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4、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3、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这两首诗,鉴赏诗歌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二课时
2020-3-30 星期五
一、尝试背诵诗歌。
二、复习巩固文言词语。
1、古今异义。
(1)左右流.之(2)道阻.且右
2、一词多义。
(1)左右.流之道阻且右.
(2)左右采.之蒹葭采.采
3、词类活用。
(1)左右
..流之(
(2)琴瑟友
...之(琴瑟,。
友,)
(3)钟鼓乐.之
三、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1、《关雎》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人物的感情是什么?)
表达了男子对女子求之不得的和对幸福婚姻的。
2、《蒹葭》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人物的感情是什么?)
表达了恋者对“伊人”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时的之情,也表达了其对心上人的之情。
四、表达特点和写作手法。
1、表达特点:《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
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
●含义:所谓“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
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作用: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
●写作运用:
啊,祖国!您是大地,我就是大地上的一粒泥沙。
啊,祖国!您是花园,我就是花园里的一束奇葩。
啊,祖国!您是大海,我就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2、写作手法:比和兴,是《诗经》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一般用于一首诗的开头,先说一物,以引起另一物。
如“对面的山头一朵花,前面的姑娘我爱她”——用“花”引出姑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仙”和“龙”引出陋室。
●在《关雎》中,用“”引出下文追求淑女的诗句。
五、赏析。
(一)《关雎》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
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
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
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
含情,情中蕴景。
1.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和对幸福婚姻的美好期望。
4、《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
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6、本诗围绕一个求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7、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且细心呵护的短语是:采之、芼之、友之、乐之。
(二)《蒹葭》
《蒹葭》属于秦风。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
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儿,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
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友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