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哲学生活》第三次月考出题(一二单元不含最后一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
政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哲学和我们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是()
①哲学和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不大②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③人人都懂哲学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是否承认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的问题
C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5.下边漫画“心中有笼,便有笼;心中无笼,便无笼”的观点属于(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6.下列观点与漫画中的人所坚持的哲学基本立场相同的是( )
A.天地合而万物生
B.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C.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D.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
C.哲学作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D.任何哲学都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8、下列对“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认识不正确的是()A.哲学具有时代性 B.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上的反映C.任何哲学都是精神上的精华 D.哲学属于精神的范畴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有机结合
B.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有机结合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有机结合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A.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C.古典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 D.电子学、高分子化学、分子生物学
1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A.是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B.就是宇宙中的万事万物
C.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D.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东西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回答11—12题:
12、《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13、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回答13-14题。
1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的观点()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
16.“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的观点()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17、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以下认识正确的有()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
C.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 D.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回答16-18题:18、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其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这一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19、“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0“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
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B.人能够认识规律但不能利用规律
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21、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写的:“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
”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想用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22、据《天瑞》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那么“杞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23、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也有意识
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C.意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天上,而是来自人间的人脑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回答22~24题:
24.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
这一事实说明( )
A.设计的构想是工程师头脑中产生的 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物质决定意识
25.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
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这说明:( )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2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27、“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8、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蜜蜂酿蜜②教师讲课③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④鹦鹉学舌⑤我国第27次对南极进行科学考察⑥经济体制改革⑦修身养性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⑤⑥⑦
29、44年前《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这一变化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30、“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段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认识去实践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0分)
31、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之时,天安门上空晴空万里,蓝天白云清晰可见。
为了这美好天气,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专家确定了火箭消云减雨作业方案,连续实施四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确保了6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顺利进行。
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10分)
32、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实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理论上成熟对发展党的事业有何重要作用。
(12分)
33、2011年4月14日,纪念青海玉树强烈地震一周年活动在地震重灾区玉树县结古镇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发表讲话指出,玉树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周密部署,科学决策,领导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
并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全面胜利努力奋斗。
结合材料说明党和政府在抗震救灾中是怎样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9分)
34、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92年是摸索阶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2——2003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实践证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完善进行分析说明。
(9分)
政治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人的感觉是世界的本原,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现,故选C项。
6.C [解析] 漫画中的人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选C。
A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属于客观唯心主义,D属于辩证法。
31、①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不可抗拒性。
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北京火箭消云减雨作业,四次人工影响天气尊重了大气运动规律。
②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北京人工减雨作业体现这一点。
(10分)
32、 (1)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理论成熟有利于我们党科学地确定奋斗目标以及制定实现目标的长远规划。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理论成熟有利于我们党抓住工作中心,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制定并实现党的宏伟蓝图。
③正确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理论成熟有利于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理论成熟有利于我们党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不断推进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1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要注意意识能动作用表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联系教材知识阐述分析理论成熟对发展党的事业的重要作用。
33、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党和政府分析形势,周密部署,科学决策,抗震救灾。
②人能动地认识世界。
党和政府及时召开会议,周密部署,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创造性地组织抗震救灾。
③人能动的改造世界,重视意识的指导和对人的调节、控制作用。
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指导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9分)
34、(1)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课题,推动认识向前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