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语文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2.2《王何必曰利》word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何必曰利》教案
教学目标:探究本文反映孟子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节课内容:
1、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
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二、明确本节课的要点: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餍:“大厌”满足。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去:摆脱,抛开。
三、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孟子与梁王、宋经讨论了什么问题?(组织学生计论后明确:论述了“利”的危害。
)
②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列举哪些事例论证?)
板书:
A、弑其君、夺不餍。
存在的危害:
B、秦、楚、拘兵。
破坏社会秩序
C、君臣、父子、兄弟去仁义。
王何必曰利:施行“仁义”(论点)
③孟子在阐述中心论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本简析。
(板书:)对比论证:A、“利”(谋求利益)(前面讨论“存在危害”)(正反对比)未遗其亲(君)者也。
B、“仁”(勤勉行善)不王者,未之有也。
君臣、父子、兄弟去利(首尾呼应,使主旨更加鲜明)
四、理解重点句子、拓展延伸。
1、“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说的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
(点拨: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
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
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
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的吞噬。
)
2、“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你又如何理解?(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已见)(点拨: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
)同学们还可以找出更多蕴含哲理的句子来探究一下吧。
五、巩固课文内容
1、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园。
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荒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2、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主张。
六、布置作业:
1、领悟书本相关链接的意义。
2、解决课后习题一、二。
3、书面作业: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义及用法。
①叟,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地”)
②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表并列,不译)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表并列,不译)
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表转折:“却”)
⑤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表顺接,不译)
⑥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表因果:“因为”)
⑦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军之师(表顺接:不译)
⑧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
(表顺接,不译)
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表转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