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的毕业赠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苑镌影 WENVUANJUANYING
大师们的年业赠言
◎古滕客
每年毕业季,各种毕业赠言饱含深情, 精简凝练,给人带来美好的回忆。而当年大 师们的毕业赠言,独具魅力,更让人回味无穷。
胡适阐释人生的真谛
胡适先生的毕业赠言,睿智中阐释人生 的真谛。1929年,胡先生给当年的毕业生赠 言是:“不要抛弃学问。”这是因为,以前 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一张毕业文 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 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
2019.02. T/ 文史精华 | 57
WENYUANJUANYING 文苑镌影
“4”掃伶生钢!全猪戈酣會丈合盼涵立團
朱自清(二排左二)与西南联大中文系 全体师生的合影
钱穆浓厚的禅理韵味 钱穆先生的毕业赠言,充满了浓厚的禅 理韵味。1962年,钱先生给当年的毕业生 赠言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僧,一夕在某祖 师处侍立。祖师说:“更深了,何不去? ” 那僧人珍重便去。却回,曰:“外面黑。” 祖师点纸烛度与僧,僧拟接,祖师复把烛吹 灭了。那僧于此大悟,便礼拜。诸位此时毕 业离校,正如那僧人夜深宜下。但外面漆黑, 那是诸位初进社会会有此感的。所以诸位 当离校而去之际,总会要诸师长有些赠言, 正如那僧人珍重出去了却又回一般。那祖师 点与他纸烛,却又一口吹了,这正是一番 最亲切的大教训。因为外面虽黑,那僧人 还具有两眼两脚,大可放胆直行而去,不 必疑惧却回。僧人所悟便悟在这上,可见 关键还在青年人自己这边。读来恍然大悟, 催人奋进。 回顾大师的毕业赠言,会发现他们的话 不掺半点儿虚假,全是肺腑之言、衷心之语。 毕业踏入社会,不妨抽出片刻的时光,留意 大师的毕业赠言,也许会受益匪浅! (摘自《齐是对青年发自内心的生命呐喊和号召。 读来铿锵有力,震耳欲聋!
朱自清 "活泼泼地 跳进社会里去”
朱自清对毕业生充满了浓浓的深情,指 出毕业对大学生是个献身的好机会。1933年, 朱自清对当年的毕业生赠言是:“你们一旦 想到就要走出天真和平的园地,而踏进五花 八门的新世界去,不免有些依恋彷徨。然而 这种欣慰与感伤都是因袭的,无谓的。堂堂 的一个人若只知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 蓄妻子',或只知道自得其乐,那是没多大 意义的。至于低徊流连于不能倒流的时光, 更是白费工夫,所以要冷静地看清自己前面 的路。你们在大学里造就了自己,这时候该 活泼泼地跳进社会里,施展起你们的身手, 或从小处下手,或从大处着眼,只要卖力气 干都好。但单枪匹马也许只能守成,真正的 力量还得靠大伙儿。”
*
*
斗 ; A-
扌 R 孕
卜 K
J A M
丄 M-V4 A
M
m
J
i
兴
*
倉
4
觀
百
y
*
嗖 9
94/i
4
A ?
A
闻一多给毕业参军的沈季平同学的赠言: 不入虎穴,安得虎子。
56 I文史精华/2019.02.下
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 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 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 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 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 想做点儿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胡先 生还引用了易卜生的“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 这块材料铸造成器”以鼓励毕业生,同时敬 告他们,“学问便是铸造的工具,抛弃了学 问便是毁了你自己。”读来心生敬佩,令人 深思!
闻一多发自内心的生命呐喊
闻一多先生的毕业赠言,一扫文人古道
长亭惜别时,孱弱感伤的消极情绪。1933年, 闻先生写给当年毕业生的赠言是:“一个真
正的兵,要离开营盘,守壕冲锋,把死人踩 在脚下,自己也许也挂了彩,这人才渐渐像 一个兵了。”打了败仗,带着遍体的鳞伤回来, 剩下了一丝气息,甚至是连最后的这一点也 没有。“一个兵最大的出息,最光明的前途, 是败,败得精光。” “朋友们,现在我将送 你们这支生力军去应战。三年五年,十年八 年后,再遇你们,要看见你们为着争一个理 想而赢来的那遍体的鳞伤。去了!我祝福你 们——败!” “恭维的话、吉利的话,是臭 绅士的虚伪,我们弃,想你们也厌恶。”这
竺可桢人生观必须确定
竺可桢在毕业赠言中,指出毕业生的人 生观必须确定,方能使社会事业有格外的成
功。1935年底,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 长。1945年,竺可桢在第18届浙大毕业典
礼上为师生留下了名为《大学生之责任》的 赠言:“离开学校以前你们是受教育,国家 每年要费一二十万金一个人培植你们,离开 学校以后,你们就得要为社会服务了。在现 代世界你们得认清三点:知先后,明公私, 辨是非。我们应该只知是非,不管利害。此 话说来容易,要实行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种只顾是非、不顾利害的精神是每个毕业 生应具有的。希望诸位离校以后,莫忘了母 校’求是’的精神。”
大师们的年业赠言
◎古滕客
每年毕业季,各种毕业赠言饱含深情, 精简凝练,给人带来美好的回忆。而当年大 师们的毕业赠言,独具魅力,更让人回味无穷。
胡适阐释人生的真谛
胡适先生的毕业赠言,睿智中阐释人生 的真谛。1929年,胡先生给当年的毕业生赠 言是:“不要抛弃学问。”这是因为,以前 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一张毕业文 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 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
2019.02. T/ 文史精华 | 57
WENYUANJUANYING 文苑镌影
“4”掃伶生钢!全猪戈酣會丈合盼涵立團
朱自清(二排左二)与西南联大中文系 全体师生的合影
钱穆浓厚的禅理韵味 钱穆先生的毕业赠言,充满了浓厚的禅 理韵味。1962年,钱先生给当年的毕业生 赠言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僧,一夕在某祖 师处侍立。祖师说:“更深了,何不去? ” 那僧人珍重便去。却回,曰:“外面黑。” 祖师点纸烛度与僧,僧拟接,祖师复把烛吹 灭了。那僧于此大悟,便礼拜。诸位此时毕 业离校,正如那僧人夜深宜下。但外面漆黑, 那是诸位初进社会会有此感的。所以诸位 当离校而去之际,总会要诸师长有些赠言, 正如那僧人珍重出去了却又回一般。那祖师 点与他纸烛,却又一口吹了,这正是一番 最亲切的大教训。因为外面虽黑,那僧人 还具有两眼两脚,大可放胆直行而去,不 必疑惧却回。僧人所悟便悟在这上,可见 关键还在青年人自己这边。读来恍然大悟, 催人奋进。 回顾大师的毕业赠言,会发现他们的话 不掺半点儿虚假,全是肺腑之言、衷心之语。 毕业踏入社会,不妨抽出片刻的时光,留意 大师的毕业赠言,也许会受益匪浅! (摘自《齐是对青年发自内心的生命呐喊和号召。 读来铿锵有力,震耳欲聋!
朱自清 "活泼泼地 跳进社会里去”
朱自清对毕业生充满了浓浓的深情,指 出毕业对大学生是个献身的好机会。1933年, 朱自清对当年的毕业生赠言是:“你们一旦 想到就要走出天真和平的园地,而踏进五花 八门的新世界去,不免有些依恋彷徨。然而 这种欣慰与感伤都是因袭的,无谓的。堂堂 的一个人若只知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 蓄妻子',或只知道自得其乐,那是没多大 意义的。至于低徊流连于不能倒流的时光, 更是白费工夫,所以要冷静地看清自己前面 的路。你们在大学里造就了自己,这时候该 活泼泼地跳进社会里,施展起你们的身手, 或从小处下手,或从大处着眼,只要卖力气 干都好。但单枪匹马也许只能守成,真正的 力量还得靠大伙儿。”
*
*
斗 ; A-
扌 R 孕
卜 K
J A M
丄 M-V4 A
M
m
J
i
兴
*
倉
4
觀
百
y
*
嗖 9
94/i
4
A ?
A
闻一多给毕业参军的沈季平同学的赠言: 不入虎穴,安得虎子。
56 I文史精华/2019.02.下
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 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减时,要做学问 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 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 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 想做点儿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胡先 生还引用了易卜生的“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 这块材料铸造成器”以鼓励毕业生,同时敬 告他们,“学问便是铸造的工具,抛弃了学 问便是毁了你自己。”读来心生敬佩,令人 深思!
闻一多发自内心的生命呐喊
闻一多先生的毕业赠言,一扫文人古道
长亭惜别时,孱弱感伤的消极情绪。1933年, 闻先生写给当年毕业生的赠言是:“一个真
正的兵,要离开营盘,守壕冲锋,把死人踩 在脚下,自己也许也挂了彩,这人才渐渐像 一个兵了。”打了败仗,带着遍体的鳞伤回来, 剩下了一丝气息,甚至是连最后的这一点也 没有。“一个兵最大的出息,最光明的前途, 是败,败得精光。” “朋友们,现在我将送 你们这支生力军去应战。三年五年,十年八 年后,再遇你们,要看见你们为着争一个理 想而赢来的那遍体的鳞伤。去了!我祝福你 们——败!” “恭维的话、吉利的话,是臭 绅士的虚伪,我们弃,想你们也厌恶。”这
竺可桢人生观必须确定
竺可桢在毕业赠言中,指出毕业生的人 生观必须确定,方能使社会事业有格外的成
功。1935年底,竺可桢被任命为浙江大学校 长。1945年,竺可桢在第18届浙大毕业典
礼上为师生留下了名为《大学生之责任》的 赠言:“离开学校以前你们是受教育,国家 每年要费一二十万金一个人培植你们,离开 学校以后,你们就得要为社会服务了。在现 代世界你们得认清三点:知先后,明公私, 辨是非。我们应该只知是非,不管利害。此 话说来容易,要实行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种只顾是非、不顾利害的精神是每个毕业 生应具有的。希望诸位离校以后,莫忘了母 校’求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