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武汉十四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武汉十四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寒冷的高纬度
——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端,大约在北纬53度左右的地理位置上。
那是一个小村子,它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长的寒冷。
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婆家里,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
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蔬菜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如黄瓜、茄子、倭瓜、豆角等;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如矢车菊、爬山虎等等。
一到昼长夜短的夏天,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不多的。
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
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
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
比如我从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
因为许多衰亡的植物,在来年的春天优惠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
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
请原谅我把他们并列放在一起来谈。
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的亲人。
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纯朴的边塞的缘故,他们是那么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
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
至于那些令人难忘的小动物,我与它们之间好象有着难以理解的情缘,我养过的狗和猫,他们都是公认的富有灵性的动物,我可以和它们交友,可以和它们搞恶作剧,有时他们与我像朋友一样亲密,有时则因着我对它们的捉弄,好几天对我不理不睬,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
我喜欢神话和传说,因为它们就是艺术的温床。
神话和传说是绚丽的艺术灵光,它闪闪烁烁地游荡在漫无边际的时空中。
而且,它喜欢寻找妖娆的自然景观作为诞生地,所以人世间流传最多的是关于大海和森林的神话。
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棚、猪舍、菜园、山川流水、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一不沾染了神话的色彩和气韵。
我笔下的人物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
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庸常所指的按现实规律生活的人,而是被
神灵之光包围的人,那是一群有个性和光彩的人,他们也许会有种种缺陷,但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生活。
从人性的意义来讲,只有他们才值得永久的书写。
还有梦境。
也许是我童年生活的环境与大自然紧紧相拥的缘故吧。
我特别喜欢做一些色彩斑斓的梦。
有时我想,梦境也是一种现实,这种现实以风景人物为依托,是一种拟人化的现实,人世间所有的哲理其实都应该产生自它们之中。
梦境的语言具有永恒性,只要你有呼吸、有思维,它就无休止地出现,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联想。
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
对这些所知所识的事物的认识,有的时候是忧伤的,有的时候则是快乐的。
我希望能够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看出深刻来,同时又能够把一些貌似深刻的事物给看破,这样的话,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我都能够保持一股率真之气、自由之气。
我童年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
当我成年以后到过了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风景之后,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
——选自《小说评论》2002年第2期,有删节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做了诗意的回顾,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B. 第4自然段中“爱总是那么不经意的写在他们的脸上”一句,凸显了故乡亲人的淳朴善良。
C. 第5自然段中所谓“活生生的人”,是指有种种缺陷但忠于自己内心生活的人。
D. 文章主、副标题相配,既点明故乡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又为全文笼罩上梦幻色彩,别具韵味。
2. 概括说明文章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这些植物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故乡植物的生命有哪些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里乡下
黄大刚
豆花没想到,在农贸市场会遇到兰花,豆花第一次去农贸市场,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
在乡下,豆花从来不买菜,豆花的菜就在房前屋后,随意翻块地,撒下种子,待菜苗探出头时,再施些土家肥,人畜的尿粪都是宝贝,这时候派上了用场。
有了肥力,菜苗就像火箭般往上蹿,很快,往高处爬的开了花。
结了果。
在地上长的,青翠又水灵。
自家吃不完,拔菜时,多拔一些,送给左邻右舍;或有路人经过,也随手塞一把。
村人也不客气,给了就拿。
下次,地里有了收获,当然也忘不了给豆花捎带一
些。
这些事情自然而然,没有谁说声谢谢,也没有谁计较这个多了那个少了。
现在,一下子面对那么多摊位,摊位上堆满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耳边嗡嗡响着嘈杂的声音,豆花有点晕头蒙向。
“豆花,豆花。
”豆花感觉有人在叫自己,她怀疑听错了,茫然地四顾,猛然看到兰花站在一个摊位后面,边大声喊着,边向她招手。
“豆花,你来市场干嘛呢?”
“买菜啊。
”
“买菜?”兰花脸上惊奇的表情一览无余。
“哦,亚山媳妇生宝宝了,坐月子,叫我来照顾。
”
“亚山在哪个单位上班?”
“教育局。
”
“调上来了?原先好像在美亭那边当老师。
”
“调上来有一年半了。
”
“豆花,这下你可以解脱了,我不知还要苦到什么时候。
”
兰花的羡慕让豆花不安。
豆花和兰花姑娘时是好姊妹,或许因为这,两个人同时嫁到了六角塘村,平时常来常往。
前年,听说兰花随老公进城打工了,没想到是在菜市场卖菜。
“什么解脱,过来带孙子,比在家干活还辛苦。
”豆花夸张地苦着脸。
“别说了,有孙子带就是福,我家那小子,家里又穷,人又不着调,不知娶不娶得到老婆。
唉,不说了,买什么菜呢?”
豆花看了看,把几样菜放到了袋子里。
豆花也不好意思问价钱,正忐忑着要不要给钱。
在乡下,豆花和兰花互相给菜,从来不收钱。
“总共15元。
”兰花把菜递给豆花时,很自然地报出了价钱。
“呃呃。
”豆花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手忙脚乱地掏出了钱。
尽管豆花觉得买菜就要付钱,跟谁买都一样,但她还是感到有个东西硌得心里。
每次去市场买菜。
兰花眼尖,老远就边大声地边喊边向她招手,她别无选择。
豆花心里很憋屈,豆花买东西习惯讲价还价。
不把价格砍低点,总感觉自己吃了亏,可跟兰花买菜,她怎么也开不了这个口。
待豆花走在街道上不用向人问路的时候,豆花找到了另一个市场,这个市场只发早市,是附近的菜农自个挑菜来卖的,新鲜又便宜,还可以尽情地砍价,豆花心里畅快极了。
一天,豆花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听到的却是一个熟悉的声音,是兰花。
兰花约她喝老爸茶。
茶还没上
来,豆花就听出了兰花的弦外之音,兰花说的都是自己卖菜的不易。
兰花说,半夜三更就得起来去贩菜。
有时为一毛钱跟菜农磨破了嘴皮。
兰花说,经常卖到天黑市场没人了,菜还没卖完,结果辛苦了一整天。
本钱还收不回来。
豆花装聋作哑。
兰花最后明了说,希望豆花继续每天买她的菜,反正别人给多少她也给多少,决不多收豆花一分钱。
话已说到这个份儿上,豆花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偏偏兰花还有意炫耀买她的菜的好处:“你在这里买菜绝对放心,告诉你,别的地方,一斤菜实际有八两就不错了。
”一次,豆花把一张50元当10元给了兰花,第二天买菜时,兰花把钱找给了豆花,不失时机自夸:“哼,要是别人,早收进口袋了。
”
眨眼春节要到了、豆花坐着儿子的车回老家。
路上,儿子说:“妈,你看那是兰姨,要不叫她上车一起走吧。
”豆花透过窗玻璃,看到兰花背着个大袋子、躬着腰费力地往前走。
“走吧,走吧,车坐不下了。
”豆花连声催道。
除夕,豆花正为没有芹菜而发愁。
豆花早上托邻居赶集时帮她买芹菜,可邻居要买的东西太多,竟忘给她买了。
这地方的习俗,大年初一,一定要吃芹菜,可能“芹”跟“勤”同音吧,寄托着美好的寓意。
兰花似乎早有预感,拎着两大把芹菜上门。
“哦,好好,多少钱?”豆花要掏口袋。
“自家种的,什么时候要过钱。
”兰花嗔怪道。
豆花一愣。
感觉脸慢慢地热了起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11期)
3.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插叙豆花在乡下经历的情形,人们互相送菜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和结尾处兰花在除夕给豆花送去芹菜的情节前后照应,显得叙事严谨。
B. 豆花和兰花原本关系很好,后来她和兰花之间产生隔阂,竟然到了看到兰花负重走路而选择躲避的地步,小说意在说明钱是造成人情冷暖的根源。
C. 兰花性格直爽,她对豆花说在她这里买菜绝对放心,一方面固然有炫耀的成分,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守信承诺和对比衬托来挽住豆花这位老主顾。
D. 小说善于用修饰语写人物的形象,比如分别用“很自然地”和“手忙脚乱”修饰兰花报菜价和豆花掏钱,写出兰花习以为常、豆花意外慌乱的情态。
4. 面对兰花,豆花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5. 小说对比叙写在“城里”和在“乡下”的生活状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会食方式,虽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以现在的眼光看,它算不上优良。
其实,会食制产生的历史仅一千多年,而优良的分餐制比它古老,我们可以寻到不少证据证明:分餐制在古代中国曾实行了至少三千年。
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外的地上。
现代考古已经发掘到了公元前2500年时的木案实物。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以及与木案形状相近的木俎,俎上放有石刀、猪排或猪肘,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
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出现的源头。
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小食案是礼制化的分餐制的产物。
随着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正式的进餐场合不仅有了非常考究的餐具,还有了摆放餐具的食案,于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形式出现了。
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用小食案进食是重要原因;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
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珪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
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
可以肯定,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
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的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
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遍,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
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
而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
不过,在晚唐五代之际,虽然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已成潮流,但还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
人们虽然围坐在一起,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这种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饮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
到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即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才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
在传世绘画《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餐馆里摆放的都是大桌高椅;宋代墓葬的一些壁画上,也有不少夫妇同桌共饮的场景。
宋代的会食,由白席人的创设可以看得非常明白。
《东京梦华录》就提到了这种特殊的职业,下请书、安排座次、劝酒劝菜,谓之“白席人”。
白席人正是会食制的产物,他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食客行动、掌握宴饮速度、维持宴会秩序。
现代虽然罕见白席人,但每张桌面上总有东道主一人,他的职掌基本上代替了白席人,他要引导食客一起举筷子,一起将筷子伸向同一个盘子。
分餐制和会食制都是历史的产物,那种实质为分餐的会食制也是历史的产物。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防控
的关键时期,人们开始思考混用碗筷以及会餐制隐藏的风险。
目前,可以仿照唐代的“大桌分食”。
这种分餐制借了会食制固有的条件,既有热烈的气氛,又讲究饮食卫生,而且弘扬了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
(摘自《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光明日报》2020年4月18日,有删改)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会食制不如分餐制优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会食制的历史不如分餐制的历史悠久。
B. 在陶寺遗址发现的迄今所见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指示了分餐制在我国出现的源头。
C. 家具革新促使古代中国人的坐姿发生了革命性改变,这也直接导致了饮食方式的改变。
D. 现代宴饮时,桌面上有代替古代“白席人”作用的东道主,由他负责统一食客行动等事务。
7.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饮食方式的变化为纬线组织全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历史。
B.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采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多种手法。
C. 文章以《备宴图》里的画面为例,有力地证明高椅大桌的会食方式已在唐代流行。
D. 文章末段总结全文,点明分餐制在当下的意义,并引导人们采用健康的饮食方式。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记•礼器》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
”虽是为强调地位尊卑,但客观上也反映了分餐制的存在。
B.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也证明了分餐制在中国历史悠久。
C. 严峻的疫情形势之下,分餐制将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
这既能弘扬中华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也是我们最终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
D. 中国古代的分餐制跟西方的分餐制有区别,中国的分餐制是礼仪等级制度的产物,西方的分餐制则有饮食卫生等方面的考虑。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文言文阅读。
(3题,共9分)
栾布者,梁人也。
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
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
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
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
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
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
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
已而枭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
”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
吏捕布以闻。
上召布,骂曰:“若与彭越反邪?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越反明矣。
趣烹之。
”
方提趣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
”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于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
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而楚破。
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
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
今陛下一征兵于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
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烹。
”于是上乃释布罪,拜为都尉。
孝文时,为燕相,至将军。
布乃称曰:“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
”于是尝有德者厚报之,有怨者必以法灭之。
吴、楚反时,以军功封俞侯,复为燕相。
燕齐之间皆为立社,号曰栾公社。
景帝中五年薨。
子贲嗣,为太常,牺牲不如令,国除。
太史公曰: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
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删节)
9.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彭王一顾顾:回头,调头
B.微彭王,项氏不亡微:如果没有
C.穷困不能辱身下志穷困:处境困顿
D. 彼诚知所处诚:果真,如果真的
10. 下列各项划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亦欲传之万世
B. 有怨者必以法灭之以军功封俞侯
C.为其家主报仇燕齐之间皆为立社
D. 臣生不如死牺牲不如令
11. 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而布为人所略卖
A. 为奴于燕
B. 方上之困于彭城
C. 请赎布以为梁大夫
D. 不自重其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王是平民时,栾布就和他交往。
因为贫困,栾布就给人作雇工,几年后又被人卖作奴仆。
孝文帝时做了燕国丞相、将军。
B. 在皇帝将要烹杀自己时,栾布仍为国着想,痛陈皇帝“以苛小案诛灭之”将导致功臣人人自危,所以他认为彭越即使犯了错误,因为功大也不该杀之。
C. 栾布在景帝五年时去世,他的儿子栾贲继承了爵位,担任太常一职,后来因为祭祀用的牲畜不合乎法令的规定,封国被废除。
D. 彭越对栾布有救命和提挈之恩,因而彭越受难,栾布敢“祠而哭之”,并为此不吝惜自己的生命,这种“有德者厚报之”的壮举,深受作者的赞赏。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1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涵盖时空,“东北”“西南”浓缩自安史之乱始至今十二年漂泊流离的生涯,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通过“三峡楼台”与“五溪衣服”突出了自然景观之雄伟壮观,反衬出作者此时流离异乡的渺小与沧桑。
C.颈联痛恨祸首“羯胡”,感伤遭际,诗人把自己与庾信合一,表达了自己迟暮流离的顿挫沉郁。
D.尾联明言庾信,兼及自身,无意道出了一个极其深刻的道理,即诗人的创作与其经历密切相关。
14.作者以庾信自比,简要分析作者借庾信表达了哪些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仙人们衣冠华丽,行为飘逸潇洒,降临人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4)《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的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________”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_________”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是某校医务室李老师给市二医院张院长的一封邀请信的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妥,请指出并改正。
我是贵校医务室的小李,正值春季传染病高发期,诚挚邀请您为我校师生开展一场传染病知识讲座。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师生的传染病防疫意识。
您是国内医学界小有名气的传染病专家,如果您能略尽绵薄之力,我校将不胜感激。
拜托您的答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从下面10个句子中选出8句组成四副工整的对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梨花院落溶溶月②停车坐爱枫林晚
③月送花香浮小院④阑干摇红水摇绿
⑤水清石出鱼可数⑥风摇竹影到幽斋
⑦霜叶红于二月花⑧柳絮池塘淡淡风
⑨桃花含露柳含烟⑩竹密花深鸟自知
A. ②⑦/③⑥/④⑨/⑤⑧
B. ①⑧/③⑥/④⑨/⑤⑩
C. ①⑧/②⑦/③⑥/④⑨
D. ③⑥/④⑨/⑤⑩/②⑧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期中考结束后,学校改变过去把所有学生的成绩、名次全部张榜公布的做法,采用短信私发个人的成绩、排名。
此举引发了同学们的议论,有的认为不张榜公布所有人的成绩缺少鞭策的力量,有的则认为这样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
为此,学校决定召开座谈会具体了解学生的想法。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8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C项,“是指有种种缺陷但忠于自己内心生活的人”错误。
思考时要注意语境,通过句间的逻辑关系理解各句的来龙去脉。
这里“活生生的人”是指笼罩于神话光彩之下的凸显人性本真的人。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筛选文中信息和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个段落的主体在中间部分,抓住这部分中议论性的句子,并确定关键词,就可以组织答案。
“疯狂”“憔悴”都是形容人的词语,用在植物身上,是拟人手法。
结合“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不多的”“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
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分析,抓住“日子不多”“一夜之间”分析,作者故乡植物有生命短暂的特点;抓住“疯狂地生长着”分析,作者故乡植物有生命力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