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与反思第四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
8 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是一首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的静夜思乡曲。

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课文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了,但是很多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

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1.认识“夜、疑”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生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在诵读过程中想象画面,了解古诗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难点: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背景音乐。

学生: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

1课时
一、齐猜谜语,激趣导入。

1.出示谜面: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问: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学生自由猜谜,指名回答,揭晓答案:月亮)
2.出示一组月亮图片,问: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
3.出示课题、释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静夜思”是什么意思呢?
(先让学生理解这三个字,教师再进行指导,然后串成一句话:静静的夜晚的思念。

) 过渡语:诗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思念着什么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静夜思》这首古诗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古诗,认识字词。

1.观看课文动画。

2.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要求把每个字音都读准。

(个人自由读,全班齐读)
3.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夜(yè)思(sī)床(chuánɡ)光(ɡuānɡ)
疑(yí) 举(jǔ) 望(wànɡ) 乡(xiānɡ)
故(ɡù) 低(dī) 前(qián)
(1)个别拼读——小组拼读。

本课要求掌握的几个生字中,“床”“光”“乡”都是后鼻音,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及时正音。

(2)教师相机引导,交流识字方法。

4.游戏巩固识字。

(1)“摘苹果”游戏:课件出示一棵漂亮的苹果树,每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上都有一个生字,指名让学生个别读,读对了“苹果”就会掉下来。

(2)“转转盘”游戏:课件出示转盘,教师说开始,转盘转动,学生喊停,转盘停止转动,并出现一个生字,学生齐声读出。

三、细读古诗,深入解读。

1.朗读古诗。

你喜欢怎样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多肯定,多鼓励)
2.学习第一句。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明亮的月光)
(3)说第一句的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

(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3.学习第二句。

(1)读整行诗。

(2)小组交流,并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见过“霜”。

随后出示图片,直观认识“霜”。

(3)尝试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

(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学习第三句。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演示,理解“举头”的意思。

(学生做动作)
(3)说说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明亮的月亮)
5.学习第四句。

(1)读整行诗。

(2)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的意思。

(3)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想到了什么呢?(想到了家乡,想到了亲人)
6.指导朗读,在画“/”的地方稍加停顿,“明”“地上”“望”“思”要读重音。

板书: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7.配乐朗诵,想象诗歌的画面。

(播放《思乡曲》,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8.学唱歌曲《静夜思》。

9.当堂背诵。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如加动作,用歌唱的形式等。

(2)指名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古诗欣赏《古朗月行》。

2.交流:把你看到的夜空的景色说给同学听。

五、课外作业。

1.观察夜晚的天空,把新的发现说给同学听。

2.课外继续收集和阅读有关李白及他写的其他诗,阅读描写夜空或介绍有关星体的科学知识的一些课外读物。

把收集到的和读过的诗、书带到班里,向同学介绍或互相借
阅。

8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夜色
《夜色》这篇课文是一首儿童诗。

用第一人称写“我”从前胆子很小,很怕黑,后来爸爸晚上带“我”出去散步,“我”发现夜晚也像白天一样美好,就不再怕黑了。

课文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了童趣。

作者捕捉到孩子们怕黑的心理,以打动儿童心扉的文字,呼唤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

从文中可感受到童年的纯真、可爱,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

诗歌所讲的事贴近学生生活,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

在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时,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勇敢的品质。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他们,让他们发现夜色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体会到“我”的情感变化。

1.认识“胆、敢”等12个生字和偏旁“厂”,会
写“色、外”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懂句子的意思。

3.初步懂得“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能收获美好”的道理。

重点: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的停顿。

难点:读懂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

2课时
1.认识“胆、敢”等12个生字和偏旁“厂”,会写“色、外”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的停顿。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夜色美景的视频,谈话导入:大家觉得夜晚可怕吗?你能讲一讲你心中的夜晚是什么样子的吗?有没有人一到夜晚就怕黑而不敢出门呢?
夜晚其实是很美丽的,这里有一个小朋友,他和我们有些同学一样对夜晚很惧怕的,让我们看看他心中的夜晚是什么样的。

板书课题:(9 夜色)师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并借助拼音反复读。

2.指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3.男女生赛读,读好长句子。

4.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5.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或小声跟读。

三、学习字词,扫清障碍。

1.指名给下面的生字注音。

胆敢往外勇窗乱偏散
原像微
2.点评学生所注的拼音,纠正错误,再让学生读一读。

3.想一想:你最快记住了哪些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启发学生动脑用自己认为容易识记的方法识字)
4.你能用哪个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5.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以多种形式认读。

(齐读、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 6.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朗读。

胆子胆量大胆勇敢勇气勇士
原来草原高原微笑微小微风
四、学写生字,规范书写。

1.出示课本要求会写的字,先让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重点指导书
写。

注意下面几个字的写法:
(1)“色”和“再”的笔画顺序。

(2)注意区分形近字“外”和“处”的区别。

(3)“晚”的右部不是“兔”,而是把“兔”的最后一笔点去掉。

(4)“笑”字需提醒学生注意“竹字头”的书写。

(5)“看”的下部不要写成了“日”。

2.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3.同桌互评。

教师点评学生所写的字后,学生再试着写几遍进行巩固练习。

五、课堂拓展,课后延伸。

1.从课文中选择喜欢的词语进行积累。

2.让怕黑的学生试着在黑夜来临的时候到黑夜里走一走,并将感受写下来,和爸爸妈妈及同学交流。

3.阅读有关勇敢的故事。

9 夜色
胆敢往外勇窗乱偏散原像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诗歌的意思,初步懂得“克服胆小,做个勇敢的人,能收获美好”的道理。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唱一首既熟悉又好听的歌曲《小星星》好吗?(课件播放)教师和学生一起表演一起唱。

2.师:你们喜欢这首歌吗?你们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吗?(夜晚)老师想知道你们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

(生自由发言)
这节课我们继续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来看看他眼中的夜色。

二、学习课文,读中感悟。

1.学习第1节。

(1)边读边想“我”为什么会“心就乱跳”呢?(板书:怕黑)这时“我”心里都想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害怕的语气。

(2)思考:你认为课文中的小朋友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3)指导朗读。

“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读这两句时音调应放低点,读出害怕的语气。

那么,为什么妈妈给文中的小朋友讲了那么多勇敢的故事,这位小朋友还是不敢往窗外瞧呢?让我们来读一读第2节,看你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学习第2节。

(1)自由读第2节,想想“偏要”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偏要”说一句话?(指名说)
(2)“我”和爸爸一起出去散步,“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汇报。

(板书:不怕)教师抓住“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指导学生进行体会。

(3)指导朗读,要读出惊讶而又欣喜的语气。

指名读,评议。

(4)师:“我”在和爸爸散步时还可能看到什么美景?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5)教师小结:原来在夜晚也能看见美丽的景色,(引导学生想象夜色美景)这是一幅多么静谧、安详的图画啊!小鸟在洁白柔和的月光下静静地睡着了,好像还做了个美梦呢!
(6)指导朗读。

“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这句要读出无可奈何又想撒娇的语气,“偏要”一词要读得重一些。

“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这句应读出惊讶又欣赏的语气。

“怎样在月光下睡觉”这句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好像真的看到小鸟在静静地睡觉,不要打扰了它。

3.说话训练:你有过害怕黑夜的故事吗?现在还怕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总结全文。

读了课文,你知道为什么妈妈给“我”讲了很多勇敢的故事,“我”还是不敢看窗外,而爸爸带“我”到夜色中走了走,“我”就不害怕夜色了呢?我们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其实黑夜里也有很多美丽的景色,要我们去发现,去观察。

四、课后拓展。

下面我们一起来说说自己眼中的夜色,(指名说)然后用自己的彩色画笔把你看到的美
丽的夜景画下来。

9 夜色
从前现在
怕黑→不怕黑(勇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端午粽
《端午粽》这篇课文向学生介绍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并简单地介绍了粽子的构成、品种、味道和端午节的由来。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体会亲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年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还不是很了解,《端午粽》通过粽子这个主题线索贯穿全文,让学生学习起来不会感觉枯燥,粽子的构成与品种的描述极大地吸引着学生。

粽子也贴近生活,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只是不知道与之相关的习俗,所以学起来会很有兴趣。

教师教授的时候,注意把握住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传统文化这条大主线。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偏旁“、
”,会写“午、节”等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叠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等方法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2课时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偏旁“、
”,会写“午、节”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生:喜欢。

师:能告诉我,你们最喜欢过什么节?为什么?
生1:我最喜欢过中秋节,可以吃香香的月饼,欣赏圆圆的月亮。

生2:我最喜欢过春节,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与爷爷奶奶团聚,放鞭炮、吃饺子。

生3:我最喜欢过端午节,可以吃到好吃的粽子。

师:看来粽子的美味一定深深地吸引了你。

你能告诉大家端午节是农历的几月几日吗?
生3: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

师:你回答得很好。

每到端午节我们就要吃粽子,让我们跟随作者屠再华一起去看看他小时候外婆包的粽子吧!(板书课题:10 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你想知道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吗?那就赶紧读读课文吧!遇到不认识或难读的字想想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

2.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检查字音。

3.指名读字词,提醒大家读好难读的字音。

4.“端”字部首为“”,读作“立字旁”,举例“站”字。

“粽”字部首为“”,读作“米字旁”,“米”变成偏旁之后最后一笔“捺”要变为“点”,并提示读音为第四声。

5.教师出示词语卡,开火车读、指名读,给生字宝宝摘帽子,去拼音读生字,检查认读情况。

端午节粽子总会大米中间十分
红豆肥肉带来知道据说纪念
三、运用游戏,指导写字。

1.我们一起在游戏中学写字吧!
2.学生猜字谜。

不见牛头。

(午)
十张口。

(叶)
人在伞下。

(米)
叩头闭口芦下隐。

(节)
十具不假。

(真)
八刀。

(分)
立方和少一点。

(豆)
3.大家猜得可真准呀!这几个字的谜底正好就是我们今天要求会写的字!
4.怎样写好这几个字呢?谁有好的建议?
(1)静态观察:读字。

教师出示生字,学生独自观察田字格中的字,看清字形,说说你的发现。

(如:我发现“节”字是上下结构)
(2)动态观察:看范写。

(观察教师范写,注意“米”字笔顺,提醒学生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横)
(3)体验观察:临写。

学生先描红,然后照样子临写,特别注意教师提示的字。

(4)练习、展示:赏字。

写完字后仔细观察,与田字格中的字进行比较,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味字的笔画美。

(圈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然后小组欣赏,最后集体欣赏。

)评比展示,评选“小小书法家”。

四、再读课文,了解习俗。

1.字宝宝都散落在课文里了,你能找到它们吗?认真读课文,扫清障碍。

2.小组分段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个人读并练习熟读课文。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1)粽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粽子的味道是怎样的?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品种?
(4)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
4.教师配乐并范读,让学生从中领会情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5.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朗读中升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10 端午粽
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由来。

一、谈话导入。

师:作者迫不及待地想去外婆家过端午节,大家也想去吗?
生:想!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到外婆家做客,去感受端午节的快乐,去看看外婆包的粽子吧!
二、走进端午,了解粽子。

1.了解粽子的构成。

(1)粽子是怎样构成的呢?(小组交流,并派代表发言,师评价)
(2)教师利用课件动画展示粽子的构成,让学生直观感受粽子的构成。

(3)这粽子看起来真诱人啊!谁来读一读描写粽子的构成的句子?指名朗读“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教师评价:你的朗读让我感觉,光看看粽子就是一种享受啊!让我们一起在朗读中想象这迷人的粽子吧。

教师注意引导长句子的朗读)
(4)我会说词语。

(课件出示)
( )的箬竹叶( )的糯米
( )的枣( )的小草
( )的花朵
(5)这粽子真让人赏心悦目啊!那么它的味道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尝一尝。

2.感受粽子的味道。

师:找到描写粽子味道的句子了吗?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师:请你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生1读。

师:有香味了,感觉火候还不够,得再煮一会。

指名生2读。

师:好香!同学们,让粽子的清香飘满我们的教室吧!
生齐读描写粽子味道的句子。

师:刚才我看见有同学在咽口水了,看来粽子的香味实在诱人。

3.探究粽子的品种。

师:粽子不仅好看、好吃,花样也很多。

除了红枣粽,课文中还提到了什么粽子呢?
生:红豆粽、鲜肉粽。

师:想不到小小的粽子在外婆手里竟能变出这么多的花样!外婆真是个心灵手巧的高级厨师呀!大家想尝尝外婆亲手包的粽子吗?
生:想!
师:你喜欢吃什么粽子?为什么?
生1:我喜欢吃鲜肉粽,白白的糯米裹着一块酱红色的肉,味道鲜美无比。

师:说得真好。

生2:我喜欢吃红枣粽,它吃起来有一股枣香,又香又甜,妈妈说吃红枣粽能美容养颜,调理身体。

师:吃粽子还能吃出健康和美丽,太好了。

生3:我喜欢吃红豆粽,白白的糯米里夹杂着红红的豆子,红白相间,特别好看。

师:大家还吃过什么特别的粽子吗?
生4:我喜欢吃藕粽,黏黏的糯米包着脆脆的藕,味道很特别。

师:我还没吃过藕粽呢,听了你的介绍,我一定要尝一个。

刚才大家提到了许多美味的粽子,再读读课文,有的同学一定从课文中还品出了一种特别的味道——
生5:我品出了外婆对“我”的爱!粽子是外婆亲手为“我们”包的,这里面饱含着外婆对“我”的爱!
师:好一个细心的孩子。

你想,粽叶是外婆细细擦洗过的,红枣是外婆一颗颗精心挑选的,每一个粽子都是外婆细心包的,然后放在锅里耐心地煮。

你说这粽子能不好吃吗?
难怪——引读第一自然段——“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年年过端午,年年吃粽子,长大后才知,粽子背后的故事——谁来说说?
4.了解粽子的由来。

师:(板书:屈原)屈原是楚国大夫,这位爱国诗人,一心为国家的发展做着贡献,却不想楚怀王忠奸不分,听信谗言将他流放到汉北、江南等地,他把满腔的热情化作了不朽的诗篇。

公元前278年,当看到秦国的军队攻破楚国郢都时,他悲愤难抑,誓与祖国同存亡,于是他抱石沉江,捐躯殉国。

人们为纪念他纷纷向江里投下米粽,希望鱼虾不去伤害这位先贤的身体。

原来,端午节吃粽子和屈原有关,怪不得,那天的粽子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生:端午粽。

师:我想端午粽里还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生:思念。

师:当你闻着粽叶的清香,你一定不会忘记谁?
生:屈原。

师: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一个创作出许多浪漫诗篇的诗人,让无数中国人敬
重的爱国诗人!是的,当我们在过端午节时,一定不能忘记他。

三、知识拓展。

其实,我们又何曾忘记过他?年年端午节,我们吃粽子,赛龙舟,读《离骚》。

2008年起端午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30日,端午节正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么令人骄傲啊!我们要感谢屈原爷爷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读记诗篇,了解端午。

关于端午节还有很多习俗呢,许多文人也写了不少关于端午节的诗篇,一起来读读。

端午
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布置作业。

1.了解有关端午节的习俗。

2.读背一两首有关端午节的诗词。

10 端午粽
⎭⎪⎬⎪⎫
粽子的构成
粽子的味道粽子的品种端午节的由来 快乐的端午节对外婆的思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彩虹
《彩虹》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散文。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雨后“我”在彩虹上所想的种种事情,传递了儿童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开头用一个很巧妙的比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后3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想象奇特,富有童趣,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

本文语言表达非常生动,趣味性强,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彩虹”,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奇妙景观产生兴趣,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另外,教材首次出现反问形式的长句子,又是由多个分句构成,学生在理解上会产生困难。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理解句意。

1.认识“虹、座”等12个生字和偏旁“衤”,会写“那、着”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注意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

3.感受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感。

重点:识字,写字;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长句子,能读出问句的语气。

难点:感受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感。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
2课时
认识“虹、座”等12个生字和偏旁“衤”,会写“那、着”等7个生字。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猜一个谜语,请注意听:天上有座彩桥,
不用水泥和木料,只好看不好走,太阳公公把它造。

谁知道谜底是什么?(彩虹)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一)初步识字。

师:我们读课文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指名答,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并小结。

)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拿出铅笔画出不认识的字。

2.大家读得非常认真,看看这些字你认识吗?如果认识就请举起你的小手。

3.出示字卡,将多数学生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已认识的字拼读音节,指名领读并扩词。

4.认识“衣字旁”,并讲解“衣字旁”与衣服有关。

5.学习“浇、提、洒、挑、拿”这五个生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示范动作并结合偏旁来理解这五个生字的意思,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二)读课文,识字。

1.大家平时留心观察,用心记忆,已经认识了好多字,黑板上的字有的同学还不认识,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课文,学一学好吗?
2.现在请你与同桌一起读读课文,看看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如果有,共同商量一下,把它学会。

3.读课文,可以自己读,也可以邀请同桌一起读,评议。

(三)引导识字。

同学们互相帮助,把课文完整读一遍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现在请将书轻轻扣在桌子上,我们来做闯关游戏怎么样?相信大家一定能闯关成功,给自己加油!
1.第一关:词语关。

(课件出示)如果屏幕上的词语你会读,就请站起来大声读。

2.第二关:开火车读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读。

3.第三关:字卡对对碰。

规则:每位同学领一张字卡,一会儿老师说开始的时候,
你就拿出来读一读,再组词,如果你手里拿的字是黑板上贴的字就请你站起来,可能有两位同学都拿有这张字卡,那就一起读。

然后老师举字,一个领大家拼音节,另一个领大家扩词。

三、指导写字。

1.用辨析形近字的方式首先进行区分,引出所学新字:
看——着哪——那
亮——高干——千
教师具体讲解所学字与形近字的笔画区别,并让学生在黑板上书写,教师评价。

2.“到”字注意左部最后一笔是“提”。

3.提醒学生注意“成”字的笔画:。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仿写)
4.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

5.将写得比较好的生字投影在屏幕上一起交流学习。

四、再读课文,发挥想象。

同学们通过努力顺利过关,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动画片:关于一个小姑娘在彩虹上的一些美丽想象。

(多媒体播放短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课文情感,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