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回归生活世界的生命德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回归生活世界的生命德育
摘要:生命本身具有最深层的道德与道德教育价值,这是提出生命德育的重要依据。

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时代精神和现代道德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

德育必须回归生活,回归个体,回归生命,放眼生命创造,探寻道德智慧,追求生命的完满,这已成为现代德育的时代要求。

关键字:回归生活世界生命德育
现代人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过程。

物化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世界的分离、人与自我的分离、道德与生活的断裂, 这是现代人实存的本体性的生活矛盾。

面对生活世界的变迁, 道德教育如何对自身存在合理性做出理论上的回应, 并实现它对社会和的独特价值, 道德教育只有将自己溶入生活, 在生活批判和自我批判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梦想。

道德教育应从真实的大自然中索取丰茂的财富与宝藏,在鲜活的生活世界里吸吮充盈的甘露与养分。

生命本身也是一种最为有力的、有效的道德教育资源,也是道德教育之所以可能的根源所在。

[1]而回归生活的生命德育则是一种良性的、活化的、本源的、人性的教育;是一种维持生理特性、保持生活习性、遵循生命规律的原生态的教育;是一种与生活、生命相依,与自然和谐共存,与真实、质朴融合的教育;
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理解、选择,融入与客体对主体的渗透、映衬、呼应、制约的弹性的道德教育链式轨道。

[2]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提倡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生命的体贴,主张对学生道德教育意义的重新认识和深刻揭示。

道德教育需要社会的依托,生活的刺激,实践的激活。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快速成长与成熟,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格独立、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健康、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品德优秀的一代新人。

一、生命德育内涵
生命德育就是关于生命道德的教育,是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关爱生命,生命有爱的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处于德育的根基部位。

[3]生命是自生自长、自为因果的宇宙的精髓,而人的自觉自为的生命又是其最高发展和自觉的体现。

人是超越其他生命之上的存在物。

人的生命存在是一切事物永恒的基础,生命也是道德教育活动的根本,离开了生命,道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在学校中,如何实现生命德育,具体标准在于理解生命、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即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理解学生的价值存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存在、珍视学生的情感存在,把人的生命作为其人性论的基础,把维持生命本源、理解生命真谛、唤醒生命意识、开掘生命潜能、激发生命活力、提升生命境界、培养生命品质和健全人格作为其追求的人生坐标;把培养天真烂漫、朝气蓬勃、洋溢生机活力、充盈生命激情、富有创造精神、勇于张扬个性的学生作为教师的神圣使命。

[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主要为一种知性论的德育范式所统摄,在实践领域存在着诸多难以超越的问题。

如在目标上,仍趋向追求“标准化的”“模板式的”培养标准,忽视了人的生命成长的创造性、完整性,忽视了从生活的真实境遇中汲取力量,铸就真实的自我,导致人性的压抑和畸形发展;在教育方式上,寻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处方”和能精确制导的“技术手段”,强调以统一性的强制训练和灌输为主,热衷于道德法则和知识的掌握,以及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等心理能力的培养,缺乏主体间的交流、对话和关怀,缺乏真实的道德体验,学生的道德成长缺乏有效的策略。

[4] 有学者指出,道德成长与人自己的生命成长是一件事情:德育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

道德与人的生命是不可分割的,对德育的本体缺陷的穷追,点燃了德育面向生活世界,关注学生个体生命和体验的期盼。

德育的重心不在于实现工艺学上的某种技术转型,而是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

德育必须回归生活,回归个体,回归生命,放眼生命创造,探寻道德智慧,追求生命的完满,这已成为现代德育的时代要求。

[4]
二、何为回归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理论是由德国著名思想家胡塞尔首先明确提出来的。

他在1936年出版的名著《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提出了实现其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确立其生活世界的理念。

有学者认为,所谓生活世界是指人们生活其中的现实的、具体的、通过经验能被感知到的世界。

生活世界是一
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是属于人的、极具感性色彩的人的现实生活场景,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僵化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多向度的、主体间共有的世界,而不是单向度的、由抽象符号所构成的封闭世界。

[5]
道德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人的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道德心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在生活土壤的滋养下形成的。

对生活意义的追寻是道德教育的最崇高的使命。

传统道德教育低效的严重现实,使人们通过反思而警醒:要提高德育实效,道德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世界。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就是为了克服知识性德育的学术性、思维性和人际封闭性,主张在人际关系背景里通过人际互动与交往实现道德教育的现实性、人际性、多向性。

道德教育必须做到生活过程德育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些年来,提出国际教育的主题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是“学会生活”意义的不断深入。

由此可见,让青少年一代“学会生活”是国际教育的共同主题,而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学会生活。

[5]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思想,说明生活化的德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

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内在地要求道德教育植根于生活世界,在鲜活
的生活世界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提高学生认识、适应和创造生活的能力。

而认识生活的能力就包括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认识自我等;适应生活的能力就包括对社会生活的接纳和对不断变化的生活的主动适应等;创造生活的能力包括创造自己生存的物质财富、创造精神财富以及创造性地进行活动等。

三、回归个体生命的德育
个体生命是在真实的、具体的生活中展现、成长的。

没有生活也就没有生命,也就无生命意义可言。

生活的过程就是生命展现与成长的过程,生活本身就是目的,在生活之外没有别的目的。

所以,探寻怎样的生活才使生命有意义就成了每个人的生命任务。

而这也是回归生活世界的生命德育所要探寻和教授给学生的最重要知识。

反思20世纪的道德教育,一个主要误区是远离现实生活,这个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目标的理想化、单调化;品德评价的后顾性、标准化;道德教育多为封闭性、约束防范性。

这种表现主要源于东西方教育哲学的抽象化,致使德育在本质上都偏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

当今的哲学基本理论已经揭示,人的本性是一种具有生态创生性特点的可能性生存,这样看来,把理性作为惟一判断尺度的到的理性世界,忽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道德的丰富性,道德教育就很容易退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道德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

我国以往的学校道德教育,在引导人们对崇高理想的追寻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置身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所
造成的一个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的学习和受教育是处于与生活逻辑的背离之中,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为此,要从根本上接触道德教育的积弊,构建有魅力的道德教育,就必须要回归世界。

[6]
参考文献:
[1][3][6]刘慧.生命德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95页,106~107页.
[2]苏虹.生活化道德教育的本质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6).
[4]姚冬梅.生命化德育及其基本理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5]李红,黄海平.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时代意义的理性审视[J].学术论坛.200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