度的测量。

2. 教学难点:准确地读取毫米刻度,正确地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教学PPT、黑板2. 学具:学生自带的尺子、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长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新课:讲解毫米的概念,让学生知道1厘米等于10毫米。

然后讲解如何正确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如何读取毫米刻度。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线段、图形等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4. 讲解与讨论: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讲解和讨论,纠正错误,解答疑惑。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毫米的认识》2. 板书内容:毫米的概念,尺子的使用方法,长度的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用毫米为单位,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讨论,让学生掌握了毫米的概念和长度的测量方法。

但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读取毫米刻度时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同时,对于长度的测量,也需要引导学生注意细节,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1. 分组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通过分组实践,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毫米概念的理解,并学会如何准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这种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比单纯的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分组实践操作的具体步骤:教师应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尺子,并指导他们如何正确使用尺子。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做一做及练习一第1、2题。

【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 本节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编排的。

从知识方面来讲,学生有了米、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

但是,学生对于物体测量的认知只限于整米、整厘米的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习“毫米的认识”,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学生卡一张、光盘一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

毫米的认识 (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 (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毫米是长度单位之一,1厘米=10毫米。

(2) 学会使用毫米尺测量长度。

(3) 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长度,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2)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 知道毫米是长度单位之一,1厘米=10毫米。

2. 学会使用毫米尺测量长度。

教学难点:1. 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长度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具:毫米尺、直尺、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用毫米尺、直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根长度为10厘米的绳子,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长度。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我们刚才测量的是厘米,那么还有没有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呢?3. 学生回答:毫米。

4. 教师总结:对,毫米是长度单位之一,1厘米=10毫米。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根长度为1厘米的绳子,引导学生用毫米尺测量其长度。

2. 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3. 学生回答:1厘米=10毫米。

4. 教师总结:对,1厘米等于10毫米。

三、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不同的绳子,引导学生用毫米尺测量并记录长度。

2. 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你们测量出的长度分别是多少毫米?3.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你们能否将这些长度换算成厘米呢?4. 学生操作后,教师总结:对,我们可以将毫米换算成厘米,方法是将毫米数除以10。

四、拓展(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纸,引导学生用毫米尺测量纸的长度和宽度。

2. 学生操作后,教师提问:你们测量出的纸的长度和宽度分别是多少毫米?3.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你们能否将这些长度换算成厘米呢?4. 学生操作后,教师总结:对,我们可以将毫米换算成厘米,方法是将毫米数除以10。

毫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毫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毫米的认识(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毫米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四章第二节“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毫米的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运用毫米进行长度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毫米的概念及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毫米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毫米的概念,学会运用毫米进行长度测量。

难点:理解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直尺、量角器、三角板。

学具:每人一把直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我拿出一个气球,问学生:“谁能告诉我,这个气球大概有多大的面积?”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我用直尺量了一下气球的长和宽,然后告诉学生:“这个气球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2. 认识毫米(1)我拿出一个1厘米的正方形,问学生:“谁能告诉我,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毫米?”学生踊跃回答,我板书“1厘米=10毫米”。

(2)我继续拿出一个10厘米的正方形,问学生:“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毫米?”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很快得出答案“100毫米”。

3. 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换算(1)我拿出一个1分米的直尺,问学生:“这个直尺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答案“100毫米”。

(2)我继续拿出一个1米的直尺,问学生:“这个直尺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答案“1000毫米”。

4. 课堂练习(1)我出示一道练习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5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纷纷计算出答案。

(2)我再出示一道练习题:“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同样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出答案。

5. 课后作业(1)请学生用量尺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并用毫米表示出来。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精推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第【1】篇〗一、铺垫孕伏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教学例1。

(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厚是8个小格。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

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

(3)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

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

] (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精推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

2、能力训练点: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注意培养观察、分析、综合、动手、迁移、推理创造等能力。

3、德育渗透点:启迪学生主人公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通过教学,初步渗透由量变到质变的辨证思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使学生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理解单位间的进率;2、难点: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准确测量。

三、教具、学具准备:1分硬币、米尺、纸条(待量)、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

1、提问:请同学们拿出米尺,找找上面有我们学过的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同桌互相用手比比看。

2、提问:我们在表示什么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举例说说。

什么物体用厘米呢?为什么?3、出示1分硬币,它的正面是什么形状?(圆形)请你来量量这个圆形最宽的地方大约是几厘米?谁来指指它的厚度是哪?够不够1厘米?4、引出课题,看来光有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还不够用,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或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还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谁知道是什么?(可能有学生能回答出毫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认识毫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1)电脑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你能找到1毫米吗?请认识的几名同学上台给大家指指看。

引导学生说出厘米中间的每1小格就是1毫米。

(2)初步感知:这幅图上的每1毫米都是放大的,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

同桌互相看看。

(3)用1分硬币帮助建立毫米概念:拿出1分硬币,把1分硬币的厚度对准尺子上的1小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四人小组讨论: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学生回答出步骤,说不全可互相补充。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毫米的概念,掌握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地测量和描述物体的长度。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毫米的概念及其与厘米的关系。

2. 毫米刻度尺的认识和使用。

3. 物体长度的测量和描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毫米的概念及其与厘米的关系,毫米刻度尺的使用。

2. 教学难点:物体长度的精确测量和描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毫米刻度尺、直尺、PPT课件。

2. 学具:毫米刻度尺、直尺、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长度测量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激发学生学习毫米的兴趣。

2. 讲解新课(1)介绍毫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毫米是长度单位之一,与厘米、米的关系。

(2)讲解毫米刻度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

(3)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物体长度的测量和描述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指定物体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4.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毫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见作业设计)六、板书设计1. 毫米的概念及其与厘米、米的关系。

2. 毫米刻度尺的认识和使用。

3. 物体长度的测量和描述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有关毫米的练习题。

2. 选取身边的事物,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其长度,并记录下来。

3. 家长协助,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2. 学生对毫米的概念及其与厘米的关系掌握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加强练习?3.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进行测量?是否需要进一步指导?4.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有效巩固所学知识?5. 针对学生的表现,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重点关注的细节:毫米刻度尺的认识和使用一、毫米刻度尺的构造1. 刻度尺的尺身:通常为直尺形状,长度有10厘米、20厘米、30厘米等不同规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1: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
预设:尺子
提出问题2: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预设:厘米和米。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引发学生回忆起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并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 估一估。

提出要求: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估计的结果,通过提问谁估计的更准确来引导学生量一量。

2. 量一量。

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测量出数学书的长、宽和高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会发现,长、宽和厚会出现不满一格的情况,也就是说,会在“厘米的刻度之间”。

总结说明:像刚才发生的这种情况以及在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3. 认识毫米。

提出问题:你对毫米有哪些了解呢?
预设::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提出问题:请你数一数,1厘米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预设:10个。

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厘米=10毫米。

4. 感知1毫米。

提出要求: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提出问题: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1: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2: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发现首先对于1毫米有初步的感知,然后经过用手势比一比并结合1分硬币的厚度让学生深刻体会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到底有多长的表象。

5.出示微课,详细介绍毫米的初步认识及其相关知识。

注:此图片是微课缩略图,教师可以提前推给学生提前预习,学生也可以课后复习。

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微课“【知识点解析】认识毫米.mp4”。

三、巩固练习
互动练习。

注:此图片是动画缩略图,学生借助此动画巩固、加深对毫米的认识和理解。

如需使用此资源,请插入动画“【数学探究】认识毫米练习”。

1. 填一填。

2 厘米8 毫米 4 厘米 2 毫米
2. 量出每条边的长度。

3.填空。

4厘米5毫米=(45 )毫米
56毫米=( 5 )厘米( 6 )毫米
1厘米-6毫米=(4 )毫米
13毫米+7毫米=( 2 )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毫米的认识,会用毫米表示测量出的线段的长度。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在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预设2:毫米是比厘米更小的单位。

预设3:1厘米=10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进一步巩固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