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浅谈渐江绘画师承变化成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 也。”“渐师初师学北宋,继效倪迂,超轶 “有我之境”的元人风格所吸引。渐江师承
无重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 前明,冠绝千古。”
变化的外在因素可以是时代、地理等,内在
去。”(欧阳修《蝶恋花》句)“采菊东篱
从作品来看,顺治四年渐江在武夷山遁 因素无非是“无我之境”的北宋绘画无法满
博物馆藏)。从《冈陵图》可以看出山石连 绵,树木茂盛,场景宏大,一望无际,具有 明显的北宋时期绘画风格,使人感受到自然 与人合二为一的关系。
渐江画作大多创作在入僧之后,从作 品中可以看到他的风格变化。如从《黄山图 册》(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我们可以看 出他将笔墨在画面中提炼了出来,善用干笔 渴墨与折带皴将山石勾勒成“几何之体”。 他在绘画上受到元人绘画特别是云林作品的
击斗争,无奈抗击失败。在报国无门的前提 等,“无我之境”就这样体现出来。到了元 的洁净之美。但在这里他并没有放弃原来师
下,他逐渐放弃传统儒家思想,渴望在佛教 代,山水画盛行于文人之间,摒弃南宋对细 从宋人的经验,而是加上了云林绘画的内在
之中寻找慰藉,顺治四年(1647)在武夷山遁 入空门,一心钻研诗、书、画。[2]其绘画题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这两个词 师从僧与然。与然的资料尚不全面,无法与 点可以证明初期他走的还是儒家追求的“学
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他将艺术境界分 渐江做一系列的对比。周亮工在《赖石堂 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山水景色,亭台楼
为此两种境界,一为有我,一为无我,“有 集》中叙述道:“黄山渐江上人绘事为世所 阁,饱览群山,便成为他的精神追求。[6]那
2019/06 No.208
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
—浅谈渐江绘画师承变化成因
内容提要:明清交替之际,社会动荡,中国文人思想活跃,画坛也不例外,出现了诸多遗民艺术家。其中,渐江以与社会主流趋势迥然不 同的绘画风格在诸多遗民画家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他之所以有如此成就,离不开其师承变化。渐江学画初师北宋,皈依佛门后,转而追 随云林山水。“有我”与“无我”之境的美学思想从本质上诠释了渐江绘画师承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渐江;师从变化;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句) 入空门,在此之前的绘画作品并不多见。史 足其内在需求,而“有我之境”的元人绘画
欧阳修赋予庭院、杨柳等物以主观情感, 料记载,明崇祯七年(1634),他用黄公望法 却能满足其当下需求。渐江初师宋人而后师
凸显出自己的心境,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物 为灵运祠画扇;明崇祯十二年(1639),他与 元人绝非偶然。
文_张宗成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六奇,为僧后 取释名弘仁,祖籍安徽歙县。[1]据《江氏宗
现出宋人对山水与花鸟绘画颇具自信。由于 禅宗思想的流行,艺术家们将人与自然合二
《国朝画征录》)“老干有秋,平冈不断。 诵读之余,我思倪瓒。”(渐江《画偈》)
谱》记载,渐江幼年时被其祖父带往杭州, 为一,在绘画上力求“可望,可行,可游, 这些语句凸显了渐江对云林山水的推崇。云
参考文献
[1]汪世清,汪聪.渐江资料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 版社,1964:2. [2][5]薛翔.中国画派研究丛书:新安画派[M].长春: 吉林美术出版社,2001:37. [3] 王国维.人间词话[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4]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 社, 2007. [6]李泽厚.美的历程[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 2001.
并在杭州学习,考取了“杭郡诸生”,成为 可居”。那么就不得不在“六法论”的基础 林山水画法疏散简洁,格调平淡深远。渐江
一名秀才。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 上对自然做大量的观察,在描绘自然景物的 作品中冷逸之感的源泉也应在此。渐江推崇
进攻徽州,以民族大业为己任的他参加了反 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情感、志向 云林的正是这种“如明之曙,如气之秋”[5]
来说,山水画到北宋时期达到兴盛,“若论 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4],体
影响,隐隐体现了冷寂的遗民气质。 “新安自渐师以云林法见长。”(张庚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8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体,这就是明显的“有我之境”。而陶渊明 李永昌等人合作完成长卷《冈陵图》(上海
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没有明确地抒发某 种情感,却使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与身处 的环境。陶渊明从客观的角度去观察景色, “悠然”一词体现得淋漓尽致,为“无我之 境”的典型代表。
绘画亦然。李泽厚先生也在谈中国山 水画时说到这两种境界,将北宋山水画概括 为“无我之境”,将南宋山水画概括为在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间,将元代 山水画概括为“有我之境”。从所处时代
并让观者感受得到谓之有我,在艺术创作中 从、程嘉燧和李永昌探讨学术并受其影响。 的无奈导致他遁入空门。他迫切地从诗书画
不自觉地意识到或不直接表露个人思想情感 “弘仁善画山水,初师宋人,及为僧,其画 的中抒发自己的情感,此时的他与云林等元
谓之无我,从诗词之中明显可以体会其中的 悉为元人一派,于倪、黄两家,尤其擅长 人的绘画思想达到高度共鸣,顺理成章地被
穆幽静,凸显其遗民意识。渐江由此成一代 境”与“无我之境”在绘画上的差异是很明 结论
大家,是“清初四僧”之首,也是“新安四 白的。
渐江初师宋人,后趋向元人,这是偶
家”的代表之一。
二、渐江绘画与师承关系
然吗?非也,前文提到,早
纵观渐江的一生,年少时在杭郡生活, 活并考上了秀才,回到歙县又准备科考,这
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 重。然闻上人一水一石,皆脱胎于公元。” 么追求可游可居的“无我之境”的思想也就
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 为物”[3]。将主观情感夹杂在艺术作品之中
公元即是与然。与然绘画的艺术风格应与 北宋时期大同小异。渐江中年又曾与萧云
间接解释了渐江为何初学宋人(北宋)。 反清失败让他思想跌到低谷,对时局
致外形的追求,要求似与不似之间,对笔墨 的追求大于景物的形体,达到神大于形。从
气息,这是一种扬弃。渐江51岁在《宋人画 意图册》中的题跋中写道:“仿宋人画意,
材常选黄山和齐云山,绘画风格独特,善用 笔墨之中传达出作者的内在情感与理想,这 渐江弘仁。”可见宋人绘画的影响伴其一生
干笔渴墨、折带皴法表现山石,画面显得静 其实就是“有我之境”的体现。“有我之 的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