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13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优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讲 生物进化理论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结合具体实例概述生物的共同进化和多样性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一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知识梳理
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01交配并且产生□02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2.隔离
(1)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
03不能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04可育后代,这种现象称为□
05生殖隔离。
例如:马和驴虽然能生下骡,但骡是不育的。
(2)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
06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07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08基因交流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
09地理隔离。
例如:两个池塘中的鲤鱼。
(3)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10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地理隔离⎩⎨⎧
①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
11突变和□12基因重组②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
因频率□
13没有影响③不同种群的□
14基因频率就会发生□15不同的变化
↓
自然选择⎩⎨⎧
①□
16食物和□17栖息条件互不相同
②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
18基因频率的改变所 起的作用就有差异
↓
生殖隔离:种群□
19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20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不同□21物种 (2)结论:□
22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1.物种和种群有什么区别?二者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种群强调的是同一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物种则强调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同一种群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的个体可能属于同一物种,不同物种的个体一定属于不同的种群。
2.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吗?
提示:不一定,但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如低温造成某植株染色体加倍形成新物种,没有经过地理隔离。
3.如何判断两种动物是否是同一物种?
提示:设计杂交实验,看是否能产生可育后代,即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4.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是不是同一物种?为什么?三倍体西瓜是不是一个物种?为什么?
提示:不是。
因为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不可育,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是同一物种。
三倍体西瓜不是一个物种,因为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
5.生物进化与新物种形成的区别与联系?
提示:(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2)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典题精析
[例1] 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种群因河道改变而发生的变化,以下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河道的改变使同一种群的生物变成了不同的物种
B.河道的改变使两个种群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时机
C.B种群和C种群基因频率的不同仅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D.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必然源于地理隔离
解题分析河道的改变使一个种群被分割成两局部,从而形成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因河流的阻隔,形成地理隔离,失去了基因交流的时机,但是并没有证据说明B、C两种群的生物成为了两个物种,A错误,B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差异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还与基因的突变等有关,C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有可能导致生殖隔离,但是生殖隔离未必就一定源自地理隔离,D错误。
答案 B
[例2] 如图表示渐进式新物种形成的根本环节,对图示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①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图中②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交流受阻
C.图中③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交配且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新物种形成
解题分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交流受阻,当地理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异较大时,就可能产生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指自然状态下,个体不能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B正确,C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形成,D错误。
答案 B
技法提升
判断是否形成新物种类试题的解法
(1)判断依据:是否产生生殖隔离。
(2)判断方法:假设出现生殖隔离,即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则说明出现了新物种。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知识点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知识梳理
1.共同进化
(1)概念:□01不同物种之间、□02生物与□03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开展。
(2)方式
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②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
a .生物能够□05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够□06影响环境,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演变的。
b .实例:原始大气没有氧气,最早的生物是□07厌氧型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的出现,使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结果:通过漫长的□08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09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
10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主要内容:□11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
(3)精明的捕食者:即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12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13促进种群开展的作用。
此外,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
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
(4)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
14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防止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
15增加物种多样性。
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
3.生物进化历程中的几个关键事件
16化石。
(1)了解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
(2)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17基因重组,加快了进化速度。
18消费者的出现,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对植物的进化产生重要
(3)生态系统的第三极——□
影响。
19哺乳类的兴盛腾出了空间,使生物进化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4)恐龙的绝灭为□
4.生物进化理论在开展
21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
(1)中性突变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20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22自然选择。
不是□
(2)间断平衡学说: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23长期稳定与□24迅速形成新物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1.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共同进化中,从生物个体和种群两个方面分析,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提示:从个体考虑,对被淘汰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从种群考虑,无论是对捕食者还是被捕食者,都有利于种群的开展。
2.从多个角度试归纳生物进化的趋势。
提示: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异养―→自养,厌氧―→需氧,原核生物―→真核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典题精析
[例1] 以下有关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
A.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导致基因库变化的原因
B.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进行着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
C.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的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题分析种群中基因频率改变一定会导致基因库的改变,A正确;狼捕食生存能力相对较弱的鹿,
而生存能力相对较强的鹿能够生存下来,生存能力相对较强的狼捕食能力强,生存能力相对较弱的狼捕食能力弱,容易被淘汰,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进行着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B正确;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C错误;生物多样性从不同的层次上可以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
答案 C
[例2] 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的和金黄色的。
这一地区可能发生过洪水。
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如下图的假设。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假说甲认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
B.假说乙认为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混杂在一起
C.假说甲说明湖Ⅰ和湖Ⅱ由于地理隔离的作用形成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
D.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
解题分析假说甲说明在两个不同湖中的灰色鱼,均进化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假说乙中湖Ⅰ中的原有鱼种为红褐色鱼,而湖Ⅱ中的原有鱼种为金黄色鱼,由于洪水使两种鱼混合在一起;假说甲说明湖Ⅰ中红褐色鱼与金黄色鱼的形成过程中并不存在地理隔离,湖Ⅱ中也是如此;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代不育的现象叫做生殖隔离。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