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寄外舅郭大夫【注】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释】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由朝请郎转任提点成都府路刑狱。

陈因家贫,无力赡私,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在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首联语调高昂,颔联沉抑,颈联呈淡淡的欢快,尾联归于平静起伏跌宕,尽真情之妙。

B.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联起来,说明消息终于传来。

C.“妻孥且旧居”是写妻子儿女仍在外舅家居住,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体现了诗人既迫切又犹疑、惊喜交加的心情。

D.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将诗人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2)有人对诗的尾联甚为称道,试从情感与主题方面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唐]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
B.小令
C.古体诗
D.曲子词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一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列各题。

秋思
陆游
老怀不惯著闲愁,信脚时为野外游。

过雁未惊残月晓,片云先借一天秋。

村醅似粥家家醉,社肉如林处处留。

七十已稀今又过,问君端的更何求?
【注】①端的:此处解释为究竟、到底。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怀”一句“老”“不惯”既交代“秋游”的缘起,又暗示“秋思”的缘由。

B.颔联用比拟、对比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雁”、“云”等意象,突出了“秋”的特点。

C.本诗先点明“秋游”的缘由,再写秋景、秋俗,最后直抒胸臆,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本诗展现的乡村风俗及淳朴民风,与作者另一首诗《游山西村》相似。

(2)“问君端的更何求?”一句表达的情感深沉而复杂,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竹枝词
刘禹锡
瞿塘嘈嘈十二峡,人言道路古来滩。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首诗从瞿塘峡艰险写起,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这是诗歌常用的________手法,瞿塘峡道路艰险是因为水中多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起波澜,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感叹。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①,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注】①中酒:喝醉酒。

(1)根据形式判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A.踏莎行
B.青门引
C.诉衷情
D.如梦令
(2)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词人对春日里天气频繁变化的感受:天暖之感为“乍”;天冷之感为“轻”;风雨之定为“方”;“还”则点出冷暖交替频繁。

B.第二句写词人独处庭轩,面对风雨吹打后的残红狼藉,更是万端愁绪袭上心头,无计自持,只好以酒解闷,以致“中酒”。

C.第三句写词人在雕梁画栋处流连,被凉风吹醒,夜色浓浓、门户重重反衬出周边环境的宁谧,无限凄凉之感随醒而复炽。

D.全词融情于景,虚实交融,抓住“清明”的时令特征,营造了孤苦、寂寞、凄美的意境。

(3)结合全词内容,赏析“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句。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郑羽人弹琴
(唐)李中
仙乡景已清,仙子启琴声。

秋月空山寂,淳风一夜生。

莎间虫罢响,松顶鹤初惊。

因感浮华世,谁怜太古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羽人”,就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飞仙,诗中“仙乡”“仙子”两词照应了诗的题目。

B.秋天的夜晚,明月照在山中,山林一片寂静,诗人听仙人弹琴,淳古之风油然而生。

C.诗中选取的“琴声”“秋月”“松鹤”等意象,同尾联的“浮华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弹琴人特殊的身份,独特的意境,以及浮华的现实,催生了诗人昔盛今衰的幽怨之情。

(2)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江上阻风雨
(唐)岑参①
气昏雨已过,突兀山复出。

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

云低岸花掩,水涨滩草没。

老树蛇蜕皮,崩崖龙退骨。

平生抱忠信,艰险殊可忽。

江上阻风
(清)宋琬②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

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注】①此诗大约是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岑参从成都赴嘉州刺史任,船在岷江上为风雨所阻时所作的。

②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

被诬陷下狱三年。

清康熙十一年(1672)冤情得以昭雪,年近花甲的宋琬被起用,授与四川按察使。

本诗即写于赴任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琬的《江上阻风》首句“无聊”直接点明此时的心情,“倚舵楼”是他此时心理的真实写照。

B.岑参的《江上阻风雨》,前两句点题,江上风雨欲来,舟泊岸边,诗人滞留。

C.宋琬诗写瞿塘峡山势险要,诗人西望,长路漫漫,不见尽头!一语双关表面写瞿塘峡的险要景观,实际是指仕途虽经历坎坷,终峰回路转,可以宏图大展。

D.“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新奇。

(2)“积浪成高丘,盘涡为嵌窟”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这两首诗都以行舟水上,行程因风雨受阻为内容,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
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10.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1】
宋·赵佶
裁剪冰绡【2】,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3】。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4】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

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1】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途中所写,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惨写照。

【2】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

【3】蕊珠宫女:指仙女。

蕊珠,指天上仙宫。

【4】凭寄:托谁寄。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1】,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2】,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1】午桥:在洛阳南面。

【2】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1)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词中,词人用“靓妆”“艳溢”形容杏花娇艳动人,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第一首词中,“故宫何处”所蕴故国之思与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情感相近。

C.第二首词中,词人用“忆昔”一词引出了对二十多年前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

D.第二首词中,“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

(2)下列诗句与第一首词中的“淡著胭脂匀注”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多情只有春庭月。

(唐·张泌《寄人》)
B.月移花影约重来。

(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C.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D.日边红杏倚云栽。

(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3)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杏花,但写法和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①驿
(宋)蒋兴祖女②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百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雄州:今河北雄县。

②蒋兴祖女:宜兴(属江苏)人。

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

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

驿:古代专供递送公文的人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1)“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渲染了作者北上时的氛围,也点明了出发的时间是在________,词的上阙主要用了________的抒情手法。

(2)况周颐《蕙风词话》评此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请结合下阙内容作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送刘司直赴安西
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注】苜蓿:植物名。

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

天马:骏马的美称。

《史记•大宛列传》说:“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

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中“绝域”指极远的地域,“胡烟”“塞尘”点明此去的前方是边塞,那里路途遥远,寂寞荒凉,环境恶劣。

B.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抬头偶见归雁,前方路上极少行人,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哀伤与压抑之情。

C.尾联言此去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既是对友人的希望,也寄寓诗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情。

D.全诗熔写景、说史、抒情于一炉,从写景到说史,再从说史到抒情,曲折有致,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一联作简要赏析。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沁园春①刘过
风雨中欲诣稼轩,久寓湖上,未能一往,因赋此词以自解。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②。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③,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①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断东安抚使,派人去召请住在临安(今杭州)的刘过来绍兴一聚,刘因故未能前往,便写信并作此调回复。

②驾勒吾园:强拉我回去。

③“天竺去来”以下大句:白居易在杭州时,很喜爱天竺寺一带的景色。

他的《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便是写东西二涧和南北两高峰
的。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作者借用樊哙“斗酒之肩”豪爽宴饮的典故,想象稼轩招待自己的饮食,用极强的画面感体现出主客二人豪气干云的性格。

B.苏轼和白居易都曾在杭州为官并留下许多名章隽句,林逋是在杭州孤山隐居的宋初高士,在本词中作者将不同时代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词风罕见,别出心裁。

C.词中化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古诗名句,巧妙自然地描写出了令人施连忘返的杭州之美。

D.作者开篇用“风雨渡江”表明自己是因为天气原因而未能赴辛弃疾之约,同时又为末尾“须晴去”埋下伏笔,前后呼应,词意周到。

(2)后世学者评论这首词认为虽然词意简单却“文情谈论,妙趣横生”,请结合本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曲江①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梁翡翠,苑边高家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释】①曲江:又名曲江池,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建。

唐玄宗并完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

成为唐代长安城著名的游览胜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飞花”“风”的意象写出了暮春的景色,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

B.颔联下句是说不要因感伤太多而讨厌喝酒,正面的意思是多喝酒来消愁吧。

C.颈联实写景色,虚写时世,承上启下,为下面直抒胸臆和寄寓慨作了铺垫。

D.诗人将全部的哀思寄子曲江这一实物,从侧面写出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请从写景和抒情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是如何做到尽得“含蓄”之妙的。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归王官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释】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
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倾杯
(宋)柳永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

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

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离愁万绪,闲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①。

想绣阁深沉,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②,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

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注]① 鳞翼:即鲤鱼、大雁。

古人以为雁能为人传道书信。

②楚峡云归: 用楚王遇巫山神女的故事,借指欢乐不再。

(1)上阙中“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一句中的“起”字非常富有表现力。

请分析一下它的表达效果。

(2)本词下阕是怎样抒写离愁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州近②,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释】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

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②沧州:滨海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优诏”,看似称美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

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步。

C.颈联写出作者情感变化,他努力想从萧瑟感中振作,但顾影观照自己满头白发,又跌落到无奈的感伤中。

D.尾联关合“别”的主题,主要写出薛柳二人告诫诗人要小心江上风波的殷殷叮嘱,足见其
情谊真挚。

(2)诗歌颔联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其他三联不同,请赏析这种写法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作用。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指在冉溪居住的生活。

诗人贬谪永州司马后,曾于此筑室而居,后改冉溪为“愚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东南。

②簪组:古代官吏的饰物。

簪:冠上的装饰;组:系印的绶带。

③榜(bàng):船桨。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与陶渊明中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面意思相近,实则情味不同。

B.颔联作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着笔,“闲依”与“偶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醉心田园,隐逸闲适的诗人形象。

C.全诗结构严谨,文脉晓畅,诗歌以“溪居”为题,首联即点明“溪居”原因,后三联具体写溪居生活。

D.全诗语言不假雕琢,自然恬淡而又含蓄深沉,作者身处贬谪困厄之境,发出的却是清夷淡泊之音。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此诗为“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史
刘禹锡
骠骑①非无势,少卿②终不去。

世道剧颓波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

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注)①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

②少卿:任安,字少卿,曾任大将军卫青的属官。

据《史记》载:大将军卫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③颓波:大河决堤时从堤口奔泻而下的洪流。

用作喻世事变化。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将人生感慨不着痕迹地寄寓于笔墨之间,用意含蓄而隐微,情感深沉厚重。

B.首联采用对举方法来叙事。

上句称霍去病的官职,下句称任安的字,充满敬重之意。

C.第三、四句运用白描的手法,娓娓道来,既赞扬了任安,又表明了心志,感情强烈。

D.“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流露出作者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与怀才不遇的感叹。

(2)纵观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元日陈与义①
五年元日只流离,楚俗今年事事非。

后饮屠苏②惊已老,长乘舴艋竟安归。

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③却自违。

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沾衣④。

【注】①诗人曾在朝廷任职。

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诗人避难湖湘间。

此诗作于建炎四年。

②屠苏:屠苏酒。

③刳(kū)心:道教语,谓摒弃杂念。

④独沾衣:传说战国时齐景公在牛山落泪,感慨人世无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回忆自昔至今五年来的辗转奔波的生活,每逢“元日”,只有“流离”,可见诗人的生活境况。

B.“惊”字写诗人饮屠苏酒时蓦然发觉自己垂老的惊惶之态,“竟安归”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

C.“携家作客真无策”呼应首联上句,是说自己五年来漂泊辗转,客居他乡。

“真无策”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D.颈联第二句,写诗人原本决心学道以清除内心杂念,后来却违背了自己原本的意愿,步入仕途,自感追悔莫及。

(2)本诗尾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诗歌鉴赏
1.(1)A
(2)本联写面对家书,回信时洒下了伤心之泪,既表达对远居异地妻儿的关怀问候,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又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对身世的感慨,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提升了全诗的思想。

解析:(1)A
(2)本联写面对家书,回信时洒下了伤心之泪,既表达对远居异地妻儿的关怀问候,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又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对身世的感慨,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提升了全诗的思想。

【解析】【分析】(1)A项,“首联语调高昂”“尾联归于平静”错误,应是“首联语调平静”,叙述“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的实情,“尾联归于深沉感慨”,表达“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的悲痛怨愤之情。

(2)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要求从情感和主题的角度赏析。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